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央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司類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央企業,又稱中央直屬企業、中央管理企業[1],簡稱央企,是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財政部等機構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企業[3]。
狹義的「中央企業」,是指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4],截至2025年7月19日共有99戶[5]。
廣義的「中央企業」還包括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6],共有146戶[7]:
- 中央金融企業[註 1],列入《中央金融企業名錄》[8],截至2021年2月20日有27戶[9]。
- 中央文化企業[10],由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承擔相關工作[11],截至2024年年末共有114戶[12]。
-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菸草總公司3戶行政類中央企業,由財政部經濟建設司承擔相關工作[13]。
- 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1戶商業類中央企業,由財政部農業農村司承擔相關工作[14]。
中央企業主要特徵有三,一是資產財務關係在財政部單列;二是人事關係在人社部單列;三是經營上在國家計劃中單列(國務院可以直接向其行文)[3]。
Remove ads
數據與特點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規定,「對企業及企業領導人不再確定行政級別」。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發布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加強管理基本規範(試行)》亦規定,「企業不再套用黨政機關的行政級別,也不再比照黨政機關幹部的行政級別確定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待遇」。故中央企業在法律上已不再規定行政級別[15]。
但在實際人事管理中,被稱為「部分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又稱「國有重點大型企業」)或「中管金融企業」的一部分中央企業仍享受相當於副部級的政治經濟待遇,企業正職領導(董事長、黨委書記、黨組書記、總經理、監事長)為中共中央直接管理的幹部(中管幹部)。坊間也因而有「副部級央企」的說法[16][17]。
2018年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之前,國務院向國有重點大型企業派出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國務院派出監事會的企業名單,由國有企業監事會管理機構提出建議,報國務院決定[18]。2018年改革後,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職責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承擔。
2019年10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印發《關於中央企業開展「總部機關化」問題專項整改工作的通知》(國資黨委〔2019〕161號),要求中央企業建立市場化職級名稱體系,規範總部機構和職務稱謂[19]。以中核集團為例,整改後,集團公司內部幹部任免發文不再標註「正局級、副局級、正處級、副處級」等職級,按「總經理助理級領導、部門正職、部門副職、處室正職、處室副職」標註,具體以確定的崗位職級序列為準[20]。
Remove ads
2010年全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66968.9億元,同比增長超三成;累計實現淨利潤8489.8億元,同比增長超四成。央企利潤的80%以上來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聯通、中移動、中電信等數家企業。
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業在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共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1,791家,累計對外直接投資1,165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的63.3%。
2014年7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中央企業2013年度總體運行情況》,截至2013年底,113家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到3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其中,資產總額超過千億元的企業已有68家。[21]
2021年中央企業中基礎條件較好、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優勢明顯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電網、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移動、中國寶武、中航集團、中國建築集團、中國中車集團、中廣核集團11家企業為國資委遴選的參與創建世界一流示範企業工作的中央企業[22]。
名錄
國務院國資委監管中央企業共99戶,均為實業類中央企業。[23]其中國有重要骨幹企業54戶,正職領導幹部由中共中央任免,副職領導幹部由中共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管理;一般中央企業45戶,領導幹部由中共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管理。
更多資訊 序號, 企業全名 ...
