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撫州市 (縣級市)
江西省抚州地区已撤销的县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撫州市,又名臨川市、撫州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撫州地區(今江西省撫州市)下轄的一個已撤銷的縣級市,在今江西省東部,被臨川縣四面環抱。撫州市是原撫州府治與臨川縣治,以及撫州地區行政公署、臨川縣人民政府所在地,自唐中和五年至今約1000年,大部分時期都是撫州與臨川的行政中心。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臨川縣城,取代中華民國在臨川的統治,合臨川縣城(羊城鎮與東外鎮)為臨川市,後併入臨川縣先後成為城關區、撫州市、撫州鎮。1954年4月,撫州鎮從臨川縣析出,升為縣級鎮,隸屬於撫州專區。1955年升為縣級市。1987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臨川縣與撫州市,設立臨川市,但未執行。1995年4月,與臨川縣正式合併,設立臨川市。原撫州市管轄地區設立文昌橋轄區,後撤銷,如今分屬臨川區的西大街街道、荊公路街道、六水橋街道、文昌街道、城西街道、青雲街道 、鍾嶺街道、撫北鎮和孝橋鎮的全部範圍與崇崗鎮部分區域,其轄區約等於今撫州市中心城區範圍。
Remove ads
地名由來
撫州市的地名由來最早可追溯到隋開皇九年(589年),總管楊武通奉使安撫,將臨川郡改為撫州,意為安撫,後來在唐中和五年(855年),撫州州治與臨川縣治遷入現址築撫州城,後又名臨川城。[1]:8[2]:14直到民國元年(1912年)撫州府被廢除,僅稱為臨川縣城;二十二年(1933年),原撫州城的城內與城外被當局分設為羊城鎮與東外鎮;三十三年,中共占領臨川,將臨川縣城(羊城鎮與東外鎮)劃出臨川縣設立臨川市,並設立撫州專區。[1]:12-161950年臨川市併入臨川縣,設臨川縣城關區,次年城關區改為撫州市,為該名最早的可考區劃。[1]:17[3]:98
歷史沿革
唐中和五年(885年),時任刺史危全諷將撫州州治與臨川縣治從樊水西陲(今撫州市城西街道)移至羊角山(今六水橋街道撫州一中校址內)。光啟三年(887年),修城牆,內建子城,外建羅城。五代十國南唐昇元四年(939年),擴建州城(羅城),設13門,城門上各建有樓。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整修城牆,廢除4門,留存9門。元至元二年(1336年),臨川縣署遷建於城東阜民坊(今老撫州市工人文化宮所在地)。至正十八年(1361年),陳漢攻克撫州城。至正二十一年,陳漢與明交戰,由於連年交戰,撫州城南化為廢墟。明永樂初,重修城牆,削去西南城6里,廢除5門,留存4門:文昌門(東)、武昌門(西)、順化門(南)、進賢門(北)。[1]:8-10[4]:67清乾隆五年(1740年),復開清風門,從此撫州城共有5門。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軍攻陷撫州城。咸豐八年(1858年),清軍重新攻占撫州城。咸豐十一年,二月十一日太平軍反攻撫州城,占領了青雲峰;十二日進攻南門和清風門,兵敗;七月再度攻城,依舊兵敗。宣統三年(1911年),江西民團聯合「洪江會」、"桶子會」,開展反清反洋運動,後失敗。[1]:10-11
元年(1912年),撤撫州府,臨川縣屬江西省、縣署改為縣公署。三年(1914年),江西省設4道,臨川縣屬豫章道。[1]:12[2]:18-19
十五年(1926年),十月二十日中國國民黨與國民革命軍攻占撫州城,同年廢道,臨川縣再度屬江西省。十六年(1927年),縣公署改為縣政府。二十年(1931年),六月何應欽在省立八中(今撫州一中)為蔣介石設立「行營」,七月二日蔣介石親抵撫州指揮對紅軍的圍剿。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臨川縣「鏟共」義勇隊成立,並開始推行保甲制度,十二月陳誠來撫州指揮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同年江西省設置了13個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駐撫州城。二十二年(1933年),4月6日蔣介石以陳誠「剿赤」不力為由將其調離並由劉峙接替職務,同年撫州城設羊城鎮與東外鎮。二十四年(1935年),第七行政督察區機構搬遷至南城縣。[1]:12-14[2]:19-23
