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蘭登堡號戰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
Remove ads

布蘭登堡號(德語:SMS Brandenburg[註 1])為德意志帝國於19世紀90年代初所建造四艘布蘭登堡級戰艦首艦,得名於當時的布蘭登堡省。它是德國首批前無畏艦之一,同級姊妹艦還包括有華特號魏森堡號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而在此之前,海軍的主力艦僅有岸防艦鐵甲巡防艦。該艦於1890年5月在斯德丁伏爾鏗船廠開始龍骨架設,1891年9月21日下水,至1893年11月19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其安裝在三座雙聯裝砲塔內的六門大口徑主砲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因同期外國海軍的標準配置僅為四門。

快速預覽 歷史, 德意志帝國 ...
Remove ads

布蘭登堡號於入列後的頭十年都在主艦隊第一支隊服役,通常僅限於參加訓練演習以及對外國港口的友好訪問。然而,這些訓練演習對一戰前20年德國海軍戰術理論的發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阿佛烈·馮·鐵必制的指導下。該艦於1900年獲得首次重大海外部署,當時它連同三艘姊妹艦被派遣至中國鎮壓義和團運動。全部四艘同級艦都在20世紀初經歷了大規模重建。布蘭登堡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便已經過時,僅執行有限度的任務,首先是充當岸防艦。1915年12月,它退出現役並被改造為宿營船使用。當戰爭結束後,該艦於1920年在但澤拆解報廢。

Remove ads

設計

Thumb
布蘭登堡級艦隻線條畫

布蘭登堡號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艘前無畏戰艦[1]威廉二世於1888年6月加冕德意志皇帝之前,帝國海軍的主要目標是保衛德國的海岸線,時任帝國海軍部部長的列奧·馮·卡普里維於1880年代便為此訂購了許多岸防艦[2]1888年8月,對海軍事務有濃厚興趣的德皇威廉二世任命海軍中將亞歷山大·馮·蒙茨英語Alexander von Monts接替了卡普里維,並指示他在1889-1890年度的海軍預算中加入四艘戰艦。與前任所強調的岸防戰略相比,蒙茨更傾向於組建戰艦隊,他取消了由卡普里維授權建造的最後四艘岸防艦,轉而訂購四艘萬噸級的戰艦。儘管它們是德國的第一款現代戰艦,為鐵必制時代的公海艦隊奠定了基礎,但這批艦隻僅是作為常規造艦計劃的一部分而授權,反映了19世紀80年代由綠水學派等理論引起的戰略和戰術混亂。[3]

布蘭登堡號的水線長度全長分別為113.9公尺和115.7公尺,有19.5公尺(加裝防魚雷網英語torpedo net後為19.74公尺)的舷寬,以及7.6公尺的前吃水和7.9公尺的後吃水。艦隻設計的標準排水量為10,013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10,670噸。其推進是通過兩台三缸立式三脹蒸汽機以驅動三副直徑為5公尺的三葉螺旋槳來實現。蒸汽由十二台燃煤橫向筒形鍋爐英語Scotch marine boiler供應,並通過兩具煙囪英語Funnel (ship)排放。推進裝置的額定功率為10,000匹指示馬力(7,500千瓦特),最高速度達16.3(30.2公里每小時),並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4,300海里(8,00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38名軍官及530名士兵。[1]

該艦的主砲數量在當時是不同尋常的,因為它在三座雙聯裝砲塔中架設了六門重砲,而非同期戰艦典型的四門主砲。[2]其中艏部和艉部砲塔的砲管長度為40倍徑[註 2],舯部砲塔則安裝有較短的35倍徑砲管,以便能夠滿足砲塔的旋轉要求。副砲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由八門105公釐35倍徑速射砲和八門88公釐30倍徑速射砲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組成,全數安裝在砲廓英語casemate內。武器套件中還有六具450公釐魚雷發射管,均布置於艦體水上部分的旋轉支架上。[1]儘管主砲較當時外國的主力艦更重,但與其它戰艦相比,布蘭登堡級艦隻的副砲被視為弱項。[2]

