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膠澳皇家郵政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胶澳皇家邮政局map
Remove ads

36°03′47.8″N 120°19′00″E 膠澳皇家郵政局[1][2],或稱德國膠州郵政局[3]青島德意志帝國郵局[4],為德屬膠澳租借地的郵政機構,其舊址位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安徽路5號(含3號甲、廣西路21號)、廣西路、安徽路與莒縣路路口處,建於1900年-1901年。該樓此後長期為郵政通訊機構所使用,因此有「廣西路郵局」、「廣西路郵電局」的俗稱。該樓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德國膠州郵政局舊址」,樓內開闢了青島郵電博物館

快速預覽 德國膠州郵政局舊址, 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建築歷史

德占時期郵政業的開端

Thumb
臨時郵政代辦處

1897年11月14日德國海軍占領青島後不久,兩名德國郵局公務員乘坐達姆施塔特號蒸汽船德語Darmstadt (1890)與德國海軍陸戰隊一千餘人一同開赴青島。兩名公務員一名為電報員,另一名為線路維修養護員,另有上海德國郵政代辦處的一名職員負責領導、協助建立郵政所。1898年1月26日部隊到達青島當天,帝國郵政總局德語Reichspost收到了一封來自「青坦要塞」(德語:Tsintanfort[註 1])的電報,通知海軍戰地郵政所開始營業。[1][2][5]

戰地郵政所及後來的郵政代辦處的初期營業地點設於青島口的一棟中式平房內,其具體位置位於總兵衙門西側、今歐人監獄舊址南側附近[註 2][6],其門前的村落道路也曾被短暫地命名為「郵局街」(Poststraße[1]。1898年5月,時任德國海軍東亞分艦隊司令普魯士親王海因里希訪問了臨時郵政代辦處,對郵政職員表示郵政設施對貿易發展很重要,並強調了德國郵政所對於青島與外界有序聯繫的意義,要求建造一個獨立的郵政大樓。1899年,膠澳租借地加入萬國郵政聯盟[5]

不同於膠澳租借地的其他大部分殖民政府機構,郵政機構自1898年建立起即不歸德國海軍與膠澳總督府管轄,而是直屬帝國郵政總局,1898年4月22日起歸上海德國郵政代辦處(1901年改為上海德國郵局)管轄。同年秋,因上海代辦處負擔過重,青島臨時郵政代辦處直接與不來梅郵政總局德語Kaiserliche Oberpostdirektion (Bremen)結算,上海代辦處仍保留對青島代辦處的監督權。此種從屬關係使得總督府與郵政系統在電報電話管轄權等問題上常發生糾葛,第二任總督葉世克即不滿於官方郵政系統壟斷租借地郵政事業的狀況,認為郵政事業由私人企業運營更加便宜。儘管如此,經過郵政總局與海軍部的協商,郵政機構的此種從屬狀況得以維持至1914年日軍占領青島。[5]

Remove ads

郵政局的建立與發展

Thumb
膠澳皇家郵政局大樓明信片,右上角為兩枚2分膠澳郵票,蓋青島大鮑島郵戳,1913年9月27日寄出

1900年6月1日,臨時郵政代辦處升格為郵政局,膠澳租借地內及邊界外50公里內的所有德國郵政局所均歸其管轄。郵政局的舊平房當時已為危房,郵政局遂與羅達利洋行(Kiautschau-Gesellschaft mbH.)商定建造郵局大樓。郵局大樓選址於海因里希親王街(Prinz-Heinrich-Straße,今廣西路)、阿爾貝特街(Albertstraße,今安徽路)與提爾皮茨街(Tirpitzstraße,今莒縣路)路口,由廣包公司(F. H. Schmidt)承建[3],1901年5月16日建成開始營業。郵政營業廳設於大樓一層,二、三層為職員宿舍。郵局以每年2萬馬克的價格從羅達利洋行租用該樓。1910年11月22日,郵局以25萬馬克將該樓連同2,563平方公尺的地塊一併買下。[2][5]