二十八年(1939年),四月起日軍飛機開始轟炸撫州城,七月開始拆除城牆。三十年(1941年),五月十日撫河大水,中洲堤水閘處潰決。三十一年(1942年),六月五日日軍占領撫州城,六月七日日軍開始屠殺群眾、燒毀民房,八月二十三日日軍撤離撫州城,並炸毀行易橋(今文昌橋)橋墩兩座。整個淪陷期間,日軍殺害群眾1033人、燒毀房屋2980幢,造成兩萬多人流離失所,財產損失98億法幣。[1]:15[2]:24
三十二年(1943年),羊城鎮與東外鎮各劃出部分區域用來增設荊公鎮與瓦窯鎮,撫州城內共設四鎮。三十四年(1945年),撤銷荊公鎮與瓦窯鎮,重新併入原來的羊城鎮與東外鎮。三十六年(1947年),撫州電信工人舉行大罷工,聲援全國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1]:15[2]:25
三十八年(1949年)五月九日,中共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臨川,將臨川縣城(羊城鎮與東外鎮)劃出臨川縣設立臨川市,隸屬於贛東北貴溪分區。七月一日,江西省撫州分區成立(後改為撫州專區),臨川市與臨川縣屬之,並組建新的臨川市人民政府和中共臨川市委,同月將臨川市的羊城區與東外區重新劃分為四個區,名為一、二、三、四區。[1]:16[2]:26
Remove ads
1950年3月全市命令禁鴉、禁賭、取締娼妓並將全市的32個保改為30個街以及成立街政府,4月16日,臨川市併入臨川縣,設臨川縣城關區,為縣轄區,7月城關區30個街政府縮減為10個街政府,10月全區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12月中共臨川縣城關區委設立支援土改委員會來協助農村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並執行保護城市工商業的政策。1951年,6月,臨川縣城關區改為臨川縣撫州市,為縣轄市,同月臨川縣一區與五區的萬壽鄉、孝橋鄉、學嶺鄉及二仙橋村、瑤坪村、崇仙村劃入撫州市。1952年,1月全市的黨政機關開始三反運動以及成立撫州市人民武裝部,2月6日全市開展了五反運動,10月取締一貫道。1953年2月,臨川縣撫州市改為臨川縣撫州鎮,為縣轄區級鎮。1954年4月,臨川縣撫州鎮升為縣級鎮,設撫州鎮,由撫州專區行政公署直管。[1]:17-19[2]:26-28
1955年2月撫州鎮升為省轄市,設撫州市,由撫州專區行政公署代管,撫州市人民政府改為撫州市人民委員會,4月全市開始了第二次鎮壓反革命運動。1956年1月全市開始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1958年2月全市開展除四害運動,同年12月撫州市改屬撫州專區,由撫州專區行政公署管轄,為縣級市。1959年4月,臨川縣上頓渡人民公社的西岸管理區劃入撫州市。1962年6月,長嶺公社整體重新劃歸臨川縣。1963年10月1日,復改撫州市為撫州鎮,仍為縣級鎮,屬撫州專區行政公署直管、名義屬臨川縣。[1]:19,21,23-24[2]:30[5]:95
1966年8月,全鎮各中等學校及大專學校紛紛成立紅衛兵組織,並開始了破四舊運動,全鎮大批文物古蹟遭到破壞;中共撫州地委常委兼中共撫州鎮委書記谷虹受到批判並被停職審查,王九如任代理鎮委書記;紅衛兵開始上街舉旗遊行,炮打司令部,火燒省地委、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等口號和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等開始在撫州街頭出現。1967年2月,由於上海一月風暴事件,全鎮進入了文化大革命高潮階段,各級黨政機關全部癱瘓。3月,撫州軍分區與撫州鎮人民武裝部開始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進行三支兩軍工作。4月27日,300多名學生陸續開始在撫州軍分區門前發起了4天的絕食抗議。6月1日,撫州無產階級革命派聯合總指揮部成立,之後的4日、11日、21日撫州地質專科學校(今東華理工大學)的"紅色革命委員會"與"撫州無產階級革命派聯合總指揮部"為首的兩派部分群眾成員在鎮內多地發生武鬥,兩邊均有受傷,最後"紅色革命委員會"撤往南昌。8月中旬,撫州無產階級額革命派大聯合籌備委員會在南昌成立。8月20日開始,撫州兩派群眾組織部分成員連續數天在臨川縣的溫圳、前途等地區發生武鬥,甚至動槍動炮,造成了慘重的損失。8月25日,由於10日關於《中共中央關於處理江西問題的決定》的下達,中國人民解放軍6100部隊進駐撫州支左,滯留南昌的造反派跟隨返回撫州,撫州無產階級革命派聯合總指揮部解體,鎮人民武裝部部長武生雲被人殺害,1972年被追認為烈士。9月,開始發起批判走資派、牛鬼蛇神等,一大批幹部以及群眾受到影響。1968年2月26日,撫州專區革命委員會成立,3月10日撫州鎮革命委員會成立,4月全鎮掀起三忠於四無限活動。[1]:26-27[2]:32