序號 | 企業全名 | 總部 | 定位 |
---|---|---|---|
1 |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國有重要骨幹企業 |
2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
3 |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 ||
4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 ||
5 |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 | 上海 | |
6 |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
7 |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 ||
8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
9 |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 | ||
10 | 中國融通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 ||
11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 ||
12 |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 ||
13 |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 ||
14 | 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 | ||
15 |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 ||
16 |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 廣州 | |
17 |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 | 雄安新區 | |
18 | 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
19 | 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 | ||
20 |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 ||
21 |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 | 武漢 | |
22 | 中國雅江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
23 |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北京 | |
24 | 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 | ||
25 |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 ||
26 |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 ||
27 | 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 | 雄安新區 | |
28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 深圳 | |
29 |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 長春 | |
30 |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 武漢 | |
31 | 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 | 齊齊哈爾 | |
32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
33 | 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 哈爾濱 | |
34 |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 成都 | |
35 | 鞍鋼集團有限公司 | 鞍山 | |
36 |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 上海 | |
37 | 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有限公司 | 雄安新區 | |
38 | 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
39 |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 | 上海 | |
40 | 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
41 |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 | 上海 | |
42 | 中國南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 | 廣州 | |
43 | 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 雄安新區 | |
44 |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
45 | 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 | ||
46 |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 ||
47 | 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 | ||
48 | 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 ||
49 |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 | ||
50 | 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 ||
51 |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 香港 | |
52 |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 ||
53 | 中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 ||
54 |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 上海 | |
55 |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一般中央企業 |
56 |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 | ||
57 | 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58 |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 ||
59 |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 ||
60 | 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 ||
61 |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
62 |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 ||
63 | 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 | ||
64 |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 ||
65 | 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 ||
66 | 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 | 贛州 | |
67 |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 | 天津 | |
68 | 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
69 | 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
70 | 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 | ||
71 |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
72 |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 | ||
73 |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有限公司 | ||
74 | 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 ||
75 | 中國鐵道建築集團有限公司 | ||
76 |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
77 | 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 ||
78 | 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 ||
79 | 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 | ||
80 | 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 ||
81 | 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 | ||
82 | 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 | ||
83 |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 | ||
84 |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 ||
85 | 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 | ||
86 | 中國民航信息集團有限公司 | ||
87 | 中國航空油料集團有限公司 | ||
88 | 中國航空器材集團有限公司 | ||
89 |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
90 |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
91 | 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
92 | 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 | 武漢 | |
93 | 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 深圳 | |
94 | 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 | ||
95 | 南光(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 澳門 | |
96 | 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 上海 | |
97 | 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
98 | 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 ||
99 |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 |
關閉
Remove ads
財政部監管中央企業146戶,包括:行政類中央企業3戶,商業類中央企業1戶[24],文化類中央企業115戶,金融類中央企業27戶[25];其中,正職領導幹部由中共中央任免的中央企業共21戶。
《中央金融企業名錄》包括中央管理領導人員的金融企業15戶,符合條件[註 2]、審核確定[註 3]列入名錄的企業12戶。[26]
更多資訊 序號, 企業全名 ...
序號 | 企業全名 | 總部 | 幹部管理權限 | 定位 |
---|---|---|---|---|
1 |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北京 | 中共中央 | 中管金融企業
國有重點金融機構 |
2 | 國家開發銀行 | |||
3 | 中國進出口銀行 | |||
4 |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 |||
5 |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
6 |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
7 |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
8 |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
9 | 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 | ||
10 | 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 | 北京 | ||
11 | 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 | |||
12 |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13 |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 | |||
14 | 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15 |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 |||
16 | 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中信集團黨委 | 一般中央金融企業 | |
17 | 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金融監管總局 | ||
18 |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
19 |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
20 |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 | |||
21 | 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 |||
22 | 中國政企合作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 | 財政部 | ||
23 | 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有限責任公司 | |||
24 | 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 | |||
25 |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中投公司黨委 | ||
26 | 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
27 | 中國銀河金融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
關閉
Remove ads
共114戶。其中:中國出版集團和紫荊文化集團的資產和財務關係在財政部單列,正職領導幹部由中共中央任免。
更多資訊 序號, 企業全名 ...
