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溥儀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溥仪
Remove ads

溥儀滿語ᡦᡠ ᡳ[5],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註 4],字曜之,號浩然[6]洋名亨利Henry),筆名鄧炯麟。其為清朝第11位君主[註 5]、滿洲國第1位君主,也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因其遜位,故又稱清遜帝[7]

快速預覽 溥儀, 清朝皇帝(第11位[註 1]) ...
Remove ads

溥儀為道光帝的曾孫,光緒帝的侄子。其生父為醇親王載灃,生母幼蘭是晚清重臣榮祿之女。1908年11月,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后在臨終之際立年近3歲的溥儀為帝,兼祧同治帝和光緒帝;同年12月2日,溥儀正式即位,於翌年改元「宣統」。1911年辛亥革命後,在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的逼迫下,溥儀於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宣告退位。1917年7月1日,溥儀在長江巡閱使張勳等人的主導下,於北京短暫復辟。僅過12天便被迫退位。

1924年,國民軍總司令馮玉祥發動甲子政變,溥儀被迫離開紫禁城,前往天津寓居。期間,溥儀開始與日本方面來往。1932年滿洲國成立後,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滿洲國改為帝制,溥儀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1945年日本戰敗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作為戰犯於遠東羈押5年。1950年8月,溥儀被引渡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撫順戰犯管理所服刑。1959年12月,溥儀獲政府特赦,先後於北京植物園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1964年,溥儀作為特別邀請人士出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溥儀因病逝世,享年61歲。

Remove ads

生平

出生(1906年-1908年)

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午時(1906年2月7日中午),溥儀出生在北京醇親王府的思謙堂東屋[8]。其父醇親王載灃光緒帝的同父異母弟[9],其母幼蘭慈禧太后寵臣榮祿的次女,二人共育有二子三女,而溥儀是最年長的孩子[10]滿月後,溥儀送由祖母側福晉劉佳氏撫育[註 6][12]:1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1908年11月13日),光緒帝病重之際,慈禧太后頒發懿旨,授載灃為攝政王,並要求將溥儀「著在宮內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由此,年僅兩歲的溥儀離開王府,入住紫禁城鍾粹宮,受隆裕皇后撫養。11月14日,光緒帝崩逝,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宣布「光緒帝遺詔」:「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隨後命溥儀「承繼穆宗皇帝為嗣,兼承大行皇帝」。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臨終前再次下旨,授載灃為監國,隨後薨逝。 [13][12]:2

第一次登基與退位(1908年-1912年)

Thumb
3歲的溥儀(右)站在父親醇親王載灃和弟弟溥傑身邊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1908年12月2日),年近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14]內正式登基,成為清朝歷史上登基年齡最小的皇帝[15]。溥儀即位後改元宣統,自次年正月初一(1909年1月22日)起為宣統元年[12]:2

宣統二年(1910年),由於清朝皇帝在登基後有選擇陵址的傳統,所以溥儀便指定清西陵崇陵旁,旺隆村以北的「狐仙樓」為未來陵寢的所在地。同年,溥儀的陵寢開始動工,直至次年才被迫停建。1911年7月10日,載灃奉隆裕太后懿旨,任命陳寶琛陸潤庠帝師。同年9月10日,在中南海瀛台補桐書屋,溥儀開始接受教育。不久,溥儀轉入紫禁城毓慶宮就學,隆裕太后又指定伊克坦徐坊朱益藩梁鼎芬為帝師,向溥儀講授十三經、《通鑑輯覽》等古代典籍。 [12]:3-4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僅在兩個月內,就有15個行省宣布從清廷獨立[16]。為此,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凱內閣總理大臣,並授予他指揮各軍的實權。在此等困境中,載灃被迫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退居醇親王府。[12]:4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凱率領內閣成員密奏清廷,要求召開皇族會議;1月17日,貝子溥倫在會議上率先提出讓清帝自行遜位的主張,並與慶親王奕劻擁立袁世凱為總統;1月20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向袁世凱提交《清室優待條件》,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亦發表聲明稱: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和,促使清帝退位,就能被國民擁戴為大總統。1月26日,在袁世凱的授意下,段祺瑞率四十餘位將領聯名致電,要求清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3天後,擁護皇室統治的宗社黨領袖良弼遇刺身亡,使得王公貴族十分驚慌。1月30日,萬般無奈的隆裕太后召集內閣大臣,撰擬宣布共和的懿旨;並在2月3日授予袁世凱全權,命其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交涉。[17][12]:5-6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溥儀頒布《清帝退位詔書》,並接受《清室優待條件》[12]:6,結束了了清朝入主中原以來的268年統治,溥儀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最後一位皇帝。

