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山東民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山東民俗歷史悠久,風格多樣,涉及生產、貿易、交通、家族、吃飯、穿衣、節慶、娛樂等多個方面。山東民俗可分為齊俗和魯俗,在春秋時期的齊國與魯國就已經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齊魯兩俗一直相對存在,卻又互相影響。齊俗繼承了膠東地區東夷文化的傳統,偏商品經濟色彩;魯俗則以中原文化周禮為主,偏自然經濟色彩。[1]

山東有代表性的民俗包括麵塑剪紙風箏泥塑皮影烙畫微雕臉譜等。其中濰坊楊家埠木板年畫高密撲灰年畫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有濰坊風箏、濟南麵塑、膠州秧歌等也很出名。[1]

歷史

山東民俗最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期東夷文化,在飲食器物、衣著妝飾、生產工具、成年禮儀、婚姻形式、墓葬類型、圖騰崇拜、山川信仰等多個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山東的民間傳說如定陶縣陶朱公傳說蓬萊市八仙傳說以及麒麟傳說魯班傳說等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秋末期,隨著儒家學說的形成,以「禮」為核心的山東民俗得以確立,並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

生產貿易交通民俗

生產民俗

山東的農業生產活動主要包括耕作和採集。糧食作物在山東俗稱為莊稼,包括小麥、大麥、玉米、高粱、穀子、黍子、糝子、大豆、地瓜、花生、棉花等[3]。山東耕地整地的工具有犁、耙、杴、钁、挲筢和大抓鉤等[4]。山東農用牲畜主要有馬、騾、牛、驢四大類,但由於養馬、騾成本高,一般農戶只養牛和驢[5]。此外,農家還養豬、雞、羊、狗、貓等[6]。山東野生資源有山藥、山果等,在微山湖、馬踏湖、黃河三角洲有采葦、采藕、采菱、采雞頭米等活動[7]

山東漁業生產分海洋漁業與淡水漁業兩類[8],林業生產包括果園與蠶場[9],民間手工業生產則有做豆腐、做粉絲、編制器具等[10]

貿易民俗

山東的貿易民俗有逛廟會、集市,開店鋪和擺地攤等多種形式[11]。曲阜市孔林前的「林門會」原是孔姓家族在清明節或農曆十月一日的上墳祭祖活動,漸漸發展成以農具市場為主,包括百貨飲食、雜耍遊藝、土特產的市場,趕會的人來自數省數十縣,成為山東省的一個大山會[12]。每年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濟南的老百姓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岩」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13]

交通郵電民俗

橋梁根據建築材料與形式不同有石杠、過水橋、石橋、草橋、獨木橋、板橋、板凳橋、浮橋等多種類型。有的以河為名,有的以橋畔村鎮為名[14]。沿交通線開設的旅店有馬車店、夫妻小店、起伙店和路邊店等[15]。號子是古時行船用的信號,通常有搖櫓號、打篷號、抬錨號、倒倉號、拉船號、挽號、拉錨號、出倉號、拉篷號、抬號種種。在青島、煙臺、龍口等港口流行「海洋號子」,例如:掌篷號、推磨號、拔棹號、出船號、拉篷號、原錨號、拉鑽號、靠了號等[16]。山東碼頭分布在沿海,以及黃河、運河、小清河沿線[17]

家族社區民俗

山東家族以父系血親構成,舊時宗法勢力較強,近代宗族觀念日益淡化。山東民間重禮、重義,鄰里鄉親會互幫互助[18]。以前山東的家族是典型的「九族制」(五服),即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孫之間九代血親系統,五服之內,稱為「本家」。山東古代有四個大家族,全國一姓同譜,四姓排輩的字號也相同。[19]

衣食住行民俗

服飾民俗

山東有種植棉花、養蠶抽絲的傳統,其紡織品、印染品、刺繡品及成衣都體現了地域特徵[20]。山東許多地方稱衣服為「衣裳」,上衣除了正式的、衫、之外,還有兜肚腰帶抄袖套袖手套之類的小件[21];下衣則分為褲子裙子[22]。家中有老人去世,子孫親戚需「戴孝」。曲阜地方,父母中有一人去世,兒女用白布裱鞋稍稍留口,二老皆亡則裱鞋全白。旁系親屬只用白布裱鞋頭。臨沂地方民間戴孝,有在袖口、襟口表白布條的,也有在帽沿裱白布條的。惠民從前還有剪白紙蝴蝶戴襟上表示戴孝的[23]

