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廣西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廣西省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廣西省中華民國過往的省分之一,係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南7省之一,簡稱為「」。

快速預覽 廣西省, 國家 ...
Remove ads

省名由來

源於宋代所設的「廣南西路」,元代置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至明代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才成為省級行政名稱。

管轄範圍

Thumb
亞新地學社1936年《袖珍中華全圖》的廣西省地圖

廣西省是一個內陸省份,全省轄境繼承自清代。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1]。東界廣東省,北鄰湖南省貴州省,西界雲南省,南接越南。1952年,懷集縣劃歸廣東省。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消廣西省,設立自治區後,獲得欽州市北海市全部及防城港市的港口區、防城區和東興市,成為沿海省份,土地面積約為23萬平方公里。

人口

民國元年(1912年)廣西有175萬8900戶、916萬600人,至民國37年(1948年)增加到296萬226戶、1467萬2735人,分別增加68%、60%,平均每年增加3.3萬戶、15.3萬人。大致情況是:民國元年至民國15年戶數逐年增加,民國16年至民國27年戶數有增有減,民國28年至民國37年基本呈逐年增加趨勢。

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查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2]

更多資訊 調查年代, 戶數 ...

民國36年(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的全國人口統計及民國37年(1948年)廣西省政府公佈的廣西全省人口總數,為1463萬6337人

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79年(1990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籍貫為廣西省的人數為4萬1055人,佔非臺灣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1.52%[3]

歷史沿革

舊桂系時期

辛亥革命後,清廷廣西提督陸榮廷宣布廣西獨立,投向革命;之後逐漸排斥同盟會,取得省政的主導權。民國2年(1913年)二次革命中,陸榮廷支持袁世凱,鎮壓廣西省內起義的革命派。蔡鍔唐繼堯發動護國戰爭陸榮廷秘密做反袁世凱的準備。民國5年(1916年)3月,陸榮廷發表廣西省獨立宣言,加入護國軍,並取得廣東省的管轄權。

孫文發動護法戰爭,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陸榮廷率桂軍遂漸掌握了護法軍政府的主導權。民國9年(1920年)第一次粵桂戰爭爆發,桂軍被逐出廣東,撤回廣西。在北京政府的支援下,準備再進攻廣東。民國10年(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陸榮廷失敗逃往上海。後來再度成為廣西省的統治者。但是未能完全掌握廣西省,由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領導的新桂系所取代。

新桂系時期

統一廣西

民國13年(1924年)5月,李宗仁發表「統一廣西宣言」,開始逐步武力統一廣西。李、黃、白採用「合縱連橫」之策略,首先一鼓蕩平陸雲高部;其後趁陸榮廷與沈鴻英發生激戰,與沈鴻英南北夾擊陸榮廷,同年秋擊潰陸榮廷部,攻佔省會南寧;隨即展開與沈鴻英的決戰,至民國14年(1925年)4月消滅其勢力,統一廣西。舊桂系至此被消滅。

在新桂系與沈鴻英決戰期間,孫中山北京病危逝世。隨後滇系軍閥唐繼堯即聯絡廣東軍閥陳炯明鄧本殷劉震寰等,準備東下入粵推翻廣州國民黨政府。李宗仁拒絕同唐繼堯合作,唐遂派龍雲盧漢唐繼虞等率領7萬滇軍,分三路入桂。歷經昆侖關柳州沙埔南寧諸役,新桂系終將三路滇軍擊潰。民國14年(1925年)7月各路滇軍殘部全部潰退回滇。由名將蔡鍔一手訓練、裝備精良之滇軍系統自此一蹶不振。

反蔣戰爭

Thumb
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的廣西省政府第四集團軍捐資建築牌。

新桂系統一廣西後,擁戴廣州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唯一合法政府。北伐期間,廣西軍屢建奇功,新桂系勢力高漲,功高震主。北伐成功後,蔣中正決意「削藩」,在南京開編遣會議,計劃裁軍。民國18年(1929年),發生蔣桂戰爭,隨後爆發中原大戰,中央派軍攻打廣西,李宗仁等人一度流亡安南。後再潛返廣西,展開兩廣連盟,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期間白崇禧則主持廣西軍政,致力建設廣西,不到七年,廣西由一個貧窮落後的省分一躍而成為全國「三民主義模範省」,受到胡適等中外人士的高度讚揚[4]

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廣西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因一致對外而暫時化解。

抗日戰爭

民國28年(1939年)底至翌年初,白崇禧指揮桂南會戰,在其中著名的崑崙關戰役中統帥指揮徐庭瑤杜聿明等國軍反攻,兩度重挫消滅日軍精銳部隊,取得了抗戰以來首次攻堅戰的勝利。