布蘭登堡號受到複合裝甲英語Compound armour的保護。其裝甲帶中央堡壘英語Armored citadel的部分達到400公釐厚,用於保護彈藥艙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裝甲甲板德語Panzerdeck的厚度為60公釐。而主砲塔的砲座則以300公釐厚的的裝甲板覆蓋。[1]

Remove ads

服役歷史

建成至1896年

Thumb
威廉·弗雷德里克·米切爾英語William Frederick Mitchell所繪的布蘭登堡號插畫

作為同級的第一艘艦,布蘭登堡號是根據合同代號「A」[註 3]表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進行訂購,並於1890年5月在斯德丁伏爾鏗船廠開始鋪設龍骨。其艦體於1891年5月完工,並於同年9月21日下水,由威廉二世主持為艦隻命名。舾裝工序隨即展開,至1893年9月底,除武器安裝外的工程都已結束,然後艦隻被轉運至基爾。在那裡,布蘭登堡號完成主砲的安裝後,於11月19日入列艦隊。海試於四天後展開;在試驗的首日,威廉二世攜布蘭登堡省政府代表團登艦視察。12月27日,該艦獲頒了一面帶有布蘭登堡紋章英語Coat of arms of Brandenburg的旗幟,可在特定場合懸掛。當月底,布蘭登堡號被正式編入秋季練習艦隊(Herbst-Übungsflotte,即公海艦隊前身)的第二支隊。[6]

海試一直持續到1894年,然而當2月16日在施特蘭德灣進行強制通風英語Draft (boiler)實驗時,該艦遭遇了德意志帝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機械事故。其右舷鍋爐的一個主蒸汽閥發生爆炸,造成鍋爐艙英語Fire room44人死亡、另有7人受傷。爆炸的原因是閥門結構上的一個缺陷。正搭乘運輸船鵜鶘號(Pelikan)在附近的海因里希親王立即指示該船前往支援布蘭登堡號,並運走死傷人員。布蘭登堡號隨後進入威克灣德語Kiel-Wik,繼而被拖到基爾,在當地的帝國船廠接受維修。在媒體批評威廉二世沒有派海因里希親王參加遇難水兵的葬禮後,這起事故引發了一場輕微的政治風波。此外,時任國家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的海軍中將弗里德利希·馮·霍爾曼德語Friedrich von Hollmann帝國議會上表示,「類似事故可能會一再發生」,這進一步加劇了議會對海軍要求提高預算的抵制,從而導致第一艘裝甲巡洋艦——俾斯麥侯爵號的資金申請最初遭到否決。海軍上將愛德華·馮·克諾爾英語Eduard von Knorr漢斯·馮·克斯特批評了霍爾曼的言論,迫使他公開道歉。[6]

Thumb
1911年的北海及波羅的海圖

維修工作於1894年4月16日完成,布蘭登堡號得以重新開始試航並持續至8月中旬,其中包括巡航穿越卡特加特海峽。8月21日,該艦加入第二支隊,但艦隊的重組使其連同三艘姊妹艦共同被轉移至第一支隊。第一支隊駐地設於北海沿岸的威廉港[7]12月3日,布蘭登堡號隨艦隊餘部參加了在基爾舉行的威廉皇帝運河開鑿儀式。分艦隊隨後開始在波羅的海進行冬季訓練巡航;這是德國艦隊首次開展這樣的巡航。而在往年,艦隊大部都會於冬季停運。巡航期間,第一支隊於12月7日至11日錨泊在斯德哥爾摩,以參加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誕辰300周年的慶典。奧斯卡二世國王為到訪的德國代表團舉辦了招待會。接下來,這些艦隻還在波羅的海進行了進一步的操練,然後必須返回母港接受維修。[8]