飲食民俗

魯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首,是北方菜系的代表,對京津甚至全國地方菜都有很大的影響[24],例如:大連菜即是魯菜系膠東幫在大連的發展成果[25]。魯菜又分為濟南菜、膠東菜和孔府菜[24]煎餅是泰沂山區農村裡的主食。製作方法是把五穀雜糧磨成粉,加水拌成醬,舀起一勺,倒在灼熱平滑的鏊子上,再用煎餅筢子把醬攤平,轉瞬之間,煎餅就熟了[26]

人生禮儀民俗

山東有關生育、婚嫁、壽誕、喪葬的人生禮儀內容非常豐富。例如祈子坐月子過百歲抓周認乾親[27]。山東傳統觀念以早立子為榮,婚後如果未懷孕就要祈子[28]。山東人給嬰兒過百歲是在嬰兒出生的第99天,一般由姥姥妗子姨姨姑姑等送禮慶祝,比較親密的街坊鄰居也有來送禮的。過百歲時,最有特色的禮物是百家鎖和百家衣[29]

歲時節慶民俗

傳統節日節會

更多資訊 節日, 民俗 ...

新興節日節會

Thumb
青島國際啤酒節每年8月底舉行。

新興節日大多是全國普遍性的節日,如元旦三八婦女節植樹節[37]。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各地創辦了不少新的節、會,統稱「新興節會」,意在發展地方經濟和旅遊業,包括孔子文化節、榮成漁民節、青島國際啤酒節、淄博陶瓷琉璃藝術節、以及各種文化藝術節等[38]

更多資訊 #, 城市 ...

民間遊藝民俗

山東民間工藝美術的代表有年畫、剪紙、刺繡以及麵塑、風箏等玩具。比較知名的有:濰坊的木板年畫和風箏、高密與臨沂的泥玩具等[98]。山東木版年畫的產地,東部以濰坊楊家埠為中心,西部則以東昌府(今聊城市)為中心。楊家埠年畫創始於明代初期,清代興盛時,臨近30多個縣市都有年畫生產。其中高密撲灰年畫以柳枝燒炭畫粉稿,然後在正灰稿上勾勒、敷彩、描金、塗油完成[99]

山東民間樂器常見的有木魚、梆子、大鑼、小鑼、包鑼、鈸、堂鼓、腰鼓、書鼓、漁鼓、端鼓、簫、笙、笛、嗩吶、大杆號、琵琶、三弦、揚琴、二胡、板胡、墜琴、小哨、犁鏵片、哈爾虎、沙啦金、竹板等。此外,碟子、酒蠱、碗、鋸條也常作為樂器出現於民間樂隊。[100]山東琴書產生於清初魯西南曹州(今菏澤地區)一帶,最初為民間俗曲聯綴演唱,現有曲牌200餘支[101]呂劇是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1900年廣饒縣演唱山東琴書的藝人把《王小趕腳》改為化裝演出,載歌載舞,很受歡迎,這種形式逐漸傳播開來[102]山東快書產生於清道光年間魯西北地區,首演於1839年的曲阜林門會[103]。山東是秧歌的主要流行地區,傳說源自周朝。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不同種類的秧歌約有30多種,其中商河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被稱為山東三大秧歌[98]。山東民間競技遊戲有鞦韆武術、鬥蟋蟀、斗羊、「五子兒」等棋類遊戲,以及踢毽子、跳繩等。[104]

少數民族風俗

回族風俗

嬰兒出生後,到清真寺請阿訇起「經名」。結婚前,男方向女方提親,經女方同意後,要互下書簡,婚期經雙方議定多選在星期五。回民家中有人去世後,由阿訇用6尺白布從頭到腳覆蓋。殯前,由阿訇為亡人周身洗浴之後,用36尺白布裹身。安葬在長方形的土墳內。回民對亡人的紀念形式,是請阿訇到墓前誦《古蘭經》。[105]

山東回族的節日除了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之外,還過蓋得爾夜。此外山東回族也過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節日,不過他們過春節不貼春聯,初一不吃餃子,初二吃餃子,不供祖宗牌位,不拜偶像,不給父母磕頭。[106]

滿族風俗

濰坊青州北城的滿族村是山東唯一一個滿族的聚居村[107]。每年入冬,家家醃製酸白菜。滿族婚姻的定婚儀式比較簡單,雙方有了相當了解之後,男方的母親到女方家中,與女方的母親共同為兒女議婚。迎娶儀式在凌晨舉行。[108]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