民國33年(1944年),日本傾舉國之力發動「一號作戰」,大舉入侵中國。10月豫湘桂會戰中的桂柳會戰是整個抗戰期間最殘酷的戰役之一。為了攻佔戰略要地桂林,日軍共集結了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克,30多架飛機,大量重炮,戰役後,廣西省包括桂林、柳州在內的廣大土地被日軍攻占,但在廣西軍民的頑強抵抗下,日軍第十一軍的戰鬥力遭到嚴重打擊,再未恢復到會戰前的水平。[5]桂柳反攻作戰後,中國收復了被日軍侵占的廣西土地。

抗戰期間,廣西出兵100萬,人數在全中國排第二,按人口比例排第一。廣西徵募士兵及勞工450萬,佔全省1200萬人之近40%,為全國之最[6]

國共內戰

民國38年(1949年),民國政府大勢已去,國軍高級將領蜂擁投共,解放軍攻擊華中、華南前後,毛澤東、周恩來曾多次派密使策反誘降桂系白崇禧,以讓白崇禧統帥50萬兵權為條件,要他叛蔣降共。但是白崇禧不為所動,拒絕投降。白崇禧將全省劃為6個軍政區,編組6支「反共救國軍」,在各地普遍建立情報網,以便解放軍進入廣西後,作長期作戰準備。

同年10月31日,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發起廣西戰役。11月22日,解放軍佔領廣西省會桂林;25日佔領柳州和梧州。白崇禧審時度勢,決定華中部隊正規軍5個兵團向南行動,到欽州轉運海南島,以第3、11兵團等向南攻擊,謀求打通海上南撤道路,失敗被擊潰。白崇禧個人撤至海南島,國軍主力部隊17萬多人被殲滅,其餘殘部由黃杰武鴻卿各統一部撤入越南。

黃旭初策劃桂法越合作的「反共復國」的計劃,由潛伏廣西各地的反共遊擊部隊建立「遊擊根據地」,配合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民國39年(1950年),桂系將領姚槐在越南收集國軍殘部,在法軍及白崇禧先後空投武器裝備等一大批物資下,大肆擴充實力,建立「越桂邊區第一方面軍」,擔任軍長。先後襲擊崇善思樂等地,後在解放軍的連續追殲下,姚槐部損失慘重,無力在中越邊境堅持遊擊根據地。

新桂系在潰退前夕有計劃有組織留下來的正規武裝、行政人員和特務,襲擾中共政權,殺死中共政權的軍政幹部及平民多人,並於民國39年(1950年)2月在邕寧縣短暫建立廣西省政府,方一引任省政府副主席。民國39年至41年間(1950-1952),解放軍動用正規軍兩個兵團、4個軍、17個師又1個團,加上地方部隊和武裝民兵,投入總兵力超過100萬,在廣西境內發動大規模剿匪作戰,共殲滅廣西境內的反共救國軍計512917人[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警告越法當局,不得庇護和利用國軍在中越邊境進行反對中共的活動。在台灣的蔣中正則通過黃杰控制了入越的3萬餘白崇禧部國軍殘部,於是黃旭初策劃的桂法越合作「反共復國」的計劃遂胎死腹中。民國42年(1953年)夏,入越桂系國軍3萬餘人被從富國島運往台灣,中華民國廣西省不復存在。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省、縣之間的准行政區

道制

辛亥革命後,清代設置的各道被廢除。民國2年(1913年)2月,全省置邕南、鬱江、灕江、柳江、田南、鎮南6道[8]。4月5日,任命觀察使[9]。民國3年(1914年)5月,根據《道官制》,改置為南寧道、蒼梧道、桂林道、柳江道、田南道、鎮南道。民國14年8月,廣州國民政府掌管廣西省,根據軍政合一的原則,廢除道級行政區[10]