1895年是以駛向黑爾戈蘭島不來梅哈芬的常態化訓練巡航作為開端,當時威廉二世登上了旗艦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跟隊視察。隨後是單艦和支隊的訓練,但不久即被前往北海北部的航行所打斷,這是德國主力艦隊的編隊第一次離開本土水域。在這次旅程中,布蘭登堡號與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作陪;兩艘戰艦於3月16日至23日在昔德蘭群島勒威克停留。在檢驗軍艦在惡劣天氣下的能力的演練中,兩艘艦都表現出色。5月,艦隊在波羅的海西部進行了更多的機動訓練,並以到訪奧克尼群島柯克沃爾作為終結。艦隊於6月初返回基爾,為威廉皇帝運河的通航作準備。在通航儀式上,它們於基爾灣向外國代表團展示了戰術訓練。[9]進一步的訓練演習一直持續到7月1日,然後第一支隊展開深入大西洋之旅。這次行動具有政治動機;[10]當時德國只能派出一批小型艦艇——岸防艦哈根號二等巡洋艦奧古斯塔皇后號巡洋巡防艦施托施號前往摩洛哥佯動,以應對兩名德國商人在當地被謀殺的事件。[11]主艦隊則可藉此航行至西班牙海域為行動提供道義上的支持。惡劣的天氣再次讓布蘭登堡號及其姊妹艦展現出卓越的船舶耐波性。艦隊從維戈出發,至愛爾蘭的皇后鎮駐泊。在那裡,威廉二世登上其遊艇霍亨索倫號德語Hohenzollern (Schiff, 1893)出席了考斯帆船周英語Cowes Week,而艦隊餘部則停留在懷特島外圍。[10]

8月10日,艦隊返回威廉港,開始準備當月下旬舉行的艦隊演習。首場演練於8月25日在黑爾戈蘭灣開始。然後,艦隊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峽駛向波羅的海;強暴風雨對許多艦艇造成重大傷害,其中S-41號魚雷艇在風暴中傾覆,僅三人獲救。艦隊隨即在基爾短暫停留,然後前往卡特加特海峽和大貝爾特海峽展開包括實彈射擊在內的演練。[12]在此期間,布蘭登堡號於8月22日與通報艦狩獵號相撞,但僅有後者在事故中受損。[13]主要演習自9月7日開始,內容為從基爾向波羅的海東部進行模擬攻擊。[12]翌日,當艦隻停留在基爾時,正對德國進行訪問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登艦視察了布蘭登堡號。[13]後續的演習則在波莫瑞沿岸和但澤灣完成。9月14日,德皇威廉二世在耶爾斯赫夫特英語Jarosławiec, West Pomeranian Voivodeship對艦隊進行了一次海上閱兵,宣告演習結束。這年餘下的時間都用作了單艦訓練。[14]1896年的訓練模式與前一年大致相同。整個4月都在進行單艦訓練,4月底至5月初則在北海展開分艦隊訓練,其中包括出訪荷蘭港口弗利辛恩紐維迪普英語Nieuwediep。更多的演練從5月下旬持續至7月下旬,分艦隊進一步駛向北海北部,並頻繁進入挪威水域。5月11日至18日,這些艦隻造訪了卑爾根。在訓練期間,威廉二世陪同到訪的中國直隸總督李鴻章於基爾視察了艦隊。[15]8月9日,練習艦隊在威廉港集結以進行每年一度的秋季艦隊演習。[12]

Remove ads

1897-1900年

布蘭登堡號及艦隊餘部於1897年上半年都遵循常規的例行單獨和分艦隊訓練模式。年初,海軍司令部曾考慮將包括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在內的第一支隊派遣至摩洛哥,以便就要求支付1895年兩起謀殺案的賠償金向該國政府施壓;但最終依舊派出了由巡洋巡防艦組成的小型編隊。傳統的訓練進程於8月初中斷,當時威廉二世攜皇后奧古斯塔·維多莉亞出訪俄國皇室;而第一分艦隊的兩個支隊都被派往喀琅施塔得,並陪同德皇伉儷繼續前往首都聖彼得堡。它們於8月15日返抵但澤諾伊法瓦澤英語Nowy Port,並在那裡加入艦隊餘部參加年度秋季演習。這次演習充分反映了海軍部新任國務秘書、海軍少將阿佛烈·馮·鐵必制以及第一分艦隊新任司令、海軍中將奧古斯特·馮·湯姆森英語August von Thomsen的戰術理念。這些新戰術強調精確的射擊,尤其是在較遠的距離下,但其所需的縱隊陣型會導致戰術嚴重僵化。湯姆森對射擊的重視為德國砲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卓越射術奠定了基礎。演習於9月22日在威廉港結束。[16]

