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的氣候變化

区域气候变化概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的气候变化
Remove ads

氣候變化正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社會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是一個以煤炭為重點使用能源基礎設施的國家,是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國。[1]其他行業對碳排放的貢獻很大,如新興的建築業工業製造業[2] 然而,與其他開發中國家一樣,按人均計算,中國的碳排放量遠低於美國。人們還注意到,收入較高的國家已將排放密集型產業外包給中國。根據1751年至2017年的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占全球13%,約占美國累計排放量的一半。[1]

Thumb
1901年至2019年中國變暖條紋

中國正遭受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林業水資源的負面影響,預計影響將繼續擴大。[3]中國政府正在採取一些措施來增加可再生能源和其他脫碳措施,勢必要在2030年之前達到排放高峰,並在2060年之前採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來保持碳中立[4][5]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在2025年達到頂峰,到2030年將恢復到2022年的水平。[3]然而,這種措施仍然會導致3度的溫度升高。

Remove ads

溫室氣體排放量

從生產和消費的角度看,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的來源是使用燃煤,包括燃煤發電站煤礦開採和生產鋼鐵的高爐[6][7]在測量生產型排放時,中國2019年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超過14億噸(Gt),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7%。[8]以消費為基礎(即增加與進口商品相關的排放量和提取與出口商品相關的排放量)衡量時,中國占全球排放量的25%。

儘管中國是世界上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但人口眾多,這意味著中國的人均排放量仍然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這相當於人均每年排放超過10.1噸二氧化碳,略高於世界平均數和歐盟平均數,但遠遠低於溫室氣體第二大排放國美國。即人均排放17.6噸。[9]考慮到歷史排放,經合組織國家累計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中國多四倍,這是因為已開發國家工業化起步較早。總體而言,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淨進口國。[8]

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中國已經將遭受全球暖化的一些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和空氣污染,並且未來也會繼續面臨這樣的問題。[10][11]

溫度及天氣變化

乾旱洪水等與氣候有關的災害也越來越多,幅度越來越大。[12][13]這些災難發生時對生產力產生了嚴重影響,也對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造成嚴重影響。這威脅到數十億人的生命,加劇了貧困。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的政策和行動

序言一: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舉措。

序言二: 執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

序言三: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變化。

序言四: 構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實現雙贏。[14]

自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為首的領導集體一直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首要任務。[15]

通過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利用1961年至2010年500多個載人站連續一致的惡劣天氣報告,發現中國各地惡劣天氣發生顯著減少趨勢。1961年至2010年,雷暴冰雹和破壞性風的惡劣天氣天數總數減少了約50%。[16][17][18]惡劣天氣發生的減少與東亞季風的減弱密切相關。[19]

從1951年到2017年,中國觀測到的地面平均氣溫每十年上升0.24°C(0.43°F),超過了全球升溫速度。2017年中國平均降水量為641.3毫米(25.25英寸),比前幾年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了1.8%。[20]從1990年到2016年,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增加。2016年萬里關站大氣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年均濃度分別為404.4ppm、1907ppb、329.7ppb,略高於2016年全球平均濃度。[1][21][22]

Thumb
中國當前 柯本氣候分類地圖 (1980-2016)
Thumb
預測中國未來 柯本氣候分類地圖 (2071-2100)

海平面上升

Thumb
廣州等沿海城市易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1980年至2022年,海平面上升幅度為3.5mm/年,而全球平均水平為3.2mm/年。[23]

中國科學技術部於2000年發布的《中國首次全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指出,中國已經受到氣候變化的環境影響:地表和海洋溫度的升高、海平面上升[24][23]中國青藏高原的氣溫上升速度是其他地方的四倍(2011年的數據)。海平面上升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因為中國海岸線很長,人口密度很高,上海、天津和廣州等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就坐落於此。[25] 中國研究估計,海平面上升一米將淹沒中國9.2萬平方公里海岸,從而導致6700萬人流離失所。