序號 | 企業全名 | 主管部門 |
---|---|---|
1 | 中國方正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 |
2 | 黨建讀物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央組織部 |
3 | 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 中央宣傳部 |
4 |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 |
5 | 五洲傳播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
6 | 學習出版社有限公司 | |
7 | 線裝書局有限公司 | |
8 | 中國書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 |
9 | 宗教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央統戰部 |
10 | 當代世界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央對外聯絡部 |
11 | 中國長安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中央政法委 |
12 | 九州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央台辦 |
13 | 世界知識出版社有限公司 | 外交部 |
14 | 中國計劃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家發展改革委 |
15 | 中國市場出版社有限公司 | |
16 | 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 教育部 |
17 | 教育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
18 |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有限公司 | 科技部 |
19 | 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工業和信息化部 |
20 | 中國民族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家民委 |
21 | 中國社會出版社有限公司 | 民政部 |
22 | 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 | 司法部 |
23 | 中國法治出版社有限公司 | |
24 | 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財政部 |
25 |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
26 | 中國地圖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 | 自然資源部 |
27 | 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 | |
28 | 中國大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 |
29 | 成都地圖出版社有限公司 | |
30 | 西安地圖出版社有限公司 | |
31 |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有限公司 | |
32 |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 生態環境部 |
33 | 中國環境報社有限公司 | |
34 | 中國建築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住房城鄉建設部 |
35 | 中國城市出版社有限公司 | |
36 | 建築雜誌社有限公司 | |
37 | 人民交通出版傳媒管理有限公司 | 交通運輸部 |
38 | 中國交通報社有限公司 | |
39 | 中國水運報社有限公司 | |
40 |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 水利部 |
41 | 中國農業出版社有限公司 | 農業農村部 |
42 |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 |
43 | 中國商務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務部 |
44 |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 文化和旅遊部 |
45 |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 | |
46 |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有限公司 | |
47 | 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 | |
48 | 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有限公司 | |
49 | 故宮出版社有限公司 | |
50 | 文化藝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 |
51 | 中國旅遊出版社有限公司 | |
52 | 人民衛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家衛生健康委 |
53 | 健康報社有限公司 | |
54 | 中國人口與健康出版社有限公司 | |
55 | 應急管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 應急管理部 |
56 | 中國應急管理報社有限公司 | |
57 | 中國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國人民銀行 |
58 |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有限公司 | 審計署 |
59 | 化學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務院國資委 |
60 |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 | |
61 | 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 | |
62 | 冶金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 | |
63 | 中國財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 |
64 | 中國商業出版社有限公司 | |
65 | 企業管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 |
66 | 中國海關出版社有限公司 | 海關總署 |
67 | 中國稅務出版社有限公司 | 稅務總局 |
68 | 中國質量標準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市場監管總局 |
69 | 中國工商出版社有限公司 | |
70 | 中國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 | 廣電總局 |
71 | 中廣傳播集團有限公司 | |
72 | 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有限公司 | |
73 | 中國體育報業總社有限公司 | 體育總局 |
74 | 中國統計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家統計局 |
75 | 中國言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務院研究室 |
76 |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央廣電總台 |
77 | 中國能源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 國家能源局 |
78 | 中國林業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家林草局 |
79 | 中國民航報社有限公司 | 中國民航局 |
80 | 中國民航出版社有限公司 | |
81 | 文物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家文物局 |
82 | 中國文物報社有限公司 | |
83 |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家中醫藥局 |
84 | 中國中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 |
85 | 中醫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 |
86 | 中國健康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 國家藥監局 |
87 |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國家知識產權局 |
88 | 金城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家保密局 |
89 | 中國文史出版社有限公司 | 全國政協辦公廳 |
90 | 人民法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 最高人民法院 |
91 | 中國檢察出版社有限公司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92 |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 共青團中央 |
93 | 中國青年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 |
94 | 中國婦女出版社有限公司 | 全國婦聯 |
95 | 中國電影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國文聯 |
96 | 中國文聯出版社有限公司 | |
97 | 中國攝影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
98 | 中國書法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
99 | 書法出版社有限公司 | |
100 |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國作協 |
101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國科協 |
102 | 中國華僑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國僑聯 |
103 | 華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國殘聯 |
104 | 中國紅十字報刊社 |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 |
105 |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全國工商聯 |
106 | 團結出版社有限公司 | 民革中央 |
107 | 群言出版社有限公司 | 民盟中央 |
108 |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民建中央 |
109 | 開明出版社有限公司 | 民進中央 |
110 | 中國致公出版社有限公司 | 致公黨中央 |
111 | 學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 九三學社中央 |
112 | 台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 台盟中央 |
113 | 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 國鐵集團 |
114 | 紫荊文化(香港)集團有限公司 |
關閉
Remove ads
國務院國資委監管企業名單變更歷史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中央企業變動情況如下:
2003年4月6日,國務院國資委掛牌成立。2003年10月30日,國務院國資委公布189戶中央企業的名單。
更多資訊 序號[註 4], 現有企業 ...