Thumb
行進中的布蘭登堡號

12月初,第一支隊在卡特加特和斯卡格拉克海峽進行了機動演練,但因官兵人數不足而縮短了進程。[17]此外,在穿越大貝爾特海峽時,布蘭登堡號與鐵甲艦符騰堡號相撞,這對兩艘艦都造成了損傷,迫使它們駛入基爾進行維修。完成簡要修復後,布蘭登堡號被轉移至威廉港,在那裡安裝了一副新的艦艏撞角[13]1898年,艦隊波瀾不驚地完成了例行的單艦和部隊訓練,並且加入了出訪不列顛群島的行程,期間分別在皇后鎮、格里諾克和柯克沃爾停留。艦隊於8月14日在基爾集結,參加年度的秋季演習:內容包括對梅克倫堡沿岸實施模擬封鎖,以及在但澤灣與假想敵「東方艦隊」激戰。當返回基爾的途中,艦隊遭到一場強烈的風暴侵襲,造成大量艦艇嚴重受損,並致使S-58號魚雷艇沉沒。艦隊轉而經行威廉皇帝運河,繼續在北海進行演習。演習於9月17日在威廉港結束。12月,第一支隊在埃肯弗德灣英語Eckernförde Bay進行砲術和魚雷訓練,隨後至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格拉克海峽進行支隊訓練。在此期間,該支隊於12月9日至13日到訪了瑞典的孔斯巴卡。返回基爾後,第一支隊的艦隻全數進入船塢接受冬季保養。[18]

在1899年3月22日的一場暴風雪中,鐵甲艦奧爾登堡號的錨鏈發生斷裂,導致艦隻被水流沖走並在施特蘭德灣擱淺。布蘭登堡號遂與船廠輪船諾德爾號合力協助奧爾登堡號脫困,再拖曳回港。[13]4月5日,該艦參加了為紀念第一次什列斯威戰爭期間埃肯弗德海戰英語Battle of Eckernförde勝利50周年的慶祝活動。5月,第一和第二支隊,連同波羅的海預備役支隊展開了一次深入大西洋的大規模巡航。出航途中,第一支隊在多佛爾停留,第二支隊則駛入法爾茅斯加煤。兩個支隊於5月8日在法爾茅斯會合,然後共同出發前往比斯開灣,於5月12日抵達里斯本。在那裡,他們遇到了由八艘戰艦和四艘裝甲巡洋艦組成的英國海峽艦隊英語Channel Fleet。德國編隊隨後啟程回國,於5月24日再次經停多佛爾,並在當地參加了為紀念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誕辰80周年的海上閱兵。編隊於5月31日返抵基爾。[19]

1899年7月,艦隊在北海展開分艦隊演練,其中包括與陸軍第十軍英語X Corps (German Empire)的官兵進行聯合岸防演習。8月16日,艦隊重新在但澤集結,進行年度秋季演習。[19]演習從波羅的海開始,艦隊於8月30日穿越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格拉克海峽駛入北海,在德意志灣進行進一步操練,一直持續到9月7日。9月8日至26日在卡特加特海峽和大貝爾特海峽完成第三階段演習後,艦隊駛入船塢接受例行保養。1900年的訓練日程是以單艦和部隊訓練作為開端。3月中旬,各分艦隊在基爾集結,隨後於4月進行魚雷和射擊訓練,並巡航前往波羅的海東部。從5月7日至26日,艦隊在北海北部開展了一次大規模訓練巡航,其中包括5月12日至15日在昔德蘭群島、以及5月18日至22日在卑爾根停靠。[20]至7月8日,布蘭登堡號隨第一支隊餘部被重新整編至第二支隊。[21]