南寧道
民國二年(1913年)2月置邕南道,觀察使駐武鳴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駐地城廂鎮)。轄南寧(後改名邕寧)、新寧(後改名扶南)、隆安、永淳、橫縣、武鳴、武緣(後併入武鳴)、賓陽、上林、那馬、上思等11縣[8],及土忠州、歸德土州、果化土州、定羅土司、都陽土司、安定土司、古零土司、興隆土司、舊城土司、白山土司、遷隆峒土司[11]。民國3年(1914年)5月改道名。道尹為繁要缺,一等[12],駐邕寧縣(今南寧市城區)[13]。民國4年(1915年)8月,增領都安、隆山、果德3縣。民國5年(1916年)9月增領綏淥縣。民國16年(1927年)正式廢道。
蒼梧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鬱江道,觀察使駐蒼梧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城區)。民國3年(1914年)5月改道名。道尹為要缺,二等。轄蒼梧、藤縣、容縣、岑溪、懷集、桂平、平南、貴縣、武宣、鬱林、博白、北流、陸川、興業、信都等15縣。民國16年(1927年)正式廢道。
桂林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灕江道,觀察使駐桂林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城區)。民國3年(1914年)5月改道名。道尹為要缺,二等。轄桂林、興安、靈川、陽朔、永寧(後改名古化)、永福、義寧、全縣、灌陽、龍勝、中渡、平樂、恭城、富川、賀縣、荔浦、修仁、昭平、永安(後改名蒙山)等19縣。民國5年(1916年)10月增領鐘山縣。民國13年(1924年)增領榴江、西延2縣。民國16年(1927年)正式廢道。
柳江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道尹為簡缺,三等,駐馬平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城區)。轄馬平、雒容、融縣、羅城、柳城、懷遠(後改名三江)、來賓、象縣、宜山、天河、思恩、河池、安化(後改名宜北)、遷江等14縣,及南丹土州、永順土州、永定土司。民國7年(1918年)增領南丹縣。民國16年(1927年)正式廢道。
田南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道尹為簡缺,三等,駐百色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百色、恩隆、恩陽、凌雲、西林、西隆、天保、奉議、東蘭等9縣,及都康土州、上映土州、向武土州、那池土州、鳳山土州、上林土縣、下旺土司。民國6年(1917年)增領向都縣。民國16年(1927年)正式廢道。
鎮南道
民國2年(1913年)4月置。道尹為邊缺,三等。民國4年(1915年)1月改為邊要缺,一等[14]。駐龍州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轄龍州、憑祥、崇善、養利、左縣、永康(後改名同正)、寧明、明江、靖西、鎮邊等10縣,及上凍土州、下凍土州、萬承土州、茗盈土州、龍英土州、太平土州、安平土州、佶倫土州、結安土州、都結土州、鎮遠土州、思陵土州、下石西土州、土江州、土思州、下雷土州、羅陽土縣、羅白土縣、上龍土司、金龍峒土司。民國5年(1916年)增領龍茗、鎮結、思樂3縣。民國16年(1927年)正式廢道。

民團區

民國16年(1927年)11月2日,廣西省政府委員會第44次會議議決公佈的《廣西各區行政督察委員暫行條例》規定,在鎮南、田南、柳江、桂林等道屬設置行政督察委員,直隸於省政府,督促及指導所轄區一切行政事宜, 並考核其成績呈報省政府核辦。民國17年(1928年)正式設立,民國18年(1929年)2月裁撤。

民國18至19年(1929-1930年)間,廣西省局混亂,廣西當局為了地方治安和對付清除共產黨,將原先治安、軍事建制的民團區提升為准行政建制,代行行政管理,於9月實行省、區、縣三級制,有別於當時中華民國各省的省、縣二級制及省、行政督察區、縣三級制。劃定桂林、平樂、柳州、宜山、邕寧、賓陽、蒼梧、鬱林、龍州、靖西、百色、恩隆等12個民團區[15]。民國21年(1932年)4月將12個民團區合併為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百色、龍州等6個民團區。民國22年(1933年)7月增設天保民團區,10月增設平樂民團區。民國23年(1934年)3月10日,依據廣西省政府委員會第122次會議決議公佈的《廣西省行政監督督察章程》,將8個民團區轄域劃定8個行政監督區,結束由民團區這一準行政層次代行行政管理的歷史。各民團區如下:

南寧民團區
民國19年(1930年)始置邕寧民團區(治邕寧)及賓陽民團區(治賓陽),民國21年(1932年)4月合併兩個民團區為南寧民團區。治武鳴,轄原屬邕寧民團區之扶南、上思、邕寧、綏淥、同正、永淳、橫縣7縣,賓陽民團區之賓陽、武鳴、隆山、隆安、那馬、上林、都安、遷江8縣,百色民團區之果德縣,合計轄16縣。民國23年(1934年)3月改稱南寧行政監督區
桂林民團區
民國19年(1930年)置,治桂林。轄桂林、全縣、興安、灌陽、龍勝、陽朔、永福、古化(1931年改名百壽縣)、義寧、靈川等10縣。民國21年(1932年)4月至次年10月期間,曾增轄原平樂民團區所屬之平樂、荔浦、修仁、恭城、富川、鐘山、賀縣、昭平、蒙山9縣。民國23年(1934年)3月改稱桂林行政監督區
柳州民團區
民國19年(1930年)始置柳州民團區(治馬平)及宜山民團區(治宜山),民國21年(1932年)4月合併兩個民團區,仍名柳州民團區。治宜山,轄原屬柳州民團區之柳州(舊名馬平,1931年1月改名)、柳城、融縣、三江、中渡、榴江、雒容、象縣、來賓9縣,宜山民團區之宜山、河池、南丹、思恩、宜北、天河、羅城、忻城8縣,百色民團區之東蘭縣,合計轄18縣。民國23年(1934年)3月改稱柳州行政監督區
梧州民團區
民國19年(1930年)始置蒼梧民團區鬱林民團區,民國21年(1932年)4月合併兩個民團區,仍名梧州民團區。治桂平,轄原屬蒼梧民團區之蒼梧、藤縣、平南、桂平、貴縣、武宣、信都、懷集8縣,鬱林民團區之鬱林、陸川、博白、興業、北流、容縣、岑溪7縣,合計轄15縣。次年10月信都、懷集2縣改屬平樂民團區,轄縣減為13縣。民國23年(1934年)3月改稱梧州行政監督區
百色民團區
民國19年(1930年)始置百色民團區(治百色)及恩隆民團區(治恩隆),民國21年(1932年)4月合併兩個民團區,仍名百色民團區。治百色,轄原屬百色民團區之百色、西林、西隆、凌雲、鳳山5縣,恩隆民團區之恩隆、奉議、恩陽、思林、天保、向都6縣,賓陽民團區之果德縣,合計轄12縣。隨後不久,果德縣改屬南寧民團區;次年7月,析恩隆、思林、奉議、天保、向都5縣置天保民團區,轄縣減為6縣。民國23年(1934年)3月改稱百色行政監督區
龍州民團區
民國19年(1930年)始置龍州民團區(治龍州)及靖西民團區(治靖西),民國21年(1932年)4月合併兩個民團區,仍名龍州民團區。治龍州,轄原屬龍州民團區之龍州、崇善、上金、思樂、明江、憑祥、寧明7縣,靖西民團區之靖西、鎮邊、鎮結、龍茗、萬承、養利、雷平7縣,邕寧民團區之左縣,合計轄15縣。次年7月,靖西、鎮邊、鎮結3縣改屬天保民團區,轄縣減為12縣。民國23年(1934年)3月改稱龍州行政監督區
平樂民團區
民國19年(1930年)置,治平樂,轄平樂、荔浦、修仁、恭城、富川、鐘山、賀縣、昭平、蒙山9縣。民國21年(1932年)4月併入桂林民團區。次年10月複置,改治賀縣八步,除轄舊屬9縣外,增轄原屬梧州民團區之懷集、信都2縣,合計轄11縣。民國23年(1934年)3月改稱平樂行政監督區
天保民團區
民國22年(1933年)7月置,治天保。轄原屬百色民團區之恩隆、思林、奉議、天保、向都5縣及原屬龍州民團區之靖西、鎮邊、鎮結3縣,合計8縣。民國23年(1934年)3月改稱天保行政監督區

行政監督區

廣西省廢道後,因省境遼闊,地處邊疆,各民族雜居,於民國16年(1927年)向國民政府呈送《廣西各區行政督察組織條例》,請核察備案。國民政府於11月14日批示,以與《建國大綱》縣隸屬於省,受省政府直接監督相牴牾,著不准行。此後,廣西省政府再次呈報,稱已先設桂林、柳江、田南、鎮南等4個區行政督察委員,並呈相關文件,國民政府任不同意;再廣西省政府復向國民政府說明設置理由後,才獲得國民政府的允准,暫行備案。

其後,為提高行政效率起見,廣西省政府依據《廣西省政府組織大綱》制定《廣西省行政監督督察章程》,於民國23年(1934年)3月10日公佈,行政督察由民團指揮官兼任,不特設機構。至民國29年(1940年)11月正式實施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前,各行政監督區如下:

