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國民黨雲南省黨務執行委員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國民黨雲南省黨務執行委員會,是中國國民黨在雲南省的省級黨部。1930年3月11日,中國國民黨雲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正式組織成立,為正式成立省黨部準備條件。經過多次組織形式變更,1939年1月23日,中國國民黨雲南省黨務執行委員會成立。到1945年4月2-8日,中國國民黨雲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昆明召開[1]。
歷史
1924年1月,國民黨全國一大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雲南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為李宗黃、楊友棠、胡盈川、周自得、 楊華馨、劉國祥6人。楊希閔(賓川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李宗黃(鶴慶人)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雲南代表中,朱培德(安寧人)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黃實(楚雄人)當選為候補執行委員。5月,中共廣東區委派遣由國民黨中央任命為中國國民黨雲南省黨部籌備委員的跨黨黨員楊青田、王復生回雲南,建立中共地下組織和籌建國民黨省黨部。因遭唐繼堯政府搜捕,他們無法在雲南立足,先後返回廣州。
在唐繼堯執政期間,「凡三民主義書籍,即認為赤化,嚴禁入口」,使得國民黨在雲南的發展相當薄弱,然國民黨力量仍試圖策劃「聯絡本省比較開明的軍事首領,分化唐繼堯的武力」。當時主政雲南的唐繼堯在第一次滇桂戰爭中被國民政府支持的新桂系擊敗,唐繼堯支持聯省自治,主張國家主義,反對廣州政府的聯俄容共、國共合作和一黨體制。唐繼堯擔任陳炯明流亡海外後的中國致公黨副總理,亦歡迎同樣支持國家主義的中國青年黨在雲南活動。
1926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雲南地方組織(特別支部)在昆明誕生,同時亦組建由中共跨黨黨員和親共人士組成的國民黨左派組織中國國民黨雲南省籌備委員會。中共幫助發展國民黨員,同時一批共產黨員加入其中成為跨黨成員,使之很快發展至2000多人。1926年12月,唐繼堯成立民治黨,出版《滇事旬刊》,堅決反對共產黨,也反對國民黨的三民主義,指責共產黨的宣傳是「過激赤化」,說共產黨和國共合作的國民黨是「賣國政蠹」。唐嚴厲查禁共黨革命報刊和出版物,取締共產黨、國民黨在雲南的活動。
1927年2月,雲南發生二六政變,龍雲、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四鎮守使發動兵諫,唐繼堯被迫下野。1927年3月初,王復生經國民黨中央任命為雲南省黨部籌備員再次回到昆明。於3月12日,在雲南省教育會主持召開國民黨黨員大會,宣布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雲南臨時省黨部,選舉王復生、趙祚傳、李子固、楊瑞庵、李鑫、孫榮貴、吳澄、嚴英俊、李仁、 陳西美為執行委員。這一組織被稱為「教育會派」[2]。
3月下旬,在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委派為雲南農運特派員的中共黨員李鑫指導下,由國民黨各基層組織選出20多人,召開全市代表會議,選舉產生國民黨昆明市臨時執行委員,在雲南省立一師成立了國民黨昆明市臨時執行委員會,被稱為「政法黨部」。此前的2月中旬,李鑫還以農民運動特派員身份舉辦雲南農民運動講習班,培養了中共的農運骨幹。「教育會派」與「政法黨部」事實上均為中共黨員事實上主持[3]。
1927年4月,經南京國民黨中央批准,廣州政治分會又任命反共的右派分子蔣子孝、張祿、鄧鴻渠、張西林(張邦翰)、羅仲達、羅衡、謝直君7人為國民黨省黨部籌備員。