皇家郵局的業務主要包括接收、投遞平信和掛號信,接收報紙訂閱,接收和支出郵政匯款,代收信函、保價信及包裹,以及電報電話服務。青島與德國本土的郵政聯繫主要通過中轉上海的郵政船航線,1903年10月1日曾開闢經西伯利亞與德國本土連接的陸上郵路,但不久便因日俄戰爭而中斷[5]。1901年4月,膠澳皇家郵局開始自行發行郵票,圖案為霍亨索倫號皇家遊船德語Hohenzollern (Schiff, 1893),以馬克、芬尼為面值單位,不同面值顏色不同。1902年2月1日,郵局宣布郵票面值改以中國貨幣單位計算,德國貨幣單位折半換算為中國貨幣單位。1905年10月1日,皇家郵局第二次發行膠澳郵票,面值單位改用元、分,沿用原圖案。膠澳郵票除租借地內使用外,在膠濟鐵路沿線的膠州濰縣濟南等地亦可使用,1914年停用[1][7]

Thumb
郵局南側的電纜鋪設工程,約1900年代

德國占領青島前,青島原有清軍章高元部鋪設的通往濟南的電報線。1900年,為擺脫對仍由中國電報局運營的青島至濟南電報線路的依賴,膠澳皇家郵局耗資3,122,165元馬克鋪設了總長646海里的青島至煙臺、青島至吳淞口海底電報線[1][8]。市內電話業務始於1899年6月1日,設有一個公用電話交換台,當年6月底已接通26個電話用戶,另設有總督府專用電話設施,含19部電話機。1900年,郵局平均每天接轉通話231次。至1909年10月,電話用戶數量已增至146戶,總督府專用電話87部,郵局每工作日平均接轉通話1,314次[9]

隨著膠濟鐵路的建設,皇家郵局陸續在鐵路沿線的膠州、高密、濰縣、青州周村、濟南等地開設分局,但遭到清政府抗議[1]。而租借地內大清郵政下屬的膠州郵界(由膠海關代管,1911年改隸郵傳部)仍與德國皇家郵局並存,德國方面也一度試圖排擠中國郵政機構[5]。1905年,雙方簽訂《中德郵政局議訂互寄郵件暫行章程》,議定中方認可濟南德國郵局作為交換郵件場所,濰縣德國郵局另議,暫時認可,其餘分支機構一律撤銷,德方認可青島已設立的中國郵局[10]。1906年,膠州、青州、周村等地德國郵局分支機構陸續關閉[1][5]

1912年,膠澳皇家郵局在租借地內下設10個郵局,其中8個有電報業務,2個有電話業務,郵局擁有35公里的陸上電話線與1160公里的水下電纜[1]。1914年,郵局有德國高級、中級郵政公務員9人,初級公務員2人,華人中級雇員15人,華人普通雇員25人[5]

1914年後的郵政局大樓

Thumb
膠澳郵務第一支局

1914年8月,青島戰役爆發。9月初日軍在龍口登陸前,郵局已事先將重要技術資料、設備及一批郵票運往上海和濟南。德奧守軍投降前不久的11月5日,膠澳皇家郵局停止郵電業務,將剩餘的郵票、郵戳章、兩台發報機及德國郵政旗幟全部銷毀。11月16日,日軍接收郵局,改設野戰郵便局[1][5]。原膠澳皇家郵局的德國職員中未參與戰鬥者於12月離開青島,其餘作為戰俘處理[5]

1917年9月[11](一說1918年11月[1]),日軍野戰郵便局改組為青島郵便局,由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民政部遞信部管轄,總局仍設於膠澳皇家郵局舊址[12]。1920年1月,青島郵便局遷至所澤町(今堂邑路青島郵便局新樓[1],原址改為青島郵便局佐賀町局[6][11]。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後,經贖買接收青島郵政設施[1],青島一等郵局(又稱膠澳商埠郵務總局,前身為清末膠州郵界)代替青島郵便局成為青島地區郵政管理機構,廣西路膠澳皇家郵局舊址改為其下屬的膠澳郵務第一支局[11][13]