紫禁城中的「君主」(1912年-1924年)

依據《清室優待條件》,溥儀在退位後仍能在紫禁城居住,並保留原有的皇帝尊號,且原有的太監、宮女等「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均可照常留用。[12]:6

第二次登基與退位(1917年)

Thumb
攝於1917年
Thumb
1917年,坐在乾清宮寶座上的溥儀

1917年6月16日,長江巡閱使張勳秘密前往紫禁城養心殿覲見溥儀,談論復辟計劃,溥儀勉強答應。此前。張勳已經召集各省軍閥,召開四次徐州會議,取得軍閥對復辟活動的默許[18],而在覲見溥儀前,張勳麾下的定武軍已經進駐北京,整裝待發。至6月30日,張勳、康有為等保皇派人士前往紫禁城,同內務府大臣世續以及溥儀的帝師們一同召開御前會議,決定立即行動。至7月1日凌晨3時,溥儀於乾清宮升座,接受張勳、康有為等人的叩拜,溥儀也再次登基,開始親政。此後三天,溥儀連發二十道上諭,大肆封官加爵,並賞賜張勳的部隊。然而,在7月7日,段祺瑞指揮的討逆軍同定武軍開戰,而秦國鏞亦派飛機向紫禁城投下三顆炸彈[19],使溥儀不得不派梁鼎芬耆齡前往日本公使館,為自己尋求退路。[12]:20-21

1917年7月9日,段祺瑞率各路軍隊共五萬多人,包圍了定武軍控制的北京城;同日,王士珍入紫禁城值班,並請溥儀參照1912年遜位的方法,發出《退位詔書》,向民國政府交權。至7月11日,王士珍再次上奏,要求溥儀取消復辟詔令,溥儀均不允。7月12日,段祺瑞的軍隊攻入北京城,張勳率家人逃往荷蘭公使館;至13日,溥儀方面向段祺瑞致函,稱「所有七月一號以後諭旨,自應一律撤銷」,為期12天的復辟行動就此宣告失敗。[12]:21-22

溥儀的復辟行動雖然失敗,但在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官員的包庇下,其優待條件仍未被取消[20]。而到8月4日,馮國璋還湯化龍覲見溥儀,以示答禮。[12]:22

Remove ads

接受西式教育(1919年-1924年)

Thumb
1922年的溥儀

1919年3月4日,英國殖民官員莊士敦前往紫禁城覲見溥儀,後作為「英文教習」在毓慶宮給溥儀講課。溥儀對學習英文很感興趣,其還在3月25日向莊士敦的入宮介紹人李經邁頒發英文聖詔。同年8月14日,溥儀下旨,命胞弟溥傑伴讀漢文,堂弟溥佳伴讀英文。 [12]:26-27

莊士敦指導溥儀學習英語、數學、世界史和地理。溥儀和莊士敦二人關係良好,溥儀因此對現代世界眼界大開,開闊了國際視野,增加了西方基本知識[21]。莊士敦發現溥儀已經近視了,遂勸告溥儀配戴眼鏡。醇親王載灃起初認為身為皇帝的溥儀不適合配戴眼鏡,但經過與莊士敦商量後,最終同意讓溥儀戴上眼鏡。溥儀剪掉自己的髮辮並穿上西服,此舉令四大太妃陳寶琛鄭孝胥等傳統派人士不滿和難過。

寓居天津(1924年-1932年)