序號[註 4] | 現有企業 | 變更日期 | 變更內容 | 戶數[註 5] |
---|---|---|---|---|
1 |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 2018年1月31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96戶 |
2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 2011年9月9日 | 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併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19戶 |
2009年4月3日 | 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併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38戶 | ||
2003年12月25日 | 中國四維測繪技術總公司成為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 186戶 | ||
4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 2008年11月14日 |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與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 143戶 |
5 |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 | 2019年10月25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組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28][29]。 | 95戶 |
8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 2009年12月31日 | 中國遠東國際貿易總公司併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9戶 |
9 |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 | 2016年7月8日 | 經國務院批准,新組建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排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之後。 | 106戶 |
10 | 中國融通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 2020年3月31日 | 經批准,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 | 97戶 |
11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 2007年7月20日 | 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併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5戶 |
2005年4月26日 | 中國寰球工程公司併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72戶 | ||
13 |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 2006年10月24日 | 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併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61戶 |
2007年4月17日 | 中國化工供銷集團總公司併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7戶 | ||
14 | 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 | 2019年12月9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全資和控股(參股)的4MPA以上國家幹線管網、省級管網、LNG接收站、儲氣庫、管網調度業務等資產、員工實施聯合重組,組建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30][31]。 | 96戶 |
20 |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 2015年6月1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和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 | 111戶 |
2007年5月22日 | 新組建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 | 158戶 | ||
21 |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 2008年10月17日 | 中國水利投資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46戶 |
2004年12月30日 | 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併入中國水利投資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78戶 | ||
22 |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2017年8月28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併重組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97戶 |
24 |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 2009年1月7日 | 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與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 141戶 |
2006年4月29日 | 中訊郵電諮詢設計院併入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66戶 | ||
25 |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 2008年6月10日 | 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併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 150戶 |
2004年2月12日 | 鐵道部所屬的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移交至國務院國資委。 | 188戶 | ||
26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 2013年1月5日 | 彩虹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16戶 |
2005年8月1日 | 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69戶 | ||
30 |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 | 2017年6月29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整體併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100戶 |
2013年7月18日 |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重組後的新集團沿用「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名稱。 | 113戶 | ||
2009年7月8日 |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併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36戶 | ||
2007年12月18日 | 中國海洋航空集團公司併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2戶 | ||
2007年12月1日 | 中國福馬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併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3戶 | ||
2005年4月26日 | 中國紡織物資集團總公司併入中國恆天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72戶 | ||
2004年12月16日 | 中國進口汽車貿易中心併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81戶 | ||
33 | 鞍鋼集團公司 | 2010年5月26日 | 攀鋼集團有限公司併入鞍鋼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5戶 |
34 |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 2016年9月22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與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實施聯合重組。 | 102戶 |
36 |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 | 2015年12月11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整體併入中國遠洋,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新名稱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將成為全球第四大集裝箱海運商,總部將設於上海。 | 108戶 |
2010年8月5日 | 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併入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3戶 | ||
2005年3月9日 | 中國外輪理貨總公司成為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 177戶 | ||
40 |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 2007年6月25日 | 中國種子集團公司併入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7戶 |
2007年4月17日 | 瀋陽化工研究院併入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7戶 | ||
41 |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 2016年7月15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中紡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中紡集團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104戶 |
2014年11月26日 | 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12戶 | ||
2013年3月12日 | 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15戶 | ||
2012年4月10日 | 發改委和財政部所屬的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移交至國務院國資委。 | 118戶 | ||
2006年3月17日 | 中谷糧油集團公司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67戶 | ||
