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咸豐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咸丰钱
Remove ads

咸豐錢,清代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發行的錢幣。咸豐朝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段幣制混亂時期,除了以往各朝發行的當一制錢外,咸豐朝還發行了虛值大錢,以及戶部官票大清寶鈔等紙幣和咸豐寶藏上海銀餅銀錠銀質貨幣

Thumb
寶蘇局咸豐重寶當十
Thumb
寶源局咸豐重寶當五十
Thumb
寶源局咸豐元寶當百

歷史

清代晚期,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銀錢比價飛漲。清代初年,每白銀可抵制錢一千左右,而咸豐帝登基前銀價已經漲到了一兩抵二千三百文。同時,為了應對太平天國叛亂,清政府軍費激增;而政府以往倚重的滇銅(雲南銅料)因道路阻隔而中斷,造成鑄錢原料不足。為了解決貨幣不足的問題,清政府決定發行虛值大錢,繼而發行鐵錢、鉛錢、寶鈔和官票。咸豐朝多次改變貨幣政策,造成了錢法紛亂。咸豐大錢的流通並不順暢,而且由於一再減重,同一幣值的咸豐錢往往重量懸殊,甚至出現了輕重倒置的現象。當千和當五百兩種大面額制錢從開始發行的咸豐三年十一月到廢止的咸豐四年七月,僅通行了八個月。[1]:前言[2]:X3

制錢

概述

咸豐朝制錢幣值主要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和當千七種,其中小平錢的面文是「咸豐通寶」,當五、當十和當五十的是「咸豐重寶」,當百、當五百和當千的是「咸豐元寶」。少數錢局還鑄有當二、當四、當八、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八十等幣值。咸豐三年五月,始鑄當十大錢,重六錢;八月增加當五十,重一兩八錢;十一月增加當百、當五百和當千,當百重一兩四錢,當五百重一兩六錢,當千重二兩;同時當五十減重為一兩二錢,當十減為四錢四分,又減為三錢五分,再減為二錢六分。[1]:前言[2]:3咸豐朝制錢材質上有銅錢、鐵錢和鉛錢之分,銅錢的銅色除了常見的黃銅紅銅,還有青銅白銅。樣錢則有象牙質、木質等。咸豐朝制錢的面文有「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和「咸豐元寶」三種,背文一般都帶有記局文字,大錢有記值文字,有些背文還帶有記重文字。背文的三種文字又擁有眾多不同的分類:記局文字有純滿文的、滿漢文的和滿維文的三種;記值文字存在是否帶有「當」字的區別以及數字橫讀與豎讀的區別;記重文字的位置有是肉是緣的區別。種類上有祖錢、母錢、樣錢和子錢,有流通品和試鑄品,有官爐和私鑄,還有開爐、鎮庫、吉語等非正用品。錢幣標記方面,有些咸豐錢上還帶有星、月等標記。由於咸豐朝制錢存世量大,種類版別繁多等原因,是很多錢幣收藏者和研究者的關注對象,同時也導致咸豐錢的贗品頗多,鑑別咸豐錢的版別和真偽成為錢幣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2]:X4

相關研究

最早載錄咸豐錢的是咸豐八年(1858年)在上海發行的《亞洲博物會報》第一期的《大清泉匯》一文,最早系統性記述的是光緒二年(1876年)刊行的鮑康的《大清圖錄》。1930年代和1940年代是中國錢幣學研究的一個高潮期,大量有關咸豐錢的專著、文章發表,有黃鵬霄的《故宮清錢譜》和張絅伯的《咸豐大錢考》兩部研究咸豐錢的經典,丁福保1940年所編的《古錢大辭典》《歷代古錢圖說》也都收錄了很多版別的咸豐錢。1985年,陳鴻禧的《咸豐錢譜》上冊出版。1994年,馬定祥主編的《咸豐泉匯》出版。在日本,《昭和錢譜》《古泉大全》《東亞錢志》《清朝錢譜》等都錄有咸豐錢,遠藤龜松1982年發表了咸豐錢專著《咸豐大錢泉譜》。[2]:X5

