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漳州市
中國福建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漳州市(閩南語:Chiang-chiu-chhī),簡稱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福建省南部,地處閩東南山地與沿海丘陵平原區,西北有博平嶺橫亙,北部有戴雲山余脈綿延,沿海為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平原。九龍江斜貫北部,往東流出廈門港,還有鹿溪、漳江、東溪等沿海諸河。市人民政府駐薌城區勝利西路118號 。漳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全國沿海經濟開放區,是全國較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漳州位於閩南金三角南端,廈深、龍廈、鷹廈等鐵路和福廈客運專線交匯於此。
Remove ads
歷史
今漳州境域在約1萬年前已有先民在這裏生息勞作。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另說秦始皇三十三年),列入秦版圖,屬閩中郡。
西漢初,以梁山為界,北屬閩越國,南屬南越國。始元二年(前85年),改「封邦建國」為郡縣制後,北屬會稽郡冶縣,南屬南海郡揭陽縣。
唐垂拱二年(686年),設立漳州(治所在今雲霄縣火田鎮西林村),轄懷恩、漳浦2縣,因州治傍漳江而名漳州。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縣綏安鎮)。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後,劃龍溪縣、龍巖縣來屬。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徙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2]。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十月,漳州守將林贊堯發動叛亂,旋被鎮壓;隨後,董思安任漳州刺史,因父名章,與「漳」同音,為避諱,改漳州為南州,歷20年,至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才復名漳州。
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漳州月港在海禁期間成為繁盛的走私港[3]。
清順治二年(1645年),設立浙閩總督。順治十五年(1658年),福建、浙江兩省各設總督,福建總督駐漳州,浙江總督駐溫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福建總督改駐福州。
1684年—1842年,閩海關始設於漳州,由福州將軍兼管。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閩海關遷至福州,依舊歸福州將軍管理。
1864年—1865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在漳州建立政權[4][5]。
民國初年,屬汀漳道,後撤道,各縣直屬省轄,又設立行政督察區。
1918年9月—1920年8月,漳州是陳炯明建立的閩南護法區的政治中心。

1923年7月—1924年2月,陳炯明任命的潮汕邊防督辦黃大偉與贛軍將領賴世璜(依附陳炯明)、桂軍將領劉志陸、李厚基舊部王獻臣在漳州建立「聯軍辦事處」政權[6]。「聯軍辦事處」政權瓦解後,軍閥張毅統治漳州一帶至1926年11月17日。1928年—1932年,漳州一帶由軍閥張貞統治。
1931年2月—1935年,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在平和、詔安與廣東省饒平、大埔4縣交界區域建立饒和埔詔蘇區。1932年4月—1938年2月,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在南靖、平和、漳浦3縣交界區域建立靖和浦蘇區。

1933年12月13日—1934年1月21日,龍溪縣(漳州)短暫作為中華共和國龍汀省(初稱龍漳省)省會,還在1934年1月13日—21日成為中華共和國首都,歷時8天[7]。
民國末年,今漳州市大部分地區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解放軍佔領漳州。
1950年,成立龍溪專區。
1951年6月,析龍溪縣城關設縣級漳州市。
1960年,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
1971年,龍溪專區改稱龍溪地區。
1985年6月,龍溪地區改設地級漳州市,原縣級漳州市改設薌城區。
1993年,龍海縣改設縣級龍海市。
1996年,析薌城區和龍海市部分區域設龍文區。
地理
漳州為福建省最南端的地級市,與廣東省為鄰。漳州西北多山,東南濱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1℃,年降雨量1500毫米。
漳州地處福建東南。陸域南北長187公里,東西寬127公里,面積12607平方公里,介於北緯23°34′至25°15′、東經116°54′至118°08′之間。東鄰福建省廈門市、東北與福建省泉州市接壤,西北與福建省龍巖市毗鄰,西與廣東省梅州、潮州兩市交界,東南與台灣隔海相望。
博平嶺橫亙於西北,戴雲山餘脈深入北部境內。平和縣的大芹山主峰海拔1544.5米,為全市第一高峰。九龍江全長258公里,為福建第二大河。流域面積14741平方公里,在漳州境內流域面積7586平方公里。此外還有鹿溪、漳江、東溪等主要河流。九龍江中下游平原面積720平方公里,是省內最大平原。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此外,漳州市設立以下行政管理區:國家級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漳州台商投資區、國家級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東山灣古雷經濟技術開發區、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054,328人[19]。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809,98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44,345人,增長5.08%,年平均增長率為0.5%。其中,男性人口為2,599,071人,佔總人口的51.42%;女性人口為2,455,257人,佔總人口的48.5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5.86。0-14歲的人口為1,004,102人,佔總人口的19.87%;15-59歲的人口為3,143,679人,佔總人口的62.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906,547人,佔總人口的17.94%,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23,456人,佔總人口的12.34%。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101,501人,佔總人口的61.3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952,827人,佔總人口的38.64%。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6.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1萬人,城鎮化率為63.3%。全年出生人口3.7萬人,出生率為7.30‰;死亡人口3.5萬人,死亡率為6.90‰;自然增長率為0.39‰。年末戶籍人口數為527.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萬人,增長0.19%。[20]
Remove ads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952,602人,佔97.9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01,726人,佔2.01%。其中,畲族人口為46,891人,佔0.9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218,361人,增長4.61%,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4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5,984人,增長34.31%,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44個百分點。其中,畲族人口減少3,475人,下降6.9%,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12個百分點。
語言
漳州市的主要方言為閩語閩南片泉漳小片漳州話(可細分為北部小片和南部小片),在漳州市大部分地方通行。漳州話保留較多中古漢語特色,擁有發達的文白異讀系統。
此外,還有其他方言分布:
交通
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起於泉港,經惠安、台商投資區、豐澤、晉江、南安再連接至翔安機場,而後穿過廈門市翔安區、穿東海域進入廈門高崎機場附近設站,再穿西海域到達漳州市。於2015年獲批建設規劃,計劃2021年開建。[21][22][23]
特產
文化
漳州文化生活豐富,並擁有大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市的漳州木版年畫、漳州木偶頭雕刻、歌仔戲(薌劇)、漳州布袋木偶戲、錦歌、漳州蔡福美傳統制鼓技藝、漳州八寶印泥、龍海區的保生大帝、漳浦縣的漳浦剪紙信俗、華安縣的高山族拉手舞及東山縣的東山歌冊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漳州文化還包括有潮劇、剪紙、燈謎、大車鼓舞蹈、泉州南音等。
宗教
風景名勝
教育
福建省一級達標高級中學:漳州第一中學、漳州第二中學、漳州第三中學、龍海第一中學、龍海第二中學、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長泰第一中學、漳浦第一中學、南靖第一中學、平和第一中學、雲霄第一中學、華安第一中學
其它公立中學:龍文中學、漳州市第五中學、漳州市第九中學
私立中學:漳州實驗中學、漳州外國語學院、漳州正興學校、漳州立人學校
公立小學:福建省漳州市第一小學、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福建省龍溪師範學院附屬小學
私立小學:漳州新城學校
名人
友好城市
截至2013年,漳州市已經與5個國家建立了6對國際友好城市關係[25]。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