Thumb
已剪掉髮辮和穿上西服的溥儀
Thumb
溥儀和婉容在天津租界張園寓居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發動甲子政變,推翻大總統曹錕。11月5日,馮玉祥命其部下鹿鍾麟李石曾張璧奉「攝行大總統黃郛命令」,帶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帶領軍隊佔領紫禁城,命令溥儀簽署聲明,「取消帝號並離開紫禁皇城」。如拒絕,就用多門火炮射擊毀了皇宮。溥儀別無選擇,只能無奈答應,馮玉祥限其二天內收拾個人物品,帶著遜清皇室離開。離開紫禁城之後,溥儀先前往父親載灃的宅邸醇親王府居住,並由國民軍監視。1925年2月24日,溥儀在鄭孝胥陳寶琛日本人的協助下,裝扮成商人經東交民巷日本大使館至使館前方的火車站乘車逃往天津租界,先後居住於天津日租界張園靜園[22]

1928年6月,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的旗號,對清東陵當中的裕陵和菩陀峪定東陵進行大規模盜掘,並用部分盜取的寶物賄賂蔣介石之妻宋美齡、妻舅孔祥熙等人,案件查辦最終不了了之。該事件史稱「東陵事件」,而蔣介石不追究孫殿英的責任,是後來導致遜清與國民政府完全決裂,轉向日本人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23]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愛新覺羅後裔熙洽趁著吉林省政府主席張作相參加母親葬禮,不在吉林市城內,命令士兵開啟城門,向關東軍投降。熙洽發信邀請溥儀前往滿洲,復辟帝國,「救民於水火」,在日本的支持下,先擁有滿洲,再圖關內。以熙洽為首的前清貴族向日本人提出迎接溥儀至滿洲,建立君主制國家。關東軍也早已認定溥儀是適合的滿洲國元首人選。同年11月8日,土肥原賢二製造「天津事變」,將溥儀從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經大沽街營口市旅順口區,最後再前往撫順市

Remove ads

第三次登基與退位(1932年-1945年)

滿洲國執政(1932年-1934年)

Thumb
滿洲國時期的溥儀

1932年2月16日,關東軍召集張景惠熙洽馬占山臧式毅謝介石于沖漢趙欣伯袁金鎧在瀋陽市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會議由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主持。會議決定迎接溥儀成為滿洲國執政,並分配了與會者在滿洲國政權中的職位,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務機關長,為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18日,發布《滿洲國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佈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23日,板垣在撫順與溥儀會面,告知出任「滿洲國執政」。原本以為能夠重新成為皇帝的溥儀儘管對於日本人所安排的「執政」職位甚為失望,但還是決定暫且接受。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滿洲地區正式成立滿洲國。3月9日,溥儀在長春市吉長道尹公署道台衙門大堂舉行就職典禮儀式,宣布就任滿洲國執政。

滿洲國皇帝(1934年-1945年)

Thumb
偽滿皇宮博物院展示的溥儀登基滿洲國康德皇帝詔書

1934年3月1日,溥儀正式登基成為皇帝,年號康德,稱為康德皇帝日皇為表慎重,在溥儀登基典禮的時候,特別贈送一輛凱迪拉克豪華都鐸8C型轎車(Cadillac Deluxe Tudor Limousine 8C)。車首前方、車體後方和車輪中央都鑲有滿洲國國徽,以表示對溥儀登基成為滿洲國康德皇帝的祝賀。溥儀雖然名義上貴為滿洲國康德皇帝,但實際上所有重大權力和決定都要得到日本關東軍的批准才可以實行。而滿洲國康德皇帝只是個象徵性的頭銜,實為傀儡君主

Thumb
滿洲國郵票上的溥儀肖像

1935年4月6日,在日本關東軍的授意下溥儀以滿洲國皇帝的身份首次訪問大日本帝國首都東京,受到日方高規格接待。1940年6月26日,溥儀第二次訪問東京,由昭和天皇親自迎接。

1945年8月9日,蘇聯開始八月風暴行動蘇聯紅軍迅速打敗了駐守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11日晚上,溥儀、溥傑嵯峨浩和其他親屬在日本關東軍士兵挾持下在新京東站登上火車展開逃亡行動。13日到達臨江市大栗子街,停留數日觀察最新戰爭局勢來決定是否要前往鴨綠江大橋進入朝鮮半島境內。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17日晚上,溥儀在大栗子溝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和取消滿洲國康德皇帝尊稱,宣告滿洲國正式滅亡[24]