鑄錢局

更多資訊 錢局, 局址 ...
Remove ads

紙幣

Thumb
戶部官票與大清寶鈔

清朝雖曾於順治年間發行過紙幣,但由於元明兩代鈔票造成的混亂,清朝對於發行紙幣非常謹慎。咸豐年間,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清政府除了鑄行虛值大錢外,還在咸豐三年(1853年)開始發行了「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等紙幣。戶部官票以銀兩比價,又稱銀票;大清寶鈔以制錢比價,又稱錢鈔、錢票。儘管兩種紙幣發行時,官方規定分別與銀兩和制錢具有相同的流通效力,並可以按比例用於繳納給政府的各種費用,但由於發行量遠多於回收量,兩者在發行後均貶值嚴重。[5]

戶部官票於順治三年五月開始印行,七月推行各省。據《奏定推行官票章程》,有一、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共五種面額,是在高麗苔箋等紙張上以靛藍色印刷。一到五兩的規格為長八寬五寸,十和五十兩的為長一尺寬六寸。票面四周為花欄,欄內上方印有滿漢文的「戶部官票」名稱,票名下為「凖二兩平足色銀若干兩」的字樣,右側為「字第若干號」的編號,左側為「咸豐日」,下端為「戶部奏行官票,凡願將官票兌換銀錢者與銀一律,並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項,偽造者依律治罪不貸」的字樣,初期之外的官票上還在左上角欄外印有「每兩比庫平少陸分」的字樣。需要填充的面額、編號和日期為黑色,或為戳記或為手書。票面還有鈐印和畫押,流通過程中還會在背面留下簽名和畫押。[2]:1053-1055

大清寶鈔於順治三年十二月開始印行,最初有五百、一千文、一千五百文和二千文四種面額,咸豐五年二月增加十千文和五千文,十一月增加百千文和五十千文,一共八種面額,是在雙抄毛頭紙上以靛藍色印刷。鈔上端印有鈔名「大清寶鈔」四字,花欄框左右有「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八字,框內中央是「凖足制錢若干文」,右為「字第若干號」編號,左為「咸豐年製」,下端為「此鈔即代制錢行用,並准按成交納地丁錢糧一切稅課捐項,京外各庫一概收解,每錢鈔貳千文抵換官票銀壹兩」。編號有直寫數字和橫寫數碼兩種,帶有兩種編號的寶鈔分別被稱為「長號鈔」和「短號鈔」。[2]:1079-1081[6]

Remove ads

銀質錢幣

快速預覽 外部圖片連結 ...

咸豐朝的銀質錢幣,除了被稱為「元寶銀」的銀兩之外,還有西藏的咸豐寶藏銀幣和上海的銀餅等。

從清朝建立之前的16世紀中葉,西藏就通過銀錢貿易用中原流入的銀錠交換尼泊爾銀幣用以流通。清朝時,由於西藏與廓爾喀的銀錢貿易問題迭出,廓爾喀更以此為由兩次入侵西藏,清廷在反擊廓爾喀入侵的同時指令西藏政府自鑄錢幣[7]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設立寶藏局鑄造發行寶藏銀幣。[8]道光十七年,寶藏局停鑄寶藏幣。咸豐元年(1851年),寶藏局曾向中央上報一錢和五分咸豐寶藏銀幣樣幣,為嘉慶八年銀幣樣式。咸豐三年(1853年),清廷為寶藏局鑄造「咸豐寶藏·三年」部頒樣幣,正面中央為方框,框外鑄有漢文「咸豐寶藏」,字間飾有花瓣,邊廓上下鑄有「三年」兩字,背面樣式與正面相似但文字為藏文[9]:111-113黃鵬霄《故宮清錢譜》載有元年的兩個樣幣,並稱三年的為偽品。[2]:1025

上海開埠後,一般貿易廣泛使用鑄造於墨西哥西班牙銀圓,也就是俗稱的「本洋」。墨西哥獨立後改鑄俗稱「鷹洋」的墨西哥銀圓,造成上海「本洋」短缺。咸豐六年(1856年),上海道一面同意以鷹洋取代本洋,一面指定王永盛、經正記和育森盛三家商號鑄造銀餅,稱「上海銀餅」或「上海銀兩幣」。[2]:1027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