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佛教史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佛教史
Remove ads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朝。最流行的傳說是,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遣使求法[1],立白馬寺洛城雍門西[2]。在中國傳播的佛教包括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及中國南方的上座部佛教

漢傳佛教

先秦

據說佛教漢朝之前就已傳入中國,但是這些說法多屬傳說性質,禁不起考證,如王嘉拾遺記》載,燕昭王七年(前317年)「沐胥(即印度)之國來朝有道術人名尸羅荷錫持瓶,云:『發其國五年乃至燕都』」。是「佛法入中國之始」[3]

列子·仲尼篇》 載:「丘聞西方有聖人焉」,因此唐代道宣認為「孔子深知為大聖」[4]。今傳本《列子》經考證,為魏晉時人偽作。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一載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賢者攜經來化秦始皇,秦始皇不信佛教,把他們關進牢裡。半夜,有金剛打破牢獄把釋利防等人救走[5]。唐代法琳《破邪論》也有此說[6]梁啓超在《佛教之初輸入》認為此事可信。

漢朝

Thumb
東漢四川搖錢樹西王母在佛像上方

永平八年(65年),劉英「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漢明帝在給劉英的詔書中褒獎他「尚浮屠之仁祠,絮齋三月,與神為誓」[7]

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來華,是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年[8]韓愈在上唐憲宗的《論佛骨表》中也說,「者,……自後漢時流入中國……漢明帝時始有佛法」。

後漢書·卷八十八·列傳·西域傳·第七十八》:「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梁代慧皎高僧傳》記載:「漢明帝夢一金人於殿廷,以占所夢,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前往天竺。愔等於彼遇見摩騰、竺法蘭二梵,乃要還漢地,譯《四十二章經》,二僧住處,今雒陽白馬寺也。」

一說張騫西域時即聽說有佛教。《魏書·釋老志》記載:「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 《後漢書·西域傳》關於身毒國(印度)記述:「天竺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小,乘而戰。其人弱於月氏,修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

東漢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安息太子安世高東來洛陽,致力譯經二十餘年,譯有《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四諦經》、《八正道經》、《切流攝守因經》和《本相猗致經》等三十餘部,後歷經散失,現存22種,26卷[9]。安世高是中國翻譯佛經的第一人,傳譯以小乘經論為主[10]

桓帝末年支婁迦讖洛陽,譯有經典十四部二十七卷,皆大乘佛學,為大乘經漢譯之始,其中以《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為最。

三國志·魏志·東夷傳》注引西漢末:「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

魏晉

東晉後趙中書著作郎王度,向石虎奏說:「西域,外國之神,功不施民,非天子、諸華所應祠奉。往,漢明感夢,初傳其道,唯聽西域人得立都邑,以奉其神,其漢人,皆不得出家制,亦循前軌。今大趙受命,率由舊章,華戎制異,流別,外不同內,饗祭殊禮,荒夏服祀,不宜雜錯。國家可斷趙人悉不聽詣寺燒、禮拜,以遵典禮。其百辟卿士、下逮眾隸,例皆禁之。其有犯者,與淫祀同罪。其趙人為沙門者,還從回民之服。」石虎駁斥:「朕生自邊壤,黍當期運,君臨諸夏。至於饗祀,應兼從本俗。佛是戎神,正所應奉!」[11]

東晉高慧遠廬山東林寺組織蓮社,弘揚西方淨土法門,為中國淨土宗初祖。

東晉高僧法顯弘始二年(400年)從長安出發到印度取經,於義熙八年(412年)歸國,著有《佛國記》一書記錄西行見聞,是佛教史的重要文獻。

南北朝

毛先舒在《詩辯坻》中說:「六朝釋子多賦豔詞,唐代女冠恆於曲宴。」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呂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鳩摩羅什長安,以國師之禮待之,信徒數千人,公卿以下皆奉佛[12],羅什育有二子[13],又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伎女,「諸僧多效之。什乃聚針盈缽,引諸僧謂之曰:『若能見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舉匕進針,與常食不別。諸僧愧服,乃止。」[14]。此後在俗10年間,潛心鑽研佛學,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並廣收門徒。羅什所譯《金剛經》、《阿彌陀經》、《法華經》、《維摩經》、《大智度論》等在漢傳佛教地區流傳很廣。

北魏太武帝起初信奉佛教,後改信道教,下令禁止士族庶人供養僧侶,50歲以下的僧侶還俗。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詔:「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唐代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記載:「以太平七年,遂滅佛法。分軍四出,燒掠寺舍,統內僧尼,無少長坑之!其竄逸者,捕獲梟斬!」

高僧慧文領悟「一心三智」、「一心三觀」的禪法,天台宗推崇其為初祖。

梁武帝蕭衍提倡尊崇佛,並曾多次捨身出家,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元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15][16],九月十六日講解《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17],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元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18][19];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20][21]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來華,將禪宗傳入中國。

Remove ads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六月二十一日。太史傅奕上「廢省佛僧表」稱:「胡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沙門,放歸桑梓。令逃課之黨,普樂輸租;避役之曹,恆忻效力,勿度小禿長揖國家。」[6]

