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昭通市
中國雲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歷史
秦昭王在位時,命李冰出任蜀郡太守,期間修築了一條連接中原、四川與雲南的通道,因路寬五尺,又稱為「五尺道」。該通道經過今昭通市境內,成為中原與雲南一帶的交通要塞。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於今昭通市區置朱提縣,屬犍為郡。東漢永初元年(107年)析置犍為屬國。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置朱提郡,治朱提縣。蜀漢至西晉初朱提郡屬益州。太安二年(303年)朱提郡改屬寧州。永嘉五年(311年)分朱提郡置南廣郡,治南廣縣(今鹽津縣)。南朝齊改朱提郡為南朱提郡,後廢。南朝梁廢朱提縣。
隋開皇四年(584年)置恭州,治今昭通市區;改南廣郡為協州,並置東安縣為治所(今彝良縣)。大業初省恭州、協州。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恭州、協州,並於故朱提縣置安上縣。武德七年(624年)又改為朱提縣;次年改恭州為曲州。天寶年間,今市境地入南詔。南詔初設拓東節度,駐拓東城(今昆明市),今市區屬拓東節度烏蒙部。南詔後期改拓東節度為善闡府。唐代至宋代年間,今市境處於中原王朝與南詔、大理國之間,直至蒙古滅大理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於烏蒙部地置烏蒙路,治今昭陽區舊圃鎮,屬雲南等處行中書省烏撒烏蒙宣慰司。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於南詔芒布部置芒部路(治今鎮雄縣芒部鎮),屬雲南行省;又於易娘部置益良州(治今彝良縣),屬芒部路。明初改芒部路為芒部府。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遣征南將軍穎川侯傅友德、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等征討烏蒙,平定後,在滇東北置烏蒙、芒部、東川諸衛指揮使司,以「約束其酋長」。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烏蒙路為烏蒙府,改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次年,芒部府改隸四川布政司;十七年省益良州入芒部府。嘉靖二年(1523年)改芒部府為鎮雄軍民府。嘉靖五年(1526年)置歸化長官司(治今彝良縣奎陽鎮),屬鎮雄軍民府。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改鎮雄軍民府為鎮雄府。
清雍正年間,鄂爾泰先後在東川,烏蒙進行改土歸流,「先懷以德,繼畏以威,然後徐議改流」。烏蒙鎮總兵劉起元貪暴殘忍,「於是遠近夷民皆無生之氣,有死之心。」祿萬福發動大規模的土司叛亂,總兵劉起元、游擊江仁、知縣賽枝大被殺。鄂爾泰調集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兵力,「…分道窮搜屠殺,刳腸截脰,分懸崖樹間…務獲渠魁,盡屠醜類」。雍正五年(1727年)烏蒙府、鎮雄府改屬雲南省;次年烏蒙府改土歸流,並置恩安縣(治今昭陽區)、永善縣(治今永善縣南),烏蒙府治永善縣,改鎮雄府為鎮雄州,屬烏蒙府,並改歸化長官司置彝良州同,隸鎮雄州;同年於故阿旁部地置大關廳(治今大關縣);於米貼地方置永善縣(治今永善縣北),屬烏蒙府。雍正八年(1730年)設鹽井渡巡檢司(治今鹽津縣)。雍正九年(1731年)改烏蒙府為昭通府,取「昭明宣通」之意,移治恩安縣;同年於故阿竿路部置魯甸廳(治今魯甸縣),屬昭通府。嘉慶十六年(1811年)析會澤縣置巧家廳(治今巧家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析永善縣富官村置靖江縣(治今綏江縣),屬昭通府;同年升鎮雄州為直隸州;廢彝良州同入鎮雄州。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廳改縣,恩安縣改名昭通縣,並析鎮雄縣置彝良縣,屬滇中道。1914年,因靖江縣與江蘇省靖江縣重名,改名綏江縣。民國六年(1917年),析大關縣鹽井渡置鹽津縣,析鎮雄縣置威信行政區。1929年廢滇中道。1932年改威信行政區為威信設治局,1934年改威信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各縣屬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置昭通專區,專署駐昭通縣,轄昭通、大關、綏江、鹽津、威信、鎮雄、彝良、魯甸、會澤、巧家、永善11縣[1]。1958年撤銷鹽津縣,併入大關縣;撤銷魯甸縣,併入昭通縣。1962年恢復鹽津縣。1963年恢復魯甸縣。1964年將會澤縣劃歸曲靖專區[2]。1970年昭通專區改稱昭通地區。1981年1月,析昭通縣設立昭通市;同年8月,析綏江、鹽津兩縣設立水富縣。1983年9月,撤銷昭通縣,併入昭通市。2001年1月,撤銷昭通地區和縣級昭通市,設立地級昭通市[3];原縣級昭通市改為昭陽區[4][5]。2018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水富縣,設立縣級水富市,以原水富縣的行政區域為水富市的行政區域[6]。
Remove ads
地理
地形複雜,氣候多樣。昭通位居於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結合地帶,雲貴川三省交匯中間地帶。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公尺(巧家縣藥山),最低海拔267公尺(水富縣滾坎壩)。昭通市域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南側緊鄰雲南昆明東川區,雲南曲靖市,東側緊鄰,貴州畢節地區,北側緊鄰,四川宜賓市,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側由南至北和四川涼山,四川宜賓以金沙江為界相鄰。
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期間,6月29日晚至30日,昭通鎮雄、彝良、威信、鹽津等縣大暴雨,大雨導致9萬人受災,3人遇難1人失蹤[7]
氣候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04至760公釐。降雨量北部多於南部。東部多於西部,高海拔多於低海拔。每年5月至10月,是昭通的雨季[8]。
