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35級魚雷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35级鱼雷艇
Remove ads

1935級魚雷艇(德語:Torpedoboot 1935)是納粹德國戰爭海軍於1930年代建造的十二艘魚雷艇所使用的船級。儘管首批艇具已於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幾個月內陸續竣工,卻無一參與1940年4月至6月的挪威戰役,直到7月才開始為船隊以及在北海英吉利海峽布設雷區的布雷艦提供護航。11月,大多數同級艇移駐挪威,試圖從當地襲擊蘇格蘭沿岸的航運,但未能成功,反而導致其中一艘成員被擊沉。它們於1941年初進行改裝,隨後將近半數同級艇被部署至波羅的海,以便在6月「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支援德軍的行動。由於人員短缺,其中四艘成員於1941年和1942年一度被置入預備役英語Reserve fleet。另有四艘艇則移駐德占法國,於1941年末協助護送兩艘破交艦英語Commerce raider穿越英吉利海峽,繼而於1942年初成為在「海峽衝刺」行動中主力艦英吉利海峽駛往德國的護航艦艇之一。兩艘同級艇在年中率先撤出前線被分配到魚雷學校,而其餘成員於同年餘下的時間和1943年都步其後塵。

事实速览 概況, 技術數據(竣工時) ...

1942年中期,兩艘1935級艇重返前線被派往法國,並參與了10月護送一艘破交艦返回英吉利海峽的失敗行動。1943年初,再有三艘同級艇重回法國,它們在那裡兩度護送一艘意大利突圍艦穿越比斯開灣進入大西洋,卻都以失敗告終。到年底,所有1935級艇要麼淪為預備役,要么正處於維修,或是被分配予魚雷學校。隨着蘇軍的推進,它們於1944年獲召回現役,以支援在波羅的海作戰的德軍。這一年共有三艘1935級艇遭盟軍的炸彈摧毀。第二年,又有三艘被英國飛機擊沉、兩艘被蘇聯水雷炸沉。餘下三艘在戰爭中倖存下來,被盟軍作為戰爭賠款收繳。只有蘇聯真正使用了其獲得的艇具,它最終被用作試驗船,然後於1950年代被鑿沉

Remove ads

設計

根據1930年簽署的《倫敦海軍條約》規定,標準排水量低於600長噸(610公噸)的水面艦艇不計入國家總噸位限制,因此戰爭海軍試圖設計一款無需占用總噸位額度、但比S艇適航性更強、航程更遠的魚雷艇用於北海波羅的海。然而,由於過高的航速要求導致必須搭載與1934級驅逐艦同樣麻煩的高壓鍋爐,這最終被證明是不可能的。因為輕量化的艦體狹窄,空間有限,難以接近機械設備,會使得鍋爐的維護問題更為棘手。海軍歷史學家M·J·惠特利認為:「事後看來,整個設計方案是對人力和物力的極大浪費,因為這些魚雷艇難以發揮其設計用途」。[1]

1935級魚雷艇全長84.3米,水線長82.2米;1941年重建艇艏以提高耐波性後,全長則增至87.1米。[2]它們有8.62米的舷寬以及平均2.83米的吃水深度。最終設計的標準排水量為859長噸(873公噸)、滿載排水量為1,108長噸(1,126公噸),較600長噸的上限高出40%,但這並沒有阻止戰爭海軍違反條約,繼續將艦艇的排水量標註為600長噸。艇體被分成十二個水密隔艙,並具有占龍骨長度比重為75%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穩心高度為0.74米。[3]它們被視為優秀的遠洋艇具,機動性極佳。然而,在艇艏重建之前,其前部在遭遇頂頭浪時會被嚴重打濕。[2]艇只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6名軍官和113名水兵。[4]

同級艇搭載有兩組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2.45米至2.6米的三葉螺旋槳[2]過熱蒸汽由四台瓦格納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供應,其運行壓力為70標準大氣壓(7,093千帕斯卡),溫度460。這些渦輪機可輸出31,000匹軸馬力(23,000千瓦特)的功率,設計航速為35(65公里每小時)。艇只最多可貯存191噸燃料油,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1,200海里(2,200公里)。[5]