南寧行政監督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置,初駐武鳴縣,後移駐邕寧縣,轄邕寧、撫南、上思、綏淥、永淳、同正、橫縣、隆安、武鳴、遷江、那馬、隆山、上林、果德、賓陽、都安16縣。11月,柳州區來賓縣來隸,轄縣增為17縣。民國26年(1937年)10月,龍州區同正縣來隸,來賓、遷江2縣移屬潯州區,轄縣減為16縣。民國28年(1939年)2月,武鳴、上林、賓陽、隆山、那馬、都安、平治、果德8縣移屬武鳴區,轄縣減為8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九行政督察區
桂林行政監督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置,初駐桂林縣,後移駐興安縣,轄桂林、陽朔、永福、百壽、義寧、龍勝、靈川、興安、全縣、灌陽10縣。民國24年(1935年)7月,增領資源縣。民國25年(1936年)11月,百壽縣移屬柳州區。民國28年(1939年)12月,桂林縣改名臨桂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
梧州行政監督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置,駐桂平縣,後移駐蒼梧縣,轄蒼梧、藤縣、平南、桂平、貴縣、武宣、鬱林、陸川、博白、興業、北流、容縣、岑溪13縣。11月,柳州區象縣來隸。民國25年(1936年)9月析桂平、貴縣、武宣、鬱林、陸川、博白、興業、北流、象9縣移屬潯州區,轄縣減為5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三行政督察區
平樂行政監督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置,駐賀縣八步鎮,轄平樂、荔浦、修仁、恭城、富川、鐘山、賀縣、昭平、蒙山、懷集、信都11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
柳州行政監督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置,駐宜山縣,後移駐柳州縣,轄柳州、柳城、融縣、三江、中渡、榴江、雒容、來賓、象縣、河池、南丹、天河、羅城、忻城、東蘭、思恩、宜北、宜山18縣。11月,來賓縣移屬南寧區,象縣移屬梧州區,轄縣減為16縣。民國25年(1936年)11月,河池、南丹、天河、忻城、東蘭、思恩、宜北、宜山8縣移屬慶遠區,桂林區百壽縣來隸,轄縣減為9縣。民國26年(1937年)9月,柳州縣改名柳江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四行政督察區
百色行政監督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置,駐百色縣,轄百色、西林、西隆、凌雲、鳳山、恩陽6縣。同年冬,增領萬岡、田西、天峨、樂業4縣及天保區的平治縣(舊名思林縣),恩陽縣改名敬德縣並移屬天保區,轄縣增為10縣。民國25年(1936年)10月,平治縣移屬南寧區,天保區田東、田陽2縣來隸,轄縣增為11縣。民國27年(1938年)1月,天峨縣移屬慶遠區,轄縣減為10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十行政督察區
龍州行政監督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置,駐龍州縣,轄龍州、崇善、上金、思樂、明江、寧明、憑祥、左縣、龍茗、萬承、養利、雷平12縣。民國26年(1937年)3月,增領同正縣;4月,龍州縣改名龍津縣;10月同正縣移屬南寧區。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天保行政監督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置,初駐天保縣,後移駐靖西縣,轄思林、天保、向都、鎮邊、靖西、恩隆、奉議、鎮結8縣。思林縣改名平治縣並移屬百色區,百色區敬德縣來隸,奉議、恩隆2縣分別改名田陽縣和田東縣。民國25年(1936年)10月,田東、田陽2縣移屬百色區,轄縣減為6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潯州行政監督區
民國25年(1936年)9月,析梧州區桂平、貴縣、武宣、鬱林、陸川、博白、興業、北流、象9縣置,駐桂平縣。11月,鬱林、陸川、博白、興業、北流5縣移屬鬱林區,轄縣減為4縣。民國26年(1937年)10月,南寧區來賓、遷江2縣來隸,轄縣增為6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鬱林行政監督區
民國25年(1936年)11月,析潯州區之鬱林、陸川、博白、興業、北流5縣置,駐鬱林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六行政督察區
慶遠行政監督區
民國25年(1936年)11月,析柳州區之河池、南丹、天河、忻城、東蘭、思恩、宜北、宜山8縣置,駐宜山縣。民國27年(1938年)1月,百色區天峨縣來隸,轄縣增為9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七行政督察區
武鳴行政監督區
民國28年(1939年)2月,析南寧區武鳴、上林、賓陽、隆山、那馬、都安、平治、果德8縣置,駐武鳴縣。民國29年(1940年)改稱第八行政督察區

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11月正式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各行政監督區依序改稱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1942年)5月,12區調整為7區。民國33年(1944年)5月,以省政府直轄區置第八區。

抗戰結束後,民國36年(1947年)3月12日,廣西省政府委員會第854次會議決議通過,擬定將第八區轄縣改由省政府直轄,領第三區鬱林等6縣,但未實行。4月16日,省政府委員會第861次會議決議通過,增設第九區。因與內政部頒佈調整行政督察區原則與規定,區轄縣最多不得超過12個縣不符,因此經提交省政府委員會第972次會議決定,增設第十區、第十一區。

民國38年(1949年)6月18日,廣西省政府委員會第981次會議決定,增設第十二區。7月6日,廣西省政府委員會第984次會議決定,再增設第十三區、第十四區、第十五區3個行政督察區。11月1日撤銷第十三區,原第十四區改稱第十三區,原第十五區改稱第十四區[16],因受國共戰爭影響,並未實行。