玄奘法師主持佛經翻譯事業,有「五不翻」[22]

  • 一祕密故,如陀羅尼
  • 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
  • 三此無故,如閻淨樹中,夏實無此木。
  • 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顧梵音。
  •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玄奘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瑜伽師地論》在中國廣為流傳,他將印度唯識宗傳入中國,後來形成法相宗

武則天寵信白馬寺主僧懷義,胡作非為,《資治通鑑》卷二〇三,垂拱元年載:

法藏弘揚《華嚴經》,武則天封他為賢首國師,華嚴宗興起。

禪宗六祖惠能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悟,而北宗神秀主張漸修。惠能弟子荷澤神會於730年滑台大會辯倒了神秀門人,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

唐代宗深信佛教,「常于禁中飯。有寇至,則令僧講《仁王經》以禳之,寇去則厚加賞賜。胡僧不空,官至卿、監,爵為國公,出入禁闥,勢移權貴。」[23]

唐中宗時,胡僧慧範交遊權貴,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桓彥範上表論慧範執左道撓亂時政,請予正法,中宗不予理睬。唐睿宗時,慧範仗著太平公主的勢力侵奪民田,御史大夫薛謙光殿中侍御史慕容珣上疏彈劾[24]

李紳對於僧徒一向蔑視,「多咄叱而出」[25],有僧人向李紳宣傳因果報應。他問:「阿師從何處來?」僧答:「貧道從來處來。」李紳將他痛打二十下,說:「任從去處去!」[26]

李膺曾處理僧人結黨屠牛捕魚事:「違西天之禁戒,犯中國之條章,不思流水之心,輒舉庖丁之刃,既集徒侶,須務極刑,各決三十,用示伽藍。」

韓滉處理僧雲晏五人聚集賭錢之事:「正法何曾持具(具足戒),空門不積餘財。白日既能賭博,通宵必醉樽罍。強說天堂難到,又言地獄長開。並付江神收管,波中便是泉台。」[27]

韓滉擔任鎮海軍節度使時,京師爆發了涇原兵變唐德宗出逃。韓滉「毀撤上元縣佛寺、道觀四十餘所,修塢壁,建業抵京峴,樓雉相屬,以佛殿材於石頭城繕置館第數十」,又「以佛寺銅鐘鑄弩牙兵器,時滉以國家多難,恐有永嘉渡江之事,以為備預,以迎鑾駕,亦申儆自守也。」[28]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鳳翔府法門寺護國真身塔內的一節釋迦牟尼佛指骨,被送往帝都以迎福納祥。刑部侍郎韓愈上表反對:

《資治通鑑》卷二四〇,元和十四年正月條記載:

陳善在《捫蝨新話》批評韓愈:「今之與佛老辨者,皆未嘗涉其流者也,而欲以一己之見破二氏之宗,譬如與人訟,初不知置詞曲直所在,而曰吾理勝,其誰肯信之。」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亳州盛傳聖水,有妖僧以每斗水三貫錢牟取暴利。李德裕上疏說:「昨點兩浙、福建百姓渡江者,日三五十人。臣於蒜山渡已加捉搦。若不絕其根本,終無益黎氓。……乞下本道觀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絕妖源。」[30]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大規模毀佛,共毀寺院4,600餘所,勒令還俗僧尼達260,500人,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奴婢15萬人[31],史稱「會昌毀佛」或「會昌法難」。《因話錄》卷4說:「庸僧以名系功德使,不懼台省府縣,以士流好窺其所為,視衣冠過於仇讎。」

Thumb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書籍,現藏於大英圖書館[32]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在敦煌出土。

Remove ads

五代十國

後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955年)廢天下佛寺,以佛像料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其毀佛行為,史稱「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他說:「佛祖說以身世為輕,以利和為急,使其真身尚在,敬利於世,猶欲割截,豈有所惜哉!」[33]司馬光評述周世宗「毀佛」:「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33]

宋朝

Thumb
遼金時期跋陀羅尊者三彩像

初,宋廷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有李藹作《滅邪集》反佛,宋太祖說他「非毀佛教,誑惑西姓」,把他發配沙門島

《中國佛教史——宋朝佛教文化事業》記載:「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令高品張從信去四川益州開刻大藏經,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完成,這是中國第一部木雕藏經……」這就是著名的《開寶藏》,亦稱《蜀藏》。

宋太宗特設譯經院,並分譯經、校經、印經三部,由印度僧人天息齋、法天主持釋譯佛經,宋太宗還撰寫了《蓮華回文偈》,稱「朕機務之暇,留心釋典,乃構回文之偈,精求玄妙之源」。

天禧五年(1021年),僧眾人數達397,615人,尼眾61,240人,寺院4萬餘所,成為宋朝佛教最發達的一個時期。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有奏曰:民「喫菜事魔,所謂奸民者也,自植黨與,十百為群,扶持妖教,聾瞽愚俗,或以修路建橋為名,或效誦經焚為會,夜聚曉散,男女無別,所至各有渠魁相統……假名興造,自豐囊囊,創置私庵,以為逋逃淵藪」[34],請禁止流行。

