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他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他施(腓尼基語:𐤕𐤓𐤔𐤔,羅馬化:tršš;希伯來語:תַּרְשִׁישׁ,羅馬化:Taršîš;希臘語:Θαρσεις,羅馬化:Tharseis),天主教思高本聖經譯作塔爾史士。這個名詞出現在《希伯來聖經》中,有數種不同的含義,最常指一個與腓尼基(現代黎巴嫩)和以色列地遠隔重洋的地方(可能是一座大城或地區)。傳說他施曾向腓尼基和以色列出口過大量的貴金屬。同樣的地名還分別出現在伊撒哈頓(公元前669年亞述國王)的阿卡德碑文以及薩丁尼亞島諾拉石(Nora Stone)的腓尼基銘文中。它確切的位置從未被人所知,早已迷失在久遠的歷史塵封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圍繞它的傳說不斷流傳,兩千多年來,有關它的真實所在一直是學術界研究和探討的主要課題。
它的重要性部分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希伯來聖經經文傾向於將他施理解為所羅門王巨額財貨的來源地,特別是白銀,還有黃金、錫和鐵(《聖經》《以西結書》第27章)。據報道,這些金屬是與腓尼基推羅王希蘭(《聖經》《以賽亞書》第23章)的船隊從他施運來的。然而,所羅門聖殿早已被巴比倫人損毀,這使得考古證據難以有所發現。
「他施」也是現今黎巴嫩山區的一座村莊名。
Remove ads
爭議
由於沒有直接的證據,前800年左右,地中海西部是否存在過他施,以及曾否出現過腓尼基人,一直備受現代學者的質疑。事實上,所羅門和希蘭在位期間,以色列和腓尼基財富證據的缺失,使一些學者認為,公元前1200-公元前800年間的地中海史前期是考古上的一個「黑暗時代」[1]。
《七十士譯本》、《武加大譯本》和《塔庫姆譯本》都將他施描述為迦太基,但早在1646年的其他一些聖經學者(山繆·博查特)就將其解讀為古伊斯帕尼亞(伊比利半島)的「塔特索斯」(Tartessos),即位於今天的威爾瓦和塞維亞附近[2]。猶太裔葡萄牙學者「伊薩克·阿巴伯內爾」(公元1437年至1508年)將他施解釋為「早期被稱為迦太基,今天稱為突尼西亞的首都」[3]。從羅馬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公元100年)之後到法國學者「博哈特」(公元1667年)之前的多個世紀中,一個可能被認定的地點是土耳其中南部奇里乞亞的內陸城「塔爾蘇斯」。
美國學者「威廉·福克斯韋爾·奧爾布賴特」(William F. Albright,1891-1971)和「法蘭克·摩爾·克羅斯」[4]認為,由於諾拉石的發現,薩丁尼亞島就是腓尼基銘文所提到的他施[5]。克羅斯在解讀銘文後理解到,它所指的他施就是薩丁尼亞島[6],最近對碎銀窖藏(hacksilver hoards)的研究也支持為薩丁尼亞島的觀點。
Remove ads
希伯來聖經
总结
视角
「他施」一詞在《希伯來聖經》的馬所拉文本中也出現過25次,但各有不同的含義:
- 《創世紀》第4章第4節中將挪亞的兒子,雅弗的子孫列為「雅完的兒子:以利沙、他施、基提、多單」,這在《歷代志》上篇第1章7節中又逐字加以複述。
- 《出埃及記》第28章20節規定,鑲嵌在祭司胸牌中的寶石,「第四行應是綠柱石(他施)及⋯⋯」
- 《列王紀上》(第10章22節)指出,所羅門王在海上有一支與盟友泰爾王希蘭的艦隊在一起的「他施船隊」,「因為王有他施船隻與希蘭的船隻一同航海,三年一次,裝載金銀、象牙、猿猴、孔雀回來」(但在《歷代志下》第2章21節中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而《列王紀上》22章第48節中說:約沙法在他施造船,要往俄斐去運金子。只是沒去成,因為船在以旬迦別(Ezion-geber)毀壞了」。
