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大橋梁重建工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大橋梁重建工程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於1983年7月至1992年5月間辦理的一項鐵路橋梁改建工程。
工程背景
臺灣鐵路肇建於清朝後期,並於日本時代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的前身)予以改建、延伸路線。囿於當時施工技術,多數鐵路橋梁之橋台、橋墩材料為石砌或磚砌,橋基採用松木樁或擴大基礎,部分採用沉箱基礎的橋梁,植基亦不深。這些鐵路橋梁使用至二戰前、後年代許多已不符設計或載重標準,加以長年受河流沖刷,使橋墩覆土更淺,危及橋梁與行車安全,甚而發生橋梁遭洪水沖毀致路線中斷之事故[4][5],因此,臺灣鐵路管理局決定改建這些老舊橋梁。該局計畫重建的鐵路橋梁,除了已重建完成、或已局部改建、或將來另有重大路線工程計畫需配合重建者[註 1]之外,計羅列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及「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畫[2]。
五大橋梁由南而北分別為大肚溪橋、下大甲溪橋、下大安溪橋、第二大嵙崁溪橋、新店溪橋,分別屬於縱貫線及山線鐵路,原橋上部結構計畫改建為上承式或半穿式下承式預力混凝土梁,下部結構設計為鋼筋混凝土橋墩,基礎則採用反循環基樁、圓形沉箱或楕圓形沉箱興建[1]。
Remove ads
五大橋梁重建前及重建情形


- 大肚溪橋:位於追分車站、成功車站至彰化車站間,重建前日本時代舊橋為海線、山線各1座單線橋梁並列,均為前後兩端合計13孔上承式鋼鈑梁及中間6孔下承式桁梁之鐵路橋(全長590公尺[註 2])[2]。該2座舊橋1959年八七水災遭洪水沖毀後,分別於1960年4月(山線舊橋)及6月(海線舊橋)完成原地改建並延長為前後兩端合計18孔上承式鋼鈑梁及中間6孔下承式桁梁之鐵路橋(全長704公尺)[7]。本工程計畫之新大肚溪橋,建於前述舊橋下游20公尺處,橋位提高2公尺,主橋為海線、山線各1座雙線橋梁並列,均為25孔32.1公尺之上承式預力梁橋,全長802.5公尺[2],於1988年2月4日完工通車(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通車初期海線雙線新橋僅鋪設單線鐵路)。另外為了配合新橋橋位,追分車站、成功車站往彰化車站方向以及成功~追分之間的成追線等路線均配合改線[1][註 3],而大肚溪南號誌站亦配合遷設或重置配線[註 4],以管控新橋南端(彰化側)海線鐵路匯入山線鐵路。



- 下大甲溪橋:位於海線大甲車站至台中港車站間,重建前舊橋為雙線61孔上承式鋼鈑梁橋[註 5]。新橋建於舊橋上游20公尺處,為雙線39孔32.1公尺之下承式U型(半穿式)預力梁橋,全長1,252公尺[2],於1987年6月30日完工通車[1](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 下大安溪橋:位於海線日南車站至大甲車站間,重建前舊橋為單線46孔上承式鐵公路共構橋墩之鋼鈑梁橋(即「舊大安溪橋」)。新橋建於舊橋上游18公尺處,為雙線31孔32.1公尺之下承式U型(半穿式)預力梁橋,全長995公尺[2],於1987年1月20日完工通車[1](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本橋梁雖為雙線橋,但日南~大甲間尚未擴建為雙線鐵路,故迄今為止該橋僅鋪設單線軌道。
- 第二大嵙崁溪橋:位於縱貫線浮洲車站至樹林車站間,跨越大漢溪,重建前舊橋為上、下行單線橋梁各1座。下行線(東正線)舊橋原為北端8孔上承式鈑梁及南端4孔下承式桁梁,1953年7月完成加建橋墩及撤除桁梁,改建為20孔上承式鈑梁橋[7];上行線(西正線)舊橋係日本時代台北~竹南間雙線工程中於1931年2月竣工之21孔上承式鈑梁橋[2][15]。本工程計畫之新第二大嵙崁溪橋,建於原上行線舊橋下游15公尺處,原設計長度460公尺,1984年4月9日中華民國經濟部核定需配合防洪計畫,應予增加橋長,故該橋重建工程變更設計,橋位提高3.21公尺,橋梁長度增為802.5公尺,為雙線25孔32.1公尺之下承式U型(半穿式)預力梁橋[2],於1991年8月28日完工通車[16](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 新店溪橋:位於縱貫線萬華車站至板橋車站間鐵路尚未地下化之前的新店溪上,重建前舊橋為上、下行單線橋梁各1座。下行線(東正線)舊橋為1901年2月20日竣工之14孔上承式鈑梁橋[17];上行線(西正線)舊橋係日本時代 台北~竹南間雙線工程中於1932年竣工之上承式鈑梁橋[2][18]。新的新店溪橋建於原上行線舊橋下游17公尺處,1983年12月26日開工[19],橋位配合防洪計畫提高3.54公尺,為全長701公尺之雙線橋梁,下部結構為大口徑反循環基樁與ㅠ型橋墩,上部結構分別為跨度26公尺上承式預力梁19孔、14.2公尺上承式預力梁10孔、13公尺上承式合成梁5孔[2]。新橋開工後因水中基樁打設困難及障礙物清除不易[1],復又經過4次變更設計,並衍生長期停工,最終於1992年1月27日切換上行線(西正線)[16]通車,並於同年5月31日完成下行線(東正線)切換通車[19](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耗時八年餘,為五大橋梁重建工程中最後完工通車的鐵路橋梁。
Remove ads
五大橋梁現況
- 大肚溪橋:現役中。海線橋已於2004年4月鋪設第2線(採用無道碴之彈性基鈑軌道[20]),完成雙線通車[21]。
- 下大甲溪橋:現役中。
- 下大安溪橋:現役中,雙線橋梁仍僅鋪設單線。
- 第二大嵙崁溪橋:現役中。
- 新店溪橋:配合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萬板專案工程,橋梁南北兩端曾於工程期間小幅度改線,施作臨時軌便線橋及引道(但主橋位置不變)。1999年7月21日萬華車站至板橋車站以南路段鐵路地下化完工通車,本橋停用,做為鐵路橋梁僅使用8年餘。新店溪橋停用後,由臺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註 6]的前身)於同年9月15日起動工改建,預力梁拆換為鋼構箱梁與I型梁、修補橋墩、更新支承座與改建部分帽梁等,並將橋面拓寬為18.5公尺,以應未來公路橋梁使用之需,而橋名則在2001年4月17日由臺北市政府及臺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協調更名為「華翠大橋」。華翠大橋2001年8月16日第一階段新店溪下游側橋面(北橋)通車[22][23],並連接原地面鐵路改建為臺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與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2002年7月27日則完成新店溪上游側橋面(南橋),實現雙向各2車道全面通車,並使用至今[22][24]。
註釋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引用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