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有可能損害港口的功能。

海平面上升影響著中國沿海地區。上海等沿海城市海拔僅3-5米,其1800萬居民處於弱勢。香港維多利亞港的海平面在過去50年裡已經上升了0.12米。[25][26]

Remove ads

生態系統

Thumb
中國寧夏荒漠化防治項目

氣候變化增加了森林地帶的界限和病蟲害發生頻率,減少了凍土面積,並且對於中國西北地區的冰川面積減少有威脅。[27]由於未來的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可能會增加。1970-2016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率增長4倍,其中22%的增長是由於氣候變化。到2100年,在低排放的情況下,發生率將增加243%,在高排放的情況下,發生率將增加460%。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和大米生產國,中國的玉米產量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有17,300種動植物,667種脊椎動物、古代動植物。由於全球氣溫上升,在下一個世紀內,20%-30%的物種將滅絕。[28]

中國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被沙漠覆蓋,沙漠化正在加劇。中國的荒漠化摧毀了農田、生物多樣性,加劇了貧困。[29]

水資源

氣候變化使華北地區水資源總量減少,華南地區水資源總量增加,洪水乾旱和極端天氣事件更多。[30]2001年,中國發生嚴重乾旱,損失了64億美元農作物,3300萬農村人口和2200萬牲畜。中國的水資源時空分布可能受到較大影響,極端天氣事件和自然災害不斷增多。

中國北方地區冰川融化導致長江上游洪水泛濫,這破壞了土壤耕地[31]冰川融化導致長江下游的水量減少,也破壞了農業的發展。

此外,氣候變化將加劇中國水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氣溫的顯著上升將加劇蒸發,以及加劇了北方農業生產缺水的風險。 儘管中國南部地區降雨量很大,但大部分的水都因洪水而流失。隨著中國政府在管理人口增長方面面臨挑戰,為了支持國家經濟活動和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的增加將給政府帶來負擔。從本質上講,缺水確實是中國應該關注的嚴重問題。[32]

過度捕撈和海洋溫度的上升正在扼殺南中國海的珊瑚礁[33]這降低了生物多樣性,並對中國的魚市場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

Remove ads

對人們的影響

對健康的影響

Thumb
在2020-2021年歐洲投資銀行氣候調查中,至少72%的中國、美國和歐洲受訪者表示,氣候變化對日常生活產生了影響。

氣候變化對中國人民的健康有著重大影響。 高溫給一些群體的健康帶來了風險,例如老年人(65歲以上)、戶外工作者以及生活在貧困中的人。2019年,65歲以上的人要忍受13天的酷暑,當年因酷暑死亡的人數達2萬6800人。[34]

今後,由於華南地區氣溫升高1-2攝氏度,瘧疾傳播概率將提高39%至140%。[35]

對經濟的影響

根據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如果氣溫繼續上升,中國將支付最高財政費用的國家。[36] 影響著糧食安全、缺水、洪災,特別是在人口較多並因海平面上升,生活質量需求高於平均水平的沿海地區,以及更強大的旋風。在某些時刻,中國的部分地區可能面臨高於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所能忍受的6小時以上的濕球溫度[37]

對農業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出來,例如草原農業生產不穩定加劇,高溫乾旱嚴重破壞,產量和質量下降。[38]在不久的將來,氣候變化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小麥、大米和玉米產量下降,並改變農業生產分布。由於全球對大豆等農作物的需求,中國也在處理農業問題。這種全球需求正在造成耦合效應,這些效應跨越海洋,反過來又影響到其他國家。[39]

對漁業的影響

由於過度捕撈、污染、全球氣溫上升和世界海洋的酸鹼度變化,南海正遭受海洋生物生物多樣性不足的困擾。[40]歷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生產國,使魚市場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環境影響,南海珊瑚礁正在死亡,南海海洋生物數量正在減少。漁業無法達到曾經魚市場的魚的數量,使這一部分經濟蒙受損失。中國的捕魚量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正在下降。漁業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就業機會、出口和內需,如果漁業崩潰,這些都將消失。[41]