廣西省政府直轄區
民國31年(1942年)3月,轄有桂林市及興安、臨桂、陽朔、靈川、義寧、龍勝、灌陽、全縣、資源、永福、百壽11縣。民國33年(1944年)5月只領桂林市。
第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平樂行政督察區改置「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賀縣,轄賀縣、平樂、恭城、富川、鐘山、懷集、昭平、信都、蒙山、荔浦、修仁11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8年(1949年)7月,平樂、恭城、昭平、蒙山、修仁、荔浦6縣移屬第十四區,轄縣減為5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平樂專區」取代。
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柳州行政督察區改置「第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柳江縣,轄柳江、柳城、融縣、三江、百壽、羅城、中渡、榴江、雒容9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增領原第七區宜山、宜北、天河、思恩、南丹、河池、天峨、忻城8縣及原第五區象縣、來賓、遷江3縣,百壽縣改由省政府直轄;7月,增領金秀設治局。民國36年(1947年)3月裁撤金秀設治局。民國37年(1948年)10月,宜山、羅城、天河、思恩、宜北、河池、南丹、天峨8縣移屬第十區,轄縣減為12縣。民國38年(1949年)7月,武宣、象縣、來賓3縣移屬第十三區,融縣、三江2縣移屬第十五區,轄縣減為7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柳州專區」取代。
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梧州行政督察區改置「第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蒼梧縣,轄蒼梧、平南、藤縣、容縣、岑溪5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增領原第五區桂平、武宣、貴縣3縣,原第六區鬱林、北流、興業、博白、陸川5縣。民國36年(1947年)3月,鬱林、貴縣、北流、興業、博白、陸川6縣移屬第九區。民國37年(1948年)10月,武宣縣移屬第二區。民國38年(1949年)7月,桂平、平南2縣移屬第十三區,轄縣減為4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梧州專區」取代。
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南寧行政督察區改置「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邕寧縣,轄邕寧、隆安、永淳、橫縣、扶南、綏淥、上思、同正8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與第九區合併為「第四行政督察區」,增領武鳴、上林、賓陽、隆山、那馬、都安、平治、果德8縣,專署駐地同前。民國33年(1944年)11月,平治、果德2縣移屬第五區,次年1月復歸。民國37年(1948年)10月,武鳴、上林、賓陽、隆山、那馬、都安、平治、果德8縣移屬第十一區,轄縣減為8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南寧專區」取代。
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百色行政督察區改置「第十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百色縣,轄百色、田陽、田東、萬岡、鳳山、樂業、田西、西林、西隆、凌雲10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田東、田陽2縣移屬第六區,原第七區東蘭縣來隸,轄縣減為9縣。民國33年(1944年)11月,第五區平治、果德2縣及第六區田東、田陽2縣來隸,轄縣增為13縣。民國34年(1945年)1月,平治、果德2縣移屬第五區,轄縣減為11縣。民國38年(1949年)6月,東蘭、鳳山、萬岡、樂業4縣移屬第十二區,轄縣減為7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百色專區」取代。
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天保行政督察區改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靖西縣,轄靖西、天保、向都、鎮結、敬德、鎮邊6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改稱「第六行政督察區」,增領第五區之田東、田陽2縣及第七區龍茗縣,轄縣增為9縣。民國33年(1944年)11月田東、田陽2縣復歸第五區,轄縣減為7縣。
第七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龍州行政督察區改置「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龍津縣,轄龍津、雷平、萬承、左縣、養利、崇善、上金、寧明、憑祥、思樂、明江、龍茗12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改置「第七行政督察區」,龍茗縣移屬第六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龍州專區」取代。
第八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桂林行政督察區改置「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興安縣,轄興安、臨桂、陽朔、靈川、義寧、龍勝、灌陽、全縣、資源、永福10縣及桂林市。民國31年(1942年)3月裁撤,改由省政府直轄。民國33年(1944年)5月以省政府直轄的興安、臨桂、陽朔、靈川、義寧、龍勝、灌陽、全縣、資源、永福、百壽11縣置「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興安縣。民國38年(1949年)7月,陽朔縣移屬第十四區,百壽、龍勝2縣移屬第十五區,轄縣減為8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桂林專區」取代。
第九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鬱林行政督察區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鬱林縣,轄鬱林、北流、興業、博白、陸川5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併入第三區。民國36年(1947年)3月,復從第三區析出鬱林、貴縣、北流、興業、博白、陸川6縣置「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鬱林縣。民國38年(1949年)7月,貴縣移屬第十三區,轄縣減為5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鬱林專區」取代。
第十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慶遠行政督察區改置「第七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宜山縣,轄宜山、宜北、天河、思恩、南丹、河池、天峨、東蘭、忻城9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與第四區合併為「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37年(1948年)10月復從第二區析出宜山、羅城、天河、思恩、宜北、河池、南丹、天峨8縣置「第十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宜山縣。民國38年(1949年)6月天峨縣移屬第十二區,7月羅城縣移屬第十五區,轄縣減為6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慶遠專區」取代。
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武鳴行政督察區改置「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武鳴縣,轄武鳴、上林、賓陽、隆山、那馬、都安、平治、果德8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與第九區合併為「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7年(1948年)10月復置,駐地及領縣如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武鳴專區」取代。
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38年(1949年)6月析第五區之東蘭、鳳山、萬岡、樂業4縣及第十區天峨縣置「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鳳山縣。
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潯州行政督察區改置「第五行政督察區」,專署駐桂平縣,轄桂平、象縣、來賓、遷江、武宣、貴縣6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裁撤,象縣、來賓、遷江3縣移屬第二區桂平、貴縣、武宣3縣移屬第三區。民國38年(1949年)7月復析第二區武宣、來賓、象3縣,第三區桂平、平南2縣及第九區貴縣置「第十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桂平縣。11月1日撤銷第十三區,因受國共戰爭影響,並未實行。
第十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38年(1949年)7月析第一區平樂、恭城、昭平、蒙山、修仁、荔浦6縣及第八區陽朔縣置「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平樂縣。11月1日改稱第十三區,因受國共戰爭影響,並未實行。
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38年(1949年)7月析第二區融縣、三江2縣,第八區百壽、龍勝2縣及第十區羅城縣置「第十五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融縣。11月1日改稱第十四區,因受國共戰爭影響,並未實行。
民國36年行政督察區調整方案