Remove ads

義和團運動

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期間,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圍攻北京的外國公使館,並殺害了德國特命全權公使克林德男爵。[22]這一系列針對西方人的拳民暴行促使德國與其它七大強國——結成聯盟。[23]當時,在中國的西方士兵數量太少,不足以擊敗義和團[24]北京的八國聯軍官兵總數僅為400餘人。[25]而德國在華的主要軍事力量為東亞分艦隊,它由大巡洋艦奧古斯塔皇后號、漢薩號赫塔號以及小巡洋艦伊倫娜號葛馮號砲艦美洲豹號英語SMS Jaguar雞貂號所組成。[26]此外,德國還有一個500人的分遣隊駐紮在大沽;再結合其它國家的部隊,兵力約為2100人。[27]在英國將軍愛德華·荷巴特·西莫耳的率領下,這些人試圖攻入北京,但因受到頑強的抵抗而被迫滯留天津[28]為此,德皇決定派遣遠征部隊前往中國以增援東亞分艦隊。遠征部隊由布蘭登堡號及其三艘姊妹艦、六艘巡洋艦、十艘貨輪、三艘魚雷艇和六個海兵營組成,受德國元帥阿佛烈·馮·瓦德西指揮。[29]

Thumb
布蘭登堡號(前)及魏森堡號於1900年7月26日經停塞德港

7月7日,遠征部隊司令、海軍少將理夏德·馮·蓋斯勒德語Richard von Geißler報告他的艦隻已完成整備,遂於兩天後離港。四艘戰艦及通報艦赫拉號穿越威廉皇帝運河,在威廉港駐泊以便與遠征部隊餘部會合。7月11日,這支部隊從亞德灣起航駛向中國。它們於7月17-18日在直布羅陀停留加煤,並於7月26-27日通過蘇伊士運河。在紅海丕林島補充更多的燃煤後,編隊於8月2日進入印度洋。8月10日,這些艦隻抵達錫蘭可倫坡,並於8月14日穿越馬六甲海峽。它們於8月18日抵達新加坡,五天後離開,至8月28日來到香港。兩天後,遠征部隊在上海下游帶的吳淞口錨區駐泊。[30]

當德國艦隊抵達時,北京的外國公使館之圍已經由八國聯軍的其他成員部隊所解除[31]儘管如此,布蘭登堡號還是在長江口周邊地區執行了巡邏任務,並於10月參加了占領山海關秦皇島沿岸防禦工事的行動,然後返回長江[13]隨著局勢日趨平靜,四艘布蘭登堡級艦隻於1900年末和1901年初被分別送往香港或日本的長崎進行大修;[32]其中布蘭登堡號是從1901年1月至2月去往香港。工程完結後,它駛向德國膠澳租借地青島,與遠征軍餘部共同在當地參加訓練演習。[13]

1901年5月26日,海軍部下令將遠征部隊召回德國。該編隊在上海完成物資補給後,於6月1日離開中國海域。它們於6月10日至15日在新加坡停留加煤,然後繼續前往可倫坡,並從22日至26日在當地停留。為了抵禦季風,遠征部隊被迫在塞席爾馬埃島停靠,以補充更多的燃煤。然後,這些艦隻又分別在亞丁塞德港停留一天作加煤。它們於8月1日抵達卡迪斯,與第一支隊會合,共同駛回德國。兩支部隊在抵達黑爾戈蘭島後分開,其中遠征部隊於8月11日回到亞德灣錨地,並受到了時任帝國海軍總監、海軍上將漢斯·馮·克斯特的迎接。[33]翌日,遠征部隊就地解散。德國政府最終為此次遠征付出了超過一億馬克的代價。[34]

Remove ads

1901-1914年

Thumb
布蘭登堡號於1895年後的某時

從中國遠征歸來後,布蘭登堡號及其姊妹艦重新被編入第一支隊。1901年8月21日,年度艦隊演習開始;這些活動於9月11日中斷,當時尼古拉二世在另一次訪德時參觀了艦隊。相關艦艇遂於普茨克灣為他進行了一次海上閱兵。在餘下的演習中,海軍與帝國陸軍西普魯士展開了聯合演練,參與部隊包括有跟艦海兵營,以及陸軍第一軍英語I Corps (German Empire)第十七軍英語XVII Corps (German Empire)。同年晚些時候,布蘭登堡號參加了一次冬季訓練巡航,隨後在威廉港的船塢接受定期維護。1902年遵循了單艦、支隊和艦隊訓練的常規模式,同時進行了一次前往挪威和蘇格蘭的大規模巡航,最後通過英吉利海峽。在完成了8月和9月的艦隊演習後,布蘭登堡號於10月23日停運。其船員被轉移至新近入役的戰艦策林根號,後者也取代了布蘭登堡號在第一支隊的位置。[35]