此外,楊大鑄、吳品芳、鄧質彬、董成志、彭嘉猷、李表東、張仁懷、趙世釗等亦組織了另一國民黨臨時省黨部,並「大受共黨王復生等之忌,以右派反動分子投機分子諸名詞攻擊各同志」。
總的來說,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前後,國民黨在雲南的發展相當混亂。自國民黨改組到二六政變之間,國民黨在雲南並未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省黨部機構,其在雲南的黨務處於分散、凌亂狀態。雲南二六政變後,何應欽、王伯群在向國民黨中央的報告中就稱:「雲南黨務共有三黨部,中多投機份子,互相爭執,徒滋紛擾。純粹忠實黨員寥寥無幾,若不從速改組,廓清不良份子,影響黨國前途實非有淺鮮。應另行組織,從昭鄭重而收實效」[3]。
Remove ads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事變,鎮壓國民黨內的中共跨黨黨員。由中共控制的雲南臨時省黨部即召開省、市黨部工作人員會議,表示「堅決貫徹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擁護武漢國民政府」,並由省市黨部人員到各基層黨部宣傳「蔣介石的反革命行徑」,支持武漢國民政府。由中共控制的國民黨左派組織與中共雲南特支相互配合開展工運、農運和學運。5月11日,龍雲在雲南響應南京和廣州的「清黨」,封閉了中共控制的國民黨雲南臨時省黨部,逮捕共產黨員、親共的國民黨左派及各群眾組織的領導人王復生、李鑫、 趙祚傳、楊正元、嚴英武等20餘人。
5月15日,在昆明圓通街建立了國民黨雲南省黨部籌備處,與左派國民黨黨部公開對峙。該籌備處因未得到雲南軍政當局的實際支持,最後只得依靠在廣州領得的經費於昆明圓通街租房,掛起「中國國民黨雲南黨務籌備處」的牌子,自認為正統,又因在圓通街,被稱為「圓通派」。同時龍雲以在組織國民黨問題上「各立門戶,引起糾紛」為理由,另建「國民黨組織」。5月28日,在龍雲的支持下,李培炎、楊樹人等網羅一部分原同盟會會員,在省議會建立中國國民黨雲南臨時執行委員會,與中共雲南地下黨組織領導下親共的國民黨組織進行對抗,被稱為「議會派」[2]。
對中共成員的逮捕發生後,中共雲南特委組織遊行示威抗議。龍雲先後釋放了大部分被捕人員,但仍指控王復生、李鑫、趙祚傳等6人為 「亂黨赤化首要分子」,繼續扣押,並準備呈報南京中央政府批覆後予以處決。6月14日,對龍雲不滿的胡若愚聯合張汝驥等發動「六一四」政變,囚禁了龍雲,重新出任雲南省務委員會主席。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利用胡若愚奪權的機會,將王復生等6人營救出獄。但胡若愚政府在宣布允許原國民黨左派黨部公開活動的同時,也支持右派黨部「圓通派」國民黨雲南省黨部籌備處。
1927年7月1日,以胡若愚為首的雲南省務委員會召開萬人大會。反共派在會場散發攻擊親共左派的《大無畏報》。左派國民黨員張月松、王有才等把散發《大無畏報》的鄧鴻渠等扭送臨時戒嚴司令部。戒嚴司令部則指張月松、王有才「擅行捕人」加以拘捕,張月松、 王有才被拘禁5天後獲釋。7月7日,反共派又用省立一中等校名義散發傳單攻擊親共派黨部和雲南省學聯。7月8日,親共派學生破壞反共派黨部,抄查宣傳品,砸爛黨部招牌。
1928年1月,龍雲擊敗胡若愚重奪雲南政權,在其還沒有被南京國民政府正式委任省政府主席之時,即於1928年1月12日發布清黨密令,以共產黨「破壞秩序,為禍至烈」、「非仿照各省組織『清共委員會』,不足以專責成」為由,下令組織有11人組成的雲南省清共委員會,並成立「清共委員會」,下令通緝雲南共產黨的主要負責人王德三、王復生、李鑫、吳澄、趙琴仙、趙祚傳、陳祖武和親共國民黨左派負責人楊楨、徐繩祖等31人,同時成立戒嚴司令部,下達反共戒嚴令,積極部署在昆明進行搜捕。1月13日,戒嚴司令部以法國方面的情報(共產黨指為「 假情報」)指共產黨將舉行「暴動」,於深夜出動大批軍警,查封國民黨左派籌備委員會及其他中共群眾團體的活動中心雲南省教育會,並逮捕共產黨員趙琴仙、嚴英俊、馬登雲、陳祖武、羅彩及其他革命人士數十人。由中共支持的親共左派黨部停止活動,很多共產黨員和親共分子逃亡,有的被逮捕或處決[1]。