Remove ads

武裝

竣工時,1935級魚雷艇在艇艉裝備有一門42倍徑105毫米32式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C/32 naval gun作為主炮。該炮的高低射界為-10°俯角至+50°仰角,發射15.1千克炮彈時的炮口初速為785米每秒。在+44.4°仰角下,射程可達15,175米。[6]防空系統包括一門80倍徑37毫米30式高射炮,它以背負形式架設在105毫米炮上方。其手動炮架在最大仰角80°時,射程不足6,800米;而35.7°仰角的水平射程則為8,500米。單發30式高射炮在發射0.748千克炮彈時的炮口初速1,000米每秒,射速為每分鐘30發。[7]這些魚雷艇還在艦橋翼台裝備有兩門65倍徑20毫米30式高射炮德語2-cm-Flak 38,有效射速約為每分鐘120發。其在發射0.12千克炮彈時的初速為875米每秒,射程可達3,700米,最大水平射程為4,800米。[8]單艇每門火炮的攜帶量均2,000發彈藥。[2]

1935級魚雷艇在兩座水面三聯裝旋轉式掛架上裝備有六具500毫米魚雷發射管,並可攜帶多達30枚水雷(天氣良好時可攜帶60枚)。艇載使用G7a型魚雷英語G7a torpedo,其具有300千克重的彈頭和三檔速度/射程設置:30節(56公里每小時)為14,000米,40節(74公里每小時)為8,000米以及44節(81公里每小時)為6,000米。[9]

部分同級艇在竣工前便已將37毫米炮換裝為額外的20毫米炮、深水炸彈掃雷切割器英語Paravane (water kite)。戰爭後期的增建僅限於安裝雷達雷達探測器和額外的高射炮。[10][11]直到1944年4月,T-1T-2T-3T-4號仍然缺乏雷達,其防空系統也未得到顯著增強。[12]

Remove ads

同級艇

更多信息 艇名, 造船廠[13] ...

服役歷史

Thumb
兩艘1935級魚雷艇於1940年在瑟堡

儘管首批同級艇在1939年底便已完工,但由於鍋爐維護問題、對艦橋的改造以及與新艇級調試過程中出現的常見問題,使它們一直滯留在德國水域直至1940年中期。隨後,T-2T-7T-8號被編入第5魚雷艇區艦隊,自8月起開始為在北海布設雷區的布雷艦提供護航。8月底,T-1、T-2和T-3號被編入第1魚雷艇區艦隊,而T-5T-6、T-7和T-8號則被編入第2魚雷艇區艦隊,這兩支隊伍繼續在北海、英吉利海峽多佛爾海峽為布雷艦護航。T-12號於9月移駐挪威執行護航任務。9月9日,T-2號遭英國轟炸機擊傷,後返回德國維修。九天後,T-3號也被英國轟炸機擊沉,不過它於1941年獲重新打撈並拖回德國進行修復。到11月,第1和第2魚雷艇區艦隊(包括T-1、T-4、T-6、T-7、T-8、T-9T-10號)均移駐挪威斯塔萬格。它們於11月6日從當地出發,試圖襲擊在蘇格蘭沿海發現的兩支海岸護航隊,卻誤入英國雷區,導致T-6號沉沒,遂在救起倖存者後返回港口。T-11號則一直留駐德占法國直到12月,之後開始在德國接受漫長的改裝。其所有姊妹艇都在1941年1月至3月期間開始各自的改裝。[16][17][18]

完成改裝後,T-2、T-5、T-8和T-11號於1941年9月中旬支援德軍入侵愛沙尼亞群島(「貝奧武夫行動英語Operation Beowulf」),繼而在T-7號的增援下,護送戰列艦提爾皮茨號於9月23日至29日出擊英語Sortie進入奧蘭海,以阻止蘇聯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芬蘭灣突圍。T-1、T-8、T-9和T-10號曾於這年的某段時期被降入預備役英語Reserve fleet,以紓緩兵員短缺的情況。11月,儘管遭到英國魚雷快艇的襲擊,T-4、T-7和T-12號仍成功護破交艦英語Commerce raider彗星號英語German auxiliary cruiser Komet穿越英吉利海峽進入大西洋。次月,T-2、T-4、T-7、T-12和T-14號又順利完成對破交艦索爾號英語German auxiliary cruiser Thor的類似護航,惟英國人並未作出反應。[19][20]

