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37級魚雷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37級魚雷艇(德語:Torpedoboot 1937)是納粹德國戰爭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九艘魚雷艇所使用的船級。它們於1941—1942年間完工,其中一艘船於1941年底協助護送一艘破交艦穿過英吉利海峽進入大西洋,但該級艇的第一次重大行動是在1942年初,成為兩艘戰列艦和一艘重巡洋艦在「海峽衝刺」行動中返回德國的護航艇。1942年中期,各有兩艘同級艇在不同時間被派往德占法國,並於10月參與了另一艘破交艦穿越海峽的護航,但未能成功。另有一艘於1942年中期被分配到魚雷學校充當訓練艇,而其餘成員也於次年都步其後塵。
1943年初,三艘1937級艇重返前線被派往挪威執行護航任務,但其中一艘僅在數月後便返回德國。另有兩艘被部署至法國,在當地布設雷區,並曾護送一艘意大利突圍艦穿越比斯開灣,卻以失敗告終。12月,其中一艘同級艇遭美國重型轟炸機擊沉。到年底,所有1937級艇要麼進行了改裝,要麼被用作魚雷學校或潛艇區艦隊的訓練艇。隨着蘇軍的推進,它們於1944年獲召回現役,以支援在波羅的海作戰的德軍。1944年和1945年各有一艘艇被擊沉,另一艘則嚴重受損,被視為推定全損,後來被拆解。共有五艘同級艇在戰爭中倖存下來,被盟軍作為戰爭賠款收繳。只有蘇聯真正使用了其獲得的艇具,它最終被用作試驗船,直到1960年代才拆解。
Remove ads
設計
1937級魚雷艇是其前身1935級的略微改進版本。與前級一樣,它們的官宣標準排水量為600長噸(610公噸),旨在規避《倫敦海軍條約》所限制的驅逐艦配額,並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充當魚雷載具,比小型S艇具有更好的耐波性和更遠的航程。由於1935級艇自1939年底才陸續服役,其高壓鍋爐缺陷直到後期才顯現出來,而且補救措施也非常有限,因此1937級艇較前級艇相比並沒有真正的改進,即基於輕量化的艇體狹窄,空間有限,難以接近機械設備,會使得鍋爐的維護問題更為棘手。海軍歷史學家M·J·惠特利認為:「事後看來,整個設計方案是對人力和物力的極大浪費,因為這些魚雷艇難以發揮其設計用途」。[1]
這些魚雷艇全長85.2米,水線長82米,有8.87米的舷寬以及平均2.8米的吃水深度。它們的實際標準排水量為853公噸(840長噸)、滿載時則可達1,098公噸(1,081長噸)。[2]艇體被分成十一個水密隔艙,並具有占龍骨長度比重為75%的雙層船底,穩心高度為0.74米。[3]它們被視為優秀的遠洋艇具,機動性極佳。艇只的標準船員編制為6名軍官和149名水兵。[4]
同級艇搭載有兩組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2.45米至2.6米的三葉螺旋槳。[2]過熱蒸汽由四台瓦格納水管鍋爐供應,其運行壓力為70標準大氣壓(7,093千帕斯卡),溫度460℃。這些渦輪機可輸出31,000匹軸馬力(23,000千瓦特)的功率,設計航速為35節(65公里每小時)。艇只最多可貯存200噸燃料油,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1,600海里(3,000公里)。[5]
Remove ads
竣工時,1937級魚雷艇在艇艉裝備有一門45倍徑105毫米32式速射炮作為主炮。[1]該炮的高低射界為-10°俯角至+50°仰角,發射15.1千克炮彈時的炮口初速為785米每秒。在+44.4°仰角下,射程可達15,175米。[6]防空系統包括一門80倍徑37毫米30式高射炮,它以背負形式架設在105毫米炮上方。其手動炮架在最大仰角80°時,射程不足6,800米;而35.7°仰角的水平射程則為8,500米。單發30式高射炮在發射0.748千克炮彈時的炮口初速1,000米每秒,射速為每分鐘30發。[7]這些魚雷艇還在艦橋翼台裝備有兩門65倍徑20毫米30式高射炮,有效射速約為每分鐘120發。其在發射0.12千克炮彈時的初速為875米每秒,射程可達3,700米,最大水平射程為4,800米。[8]單艇每門火炮的攜帶量均2,000發彈藥。[2]
1937級魚雷艇在兩座水面三聯裝旋轉式掛架上裝備有六具500毫米魚雷發射管,並可攜帶多達30枚水雷(海況良好時可攜帶60枚,但這將嚴重限制其它武器的使用)。艇載使用G7a型魚雷,其具有300千克重的彈頭和三檔速度/射程設置:30節(56公里每小時)為14,000米,40節(74公里每小時)為8,000米以及44節(81公里每小時)為6,000米。由於在服役中護航是主要任務,因此同級艇還可攜帶32枚深水炸彈和兩套發射器。[9]
Remove ads
戰爭初期的改裝僅限於將前桅改成三腳桅,安裝一台FuMO-28型雷達,其固定天線向每側傾斜45°,以及一門以背負式架設在主炮上方的20毫米炮。1942年2月參與「海峽衝刺」的同級艇曾受命將其艉部魚雷發射管掛架替換為四聯裝20毫米炮架,然而是否真的執行此命令已不可考。這種炮架的確認交付始於5月,當時是在T-13號的改裝期間以背負式架設,繼而於6月也加裝在T-14號艇上。[10]T-13和T-17號於1941年11月後在其艏樓加裝了一門37毫米炮。[2]到1944年,T-18、T-19和T-21號也已在艇舯探照燈平台上安裝了多一座炮架。同年9月,所有倖存同級艇又受命增加一門M42型或M43型37毫米炮,以取代艇艉魚雷發射管掛架,但是否真的安裝同樣已無法確定。一些艇只確實額外安裝了博福斯40毫米炮。它們都安裝有雙聯裝20毫米炮座,以取代翼台上的單炮座。在戰爭結束前,所有倖存的1937級艇可能都至少配備了兩門37毫米炮或40毫米炮。[11]