緩減措施

總體而言,中國的氣候政策可以描述為「承諾不足,以致可能超額交付」。中國為自己設定的低氣候目標無法保證防止氣溫上升2攝氏度,但大多達到了甚至超額完成了目標。中國希望在2030年之前達到排放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42]中國最高領導人宣布,中國將停止向海外煤炭發電廠提供資金。[43]中國在計劃實施巴黎協定之前實現了15項氣候目標中的9項。[44]隨著其他國家對氣候的雄心壯志,以及與美國之間更好的合作,中國的氣候政策將變得更加有效。2022年3月,中國「在全球能源短缺和經濟衰退的擔憂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增加了化石燃料產量。[45]

中國截至2022年的主要氣候目標:

  •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
  • 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46]

2021年的計算表明,為了給世界50%的機會避免氣溫上升2攝氏度或更高,中國應該增加7%的氣候承諾。95%的機率應該增加24%的承諾。中國要給50%的機會保持在1.5度以下,就必須增加41%的承諾。

2022年,中國公布了「十四五」氣候目標。[47]這些措施包括:將經濟的能源強度降低13.5%,將經濟的二氧化碳強度降低18%,將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提高到20%左右。這三個目標都應在2025年之前實現。[47]

2022年初,政府支持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在2027年將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預計達到12%。如果改變發展模式,2060年以前或能達到淨零碳排放。[46]

可再生能源

Thumb
光伏太陽能裝置持續增長,預計到2024年,中國將占全球太陽能光伏新項目的50%。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確保充足的能源供應以維持經濟增長一直是中國政府關注的核心問題。[48]自20世紀60年代中國工業化以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而中國的煤炭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然而,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單位GDP能耗降低了18%,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20%。[49][50]按人均計算,2016年中國僅是世界第51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生產國。[51] 中國的能源政策與其產業政策相聯繫,工業生產目標決定了其能源需求管理。

中國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領導者,其發電量是第二位國家美國的三倍以上。[52] 中國可再生能源部門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化石燃料核能能力,預計將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的43%。2021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總容量超過1000千兆瓦,占中國發電總容量的43.5%,比2015年高出10.2個百分點。中國的目標是到2060年,80%的能源來自非化石燃料,到2030年,太陽能風能總容量達到1200千兆瓦。據悉在2023年,中國因新再生能源設施刷新紀錄,預計到2025年為止,風力太陽能發電量將達到1371千兆瓦,比目標提前5年。[53]

能源效率

2011年世界資源研究所協助的一個項目報告指出,針對2002~2005年期間能源密集度的惡化,第十一個五年計劃(2005年至2010年)提出了將能源密集度提高20%的目標。[54][55]報告指出,這一目標可能已經實現或接近實現。下一個五年計劃設定了將能源強度提高16%的目標。2022年,中國公布了第十四個五年計劃(2021年至2025年)的節能計劃,目標是到2025年將單位GDP能耗比2020年減少13.5%。[56]該計劃涉及經濟中的17個不同部門。在一些部門,2025年將有的20%~40%的能力達不到標準,這項政策預計達到目標的最大公司受益。

在中國各省,有各種旨在解決減排和節能的項目,這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大步。北京正在發展用節能燈泡取代傳統燈泡。[57]日照德州等省正在推廣太陽能建築供暖系統[58]此外,清華大學還率先開展低碳城市發展。[59]北京市目前正在與清華大學合作,通過將可再生能源引入工業和家庭,改善城市環境。中國360多個城市擁有自行車共享系統,部署了近2000萬輛自行車,平均每天行駛4700萬公里。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報告,自行車共享系統每年減少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480萬噸。[60]

直到2008年左右,氣候變化成為中國的優先事項,這個問題才被提上了一個更高的平台。中國是中央行政制度,而不是聯邦制度[61][62]例如,中央政府作出決定,地方政府履行這些決定。因此,地方政府受到制約,並以中央政府的業績來衡量。解決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需要在資金、資源和時間上進行長期投資。據悉,這些努力將不利於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對地方政府官員的晉升尤其重要,這就是為什麼地方政府沒有參與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因。

