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灣方音符號第二十個字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广」(指屋宇,並非後來「廣」的簡化漢字),音則取自老國音「广」的聲母(今「广」發音的為「ㄧㄢˇ」,但在老國音中為「ㄬㄧㄢˇ」)。《說文解字》:「因厂為屋也,广對剌高屋之形。」

更多資訊 注音符號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

「ㄬ」為1918年公佈的第一批註音字母,對應發音為齦齶鼻音,即「」行的對應鼻音。國際音標未有專用符號,而用多個符號組合為/n̠ʲ/。也有退而求其次,忽略硬齶音齦齶音之差異,標記作/ɲ/的用例。漢學家則自行發明/ȵ/作為符號,但未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單講「ㄬ」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ㄬㄧ」。

多數拼音方案寫為〔gn〕。吳守禮教授版本的臺灣方音符號認為臺語中含有這個音,而使用這個注音符號(教育部版本的方音符號未含),但其字典中使用這個注音的字,在其他字典中均標為〔j〕的鼻音,如「耳」在吳守禮的方音符號版本標為「ㄬㄧˋ」〔gní〕,在其他字典標為「ㆢㆳˋ」〔jínn〕。

1932年5月7日,國民政府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新國音取代了老國音。「ㄬ」變成僅在各地漢語使用,如蘇州話中古漢語便有此聲母,而不在國語中正式使用。標準粵語沒有此音,但梧州話桂南平話等有之,主要來自中古漢語的日母疑母,有時亦包括以母「泛粵大典」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使用的擴展粵拼標記作〔nj〕。

然而在注音字母苗文中,本來設計是以「」表示齒齦鼻音/n/〔n〕,但實際上,其設計者胡致中以「ㄬ」來表示,「ㄋ」從未被使用過。至於苗語裏的送氣清齒齦鼻音/n̥ʰ/〔hn〕,則寫成「ㄬㄊ」雙符號。

Remove ads

編碼與拼音

  • 以下漢語拼音包含擴充版本,粵拼包含擴充版本擴展粵拼
更多資訊 字元, 圖檔 ...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