1924年10月,膠澳中華電報局自山東路(今中山路)遷至該樓東翼,郵務支局位於西翼一樓[4]。1929年7月國民政府接收電報局後改名交通部青島電報局。1935年6月,青島無線電總台併入電報局,無線電收訊台遷入該樓三樓[1]。1938年1月日軍再次占領青島,控制了青島電報局、電話局,而郵局因由英國人主持而未受日本人全面控制,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僑民被逮捕。1938年4月,青島電報局、電話局劃歸華北電政總局,同年8月改為華北電信電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北電電」)青島電報電話總局。1945年4月改稱青島通信局,抗戰結束後的同年12月由國民政府交通部接收,改為青島電信局。[14][15]

Thumb
皇家郵局舊址修繕前的狀態,2007年

1949年6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郵電部接管青島一等郵局、青島電信局、郵政儲金匯業局青島分局,並於8月將儲匯局併入郵局,1951年8月1日將郵局與電信局合併為青島郵電局,1955年12月1日改為山東省青島市郵電局[14]。1962年8月30日,青島市郵電局管理部門自堂邑路青島郵便局舊址遷至膠澳皇家郵局舊址[16],該樓此後長期為青島市郵電局辦公營業大樓[17]。1982年,該樓後側的青島市郵電局辦公樓建成後,郵政、電話營業廳遷入新樓,電報營業廳仍設於該樓內[4][18]。1994年,樓內開設青島市郵電局數據通信營業廳及數據通信演示廳[19]

1998年郵電體制改革期間,青島市郵電局拆分為郵政局與電信局,該樓劃歸青島市電信局。2000年,該樓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20]。2001年2月8日,青島市電信局重組為山東省電信公司青島市分公司,2002年9月改稱中國網通集團山東省通信公司青島市分公司(簡稱青島市通信公司、青島網通),2004年11月16日更名為中國網通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市分公司[21][22][23]。膠澳皇家郵局舊址在此期間曾為中國網通青島分公司客戶服務中心所使用[17]。2008年,中國網通與中國聯通合併為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仍簡稱中國聯通),膠澳皇家郵局舊址產權由中國聯通青島市分公司繼承[21]

Remove ads

青島郵電博物館

Thumb
膠澳皇家郵局舊址閣樓,2015年

2009年,中國聯通青島分公司出資近千萬元對該樓進行修繕,6月8日對外公示修繕方案,工程歷經4個多月,同年10月基本完工。聯通青島分公司計劃在此設立VIP營業廳,並考慮開設小型歷史文物陳列廳[24][25][26]。此次修繕仿照原貌恢復了已消失的細節裝飾[2]。同年7月27日,該建築列入第一批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7]

修繕完畢後,聯通青島分公司在此設立展現青島十九世紀末至今郵電通信發展歷程的青島郵電博物館,2010年11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24]。2013年1月,郵電博物館閉館,據聯通工作人員稱閉館原因在於該公司屬上市公司,根據規定不得經營與主業無關的業務[28]。經調整後又於2014年5月18日重新開館[29]。2018年2月,該建築列入第十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30]。2022年1月14日,該建築列入第六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1]

現該建築一層部分區域及二層為青島郵電博物館[24],三層為青島市郵政管理局辦公區[32],一層東側及閣樓(四層)為青島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良友書坊所使用[33][34][註 3]

Remove ads

建築特色

膠澳皇家郵政局舊址位於安徽路、廣西路、莒縣路交界口,面臨三條街道。建築面積1491.6平方公尺,磚木結構,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附設閣樓。立面沿街展開,呈非對稱布局,花崗岩砌牆基,外牆大部分為紅磚清水牆,粉線勾邊,拱券周圍等局部為淺色清水粉牆,二、三層為連拱敞廊(後來被封閉為拱窗)。建築臨兩個道路交叉口的轉角處建有尖頂塔樓,兩塔樓之間的檐口起曲線山牆,東西兩端各起一座小山牆以強調建築兩翼。屋頂高陡,臨街一面坡度較大,鋪設紅瓦,設圓形老虎窗,屋頂背街面較平緩,以鐵皮覆蓋。[1][3][17][37][38]

圖集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