同級艇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雖然1941年曾有幾艘1937級艇在波羅的海短暫地護送過船隊,但T-14號才是第一艘參與實戰的同級艇。它於12月奉命向西航行,協助護送破交艦索爾號穿越英吉利海峽進入大西洋。1942年2月12日早晨,包括T-13、T-15、T-16和T-17號在內的第三魚雷艇區艦隊在法國水域與戰列艦格奈森瑙號、沙恩霍斯特號以及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會合,並成功護送它們執行「海峽衝刺」回到德國。次月,T-15、T-16和T-17號被轉移到挪威執行護航任務,而T-13則留在法國。T-14號於7月加入第三魚雷艇區艦隊,在英吉利海峽布設了多處雷區,並試圖護送一艘補給油輪穿越比斯開灣進入大西洋,但未能成功。 T-18和T-19號起初被指定為魚雷學校的訓練艇,服役期為5月至9月,但隨後被調往法國。在兩艘新艇的增援下,區艦隊於9月至10月期間協助為從比斯開灣港口啟航前往日本的德國突圍艦護航。10月,T-18和T-19號又嘗試護送破交艦彗星號穿越海峽,卻未能成功。它們遭到一支由5艘護衛驅逐艦和8艘魚雷快艇組成的英國艦群攔截,導致彗星號於10月14日被擊沉。T-15號於1942年8月被分配至魚雷學校,並在當年餘下時間以及幾乎1943年全年都在接受改裝,或是充當訓練艇。[13][14]
1943年初,T-16、T-20和T-21移駐挪威執行護航任務。T-16號於3月返回德國,並在當年剩餘時間裡進行大修或作為潛艇區艦隊的訓練艇;其餘兩艘姊妹艇則於10月返德接受改裝,然後被分配到魚雷學校。3月左右,T-13和T-17號也返回德國進行長期改裝,並在完工後被分配到魚雷學校直到1944年中期。T-18號於3月下旬護送意大利突圍艦喜馬拉雅號穿越比斯開灣前往遠東的行動以失敗告終,它於5月在英吉利海峽布設了一系列雷區,之後一直留在法國直到7月。6月至8月,T-19號被部署在比斯開灣,以協助護送潛艇穿越海灣。它隨後被編入第五魚雷艇艦隊,於9月3日至5日和29日至30日協助在海峽布雷。T-14號是同級中留在法國服役的最後一艘魚雷艇,之後於11月受命回國,並加入魚雷學校。12月13日,T-15號在基爾遭美國轟炸機擊沉。[15][16]
至1944年初,所有1937級艇要么正在改裝,要麼被用作魚雷學校或潛艇區艦隊的訓練艇。從5月開始,當T-21號成為第一艘被分配到波羅的海海軍最高司令部的魚雷艇時,所有同級艇都重返前線加入駐當地的第三魚雷艇區艦隊,因為蘇軍的推進開始對軸心國航運構成重大的空中和海上威脅。在芬蘭總理安蒂·哈克塞爾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並命令德軍於9月2日撤離芬蘭後,T-13、T-18和T-20號於9月12日至13日出擊進入群島海進行武力展示。返航途中,T-18號遭蘇聯飛機擊沉。9月23日,T-13、T-17、T-19和T-20號負責為最後一支從愛沙尼亞塔林撤離前往德國的船隊護航。10月10日至12日和13日至15日,T-13、T-16、T-20和T-21在歐根親王號和裝甲艦呂措號炮擊梅默爾附近推進的蘇軍時對它們實施了掩護。10月23日至24日,T-13、T-19和T-21號又在呂措號炮擊梅默爾和薩雷馬島瑟爾韋半島的蘇軍陣地時為其提供屏護。而在T-13、T-16、T-19和T-21的掩護下,歐根親王號和裝甲艦舍爾將軍號還於11月20日至24日從瑟爾韋半島撤退期間進一步炮擊了蘇軍陣地。12月,T-20號開始在埃爾賓進行大規模改裝,但該船廠於1945年2月受到蘇聯的威脅,它遂於4日被拖至不來梅的德希馬格船廠。隨後,第三區艦隊移駐斯卡格拉克海峽,在北海執行船隊護航和布雷任務。4月3日,T-16號遭英國重型轟炸機嚴重致損,因已無修復價值而退役。4月9日至10日夜間,T-13也被英國重型轟炸機命中,延至次日清晨沉沒。四天後,T-17號意外用深水炸彈擊沉了己方潛艇U-235號。5月5日,T-17和T-19號負責協助將45,000名難民從東普魯士運送到丹麥哥本哈根,並於9日返回將另外20,000人接載到德國格呂克斯堡。[17][18]
T-14、T-16、T-17、T-19、T-20和T-21號都在戰爭中倖存了下來。其中T-16號於1946年被丹麥人拆毀,T-21於同年遭美國人鑿沉。當盟軍瓜分戰爭海軍的倖存艦艇時,T-14和T-20號起初並非分配予法國,而是後者於1946年初從美國和英國手中接收。法國海軍沒有使用它們,並於1951年將其從海軍名錄除籍,隨後拆解報廢。丹麥從美國購入T-19號,但同樣沒有重新使用,於1950—1951年間將其拆解。蘇聯是唯一重新使用1937級艇的國家,他們於1946年將T-17號投入波羅的海艦隊服役,並更名為陣風號(Порывистый)。該艇於1949年被改裝為標靶控制艇,至1960年拆解報廢。[19][20]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