20世紀初,四艘布蘭登堡級艦隻都被送往威廉港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旱塢進行大規模重建,其中布蘭登堡號是在1903年至1904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1]在此過程中,艦隻的艉部艦艛加裝了帶舷梯的第二座司令塔[36]其船用鍋爐也都換成更新的型號,並減少了舯部的累贅索具。[2]它於1905年4月4日重新投運,被編入此時已重組為活動戰艦隊(Aktive Schlachtflotte)的第二分艦隊,但服役時間都很短。該艦參加了1905年、1906年和1907年的例行常規訓練演習,然後於1907年9月30日再次停運。在此期間,布蘭登堡號唯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在斯德哥爾摩外圍的發生過輕微擱淺,但沒有對艦隻造成任何損害。在第二度停運時,其船員再被轉配至一艘新式戰艦,這次是漢諾威號。此後,布蘭登堡號在北海預備役支隊(Reservedivision der Nordsee)作儲備擱置。[37]

到1910年,第一批無畏艦開始進入公海艦隊服役,使布蘭登堡號這樣的老舊艦船顯得過時。[38]那年,它曾一度重返第三分艦隊服役,參與年度艦隊演習。演習結束後,該艦回到了北海預備役支隊,並在那裡進行了進一步的訓練。1911年中期,布蘭登堡號被調往訓練及實驗艦部隊,隨該部隊參加了在波羅的海的訓練演習。它於8月和9月再次臨時返回第三分艦隊進行艦隊演習,10月16日再度停運。1912年,它被編入波羅的海海軍基地德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一直處於閒置狀態。[37]

Remove ads

一戰及後續活動

Thumb
展現布蘭登堡號及前景魚雷艇的插畫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布蘭登堡號獲重新動員至第五分艦隊,最初的任務是在北海負責海岸防禦。[37]9月中旬,第五分艦隊被調往波羅的海,受時任波羅的海武裝部隊總司令德語Oberbefehlshaber der Ostseestreitkräfte的海因里希親王指揮。他原本計劃對溫道發動一場針對俄國人的大規模兩棲攻擊,但運輸工具的短缺迫使其改變了計劃。作為替代,第五分艦隊將被用作搭載登陸部隊,但當海因里希親王收到了英國艦隊將於9月25日進入波羅的海的錯誤情報後,這一任務也被取消了。[39]布蘭登堡號遂於翌日隨分艦隊餘部返回基爾,讓登陸部隊在那裡上岸,然後繼續推進至北海,恢復它們在當地的警戒職責。年底前,第五分艦隊再次被調往波羅的海。海因里希親王的下一項命令是對哥特蘭島發動進攻,以打擊可能身處該地區的俄國軍艦。12月26日,這些戰艦在波莫瑞灣英語Bay of Pomerania與波羅的海巡洋支艦隊會合,然後啟程出擊英語Sortie。兩天後,部隊抵達哥特蘭島宣示主權,並於12月30日回到基爾,期間並未發現任何俄國艦船。[40]

分艦隊只得回到北海執行警戒任務,但不久後便於1915年2月被撤出前線服役。由於公海艦隊受訓船員的短缺,加上在戰爭時期運作老舊艦艇的風險,致使第五分艦隊的艦艇不得不停用。[40]布蘭登堡號於3月6日在基爾裁減了船員,並被臨時編入波羅的海預備役支隊。從7月至12月,它在船廠接受了維修,然後被轉移至利鮑。該艦於12月20日在當地退役,但繼續用作淡水蒸餾船宿營船。其重砲計劃拆除供鄂圖曼帝國使用,但沒有任何被運往鄂圖曼的記錄。臨近戰爭結束時,布蘭登堡號被運回但澤,在那裡進行靶艦改造,但在改造工程完成之前,戰爭便已結束。[37]其後,它於1919年5月13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並出售報廢。[41]該艦由總部設於柏林的拆船商「北德地下工程公司」(Norddeutsche Tiefbaugesellschaft)購得,並最終在但澤拆解報廢。[36]

Remove ads

注釋

Loading content...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