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
Remove ads

鄉鎮市區是對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直轄市所管轄的下級行政區之總稱,為中華民國的基層政權單位,包括直轄市、市的(含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以及縣所管轄的縣轄市

Thumb
台灣的鄉鎮市
Thumb
台灣的山地原住民鄉縣轄市直轄市市轄區市轄區、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Thumb
2010年縣市改制前的山地原住民鄉縣轄市直轄市市轄區市轄區

歷史沿革

二戰後初期(1945年至1950年)

西元年份 大事記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 1月,臺北縣羅東區濁水鄉改名為「太平鄉」[19]:194,高雄縣屏東區三地盟鄉改名為「三地鄉」[12]:16
  • 1月1日,高雄縣旗山區瑪雅俊鄉改名為「瑪雅鄉」。
  • 2月5日,臺中縣大屯區北屯西屯南屯三鄉併入臺中市並改制為區[7]:167[21]:9
  • 2月7日,臺東縣紅頭嶼鄉改名為「蘭嶼鄉」[13]:295
  • 2月18日,臺北縣基隆區七堵鄉併入基隆市並改制為區[5]:行政篇, 68
  • 3月1日,花蓮縣鳳林鎮、瑞穗鄉分別劃出部分土地成立光復鄉[15]:62、210、211、254
  • 4月1日,臺北縣新莊區鷺洲鄉改名為「蘆洲鄉」,並分設三重鎮[18]:33
  • 6月1日,新竹縣大湖區增設大安鄉[22]:194,高雄縣岡山區岡山鎮分設橋頭鄉[23]
  • 7月,新竹縣大溪區小尖鄉改名為「尖石鄉」[24]:卷二, 15
  • (月日待查)高雄市第二區改名為「前鎮區」,第九區改名為「鼓山區」,第十區改名為「三民區」。
1948年
  • 1月1日,臺北縣宜蘭區頭城鄉改制為鎮[19]:193,花蓮縣吉野鄉改名為「吉安鄉」[15]:156-157
  • 10月18日,臺南縣東石區布袋鄉改制為鎮[17]:328
1949年
  • 2月1日,基隆市七堵區分設暖暖區[5]:行政篇, 69
  • 7月20日,澎湖縣大嶼鄉改名為「七美鄉」[25]:213
  • 8月1日,臺東縣火燒島鄉改名為「綠島鄉」[13]:278
  • 11月,金門廢縣並改為軍管區,下設第一(管轄沙美、碧山、滄湖、瓊山四區)、第二(管轄城廂、金城、金盤、古寧四區)、第三(管轄烈嶼區)等三處民政處九區[1]:42、212
1950年
Remove ads

施行小縣市制後(1950年至1981年)

