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洲太空競賽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洲太空競賽係指數個亞洲國家設有航太機構,並於太空相關科學、科技任務相互競爭,媒體則將之與過去美國蘇聯間的太空競賽相類比[1]。如同過去的太空競賽,各國將國家安全擴展至太空領域,相繼發射人造衛星、載人太空任務以及更深度太空的探索[2]。亞洲主要發展太空國家仍持續追求超越他國的太空實力[3]

當前,亞洲國家中以中國日本印度的太空技術發展水準最具實力,三國皆擁有從地球低中高軌道到地外探測器的發射能力。

概述

亞洲國家隨著經濟成長,欲增加各自的區域影響力,而彼此間的競爭不限於經濟領域,更擴及科技、軍事各領域的對抗。更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印度等國間歷史上對立的因素,而將太空視為競爭的場域,而與歐洲以整合、合作的方式相當不同,各自發展其太空計畫[4]。有認為,亞洲太空大國間的競爭將帶動太空探索的熱潮[5]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0年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首個型號長征一號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進入航太國家行列。至2021年,中國已發展出多個不同型號的火箭,並擁有亞洲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征五號系列火箭

截至2021年,中國是亞洲唯一擁有獨立載人太空飛行能力的國家。中國的首次載人太空飛行發射為2003年的神舟五號,並在隨後完成了太空行走和太空對接等活動。中國於2010年開始實施太空站計畫,以2011年天宮一號的發射揭開序幕,進行了多次相關的發射和技術驗證,並在2021年成功發射天和核心艙開始太空站的正式建造。

深空探測方面,中國在月球和火星探測活動中皆處在亞洲領先位置。中國自2004年立項以來進行的嫦娥工程先後實現了嫦娥一號(2007)、嫦娥二號(2010)繞月衛星,嫦娥三號(2013)登月探測器及玉兔號月球車巡視[6](亞洲首次月面軟著陸與巡視),嫦娥四號(2019)(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與巡視),以及嫦娥五號(2020)的亞洲首次月球表面採樣返回。中國於2011年藉助俄羅斯火箭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但以發射失敗收場[7] 。2020年7月獨立發射的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其攜帶的祝融號火星探測車於同年5月成功軟著陸於火星表面[8],是亞洲國家首次實現火星表面軟著陸與巡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歐洲太空總署巴西有所合作,並進行商業衛星發射。另有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太空計畫與其先進軍事科技發展相連結[9]。不過事實上,每個國家的太空計畫都與軍事科技發展緊密連結。

除國家航太之外,中國也有民營商業航太企業進行航太相關活動。民營公司星際榮耀於2019年以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成功進行了亞洲首次民營航太發射衛星入軌。而藍箭航太的朱雀二號成為全球首枚實現入軌的液氧甲烷動力運載火箭。

Remove ads

印度

印度於1960年到初期開始發展太空科學,於喀拉拉邦進行小型火箭發射[10]維克拉姆・薩拉巴伊時期則以遙測、通訊衛星等實際應用為主[11]。於2003年中國完成載人航太任務幾日後,時任印度總理的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力促該國科學家將人類送上月球[12]。印度於2008年10月成功完成月球環繞探測任務[13],2019年進行嘗試月球軟著陸任務月船二號但遭受失敗。印度於2013年11月5日發射火星軌道探測器,並於2014年9月24日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為第一個首次火星探測即成功的國家,並且僅花費7,400萬美元為最省錢的火星任務[14]

日本

日本自1999年起與美國合作飛彈防禦[15],日本致力於軍用、民用太空科技、發展飛彈防禦系統、新一代軍事間諜衛星並計畫月球有人基地[16]。日本尚未發展載人航太,亦無進行載人航太的計畫[17]。日本已完成或計畫進行月球、火星、金星、小行星的科學探測任務,其中隼鳥號於2010年完成了人類首次小行星採樣返回任務。

各項任務首次進行時間

  – 自主載人任務       – 載人任務   – 月球或太陽系探測   – 其他任務
更多資訊 日期, 國家 ...
Remove ads

亞洲歷年最大火箭

更多資訊 首次成功發射, LEO ...
Remove ads

重要比較項目

各國數據原則上依據時間先後排列,除非有特別標記。

首次獨立運載火箭發射(火箭/衛星)
衛星數量(使用中/總計,2023年2月亞洲前6名)[30]
首個自主近地軌道載人太空飛行
自主載人太空飛行(太空人人數/人次)
首次艙外活動
首次無人/有人太空會合
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數量排序)
太空梭首飛
包括梭形高超音速太空返回系統
首個太空站
首個長期太空站
首次月球環繞任務
首次月球硬著陸
首次月球軟著陸/月球車
首次月球採樣返回
首次火星探測
首次火星軟著陸
首次金星探測
小行星探測
最大運載火箭 (使用中,依據酬載量排序)
最大火箭酬載量 (使用中,LEO酬載量排序)
最大火箭酬載量 (使用中,GTO酬載量排序)
低溫火箭引擎
固體燃料火箭
可見光衛星影像 (依據最高解析度排序)
雷達衛星影像 (依據最高解析度排序)
通訊衛星
  •  印度 - 2014 - GSAT-16 3,150公斤,48收發機,太陽能列陣6.8 kW.
  •  中國 - 2011 - NIGCOMSAT 1R[53] 5,150公斤,28收發機,太陽能列陣10.5 kW.
  •  日本 - 2011 - ST-2[54] 5,090公斤,51收發機[55]
貨運飛船(貨物裝載量)
太陽帆飛行器
離子推力器飛船
更多資訊 國家, 一箭多星 ...
Remove ads

運載火箭發射次數

2001年-2010年

更多資訊 2001[66], 2002[67] ...

2011年-2020年

更多資訊 2011[76], 2012[77] ...
Remove ads

2021年-

更多資訊 2021[86], 2022[87] ...

亞洲航太機構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