Remove ads

囚居蘇聯(1945年-1950年)

Thumb
溥儀和蘇聯軍官

1945年8月19日,蘇聯第12航空軍俄語12-я_воздушная_армия_(СССР)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占領瀋陽機場,而準備搭機逃亡日本的溥儀當即 被蘇聯紅軍俘獲[25]。同日下午三時,其被蘇軍押上飛機。短暫在通遼停留後,溥儀於8月20日黃昏抵達蘇聯赤塔。隨溥儀來到赤塔的還有胞弟溥傑、三妹夫潤麒、五妹夫萬嘉熙、隨侍李國雄、御醫黃子正與族侄毓嵣毓嶦毓嵒。抵達赤塔後,溥儀等人被囚禁在莫洛科夫卡俄語Молоковка_(Чита)療養所。他們不僅每日可以享用三餐與下午茶,甚至還能前去附近的山林溜達,待遇相當優厚。[26]:319-322[12]:248

1945年9月10日,溥儀主動找赤塔的NKVD官員談話,要求留在蘇聯,但未獲肯定答覆。11月16日,溥儀等人被轉移至伯力的紅河子別墅囚禁,而後又向謝爾蓋·克魯格洛夫致信,要求長期留居蘇聯。1946年7月,溥儀等人遷入伯力的第45收容所,並於8月9日坐飛機抵達東京,預備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8月16日至8月27日,溥儀八次出庭,與被告律師辯論,並宣稱自己受日軍脅迫,成為滿洲國的傀儡皇帝,而所有的事情都是日本人做的。[12]:248-250

1947年9月9日,中華民國外交部照會蘇聯外交部,要求遣返溥儀。而後溥儀在1947年至1950年多次向蘇聯寫信,請求留居蘇聯,均遭未獲肯定答覆。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史達林提出引渡溥儀等人,獲史達林同意。1950年夏天,溥儀指定族侄毓嵒為自己的皇子,並在獄中完成立嗣程序。同年7月30日,蘇聯方面向溥儀等人通知引渡回國信息,而溥儀也最後一次向蘇聯方面請求留居。[12]:251-253

Remove ads

戰犯改造(1950年-1959年)

1950年8月1日,溥儀與滿洲國其他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被送往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為期10年的勞動改造思想教育。溥儀的囚犯編號是981。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59年-1967年)

Thumb
愛新覺羅·溥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書
Thumb
愛新覺羅·溥儀在1960年的選民證
Thumb
1961年10月13日,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會期間,在中國人民政治全國委員會第四會議室,鹿鍾麟(左)、溥儀(中)、熊秉坤(右)的合影[27]

1959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向溥儀頒發了特赦令通知書,而後溥儀離開了撫順戰犯管理所,並於12月9日回到北京。12月14日,溥儀作為第一批受特赦的戰犯,獲周恩來總理接見。12月23日,溥儀接受了周恩來的建議,從五妹韞馨的家中搬出,與杜聿明等人在崇內旅館過集體生活。期間,有兩位清朝遺老手捧請安紅帖,預備叩見皇帝,被溥儀拒絕。[12]:266

1960年1月26日,周恩來接見溥儀及其七位家屬。在三個多小時的談話與宴會中,周恩來細緻地過問了溥儀的工作情況、婚姻情況與回憶錄進度。而後,溥儀撰寫的回憶錄便交由毛澤東、周恩來、彭真等中共領導人審閱。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任植物護理員和售票員[28]。1963年6月1日,遷居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東冠英胡同40號院的西式別墅。1964年1月1日,溥儀加入政協全國委員會,任職文化歷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後作為特別邀請人士列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病卒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30分,溥儀因患腎癌尿毒症貧血性心臟病,經長期醫治無效,於北京人民醫院逝世,終年61歲[29]。溥儀逝世後,國務院總理辦公室向周恩來遞交相關報告,周恩來隨即要求全國政協提出處理後事的方案,並派人向李淑賢表示慰問。同時,應多位文史專員的要求,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學習組副組長宋希濂向張刃先(全國政協文史辦公室副主任)請示,詢問可否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張刃先則復以「待通知」。次日,溥儀的遺體在八寶山火化,其骨灰暫存於八寶山人民公墓的骨灰堂。10月21日,李淑賢、溥傑與一位街坊的女兒前去八寶山人民公墓的骨灰堂,辦理骨灰寄存手續;次日,溥儀的骨灰正式安放於八寶山人民公墓的骨灰堂。 [30][12]:334-335