行政院於民國36年(1947年)6月核准備案,省政府直轄區除桂林市外,其餘11縣改置第八區;第二區榴江縣劃入第一區,象縣劃入第三區,天峨縣劃入第五區,三江縣劃入第八區;第三區貴縣、鬱林、北流、興業、博白、陸川6縣置第九區;第四區果德、治平2縣劃入第六區,同正縣劃入第七區,橫縣劃入第九區;第六區田陽縣劃入第五區。如下:

  • 第一區,專署駐賀縣八步鎮,轄賀縣、平樂、恭城、富川、鐘山、懷集、昭平、信都、蒙山、荔浦、修仁、榴江12縣。
  • 第二區,專署駐柳江縣,轄柳江、柳城、融縣、羅城、中渡、雒容、來賓、遷江、宜山、宜北、天河、思恩、南丹、河池、忻城15縣。
  • 第三區,專署駐蒼梧縣,蒼梧、平南、藤縣、容縣、岑溪、桂平、武宣、象縣8縣。
  • 第四區,專署駐邕寧縣,邕寧、永淳、武鳴、上林、賓陽、隆山、那馬、都安、隆安、扶南、綏祿、上思12縣。
  • 第五區,專署駐百色縣,轄百色、萬岡、鳳山、樂業、田西、西林、西隆、凌雲、東蘭、田陽、天峨11縣。
  • 第六區,專署駐靖西縣,轄靖西、天保、向都、鎮結、敬德、鎮邊、田東、龍茗、果德、平治10縣。
  • 第七區,專署駐龍津縣,轄龍津、雷平、萬承、左縣、養利、崇善、上金、寧明、憑祥、思樂、明江、同正12縣。
  • 第八區,專署駐興安縣,轄興安、臨桂、永福、百壽、陽朔、全縣、資源、灌陽、靈川、義寧、龍勝、三江12縣。
  • 第九區,專署駐鬱林縣,轄鬱林、貴縣、北流、興業、博白、陸川、橫縣7縣。

縣級行政區

清代廣西省在宣統三年(1911年)時,分為11府、2直隸廳及2直隸州,下轄8、15州、49縣,及42個土屬行政區。辛亥革命後,裁撤各府附郭縣,以首縣原有轄境為各府區域;改直隸廳、直隸州為府;各州、廳改稱縣;民國2年(1913年)撤府改縣。各土屬行政區,有的改置或合併置縣,有的併入所在地的縣,計置有14縣。

南京國府時期,除遷移縣駐地,消除縣的飛地外,新設田西、樂業、萬岡、天峨、資源5縣,及桂林、柳州、梧州、南寧4市。民國38年(1949年)時,廣西省劃分為15行政督察區,下轄1市、99縣。民國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為各省縣市編定代碼,該法規於民國94年(2005年)10月停用。廣西省各縣、市、局沿革情況如下:

更多資訊 廣西省, 行政督察區 ...

