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同區 (臺灣)
臺灣臺北市的市轄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同區位於臺灣臺北市西部,西側為淡水河,為臺北市發展最早的區域。面積約為5.6815平方公里,是臺北市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全區範圍大致涵蓋大稻埕與大龍峒等地,其中大稻埕曾繁華一時,有許多早期洋房,也是傳統食材(南北貨)、中藥、紡織品及工業用品的集散地。境內的臺北孔子廟與大龍峒保安宮為主要的觀光景點。
Remove ads
歷史
本區北部原名巴浪泵社,為臺灣平埔凱達格蘭族(巴賽族)的一支系部落。乾隆28年(1763年)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時,載有「大浪泵庄」。道光24年(1844年)之契字述及「大隆同四十四坎」,即稱「大隆同」[1]。南部則為圭武卒社(奎府聚社)活動範圍。
清同治年間,本區北部屬淡水廳大加臘堡「大隆同庄」,南部屬「奎府聚庄」。
1879年,屬臺北府淡水縣大加蠟堡大隆同庄、奎府聚庄。[2]。
1895年,日治初期原臺北府改設臺北縣,1901年臺北縣裁撤,改隸臺北廳[2]。
1909年,臺北廳直轄地方分為艋舺、大稻埕、大龍峒、古亭村4區,其中大龍峒區橫跨今大同、中山兩區部分地區。戰後大同區包含大龍峒區之大龍峒街、番仔溝庄,以及部分的牛埔庄、山子腳庄,部分大稻埕區之大稻埕。
1920年,施行市制,臺北州及臺北市設立,街庄改制為大字。1922年町名改正,市區大字改劃為町,大龍峒町、河合町、蓬萊町及部分太平町、大橋町在戰後大同區轄內。
1946年1月,戰後被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而改制省轄市時,臺北市被重新劃為十區。本區合併日治時代的大龍峒町、河合町、蓬萊町及部分太平町、大橋町,但因轄區內有臺北孔廟及大同路(改名大同街,現已解編),為了紀念孔子禮運大同之精神,以舊地名「大龍峒」縮略命名為「大同區」[2]:135。
Remove ads
地理
根據臺北市大同區戶政事務所統計,2024年底大同區戶數約5.4萬戶,人口約11.9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2.1萬人,在全臺灣所有鄉鎮市區中,人口密度高居全臺第八[註 1]。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雙連里與景星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9,112人與2,335人[3]。
Remove ads
政治
大同區公所是臺北市政府在大同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北市政府。區長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5]。

教育
- 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國中部
- 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
- 臺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
- 臺北市立蘭州國民中學
- 臺北市立民權國民中學
- 臺北市立忠孝國民中學
- 臺北市私立靜修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
- 臺北市大同區大同國民小學
- 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國民小學
- 臺北市大同區太平國民小學
- 臺北市大同區雙蓮國民小學
- 臺北市大同區大橋國民小學
- 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
- 臺北市大同區永樂國民小學
-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國民小學
- 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
- 臺北市大同區明倫國民小學(1964-2013):臺北市大同區保安里承德路三段285號(明倫社會住宅)
- 永樂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明倫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大橋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大同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雙蓮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延平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大龍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蓬萊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太平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日新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啟聰學校幼兒部
- 榮星幼兒園
- 徳星幼兒園
- 聖心幼兒園
- 信愛幼兒園
- 太原幼兒園
- 功文成長幼兒園
醫療機構

交通
- 國道
- 省道
- 臺北轉運站:市民大道一段209號(承德路、市民大道口)
- █ 社子輕軌(暫緩規劃):大橋頭站 - 大龍峒站
體育場館
政黨團體
文化與相關事物



- 番子溝,今已不存在,大致在重慶北路與淡水河間之高速公路南側一帶。
-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建於1919年。
- 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
- 原臺北北警察署(今大同分局):建於1933年。
-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清末日治時期初。
- 原枋隙教會:建於1885年。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建於1915年。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李春生紀念教會
- 仁安醫院 (臺北市)
- 家樂利小酒館
- 大稻埕夏日節(大稻埕煙火節)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