這在《歷代志下》第20章37節中又加以重複,之前的信息是船隻實際上是在以旬迦別建造的,並強調了另一位未知的瑪利沙人多達瓦的兒子「以利以謝」對約沙法的預言:「那時瑪利沙人,多大瓦的兒子以利以謝向約沙法預言說,因你與亞哈謝交好,耶和華必破壞你所造的。後來那船果然破壞,不能往他施去了」。這在《詩篇》第48章第7節得到引證,它記錄了「被東風擊碎的他施船隻」。從這些經文中,解經學者們認為「他施之船」是指所有大型商船,並不論它們的目的地是哪裡[2]。一些聖經譯本,包括《新國際版聖經》,甚至將他施船隻譯作「商船」。
- 《詩篇》72章10節是一篇猶太和基督教傳統中常解讀為《彌賽亞》的篇章,「願他施和沿海地區的國王向他進貢;願示巴和西巴的國王帶來禮物!」這段經文是基督教大教堂音樂中對唱詠歌《他施諸王》的原始文本。在該詩篇中,由「山岳與山丘」、「雨水與細霖」、「海洋與河流」組成的「比例聯句」引出了短語「他施和島嶼」,表明他施是一座大島[7]。
- 《以賽亞書》共有三篇預言提到了他施。首先,在第2章16節中「又臨到他施的船隻,並一切可愛的美物」,然後在23章描述攻擊推羅的詳情中又提到他施,第1節和14節重複說:「他施的船隻,都要哀號,因為推羅已變為荒場,甚至沒有房屋,沒有可進之路」;第6節「推羅人哪,你們當過到他施去。沿海的居民哪,你們都當哀號!」;第10節指出推羅是他施的女兒。這些預言在《以賽亞書》第60章9節中被顛倒了,「眾海島必等候我,他施的船隻首先將你的眾子,連他們的金銀從遠方一同帶來」;第66章19節」我要在他們中顯示神跡(或作記號),打發逃脫的倖存者到列國去,就是到他施、普勒、拉弓的路德和土巴、雅完,以及素來沒聽到我名聲、沒看見我榮耀的遙遠海島,他們必將我的榮耀傳揚在列國中。
- 《耶利米書》只提到他施是銀子的源地;第10章9節「有銀子打成片,是從他施運來的,並有從烏法(Uphaz)來的金子」。
- 《以西結書》有兩處描述以色列與他施貿易關係的預言。第一次是回顧性的,在27章第12節「他施人因你多有各類的財物,就作你的客商,拿銀、鐵、錫、鉛兌換你的貨物」和27章第25節「他施的船隻接連成幫為你運貨」。第二次在《以西結書》38章第13節預言「示巴人、底但人、他施的客商和眾頭領都必問你說,你來要搶擄財物嗎?你聚集軍隊要奪掠貨物、奪取金銀,擄去牲畜和財物嗎?要搶奪許多財寶嗎?」
- 《約拿書》第1章第3節、第4章第2節提到他施為遠方之地,「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下到約帕,遇見一隻船,要往他施去」,約拿逃到他施去,可能需要被當作「一處非常遙遠的地方」,而非一個精確的地理概念。然而,它可能指的是奇里乞亞的塔爾蘇斯(也譯作「大數」),掃羅也就是後來成為使徒的保羅,就是來自那裡[8]。在地中海中,帆船常會因無風而擱淺,只有槳船可以持續航行[9]。
Remove ads
其他古代和古典資料

- 以撒哈頓的阿卡德銘文(分別保存在大英博物館和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的K18096t和EŞ6262):保護著「從伊達納納、亞曼到塔爾西西(即他施)所有被海洋環繞土地上的國王,向我鞠躬」。在此,「他施」無疑是一座大島,而且不可能與「塔爾蘇斯」混淆(湯普森和斯卡格斯2013年)。
- 公元1世紀的弗拉維奧·約瑟夫斯(在《古代猶太人》第6章第1節中)讀作「塔爾舒什」,將它確定為小亞細亞南部的「塔爾蘇斯城」,後來有人將其等同於以撒哈頓統治時期亞述記錄中提到的「他施」,因為腓尼基銘文是在奇里乞亞的卡拉泰佩(Karatepe)發現的[10]。德國外交官及學者「克里斯蒂安·查爾斯·約西亞·馮·本生」(Christian Charles Josias von Bunsen)和英國亞述學及語言學家「阿奇柏德·亨利·賽斯」(Archibald Henry Sayce)[11]似乎與約瑟夫斯的觀點一致,但腓尼基人活躍在很多出產金屬的地區。一些古典作家、聖經作者,當然還有提到他施的諾拉石,一般都認為腓尼基人擴張的目的就是為了攫取地中海西部的金屬。
- 《七十士譯本》及《武加大譯本》在幾段經文中將「他施」翻譯成「迦太基」,顯然是遵循了約拿單意譯本中的猶太傳統(Afriki,即迦太基)[2]。