在中國提交的第一份NDC文件中,確定了氣候變化適應的關鍵領域,包括農業、水資源和脆弱地區。[63][64]它還提到,應通過區域戰略執行一項適應戰略。城市中的洪水正在通過收集和循環利用雨水來解決。[65]2013年,中國發布了氣候變化適應國家戰略,並制定了減少脆弱性、加強監測和提高公眾意識的目標。在林業、氣象管理、基礎設施和風險規劃方面已作出努力。

中國的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負有更大的責任。面對2011年的煙霧問題,中國政府出台了一項廣泛的戰略,即通過減少煤炭消費來改善空氣品質。[66]儘管如此,中國作為貿易戰的主要參與國已經導致污染產業失去控制,特別是在2018年的鋼鐵水泥行業。幸運的是,近70家跨國和本土品牌實施了中國公共環境事務研究所(IPE)的監測數據,打擊了近8000家供應商接近違規行為。[67]

巴黎協定

巴黎協定是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定,其主要目標是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攝氏度以下。[44]國家決定捐款(NDCs)是為了適應每個國家的應對氣候變化計劃,其中概述了未來五年幫助減輕氣候變化影響的具體目標和指標。[63]協議各方根據各自的歷史氣候記錄和國家情況,制定了不同的目標,每個國家的所有目標都在各自的國家發展報告中列出。

中國目前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的成員國。[68]作為該協議的一部分,它同意2016年國家確定捐款(NDC)。

《巴黎協定》關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發展目標如下:

  • 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高峰。
  • 與2005年相比,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60%至65%。
  • 森林存量比2005年增加約45億立方米。

在中國NDC,到2014年,已經取得了以下成就:

  • 積極主動地應對氣候變化(例如加強有效防禦關鍵領域的機制)。
進展情況

氣候行動追蹤器(CAT)是一個獨立的科學分析,依據政府的氣候行動,並根據全球商定的《巴黎協定》對其進行測量。氣候行動追蹤器發現中國的行動「非常不足」。[69]

國家碳交易計劃

國家碳交易計劃是中國從2021年開始實施的,基於二氧化碳強度的排放交易計劃。[70]排放權交易計劃(ETS)創造了一個碳市場,擁有排放權的人可以買賣排放權。[71]該計劃將允許碳排放者減少排放,或向其他排放者購買排放許可。通過這項計劃,中國將限制排放,同時允許排放者獲得經濟自由。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許多主要城市都有嚴重的空氣污染[8]該計劃由生態環境部實施,最終計劃限制中國六大二氧化碳排放行業的排放。2021年,中國開始建設發電廠,排放占中國排放量的40%,占世界排放量的15%。中國能夠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獲得起草和執行環境技術計劃方面的經驗,是清潔發展機制的一部分。[68]中國的國家ETS規模最大,將幫助中國實現對《巴黎協定》的國家決定性貢獻。[44]2021年7月,許可證被免費發放,而不是拍賣,每噸二氧化碳的市場價格在50元左右,遠低於歐盟ETS和英國ETS。

生態城市

中國政府從戰略角度推進生態城市建設,作為應對中國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導致溫室氣體排放上升的政策措施。這些項目力求將綠色技術和可持續基礎設施結合起來,在全國建設大型環保城市。政府已啟動三個項目,鼓勵城市開展生態城市建設,鼓勵數百個城市公布生態城市發展計劃。[72]

國際合作

Thumb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謝振華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上講話。[73]

近年來,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的態度,特別是對中國在氣候變化行動中的作用的態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歷史上看,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工業化國家已經創造並應該解決的問題。[74]2015年,中國表示支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認為中國仍在發展,其減排能力相對低於已開發國家[75]

2012年,中國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戰略和國際合作中心,來作為發展這一領域世界級研究的一部分。[76]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一樣,國家氣候變化戰略中心定期與國際研究機構和智囊團合作。[77]