Remove ads

明朝

景泰年間,太監興安「佞佛甚於王振,請帝於大興縣東大市街之西北建大隆福寺,費數十萬,以太監尚義、陳祥、陳謹、工部左侍郎趙榮董之,四年三月功成。」[35],莊嚴可與大興隆寺媲美。《明典匯》載:「隆福寺成,車架擇日臨幸,……大學士濟寧楊浩上疏言,陛下即位之初,首幸太學,海內之士,聞風而睹,今乃(又)棄儒學而崇,豈可垂範後世耶?」

萬曆年間《順天府志》:「風會之趨也,人情之返也,(開)始未嘗不朴茂,而後漸以漓,其流殆益甚焉。(社會)大都薄骨肉而重交遊,厭老成而尚輕銳,以宴遊為佳致,以飲博為本業。(人民)家無擔石(之儲)而飲食服御擬於巨室,囊若垂罄而典妻鬻子以佞佛進香,(更)甚則遺骸未收,即樹幡疊鼓,崇朝雲集,噫,何心哉!德化凌遲,民風不竟。」

蓮池祩宏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雙修,成為當時主流[36]

民國

1908年,楊文會金陵刻經處開辦祇洹精舍,成為中國史上第一所新式佛教教育機構。1922年歐陽竟無呂澂等人在南京成立支那內學院,促進唯識宗復興與佛學研究風氣。民國初年許多知識份子輕視佛教,太虛大師發起佛教改革運動,主張整頓「中國佛教會[37],主張推行貼近民眾生活的「人生佛教」,設立武昌佛學院,擔任閩南佛學院院長,派人學習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翻譯其經典。其弟子印順導師提倡人間佛教,主張注重「此時、此地、此人」的佛教,而非注重「死後、他方、他力」的佛教。

陳寅恪提到,「我偶取金剛經對勘一過,其註解自晉唐起至俞曲園止,其間數十百家,誤解不知其數。我以為除印度西域外國人外,中國人則晉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當能得正確之解,其餘多是望文生義,不足道也。隋智者大師天台宗之祖師,解悉檀二字,錯得可笑。好在天台宗乃儒家五經正義二疏之體。說佛經,與禪宗之自成一派,與印度無關者相同,以不要緊也。…」[38]

Remove ads

藏傳佛教

元朝

中統五年(1264年),元世祖以國師八思巴總制院院使,掌管全國佛教事物。「發諸衛軍六千八百人,給護國寺修道」[39],「自有天下,寺院田產,二稅盡蠲免之,並令緇侶安心辦道。」[40] 自此藏傳佛教地位穩固,「百年之間,朝廷所以敬禮而尊信之者,無所不用其至。雖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為之膜拜。正衙朝會,百官班列,而帝師亦或專席於坐隅。」[41],大規模賜田賜鈔之風,「凡天下人跡所到,精藍勝觀,棟宇相望」[42]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境內有寺4萬2千餘所,僧尼21300餘人[43]

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建臨洮寺、萬壽依國寺。大德五年(1031年),「賜昭應宮、興教寺地各百頃,興教寺仍賜鈔萬五千錠;上都乾元寺地九十頃,鈔皆如興教之數;萬安寺地六百頃,鈔萬錠,南寺地百二十頃,鈔如萬安之數。」[44]

元順帝時,佛事的費用支出,較元世祖時,「歲增金38錠,銀203錠40兩,繒帛61600餘匹,鈔29250餘錠」。[41]

清朝

滿族最早信仰薩滿教,金代佛教盛行,後金亦受其影響,皇太極與西藏達賴喇嘛五世羅桑嘉措建立關係。滿清入關後,《大清律例》規定,不許私建或增置寺院,不許私度僧尼。清初各省官建大寺6073處,小寺6409處;私建大寺8458處,小寺58682處。有僧110292人,尼8615人。[45]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隨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出大量上座部佛經。

除了少數的漢族南傳佛教徒外,居住在雲南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都是全民信奉上座部佛教。西雙版納、孟連、耿馬的男童也會到佛寺里當一段時間的小沙彌,同時學習傣文和佛教教義,少則數月,多則數年。

參考書目

古書

先秦

魏晉

南朝

  • 梁《僧傳
    • 卷九《佛圖澄傳

北朝

  • 法琳破邪論》又稱《對傅奕廢佛僧事》又稱《箴傅奕上廢省佛僧表
  • 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

今書

  •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 印順《中國禪宗史》
  • 湯用彤 (1938)《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 任繼愈 (1981-88)《中國佛教史》1至3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 7500401787.
  • 杜繼文 《佛教史》 (1988年)
  • 賴永海 《中國佛教通史》(2010年)
  • 季羨林 《中華佛教史》(2014年)
  • 魏道儒 《世界佛教通史》(2015年)
  • 藍吉富 (199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全套10卷. 台灣 ISBN 95799821-0-4
  • 賴永海 (2000)《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全套8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28707
  • 《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寺與「皇帝菩薩」地位的建立》--顏尚文,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1990.10.出版)

參見

注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