但國民黨在雲南地方的黨務並未因此而正常發展。在清黨開始後,原來存在的各派亦即停止活動,國民黨中央亦即派張祿、羅衡、張邦翰、馮春申、沈君蘊、朱鴻題、李宗黃、呂天民、楊大鑄9人組織雲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辦理整理登記事宜。然因到滇各人「仍以過去各人在黨活動之傾向不同,互相猜忌,迭起糾紛,毫無成績可言」,於是國民黨中央不得不「又令收束」。
到1928年冬,國民黨中央派遣裴存藩為雲南省總登記員,對雲南的國民黨黨員作一總清理。此次登記後,呈經國民黨中央核准的合格國民黨黨員,僅578人,「且多數僅集中於昆明市及易門縣兩處」。雲南黨務基礎自此「乃於焉確立」。
1929年,國民黨中央以龍雲、張邦翰、盧漢等人為雲南黨務指導員整理雲南黨務。1930年3月11日,中國國民黨雲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正式組織成立,為正式成立省黨部準備條件。國民黨在雲南地方黨部的發展進入相對穩定的形態,「雲南之黨務乃進於建設之階段」。指導委員會成立後,正式開始發展全省各縣市黨員。1930-1936年的7年的時間裡,共發展22個市縣黨部。不過,由於經費、人才限制,「各縣市未能同時推進」。
1931年9月13日,根據國民黨中央關於改善和縮小組織的命令,雲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進行改組,由龍雲、張邦翰、陳廷璧3人為常務委員,盧漢、陳玉科、楊文清、陸崇仁 4人為指導委員,裴存藩為指導委員兼書記長。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民黨中央以國庫支絀為由,將每月補助雲南地方黨部的經費,由4000元遽減為2000元,導致雲南省指導委員會的經費「捉襟見肘矣」[3]。
中日戰爭爆發後,雲南的黨務因「時勢需要而迅速發展」。據1938年的《雲南省黨務指導委員會工作報告》所言:到1938年3月底為止,雲南全省先後成立之縣市黨部有36縣,還有麻栗坡特區黨部、滇越鐵道黨部,共計縣市黨部(或辦事處)40處。然而,其中的滇越鐵道黨部及景谷、威信、綏江、彝良、緬寧等5縣黨部,因省黨部經費一再縮減,地方補助費困難,無法維持,被先後歸併裁撤。因此,實際共計有縣市黨部34處,其中執監委員會有3處,指導委員會17處,指導委員辦事處4處,特派員辦事處6處,整理委員會1處,直屬區黨部3處,全省各縣市黨部所屬區黨部11處,區分部117處。
1938年9月,國民黨中央並指派龍云為主任委員,盧漢、張邦翰、陸崇仁、陳廷璧、裴存藩、楊文清、陳玉科、龔自知、李培炎、趙澍、楊家麟為執行委員,隴體要為書記長。此時,已發展到35個市縣黨部,即昆明市、個舊縣、開遠縣、昆明縣、楚雄縣、玉溪縣、昭通縣、建水縣、騰衝縣、瀾滄縣、保山縣、宣威縣、會澤縣、鎮雄縣、永善縣、宜良縣、蒙自縣、曲靖縣、大理縣、寧洱縣、墨江縣、富寧縣、羅平縣、澂江縣、易門縣、羅次縣、華寧縣、華坪縣、鹽津縣、金平縣、呈貢縣、路南縣、河西縣、河口對汛區、麻栗坡對汛區等黨部。
Remove ads
1939年1月23日,中國國民黨雲南省黨務執行委員會成立,指導委員會同時宣告結束。改組後,由國民黨監察委員會委員龍雲出任省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本年又建立馬關縣、廣南縣、文山縣、蒙化縣、順寧縣、麗江縣、永勝縣、平彝縣、 祥雲縣、鎮康縣、賓川縣、車裡設治局、西疇縣、瀘西縣、尋甸縣、彝良縣、巧家縣、鹽興縣、思茅縣、元謀縣、龍陵縣、丘北縣、師宗縣、雲縣、緬寧縣等25縣、設治局黨部。
國民黨中央一直試圖改變雲南「失衡」的黨政關係。隴體要在1939年9月11日出席雲南省黨部「總理紀念周」的報告中,指「社會一般人對本黨各級工作,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有些人把黨部看作議會的性質,認為省黨部就等於省議會,縣黨部就等於縣議會」,認為雲南各地的地方對國民黨黨國體制的認識不深,不清楚在黨國體制下省黨部理論上擁有的職權,認為省黨部是議會、宣傳、監察機關,因此雖然強調「黨政一體」,但因為經費無保障,人事基本為昆明或地方實力派所控制,事實上只能「黨附於政」[3]。
以景谷縣為例,1933年,國民黨雲南省中央派崔家友為縣黨部指導員,到景谷組建國民黨,後因斑洪事件,兩人離開,景谷黨務中止。斑洪事件結束後,崔家友回縣在碧嶺任鄉長被人殺死,發展國民黨組織未成。1939年,省中央派龍開杞來景谷重建國民黨,住了一年多就自動離職回去, 由非黨人士田家才代理黨務。1944年,省中央派人恢復國民黨景谷縣組織,發展李希哲等入黨,任命李希哲為執行委員。40年代初期,縣黨部曾在中小學教師中及政府部分職員中填表登記花名冊。據查,景谷僅有10多人加入過國民黨[4]。