民國36年(1947年)2月國民政府核准,調整行政區劃及縣治。後因種種原因,暫緩執行。如下:

  • 憑祥、明江、寧明3縣合併置祥明縣,縣名取3縣「祥」、「明」二字組成。
  • 扶南、綏淥2縣合併置扶綏縣,縣名取2縣首字組成。
  • 中渡、榴江、雒容3縣合併置洛江縣,縣名取境內主要河流洛清江命名。
  • 萬承、養利2縣合併置萬利縣,縣名取2縣各一字組成。
  • 鎮結、向都2縣合併置鎮都縣,縣名取2縣各一字組成。
  • 左縣、崇善2縣合併置麗濱縣,縣名取境內主要河流左江(又名麗江)命名。
  • 宜北、思恩2縣合併置環江縣,縣名取境內主要河流大、小環江命名。
  • 義寧、龍勝2縣合併,仍名義寧縣
  • 龍津、上金2縣合併置龍縣,縣名取龍津縣首字命名。
  • 永福、臨桂2縣合併置福臨縣,縣名取2縣各一字組成。
  • 邕寧、扶南2縣一部分併入同正縣並改名邕西縣,縣名取邕寧之西之義。
  • 羅城縣遷治黃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黃金鎮)。
  • 敬德縣遷治東凌(今德保縣西北東凌鄉)。
  • 融縣遷治長安(今融安縣駐地長安鎮)。

行政區劃年表

更多資訊 公元, 民國紀元 ...

政府體制

省會

從元代設置廣西行中書省,桂林一直是廣西省的省會,辛亥革命後,舊桂系陸榮廷獨攬廣西軍政大權,著手將省會從桂林遷往陸的勢力範圍桂南地區的南寧縣(後改邕寧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民國四年(1915年)5月,在省會南遷已成事實的情況下,舊桂系要求把南寧定為廣西省會的請示獲得了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的批准。民國25年(1936年)10月,為因應抗日戰爭,北遷駐桂林縣,民國29年(1940年)6月置桂林市(二地均位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民國33年(1944年)冬,日軍第二次進犯廣西。隨著情況日益緊張,廣西省政府從桂林市遷往宜山縣,11月10日,柳州淪陷,宜山告急,又遷到百色縣。抗戰結束後遷回桂林市。

國共戰爭後期,解放軍進犯廣西,民國38年(1949年)10月,廣西省政府從桂林市南遷邕寧縣南寧。12月2日,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在南寧主持廣西省政府委員會第1006次會議,決定省府遷移龍津縣。

省行政機構

辛亥革命爆發後,廣西於宣統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宣佈獨立,建立大漢廣西全省國民軍。11月9日,右江軍政分府在柳州成立。11月11日,南寧副都督府建立。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廣西軍政府改組,下設軍政、民政等司,由都督兼管民政。3月1日,裁右江軍政分府和南寧軍政府。民國3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長為巡按使,巡按使公署下設政務、財政等廳。民國五年(1916年)7月,改巡按使為省長。民國14年(1925年)8月3日,廣州國民政府令建廣西全省綏靖處,負責全省軍民兩政事務,設督辦、會辦、民政長各1人。民國15年(1926年)5月13日,廣州國民政府決定裁撤廣西全省綏靖處,改組為省務會議。民國16年(1927年)2月25日,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決定將廣西省務會議裁撤,改組設立廣西省政府委員會。5月15日,省政府委員會在南寧正式成立。四一二事變後,廣西省隸屬南京國民政府。民國38年(1949年)12月20日,解放軍進入龍津縣,廣西省政府滅亡。

歷任廣西省軍政長官、省政府主席

廣西都督府都督
廣西省民政公署民政長
  • 陸榮廷(1913年4月 - 1914年3月,兼)
  • 張鳴岐(1914年3月 - 5月)
廣西省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 張鳴岐(1914年6月 - 1915年7月)
  • 田承斌(1915年7月 - 9月,代理)
  • 王祖同(1915年7月 - 1916年3月)
廣西省長公署省長
  • 陳炳焜(1916年7月 - 9月,北京政府任命)
  • 劉承恩(1916年10月 - 1917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
  • 李靜誠(1917年12月 - 1918年6月,北京政府特任兼署)
  • 陳炳焜(1918年6月 - 1919年6月,兩廣巡閱使推任)
  • 李靜誠(1919年6月 - 1921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
  • 馬君武(1921年7月 - 1922年5月,廣州總統府任命)
  • 蒙仁潛(1922年6月 - 1923年3月,自任)
  • 張其煌(1922年11月 - 1924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1923年7月到任)
  • 林俊廷(1923年3月 - 7月,以廣西總司令名義兼任)
  • 張一氣(1924年8月 - 1925年3月,由定桂討賊聯軍推任)
  • 林俊廷(1925年4月 - 7月,以粵桂邊防督辦名義代任)
廣西省政府主席
廣西省政治委員會主任
廣西省政府主席
  • 黃旭初(1931年7月 - 1949年12月)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