1969年3月,臨川縣的紅雨橋公社、鍾嶺公社、鍾嶺墾殖場以及金坪公社的臨江大隊、金坪大隊、洋坡大隊劃入撫州鎮。1969年3月3日,臨川縣委、縣革命委員會開始逐漸從撫州鎮遷往上頓渡鎮。1969年10月10日,復改撫州鎮為撫州市,為縣級市。1970年2月,全市開展一打三反運動。1971年1月,撫州專區撤銷,設撫州地區,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革命委員會,撫州市屬之。1972年8月,全市開始根據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開挖防空洞。1978年1月17日,成立一批兩打辦公室,開始逐漸清查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影響。[1]:27-28,30[2]:33[5]:95
Remove ads
1987年2月,撫州地區行政公署經研究後向省政府要求將撫州市與臨川縣合併[6],1987年8月,國務院同意撫州地區將臨川縣與撫州市合併為臨川市,為縣級市[7],但由於城鄉經濟不能互補、管理矛盾、幹部安置等問題擱置[8]。同年9月,江西省政府將撫州市列為計劃單列市[3]:98。1990年7月,撫州地區行政公署要求恢復撫州市與臨川縣,未果。[9]之後經過省地之間「討價還價」般的協商後[10][11][12],1995年2月26日,撫州地區行政公署與中共撫州地區委員會發出臨川縣與撫州市合併的傳真電報,宣布臨川縣與撫州市正式合併為臨川市。1995年4月5日,中共臨川市委員會與臨川市人民政府籌備工作組成立。臨川市人民政府下設上頓渡轄區(原臨川縣管轄區域)與文昌橋轄區(原撫州市管轄區域),並隨之成立中共上頓渡工作委員會與上頓渡管理委員會和中共文昌橋工作委員會與文昌橋管理委員會。1995年4月20日,中共臨川市委員會、臨川市人民政府掛牌成立。[13]
Remove ads
建制隸屬
地理
撫州市被臨川縣四面環抱,處於撫河中游,以平原為主,東臨臨川縣湖南鄉,西接臨川縣上頓渡鎮、展坪鄉(今臨川區展坪鎮)、溫泉鄉和紅橋鎮(今合併為溫泉鎮),北隔撫河與臨川縣華溪鄉(後設鎮,與今臨川區羅湖鎮合併)隔岸相望、南連臨川縣崇崗鄉(今臨川區崇崗鎮)與嵩湖鄉接壤。行政面積131.17平方千米。[14]:39
工業
1987年,全市境內共有企業170家(含中央、省屬和地屬企業18家),總工業產值為4.1489億元。[15]:228
1992年7月,撫州金巢工業開發區成立,位於當時的贛東大道延伸段南端,面積2.7平方公里。1993年8月23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撫州工業金巢工業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後在2001年改為撫州市金巢經濟開發區[5]:181,今為撫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撫州市的定位是撫州地區的工業中心,輕工業由紡織工業為主、重工業由汽車和機械工業為主。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至1987年,撫州市下轄以下鄉、鎮、街道辦事處:
六水橋街道辦事處、西大街街道辦事處、荊公路街道辦事處、青雲街道辦事處、橋東街道辦事處、撫北鎮、城西鄉、孝橋鄉、洋洲鄉、鍾嶺鄉。[14]:45
城市建設
唐中和五年(885年)新建州城時,州城內有大街2條,分別名為子城與東街。從此至民國初期,撫州城內由於缺乏都市計畫,並沒有主要的大街,皆以普通街巷為主。直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由於當局興建南昌-臨川與臨川-南豐的省道,故在行易橋(今文昌橋)東段開始到現如今撫州市立醫院門前的路段之間修建連接線,並命名為大公路,全長2158米,寬13米,以碎石鋪路。[16]:201,206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當局開始逐漸將東門城外的狹窄街道的臨街商鋪樓房進行拆除,將大公路以東路段(今大公東路)的街道擴寬到10米。民國二十三年12月城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巷修路,在此期間新修建了荊公路、同叔路、若士路、穆堂路等路段,形成了當今撫州市老城區道路的內骨架。直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撫州城共有大街小巷102條,總長度28.3公里,道路質量參差不齊且水泥路面占比極小。[16]:206-207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臨川地區的生產與生活逐漸穩定下來,便開始了新一輪的城市建設。