昭通市處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與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中區系的交界處。其中該市大關、彝良以北的綏江、鹽津及威信縣等地皆處於日本森林亞區的華中小區,闊葉落葉樹種比起雲南其他區域更多,華中、華東常見的杉木特有種、杜仲、珙桐與鵝掌楸等植物在此區皆有分布;而在該區山地常綠闊葉林則主要分布著峨眉栲、峨眉石櫟及小葉青岡等樹種[9]:10。而昭陽、魯甸、巧家三區縣則處於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滇中小區,原生常綠闊葉林植被極少保存,而次生林則較多。還有不少孑遺植物生長在巧家金沙江河谷一帶,當地還擁有眾多的區域特有種植物[9]:11-12。
政治
|
|
Remove ads
Remove ads
人口
2021年末,昭通市常住人口501.4萬人,[19]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0.5%,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2‰;戶籍人口631.91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28.54%,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7.06‰。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092,611人[20]。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5,213,52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20,910人,下降2.32%,年平均增長率為-0.23%。其中,男性人口為2,671,796人,占總人口的52.46%;女性人口為2,420,815人,占總人口的47.5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0.37。0-14歲的人口為1,295,275人,占總人口的25.43%;15-59歲的人口為3,149,431人,占總人口的61.84%;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47,905人,占總人口的12.72%,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75,490人,占總人口的9.34%。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012,717人,占總人口的39.5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079,894人,占總人口的60.48%。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555,339人,占89.4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37,272人,占10.55%。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28,131人,下降2.74%,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38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221人,增長1.36%,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38個百分點。
Remove ads
交通
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輻射的交匯地,是規劃中的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22]。
- 鐵路,內昆鐵路 2001年建成通車,市轄境內有昭通站、彝良站、大關站、鹽津站、鹽津北站、水富站;成貴客運專線在下轄威信縣 、鎮雄縣設有縣級站點威信站、鎮雄站;正在建設中的渝昆高速鐵路,走向為 重慶-永川-瀘州-昭通-昆明;和規劃中的麗江-攀枝花-昭通鐵路。
- 航空,昭通機場 ,有「昆明-昭通」「昆明-昭通-重慶」「昭通-成都」「昭通-北京」「昭通-深圳」「昭通-貴陽」往返航班。
- 水運,水富港,為雲南省第一大港,也是長江上自源頭以來的第一座較大規模的港口。
旅遊
資源物產
昭通市物產豐富,已知礦產資源33種,其中,褐煤儲量達81.98億公噸,中國南方最大的褐煤田[25]。
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為208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612萬千瓦,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內已建設成的 溪洛渡電站成為世界第三大水電站,中國第二、向家壩(建成後,將為世界第四大水電站,中國第三)、和規劃中的白鶴灘三座巨型水電站。
昭通市昭陽區,被譽為中國黑頸鶴之鄉,昭通大山包海拔高,空氣清新,為黑頸鶴主要過冬棲息地。烏蒙山區又是烏蒙馬的原產地[26]。
昭通也是中國南方優質蘋果基地,昭通蘋果、昭通黃梨、昭通天麻、昭通杜仲等特產馳名省內外[27]。
教育
- 昭通學院。
- 昭通衛生職業學院。
- 昭通職業學院。
- 昭通一中,前身 "鳳池書院",建於1913年,省立第二中學。為雲南省一級高級中學。
名人
災害
- 地震, 昭通屬於地震多發地帶
-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已造成至少379人遇難。
-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昭通市震感強烈,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傷[28]。
- 2006年7月22日,昭通市鹽津縣發生5.1級地震,造成22人死亡100多人受傷[29]。
- 2004年8月10日,昭通市魯甸縣發生5.6級地震至少導致四人死亡,五百九十四人受傷[30]。
- 2003年11月15日和11月26日昭通分別發生5.0級和5.1級地震,造成4人死亡,24人重傷,69人輕傷[31]。
- 1974年5月11日,昭通永善大關發生7.1級大地震,死亡1423人[32]。
- 2007年8月23日,昭通遭受泥石流災害 14人死亡6人失蹤[33]。
友好城市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