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寶墩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寶墩文化(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750年)[1]是分布在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與三星堆文化有密切的關係。[2]被考古界認為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
Remove ads
遺址範圍
寶墩文化的主要遺址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由新津寶墩鎮、都江堰芒城村、崇州雙河村和紫竹村、郫都古城村、溫江魚鳧村等座落於成都平原的眾多史前遺址群組成,[2]也包括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其中寶墩遺址為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個,約250萬平方公尺,建立的城牆有卵石覆蓋。
出土文物

從寶墩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這一時期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但也能製作陶器了,主要有繩紋花邊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領罐、寬沿平底尊等。[2]相對於同時期的其他文化,寶墩文化在陶器製作工藝上有所創新。
源流
寶墩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其形制是這一時期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代表。一種主流的看法是,寶墩文化可能是由營盤山文化發展而來的。對上述6座古城的發掘與研究證明:它們與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屬於同期文化,並且可與以三星堆古城為代表的夏商時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銜接。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