- 希伯來語術語也有同音異義詞,「他施」(tarshish)共出現過七次,在舊英文版中被譯成綠柱石[12],部分解說認為在妥拉(《出埃及記》第28章20節)中,它也是與亞設部落相關聯的寶石名,被塞普阿吉特和約瑟夫斯認定為「金石」(χρνσόλιθος),其鑑定仍有爭議,可能是黃玉,而非現代的金綠寶石,後又被稱為海藍寶石,這是祭司胸牌中第四排的第一塊玉石。
識別和解釋
他施在幾部聖經經文中都被敘述為位於地中海沿岸(《以賽亞書》第23章、《耶利米書》第10章第9節、《以西結書》27章第12節、《約拿書》第1章第3節和第4章第2節),且更準確地說是在以色列的西面(《創世紀》第10章第4節、《歷代志上》第1章第7節)[13]。它被描述為各種金屬的產源地:「有銀子打成片,是從他施帶來的」(《耶利米書》第10章第9節),推羅的腓尼基人從那裡帶來銀、鐵、錫、鉛(《以西結書》第27章12節)[13]。
《以賽亞書》23章第6節和66章19節的上下文似乎表明,他施是一座島嶼,從以色列可以乘船到達。正如約拿(《約拿書》第1章第3節)和所羅門艦隊(《歷代志下》第9章21節)所做的那樣[13][13]。一些現代學者將被古典作家描述為腓尼基人金屬來源地的他施,與西班牙南部一座叫「塔特索斯」(Tartessos)的港口聯繫在一起,而約瑟夫斯將他施與奇里乞亞的塔爾蘇斯城相提並論,則更被普遍接受[13]。然而,由於整個地中海地區分布了很多與各種金屬開採有關的相似遺址,因此,無法對他施進行明確的確認[13]。
Remove ads
湯普森(Thompson)和斯卡格斯(Skaggs)[7]認為,以撒哈頓(AsBbE)的阿卡德銘文表明,他施是黎凡特以西很遠的一座島嶼(而非沿海區)。2003年,克莉絲汀·瑪麗·湯普森(Christine Marie Thompson)發現了西約旦(Cisjordan)文物,這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Cisjordan)地區一批較集中的碎銀窖藏。該批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586年,這些窖藏物都以白銀為主。最大的窖藏出土於「以實提摩」(Eshtemo'a),即今天希布倫以南12公里處的阿斯薩穆城(as-Samu),裡面有26公斤的銀,主要為公元前1200-公元前800年腓尼基地區的器物。在當代地中海地區,還沒有如此集中地出土過年代範圍與所羅門王(公元前990-931年)和推羅希蘭王(公元前980-947年)統治期間相重疊的銀器。
這些腓尼基窖藏器物的鉛同位素比值與薩丁尼亞島和西班牙產銀區的礦石相一致,而這二地只有一處為富銀的大島。與迄今為止一直將亞述語的「塔爾西西」(tar-si-si)譯成「塔爾蘇斯」(Tarsus)正相反,湯普森認為,鐫刻在亞述石碑中的阿卡德語「塔爾西西」(tar-si-si)表明是地中海西部的一座大島,且《詩篇》第72章10節的詩意建構也表明,它是腓尼基以西一座遙遠的大島。薩丁尼亞島在古代一直被稱為金屬交易中心,古希臘人也將其稱為「銀脈之島」(Argyróphleps nésos)。
來自碎銀窖藏的證據據所說也與古希臘和羅馬作家所作的記錄相符,即公元前1200年左右,在特洛伊和東地中海其他宮殿中心淪陷後不久,腓尼基人利用西地中海眾多銀礦資源來維持以色列和腓尼基的經濟發展。自荷馬(公元前8世紀)和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公元前484-425年)和狄奧多羅斯·西庫路斯(公元前30年)起的一些古典資料都敘述過,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等金屬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永久殖民地前,就在開發西方的金屬資源[3][7]。
Remove ads
1962年首次出版的《新牛津聖經注釋》(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編輯認為,他施要麼是薩丁尼亞島、要麼就是塔特索斯(Tartessos)[15]。