1980年5月29日,全國政協為溥儀、王耀武廖耀湘三位文史專員補辦追悼會,時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劉寧一為溥儀等人致悼詞,並肯定了溥儀等人在特赦後為國家與人民做出的貢獻。追悼會結束後,依照中央指示,溥儀的骨灰盒被重新安放至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副一室。1990年代初,李淑賢計劃為溥儀購置墓地,並在1994年同香港商人張世義聯繫,將溥儀的骨灰迎入張世義開發的華龍皇家陵園內。1995年1月26日,李淑賢手捧溥儀的骨灰盒,親自將其安葬於華龍皇家陵園溥儀墓[12]:338、339、424

著作

  • 我的前半生》:第一版(1960年)、第二版(1964年)、完整版(2007年)(簡體中文)。
  • 《愛新覺羅·溥儀日記》上下冊,2009天津人民出版社

勳章

大清國
  • Thumb 雙龍寶星
  • Thumb 大寶章
  • Thumb 黃龍章
  • Thumb 赤龍章
  • Thumb 青龍章
  • Thumb 黑龍章
大滿洲帝國
外國贈予

家族成員

溥儀的祖父為道光帝七子、咸豐帝之弟奕譞,外祖父為榮祿,生父載灃為光緒帝之異母弟,後繼承醇親王爵位,母嫡福晉瓜爾佳氏

兄弟姐妹

Thumb
溥儀與其弟妹的合影(前排右起:七妹韞歡、五妹韞馨、四弟溥任、四妹韞嫻、六妹韞娛;中間溥儀;後排右起:三妹韞穎、二弟溥傑、二妹韞和)

溥儀共有三個弟弟、七個妹妹。

  • 胞弟溥傑(1907年-1994年)
  • 三弟溥倛(1915年-1918年)
  • 幼弟溥任(1918年-2015年)
  • 大妹兼胞妹韞瑛(1909年-1925年),乳名「毓格」,字「蕊欣」,號「秉瑛」,英語名稱「Lucy」。與潤良結婚,無子女。
  • 二妹兼胞妹韞龢(1911年-2002年)
  • 三妹兼胞妹韞穎(1913年-1992年)
  • 四妹韞嫻(1914年-2003年),乳名「來格」,字「蕊珠」,英語名稱「Ellen」,改名「金韞嫻」,1950年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檔案部門工作。與趙琪璠結婚,有一子一女。
  • 五妹韞馨(1917年-1998年),乳名「悅格」,字「蕊潔」,英語名稱「Rose」,改名「金蕊潔」;與萬嘉熙結婚,有三子一女。
  • 六妹韞娛(1919年-1982年),乳名「星格」,字「蕊樂」,改名「溥韞娛」;嫁完顏·愛蘭。夫婦兩人任職畫家,有一子四女。
  • 七妹韞歡(1921年-2004年)

妻妾

Thumb
溥儀與皇后婉容合照

溥儀的一生中共有過五位妻妾:

  • 皇后婉容(1906年-1946年)
  • 淑妃文繡(1909年-1953年)
  • 明賢貴妃譚玉齡(1920年-1942年)
  • 福貴人李玉琴(1928年-2001年)
  • 妻子李淑賢(1925年-1997年)

子嗣

溥儀的一生中沒有任何子嗣。不過在1950年夏季,溥儀於蘇聯的監獄內私定堂侄毓嵒嗣子[31]

家系

更多資訊 醇親王府世系圖 ...
更多資訊 溥儀家族 ...

注釋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