西元年份 大事記
1950年
  • 10月1日,屏東市萬丹區、長治區、九如區復改為萬丹鄉、長治鄉、九如鄉,全數(1市3鄉)改隸屏東縣[12]:15、351、400
  • 10月25日,新竹市香山區、竹東區、寶山區復改為香山鄉、竹東鎮、寶山鄉,其餘的東、西、南、北四區則維持原狀,全數(1市1鎮2鄉)改隸新竹縣[4]:66[24]:卷一, 1
  • 12月25日,嘉義市原管轄的六區改為新東、新西、新南、新北四鎮及水上、太保兩鄉,全數(2鄉4鎮)改隸嘉義縣[20]:14-15[17]:326[30]:33
  • 12月5日,苗栗縣通霄鄉改制為鎮[22]:117
  • 12月15日,馬祖行政公署成立,轄南竿(今南竿鄉)、北竿(今北竿鄉)、白肯(今莒光鄉)、東湧(今東引鄉)、西洋、浮鷹、四礵、岱山八區[31]:104、171
1951年
  • 3月1日,屏東縣林邊鄉分設溪州鄉[12]:472、490
  • 4月1日,苗栗縣後龍鄉改制為鎮[22]:131
  • 4月21日,高雄縣彌陀鄉分設梓官鄉[27]
  • 4月25日,屏東縣長治鄉分設麟洛鄉[12]:353、383
  • 7月,金門軍管區將原管轄的九區改為金城(金城、城廂)、金湖(金瓊、金湖)、金沙(金沙、金碧)、金寧(金盤、古寧)、烈嶼五區[1]:42、212
  • 8月15日,高雄縣仁武鄉分設大社鄉[32]
  • 10月25日,將嘉義縣新東、新西、新南、新北四鎮裁併為縣轄嘉義市[20]:15[30]:33
  • 11月30日,將彰化市彰北、彰西、彰南、大竹四區及屏東市東、南、北、中四區分別裁併為彰化縣彰化市及屏東縣屏東市[3]:68[2]
  • 12月,金門軍管區金城區分設金山區[1]:42、212
  • 12月1日,將新竹市東、西、南、北四區裁併為縣轄新竹市[4]:67[24]:卷一, 1
  • (月日待查)馬祖行政公署東湧區改隸長樂縣,改制為「東湧鄉」[31]:171
1952年
  • 1月1日,高雄市連雅區改名為「苓雅區」。
1953年
  • 8月15日,國軍撤守西洋、浮鷹、四礵、岱山等區,馬祖行政公署改制為閩東北行署[31]:104、172
  • 8月17日,閩東北行署下分連江、長樂兩縣,連江縣轄南竿鄉、北竿鄉,長樂縣則轄白肯鎮、東肯鄉、東湧鄉[31]:104、172
  • 11月12日,苗栗縣三叉鄉改名為「三義鄉」[22]:81
  • 12月,金門軍管區恢復縣制,並將原管轄的六區改為金城金沙兩鎮及金山、金寧金湖、烈嶼四鄉[1]:42、212
1954年
  • 3月1日,臺東縣里壠鎮改名為「關山鎮」[14]:174
  • 3月,長樂縣東湧鄉改隸羅源縣[31]:104、173
  • 6月,金門縣託管原屬莆田縣烏坵鄉[1]:42、207、212
  • 8月3日,苗栗縣四湖鄉改名為「西湖鄉」[22]:98
  • 10月31日,桃園縣角板鄉改名為「復興鄉」[33]:108
  • (月日待查)苗栗縣大安鄉改名為「泰安鄉」[22]:117
1955年
  • 7月1日,閩東北行署改制為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區未變)[31]:104、174
  • 10月10日,臺中縣內埔鄉改名為「后里鄉」[34]:60
1956年
  • 1月16日,苗栗縣卓蘭鄉改制為鎮[22]:74
  • 7月1日,新竹縣紅毛鄉、屏東縣溪州鄉分別改名為「新豐鄉」、「南州鄉」[24]:卷二, 15[12]:17、472
  • 7月16日,馬祖地區實施戰地政務,裁撤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其所轄的長樂縣、羅源縣,兩縣原有轄區併入連江縣[31]:177,白肯鎮、東肯鎮、東湧鄉分別改名為「西犬鄉」、「東犬鄉」、「東引鄉」[35]:264[36]:19
  • 10月,高雄縣雅你鄉改名為「桃源鄉」[37]
1957年
1958年
  • 4月,臺東縣金山鄉改名為「金峰鄉」[13]:343
  • 4月1日,臺北縣中和鄉分設永和鎮[18]:63
  • 7月15日,宜蘭縣太平鄉改名為「大同鄉」[19]:198
  • (月日待查)高雄縣瑪雅鄉改名為「三民鄉」[39],花蓮縣萬里鄉改名為「萬榮鄉」[15]:367
1959年
  • 7月,金門縣金湖、金寧兩鄉分別劃出部分土地成立金瓊鄉,並將金湖鄉改制為鎮[1]:42、212
  • 7月1日,彰化縣新港鄉改名為「伸港鄉」[3]:483
1960年
  • 9月1日,連江縣西犬鄉、東犬鄉合併為白犬鄉[31]:185
1962年
  • 4月1日,臺北縣三重鎮改制為縣轄市[18]:63,為全臺第一個因人口符合法令規定而改制的縣轄市。
1965年
  • 9月,金門縣金山、金瓊兩鄉分別裁併入金城鎮、金寧鄉與金湖鎮[1]:43、213
1966年
1967年
  • 7月1日,臺北市由省轄市改制為院轄市,下轄的區數暫不變[40]:行政篇, 219、自治篇, 85[18]:63、67。同日,桃園縣中壢鎮改制為縣轄市[33]:108
1968年
  • 2月2日,臺南縣學甲鄉改制為鎮[41]:12、60,是鄉改制為鎮的最後一例。
  • 7月1日,臺北縣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鄉、景美鎮及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北投鎮(連同管理局本身)併入臺北市並改制為區[40]:自治篇, 85-86[42]
1971年
  • 4月21日,桃園縣桃園鎮改制為縣轄市[33]:108
  • 10月15日,連江縣白犬鄉改名為「莒光鄉」[31]:205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 1月1日,臺北市將陽明山管理局地方行政權去除,士林、北投兩區改由臺北市直轄[44]:167[42]
1976年
1979年
  • 1月1日,因應1977年新修訂之轄區內15萬以上人口設縣轄市的法規,臺北縣永和鎮、中和鄉同時改制為縣轄市[18]:67
  • 7月1日,省轄高雄市改制為院轄市,並將高雄縣小港鄉併入改制為區,其餘市轄區不變[45]
1980年
  • 7月1日,臺北縣新莊、新店二鎮改制為縣轄市[18]:67
  • 12月,梨山建設管理局的和平鄉梨山、平等二村復歸臺中縣[21]:11
1981年
至新竹市、嘉義市重新改制為省轄市前為止,臺灣共有371個鄉鎮市區(236鄉、64鎮、22市、49區)。
Remove ads