2018年,即使美國2017年退出,政府也在敦促各國繼續支持巴黎協議。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習近平紐約聯合國大會宣布,國家將採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60年結束其對全球供暖的貢獻,實現碳中立[78][79]

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關於中國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經濟責任一直存在著爭論。[80]有觀點認為,中國在「將全球暖化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這一方面可以發揮關鍵作用,除非占中國排放的大多數煤炭使用量大幅下降,否則這一目標就無法實現。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說,中國將從2026年起逐步減少煤炭使用,不會在海外建設新的燃煤項目,但一些政府和活動人士說這些計劃還不夠。[81]

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參與氣候變化談判和其他多邊環境談判,聲稱認真對待環境挑戰,但正在推動已開發國家,在更大程度上幫助開發中國家。

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建設燃煤電站(例如土耳其的恩巴胡努特魯電站),從而增加其他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82]

Thumb
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基礎四國環境部長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後於2010年開會討論緩解氣候變化問題。

中國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BASIC聯盟的成員,這一聯盟是國際承諾與巴西南非印度合作。[68]BASIC的國際承諾和目標是在2060年之前為零碳淨值,並幫助實現《氣候公約》規定,在前工業化水平之前將排放量降低到1. 5攝氏度的全球目標。2021年,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不再為海外燃煤電廠提供資金。習近平還重申了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81]

2022年,中美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有了很大的改善。兩國創建了「一個來自兩國的小組」,致力於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翰·克里提到美國方面可能提供技術和中國方面的信息幫助。[83]

2023年7月,約翰·克里訪問中國,推進氣候合作。[83]此次訪問的主要成果是:「減少甲烷排放承諾;減少中國對煤炭的依賴;中國對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組件貿易限制的反對;以及氣候金融」等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儘管目前存在許多合作障礙,但還是取得了這這幾點的共識。[84]

2023年7月,中國與歐盟舉行第四次中歐高級別環境與氣候對話,宣布雙方將繼續在遏制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損失和污染方面進行合作。[85]雙方同意確保COP28取得成功,執行《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推進公海條約,在水政策上合作,到2024年就塑料污染達成全球協議,雙方同意支持循環經濟。[86][87]

適應

Thumb
圖為中國寧波三條大江的改道。該國正在採取實質性措施應對預計未來將加劇的山洪暴發。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洪災頻率增加了7倍,每十年上升一次。[88]中國西部和南部地區極端降雨的頻率有所增加,並預計將繼續增加。中國目前正在努力減少這些洪水的威脅(有可能徹底摧毀脆弱社區),主要側重於改善負責跟蹤和維持足夠水位的基礎設施。儘管如此,中國正在促進推廣水資源分配和節水機制的技術。 在國家氣候變化政策方案中,具體確定的目標之一是增強承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並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識。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政策表示,將氣候變化政策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在中國,這項國家政策是以「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的形式提出的。中國的「五年規劃」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路線圖。《五年計劃》規定的目標是強制性的,因為政府官員有責任實現這些目標。[89]


Thumb
「中國氣候長城」,一個以呼籲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公民肖像為特色的裝置作品。

綠長城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重大植樹倡議。

社會與文化

公眾輿論

根據中國氣候變化傳播計劃2017年的一項調查,94%的受訪者支持履行巴黎協議,96.8%的受訪者支持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70%以上的受訪者願意購買環保產品,98.7%的受訪者支持在學校實施氣候變化教育(調查包括4025個樣本)。[90]受訪者最關心的是氣候變化造成的空氣污染

調查表明,中國公民同意他們正在經歷氣候變化,這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此外,大多數中國公民認為,儘管政府仍然被視為應對氣候變化最負責任的實體,但個人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可能有所幫助。如果政府真的採取行動,財政稅收政策被認為具有潛在效力。

積極性

Thumb
歐泓奕,中國氣候活動家

2019年,活動家歐泓奕在桂林舉行了全國首場氣候學校罷工。與政府有聯繫的團體,例如中國青年氣候行動網,也開展了與這一問題有關的培訓和公眾認識活動。[91]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