1942年2月12日上午,第2魚雷艇艦隊(包括T-2、T-4、T-5、T-11和T-12號)前往法國與戰列艦格奈森瑙號沙恩霍斯特號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會合,協助護送它們在「海峽衝刺」行動中穿越英吉利海峽返回德國。行動完成後,T-4、T-5、T-11和T-12號被轉移到挪威繼續執行護航任務。4月,T-7號加入其中,而T-2號則被降入預備役,T-11號之後亦是如此。至1942年中期,T-1和T-8號獲重新啟用,並被分配到魚雷學校擔任訓練艇。T-4號於同年6月返回法國,T-10號也緊隨其後,加入第3魚雷艇區艦隊。10月,該區艦隊試圖護送彗星號穿越英吉利海峽,但以失敗告終。它們遭到由五艘護衛驅逐艦和八艘魚雷快艇組成的英國編隊攔截,後者擊沉了破交艦,並嚴重擊傷T-10號,迫使其返回本土並劃歸預備役。T-7號也於10月一度被降入預備役,之後於1943年1月被分配到魚雷學校。[21][22]

T-4和T-10號於1943年1月返回德國,並步T-1、T-7、T-8和T-11號的後塵被分配到魚雷學校。T-2號於1943年3月在法國加入T-9和T-12號的行列,T-5號也於同月抵達法國。T-2、T-9和T-12號均隸屬第2魚雷艇區艦隊,並在3月下旬為試圖從比斯開灣突圍的意大利突圍艦喜馬拉雅號義大利語Himalaya (nave mercantile)提供護航。然而,這艘意大利船在被英國偵察機發現後被迫返航。幾周後,喜馬拉雅號再度嘗試突破封鎖,但依舊被英國人的猛烈空襲挫敗。T-9和T-12號於5月啟航至德國進行改裝,隨後發配魚雷學校;而T-2號於7月被轉移到波羅的海,並於10月與T-5號一同換編至魚雷學校。T-3號則於12月完成維修,同樣被分配至魚雷學校。[23][24]

從1944年3月起,各同級艇開始陸續重返現役,加入第2魚雷艇區艦隊,為波羅的海的艦船護航,並支援軸心國部隊抵禦蘇軍的推進。6月27日至28日,T-8、T-10與T-30號英語German torpedo boat T30連同芬蘭軍隊一起試圖奪回納爾維島芬蘭語Narvi (saari),但未能成功。7月16日,這三艘魚雷艇在愛沙尼亞的納爾瓦附近擊沉了一艘蘇聯巡邏艇。7月29日,T-2和T-7號被空襲不來梅的美國轟炸機擊沉。兩艘艇都被打撈上岸,但均未修復。11月23日至24日夜間,包括T-3、T-5、T-9和T-12號在內的區艦隊為裝甲艦舍爾將軍號實施掩護,當時後者正在從愛沙尼亞薩雷馬島瑟爾韋半島撤離期間炮擊蘇聯陣地。12月15日,蘇聯對利鮑發動空襲,導致駐紮在當地的T-10號受損。該艇駛往戈滕哈芬進行維修,然而當它於12月18日停泊在浮動旱塢期間,英國人轟炸了該港口。旱塢嚴重受損,數枚炸彈落在旱塢內壁和T-10號艇體之間,炸出多個大洞,T-10號於次日沉沒。[25][26]

1945年1月29日至30日,T-1和T-12號成為歐根親王號的護航艦艇之一,支援德軍對已推進至克蘭茨附近的蘇軍發動反擊。2月8日,當裝甲艦呂措號炮擊弗勞恩堡附近的蘇軍陣地時,T-8號對其進行了掩護。3月14日,T-3和T-5號在護送一支船隊期間,撞上由一艘蘇聯潛艇布設的水雷並沉沒。T-1號於4月9日夜晚在基爾被英軍炸彈擊中後沉沒,T-8和T-9號隨後也於5月3日被英軍飛機擊沉。T-4、T-11和T-12號成為在戰爭中倖存的三艘1935級魚雷艇。1945年底,當盟軍瓜分戰爭海軍倖存的艦艇時,前兩艘獲分配予美國和英國,但兩國海軍對它們不感興趣。T-4號於1948年被轉售至丹麥,用作魚雷快艇領艦,但從未服役,便於1950—1951年間拆解。英國於1946年將T-11號轉讓予法國,後者將其更名為「比爾哈基姆」號(Bir Hacheim)。該艇隨即被列入預備役,直到1951年10月8日除籍後被拆解。T-12被分配予蘇聯,並於1946年更名為「敏捷」號(Подвижный)。[27][28][29]它在波羅的海艦隊服役至1949年,之後因鍋爐爆炸而嚴重受損。該艇於1953年退役,並於1954年再更名為「海豚」號(Кит),用於在拉多加湖進行模擬核試驗。海豚號於1959年在淺水中自沉。至1991年中期,其受放射性污染的殘骸被打撈上岸,並拖到另一處更深的水中鑿沉。[30][31]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