2004年12月16日 | 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81戶 | ||
42 |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 2015年12月8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整體併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109戶 |
2009年10月26日 | 長沙礦冶研究院和魯中冶金礦業集團公司併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32戶 | ||
2005年4月26日 | 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併入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72戶 | ||
2004年12月16日 | 邯邢冶金礦山管理局併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81戶 | ||
43 |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 2009年12月31日 | 中國郵電器材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9戶 |
2009年10月26日 | 中國新興集團總公司併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32戶 | ||
2009年7月8日 |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併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36戶 | ||
2008年9月10日 | 中國輕工業品進出口總公司併入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47戶 | ||
45 |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 2016年11月23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整體併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101戶 |
46 |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 | 2010年12月23日 | 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併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2戶 |
2009年4月3日 | 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和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併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38戶 | ||
2006年10月24日 | 中國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併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61戶 | ||
47 |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 2015年12月29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整體併入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107戶 |
2008年12月19日 | 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與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 | 142戶 | ||
48 |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 2007年12月26日 | 三九企業集團併入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1戶 |
2006年10月24日 | 中國華源集團有限公司的國有股權劃轉給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 161戶 | ||
49 | 中國旅遊集團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 2016年7月11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整體併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監管企業。 | 105戶 |
2007年7月20日 | 中國中旅集團公司併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5戶 | ||
2004年12月16日 | 中國旅遊商貿服務總公司併入中國中旅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81戶 | ||
2003年12月25日 | 中國免稅品集團總公司成為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 186戶 | ||
50 |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 2008年5月21日 | 新組建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 151戶 |
51 |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 | 2010年3月15日 | 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併入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7戶 |
2006年12月28日 | 中國地質工程集團公司併入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9戶 | ||
2004年12月16日 | 中機國際工程諮詢設計總院併入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81戶 | ||
53 | 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2011年1月31日 | 中商企業集團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1戶 |
2010年2月2日 | 中國包裝總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8戶 | ||
2008年7月3日 | 中國國際企業合作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49戶 | ||
2008年1月18日 | 中國唱片總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0戶 | ||
2006年8月25日 | 中國寰島集團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65戶 | ||
55 |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 2008年9月10日 | 中煤國際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與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合併組建為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 147戶 |
58 |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 | 2006年12月28日 | 冶金自動化研究設計院併入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59戶 |
59 |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 2004年9月16日 | 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與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 187戶 |
62 |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 2016年8月22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材集團公司實施重組。 | 103戶 |
2005年4月26日 | 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併入中國中材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72戶 | ||
2004年12月30日 | 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院和中國輕工業機械總公司併入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78戶 | ||
68 | 中國中車集團公司 | 2015年8月6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南車集團公司實施聯合重組。 | 110戶 |
70 |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 2003年12月25日 | 中國海外工程總公司成為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 186戶 |
72 |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2010年8月5日 | 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併入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3戶 |
2005年8月1日 | 中國港灣建設集團總公司與中國路橋集團總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169戶 | ||
75 | 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 | 2009年12月8日 | 中國農墾集團總公司併入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31戶 |
2004年12月16日 | 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併入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81戶 | ||
77 | 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 | 2010年10月18日 | 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併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2戶 |
2010年4月12日 | 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併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6戶 | ||
2009年9月16日 | 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併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35戶 | ||
2005年8月1日 | 中國醫療衛生器材進出口公司併入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69戶 | ||
78 | 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 | 2019年7月8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96戶 |