新竹市、嘉義市再次改制為省轄市後(1982年至2010年)

西元年份 大事記
1982年
  • 7月1日,新竹縣新竹市、嘉義縣嘉義市恢復改制為省轄市,其中新竹市復將香山鄉編入,兩市暫不設區[4]:69[20]:17[2]
1988年
  • 10月31日,新竹縣竹北鄉配合新竹縣政府遷建於此而改制為縣轄市[47]:卷四, 1
1989年
  • 3月1日,嘉義縣吳鳳鄉改名為「阿里山鄉」[17]:323
1990年
  • 3月12日,臺北市將原轄的十六區改為士林、大同、大安、中山、中正文山、內湖、北投、松山、信義、南港、萬華十二區[44]:135
  • 10月6日,嘉義市劃分為西兩區[20]:19
  • 11月1日,新竹市劃分為、香山三區[4]:69
1991年
  • 7月1日,嘉義縣太保鄉配合嘉義縣政府遷建於此而改制為縣轄市[17]:327
1992年
  • 3月1日,桃園縣平鎮鄉改制為縣轄市[33]:109
  • 8月,屏東縣三地鄉改名為「三地門鄉」[12]:17、738
  • 9月10日,嘉義縣朴子鎮由於〈嘉義新縣治所在地都市計劃〉區域橫跨太保與當地,因此改制為縣轄市[17]:327。可說是目前唯一非縣政府所在地、但算為「縣治駐地」而改制縣轄市的例子。
1993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 10月6日,臺北縣蘆洲鄉改制為縣轄市[18]:67
1999年
  • 7月1日,臺北縣汐止鎮改制為縣轄市[48]:下冊1235
  • 10月4日,臺北縣樹林鎮改制為縣轄市[48]:上冊694
2004年
2007年
  • 10月1日,臺北縣準用直轄市編制(鄉鎮市區未改變)。
2008年
  • 1月1日,高雄縣三民鄉改名為「那瑪夏鄉」[50]
2010年
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前為止,臺灣共有368個鄉鎮市區(226鄉、60鎮、33市、49區)。
Remove ads

五都改制後(2010年至今)

西元年份 大事記
2010年
  • 12月25日,新北市(臺北縣改制)、臺中市(臺中縣市合併改制)、臺南市(臺南縣市合併改制)及高雄市(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等四直轄市成立。原縣下轄之鄉鎮市改制為區。
2011年
  • 1月1日,桃園縣準用直轄市編制(鄉鎮市區未改變)。
2014年
  • 6月3日,桃園縣蘆竹鄉改制為縣轄市[52]
  • 12月25日,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原縣下轄之十三個鄉鎮市改制為區。
2015年 配合改制縣轄市人口門檻於當年5月29日再改回10萬人[53]
至此,臺灣共有368個鄉鎮市區(146鄉、38鎮、14市、170區)。

行政區數量

現今中華民國行政區之「區」數目統計:

更多資訊 行政區種類, 直轄市 ...

現今中華民國行政區之「鄉鎮市」數目統計:

更多資訊 縣, 新竹縣 ...
Remove ads

直轄市("轄區列表"一欄乃依郵遞區號順序排列)

更多資訊 縣市名稱, 區劃 ...
Remove ads

市("轄區列表"一欄乃依郵遞區號順序排列)

更多資訊 縣市名稱, 區劃 ...

縣("轄區列表"一欄乃依郵遞區號順序排列)

更多資訊 縣市名稱, 區劃 ...

綜合統計資料列表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共計有368個鄉鎮市區,以下資料時間為2024年底[56],面積資料應來自於內政部統計處。其所列之面積資料,主要係源自戰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統計資料,其後雖因行政區域調整、填海造陸等因素,致面積有所增減,惟因未重新全面檢測,致該等統計數據與實際狀況或有所差異。[57]

面積單位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人/平方公里(取至小數點以下第2位),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2024年底人口減去2023年底人口。

更多資訊 行政區名稱, 類別 (鄉鎮市區) ...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