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保山市
中國雲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保山市,古稱永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部。市境北接怒江州,東北臨大理州,東南界臨滄市,西鄰德宏州,西北與南面一小段邊界與緬甸接壤。地處橫斷山脈南緣,高黎貢山和怒山峽谷縱貫全境,瀾滄江、怒江、龍川江自北往南流經。全市面積19,062平方公里,2020年總人口243.12萬,市人民政府駐隆陽區。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先秦時今市境屬哀牢國,今市區一帶為哀牢國統治中心。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派兵攻打哀牢,並置不韋縣,屬益州郡,縣治在今市區隆陽壩東金雞村。相傳漢武帝徙南越國丞相呂嘉之子孫宗族於此,以彰顯其先人之惡,故名;另一說為因遷徙秦朝呂不韋子弟宗族於此而得名。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內屬,遂析益州郡西七縣設置永昌郡,治所初在嶲唐縣(今雲龍縣舊州鎮),建初二年(77年)遷治不韋縣。東晉時郡縣漸廢。
唐代今境屬南詔,南詔國於瀾滄江以西置永昌節度,治永昌城(今隆陽區)。大理國初期仍置永昌節度,並于越賧設軟化府(治今騰衝市)。大理國後期改永昌節度置永昌府,改軟化府為騰衝府,直至大理國被蒙古所滅。
元憲宗七年(1257年)改永昌府、騰衝府置千戶。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置永昌州、騰越州,屬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大理路,又置騰越縣;於故大理國廣夷州地置石甸長官司(今施甸縣)。至元十四年(1277年)又改騰越州置騰衝府,後以順江州和騰越、越甸、古勇三縣省入騰衝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永昌州為永昌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罷騰衝府、騰越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理段氏金齒併入大理路,設大理金齒宣慰司,遷治所至永昌府。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石甸長官司為施甸長官司,屬永昌府。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永昌府置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年)於故騰衝府置騰衝千戶所,又置灣甸州(治今昌寧縣西灣甸)。宣德五年(1430年)置廣邑州(治今昌寧縣西廣益)。正統元年(1436年)裁廣邑州入順寧府,改為右甸守御千戶所,遷治至今昌寧縣右甸鎮。正統十年(1445年)升騰衝千戶所為騰衝軍民指揮使司。嘉靖元年(1522年)復置永昌府,次年置保山縣(今隆陽區)為附郭縣,因城西太保山而得名。嘉靖三年(1524年)改騰衝軍民指揮使司為騰越州。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灣甸州改屬永昌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於猛弄置龍陵廳,屬永昌府。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改騰越州置騰越直隸廳,道光二年(1822年)改騰越廳,屬永昌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迤西道移駐騰越廳。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廳改縣,廢灣甸州入保山縣,並改保山縣為永昌縣,改騰越廳為騰衝縣,改龍陵廳為龍陵縣,各縣屬滇西道。1914年滇西道更名騰越道,復改永昌縣為保山縣。1929年廢騰越道,設雲南第一殖邊督辦公署。1935年由保山縣、順寧縣析置昌寧縣,從原所屬永昌府、順寧府各取一字得名。1939年置騰龍邊區行政監督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置雲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騰衝縣,1946年改稱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50年置保山專區,專員公署駐保山縣。1953年析置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後改稱自治州)。1956年撤銷保山專區併入德宏州。1962年析保山縣南部置施甸縣。1963年復置保山專區,轄保山、施甸、騰衝、龍陵、昌寧5縣。1970年保山專區改稱保山地區。1983年撤銷保山縣,改設縣級保山市。2000年12月,撤銷保山地區、縣級保山市,改設地級保山市;原縣級保山市改置隆陽區[1][2]。2015年8月,撤銷騰衝縣,設立騰衝市,由保山市代管[3]。
Remove ads
地理
保山跨東經98°05′~100°02′,北緯24°07′~25°52′之間,距省會昆明486公里,外與緬甸山水相依,內與大理、臨滄、德宏、怒江4州市相連。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常住總人口239.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1萬人。全年出生率7.31‰;死亡率7.48‰;自然增長率-0.17‰。年末鄉村人口151.65萬人,城鎮人口88.05萬人,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36.73%。[14]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431,211人[15]。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506,49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75,280人,下降3%,年平均增長率為-0.3%。其中,男性人口為1,247,911人,占總人口的51.33%;女性人口為1,183,300人,占總人口的48.6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5.46。0-14歲的人口為448,839人,占總人口的18.46%;15-59歲的人口為1,548,973人,占總人口的63.71%;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33,399人,占總人口的17.8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06,172人,占總人口的12.59%。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853,166人,占總人口的35.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78,045人,占總人口的64.91%。
Remove ads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166,204人,占89.10%;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65,007人,占10.90%。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81,936人,下降3.64%,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59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6,656人,增長2.58%,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59個百分點。
Remove ads
交通

保山市曾規劃並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設有軌電車項目,後因金融政策和疫情致經濟下行,項目終止並退庫。[17][18][19][20]
名勝古蹟

- 文廟
特產
保山小粒咖啡: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友好城市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