2017年8月21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中國工藝(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國保利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輕工集團公司與中國工藝(集團)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 98戶 | ||
2008年11月14日 | 中國海誠國際工程投資總院和中國輕工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併入中國輕工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43戶 | ||
2006年10月24日 | 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與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工藝集團公司。 | 161戶 | ||
86 |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2011年9月29日 | 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與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117戶 |
87 |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2011年9月29日 | 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與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合併組建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117戶 |
88 | 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2019年4月2日 |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武警水電部隊組建為國有企業後,使用「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名稱。目前,已完成公司制改制,更名為「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 | 97戶 |
92 | 華僑城集團公司 | 2005年4月26日 | 華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國有股權劃轉給華僑城集團公司。 | 172戶 |
95 | 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 | 2004年2月12日 | 鐵道部所屬的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移交至國務院國資委。 | 188戶 |
96 | 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 2012年5月10日 | 中國印刷集團公司併入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17戶 |
2011年5月25日 | 中國華星集團公司併入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 120戶 | ||
2010年12月23日 | 新組建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 123戶 | ||
97 |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 | 2020年6月5日 | 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 | 97戶 |
2020年6月3日 | 經國務院批准,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諾基亞貝爾」)不再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按照股權關係由相關中央企業管理。[32] | 96戶 | ||
2013年6月24日 | 撤銷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33] | 114戶 | ||
2007年12月1日 | 撤銷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 | 153戶 | ||
2006年3月17日 | 長江口航道建設有限公司移交至交通部成為長江口航道管理局。 | 167戶 | ||
26 | 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 | 2021年4月28日 | 經國務院批准,新組建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 | 96戶 |
93 | 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 2021年9月25日 | 經國務院批准,組建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所屬相關企業、中國西電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劃入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西電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 | 96戶 |
95 | 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 | 2021年12月6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鐵路物資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物流板塊實施專業化整合。中國鐵路物資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中國鐵路物資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 | |
64 | 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 | 2021年12月23日 | 經國務院批准,組建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 | 97戶 |
36 | 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有限公司 | 2022年7月25日 | 經國務院批准,組建中國礦產資源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 | 98戶 |
49 |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 | 2022年12月31日 | 經批准,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34]。 | |
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 | 2023年11月23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不再作為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35]。 | 97戶 | |
67 | 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 | 2024年10月18日 | 經國務院批准,組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36] | 98戶 |
22 | 中國雅江集團有限公司 | 2025年7月19日 | 經國務院批准,組建中國雅江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名單。[37] | 99戶 |
關閉
Remove ads
財政部監管企業名單變更歷史
財政部管理的中央企業變動情況如下:
更多資訊 序號, 現有企業 ...
序號 | 現有企業 | 變更日期 | 變更內容 | 戶數[註 5] |
---|---|---|---|---|
4 | 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 | 2020年9月18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北大荒農墾集團列為中央財政一級預算單位,由財政部直接管理。 | 行政類4戶 |
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 | 2020年10月23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新成立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暫由水利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 | 行政類5戶 | |
2022年12月31日 | 經批准,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34]。 | 行政類5戶 | ||
1 |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年 | 根據財政部《關於檢查中央金融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情況的通知》(財監[2010]112號)、《中央金融企業負責人職務消費管理暫行辦法》(財金〔2012〕125號),截至2012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尚不屬於中央金融企業[38][39]。但根據財政部公布的《中央金融企業負責人2018年度薪酬信息披露》,截至2018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已列入中央金融企業名單[40]。 | 金融類24戶 |
2019年 |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中央金融企業負責人2019年度薪酬信息披露》,中國銀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不再列入中央金融企業名單[41][40]。 | 金融類23戶 | ||
21 | 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 2021年2月20日 | 根據《中央金融企業名錄管理暫行規定》及財政部2021年2月20日公布的《中央金融企業名錄》,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列入中央金融企業名單,排序第21位[42][43]。 | 金融類24戶 |
22 | 中國政企合作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 | 2021年2月20日 | 根據《中央金融企業名錄管理暫行規定》及財政部2021年2月20日公布的《中央金融企業名錄》,中國政企合作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列入中央金融企業名單,排序第22位[42][43]。 | 金融類25戶 |
23 | 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有限責任公司 | 2021年2月20日 | 根據《中央金融企業名錄管理暫行規定》及財政部2021年2月20日公布的《中央金融企業名錄》,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列入中央金融企業名單,排序第23位[42][43]。 | 金融類26戶 |
2 | 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 | 2021年10月23日 | 經報國務院批准,新成立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劃歸紫荊文化集團管理。 | 文化類3戶 |
24 | 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 | 2022年1月6日 | 經財政部批准,同意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納入中央金融企業名錄。 | 金融類27戶 |
關閉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