1940年,奉國民黨中央令,成立中央監察委員會雲南負專責委員辦公室。監察專員由中央監察委員會指定執行委員裴存藩擔任,其職責為執行本省各級黨部的監察任務。本年省黨務執行委員會繼續建立新黨部,計有硯山縣、彌勒縣、佛海設治局、南嶠設治局、安寧縣、景東縣等6個黨部。
1941年7月,國民黨雲南省黨務執行委員會書記長隴體要辭職,改由執行委員趙澍兼任。本年,省黨務執行委員會又建立馬龍縣、祿豐縣、元江縣、廣通縣、永平縣、鎮沅縣、石屏縣、新平縣、龍武設治局、梁河設治局、瑞麗設治局、隴川設治局等12個黨部。國民黨的活動及基層組織的發展深入到邊疆地區。
1942年3月,奉國民黨中央令,將監察室改為雲南省負監察專責委員辦事處。監察專員仍由裴存藩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雲南支部成立。8月,國民黨雲南省黨務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陸崇仁、李培炎呈准辭職,由國民黨中央另派陳玉科、邵重魁補充。12月,雲南省黨務執行委員會內部改為三處、兩室。 主任委員仍由龍雲兼任,書記長由執行委員趙澍兼任。本年,進一步在雲龍縣、六順縣、雙柏縣、江城縣、霑益縣、姚安縣、大姚縣、彌渡縣、寧蒗設治局等9縣、設治局建立黨部。
1943年1月1日,國民黨雲南省黨務執行委員會內部各處室正式改組成立。8月,國民黨雲南省黨務執行委員盧漢辭職,由國民黨中央另派陸崇仁補充。本年又建立鶴慶縣、蘭坪縣、威信縣、大關縣、綏江縣、雙江縣、永仁縣、屏邊縣、洱源縣、魯甸縣、鎮越縣、漾濞縣、景谷縣、曲溪縣、峨山縣、嵩明縣、碧江設治局、德欽設治局、貢山設治局、瀘水設治局、福貢設治局等縣、設治局21個黨部。
1944年,建立鄧川縣、牟定縣、昆陽縣、昌寧縣、鳳儀縣、鹽豐縣、晉寧縣、江川縣、鎮南縣、祿勸縣、劍川縣等11縣和中緬未定界的卡佤山及盈江設治局、潞西設治局、滄源設治局、耿馬設治局計16個黨部。
1945年1月,省黨務執行委員會在富民、陸良兩縣建立黨部。截至1945年2月底止,全省建立黨部的,計有1市、兩對汛區、112縣、 14個設治局和1個特區(卡佤山)。尚未建立黨部的,有3縣、2設治局。通過八年的中日戰爭,雲南的國民黨組織基本發展到全省。1945年4月1日,國民黨中央整頓雲南黨務,下令免除執行委員兼書記長趙澍本兼各職, 以龍繩武任委員,李耀廷任書記長。
Remove ads
1945年4月2-8日,中國國民黨雲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昆明召開。會議作黨務報告和施政報告,選舉了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大會代表共108人,來自全省各區黨部和縣黨部。 大會由國民黨中央派黃蘅秋、吳開先兩委員監督選舉。選舉結果,陳廷璧、龍繩武、李耀廷、楊家麟、陸崇仁、羅鑒、隴體要、李鑒之、楊文清、裴存藩、李培天、顧致中、 蔣公亮等13人當選為執行委員,張邦翰、陳玉科、龔自知、楊澤、盧浚泉、查宗藩等 6人為監察委員。監察委員會於選出監委的當天正式成立。
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後,1945年10月,蔣介石發動五華山事變,龍雲被迫離滇。雲南政治進一步被中央掌控。
1947年10月,雲南省三民主義青年團組織撤消,與國民黨進行黨團合併,成立雲南省統一委員會,主任委員先為鄧飛黃,繼為盧漢,代主任委員先後為裴存藩、楊文清,書記長先後為寧伯晉、高雲裳。在統一委員會之下設執行委員會及監察委員會,原設所屬各處全部改稱組。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9日,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向中共倒戈,宣布雲南「和平起義」。國民黨雲南省黨務執行委員會及全省所屬各級組織從此結束。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