公元4世紀拉丁作家魯弗斯·費斯托斯·阿維阿努斯認為他施就是卡迪斯[16],這是馬普爾神父在《白鯨記》第9章中所認同的理論[17]。
17世紀法國新教牧師「薩繆·博哈特」(Samuel Bochart),在他1646年撰寫的《法勒》(Phaleg)一書中提出,他施是西班牙南部的塔特索斯城。其他包括英國拉比及聖經學者「約瑟夫·赫茨」(Joseph hertz,1936年)在內的一些人也遵循這一看法。在對推羅的預言中(《以西結書》27章第12節),先知以西結提到銀、鐵、鉛和錫是從他施(Trsys)運到推羅,它們被存放在推羅,然後轉售到美索不達米亞。
英國埃及學教授「彼得·勒佩奇·雷諾夫」爵士(Peter le Page Renouf,1822年-1897年)[18]認為「他施」是指海岸,由於該詞經常與推羅一道出現,因此,應理解為「腓尼基海岸」。
湯瑪斯·凱利·謝恩(Thomas Kelly Cheyne,1841年-1915年)認為《創世紀》第10章4節中的「他施」(Tarshish)和《創世紀》第10章2節中的「提拉」(Tiras),其實是一個國家源自二個不同族群的名字,可能是指圖倫尼亞人(Tyrsenians)或伊特魯里亞人(Etruscans)[19]。
一些19世紀的解經學者堅信他施是英國,如阿佛烈·約翰·鄧金(Alfred John Dunkin)曾聲稱「他施證明是英國」(1844年);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1850年)[20]、詹姆士·沃利斯(James Wallis)和大衛·金(David King)的《英國千年徵兆》(The British Millennial Harbinger,1861年);約翰·阿爾傑農·克拉克(John Algernon Clarke,1862年)和俄亥俄州的強納生·珀金斯·韋耶(Jonathan Perkins Weethee)[21]。這種觀點源於這樣一個事實,據記載,他施曾是一位買賣康瓦爾郡所開採錫、銀、金、鉛的商人[22],今天的一些基督教派信眾仍稱之為「他施商人」。
十九世紀愛爾蘭天主教會語言學家「奧古斯都·亨利·基恩」(Augustus Henry Keane,1833年-1912的)認為他施是「索法拉」(Sofala),《聖經》中以「哈腓拉」(Havilah)之地為中心的大辛巴威周邊地區[23]。
除西班牙外(見上所述),博哈特還提出了所羅門王統治期間俄斐港和他施港可能的東部地點,特別是泰米拉卡姆大陸(Tamilakkam,現今的印度南部和錫蘭北部),在那裡達羅毗荼人曾以黃金、珍珠、象牙和孔雀貿易而聞名。他認為「他施」即為「庫迪拉馬萊」(Kudiramalai)-可能是克希什瓦納姆寺廟(Thiruketheeswaram)遺址所在地[24][25][26][27][28][29]。
其他
- 《歷代志上》第7章10節是一部分族譜,其中提到一位名叫他施的猶太人,他是比珥罕(Bilhan)的兒子。
- 《以斯帖記》第1章14節波斯七大臣中,其中一位波斯王子叫「他施」。
- 他施是黎巴嫩的一個村莊,距貝魯特約50公里,位於海拔1400米的巴卜達·卡達(Baabda Kadaa)山區[30]。
- 他施是德系猶太人(Ashkenazic)後裔的姓氏;另外,在黎巴嫩裔阿拉伯人中還發現了叫「塔爾什什」(Tarshishi)的變名,很可能表示這一家族與黎巴嫩的他施村有關聯。
- 他施也是一個短暫政黨的名稱[31],該政黨由在議會投擲手榴彈行刺以色列總理大衛·本-古里昂的「莫希·德韋克」(Moshe Dwek)所創建。
- 「塔爾西斯」(Tharsis),希臘化名稱,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對火星上一地區的命名。
- 約翰·布肯的經典短篇小說《他施之船》指的是約拿書。
另請參閱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