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尖團音
漢語中兩組對立的聲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尖團音是尖音和團音的合稱,指一種存在於漢語中的兩組對立的噝音聲母。對於齊齒呼和撮口呼的字,若聲母為有噝齒頭音[ʦ]、[ʦʰ]、[s](注音:ㄗ、ㄘ、ㄙ)則稱為尖音;若聲母為有噝正齒音[ʨ]、[ʨʰ]、[ɕ](注音:ㄐ、ㄑ、ㄒ)則稱為團音。例如,「清」([ʦʰiŋ],發音即清華大學英文名中的「Tsing」)為尖音,「輕」([ʨʰiŋ],發音同普通話)為團音;又如,「西」([si],發音類似英文「see」)為尖音,「溪」([ɕi],發音類似英文「she」)為團音。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2月18日) |
Remove ads
歷史淵源
尖團音的區別源於中古漢語的齒齦音([ʦ]、[ʦʰ]、[s]等)和軟齶音([k]、[kʰ]、[x]等,即ㄍ、ㄎ、ㄏ)的對立,尖音直接繼承自中古漢語的齒齦音,團音是軟齶音齶化成齦齶音的結果。官話中的軟齶音齶化成齦齶音約發生在明清之際。所以北方官話中發尖音音者聲母大多與粵語相似,發團音者在粵語中大多發[k]、[kʰ]、[x]聲母。
這種概念區分始見於清初,《圓音正考》裡已經有尖團音的概念[1]:「試取三十六字母審之,隸見溪群曉匣五母者屬團,隸精清從心邪五母者屬尖,判若涇渭。」尖音指當時官話裡[i]、[y]前的聲母[ʦ]、[ʦʰ]、[s],如煎[ʦiɛn](ㄗㄧㄢ)、千[ʦʰiɛn](ㄘㄧㄢ)、先[siɛn](ㄙㄧㄢ)的聲母;團音指[i]、[y]前的聲母[ʨ]、[ʨʰ]、[ɕ],如肩[ʨiɛn](ㄐㄧㄢ)、牽[ʨʰiɛn](ㄑㄧㄢ)、掀[ɕiɛn](ㄒㄧㄢ)的聲母。
在崑曲中,把所有齒齦音稱為尖音,也把捲舌音稱為團音,尖團音的對立,就成了齒齦音和齦齶音、捲舌音的對立。
在一些軟齶音沒有齶化成齦齶音的漢語中,也借用尖團音來表明齒齦音和軟齶音的區別,這時尖音指齒齦音,團音指軟齶音。
民國成立不久後於1913年建立的國語規範「老國音」,糅合眾多漢語方言特點,並存在著尖團音的區別,如「趣」讀作尖音ㄘㄩˋ ,而「去」讀作團音ㄑㄩˋ。
Remove ads
現時區分尖團的漢語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