1950年和1951年全年新建房屋的面積分別為5144平方米和5607平方米,在1952年全年新建房屋的面積達到了7463平方米,直到1956年全年新建房屋的建築面積就達到了3.5萬平方米。1957年開始籌建人民公園,位於梁家巷、營上街一帶。1958年8月,大公路開始鋪設瀝青,為撫州市第一條瀝青路。10月繼續擴建大公路南段,並改名贛東大道,現為連接撫州市新老城區的一條主幹道,在1958年-1960年這個時間內,先後新建了上沿河路、環城南路、下沿河路、環城西路與環城北路,構成了撫州市老城區道路的外框架,到最後皆使用瀝青與水泥鋪設。1959年人民公園建成並開放,總面積26公頃,但由於城建需要,又逐漸被改為了建築用地。[16]:207,212,219

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雖然撫州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明顯的紅利,但城建總體依舊在加速,1978年10月1日,位於市內西部的新人民公園建成開放,新的公園總面積23.3公頃,南接撫州地質學院(今東華理工大學)。1981年,當局將位於當時贛東大道南段的人民廣場改為體育場,1983年又在體育場內新建了一座現代化體育館[17]:456-457。1983年12月又開始動工新建文昌公園,位於文昌橋西側橋下,1985年建成開放,當地人稱"橋頭",後擴建,今為河濱公園。從1979年到1987年,新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達到了188萬平方米。[16]:213,219
截止1995年撫州市撤銷時,境內有橫跨撫河的橋兩座:
交通
撫州城在古代以水上交通為主,境內有撫河與宜黃河過境,可以與贛江和長江互通。自民國開始有公路通往南昌與南城,至1987年,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鐵路為主的陸上交通體系。[15]:255
主要對外交通公路:
- 溫城線(溫家圳-南城):為二級公路,分為溫家圳-撫州城區與撫州城區-南城縣城兩段,溫撫段北上可直達南昌,市轄長度5.85公里[註 3],在1983年列入316國道;撫南段市轄長度16.63公里[註 4],現為212省道(江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一部分。[15]:255[19]:383
- 臨八線(臨川(撫州城區)-八都):為二級公路,市轄長度4.42公里[註 5]。[15]:256
- 臨金線(臨川(撫州城區)-金溪):為二級公路,市轄長度1.07公里[註 6],在1983年列入316國道。[15]:256[19]:383-384
- 撫北公路(今撫北路):為三級公路,連接市內大公路與撫北鎮撫州北站[註 7]。[15]:256
主要對外交通鐵路:
主要對外交通車站:
- 撫州汽車站(原名臨川汽車站[註 8],今撫州長運客運總站):位於贛東大道與環城南路的交叉口西南角,營運線路共有24條,日均車輛往返196次。[15]:257-258
- 撫州北站:位於撫北鎮人民政府西南不遠處,同時辦理客貨業務,共有12股道,總長度3020米。[15]:258
社會
1949年,當局統計全市總人口為31529人;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35443人;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63438人;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61506人。直到1987年當局的統計,撫州市的總人口為178083人[20]:77。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口增長的同時撫州市的管轄面積也在不斷擴大。
撫州市通行贛語撫廣片方言,通常被稱作撫州話或臨川話,隨著對外交流越來越頻繁,撫州市的方言在詞語方面要比臨川縣的更加靠近普通話一些,其餘並無很大差別。[21]:487

清同治年間,撫州開始有天主教活動,法國人董默儒神父來撫州傳教,在今孝橋鄉饒家咀租用一間民房作為臨時宗教場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城外興建撫州聖約瑟大教堂,民國七年(1918年)竣工,屬餘江教區,為哥德式建築。中共占領臨川前夕,有教徒1320名,神職人員30名。1954年8月,撫州鎮天主教教友愛國會成立,1958年停止活動;1980年恢復活動,名為撫州市天主教愛國會。1987年,撫州市有教徒415名,神職人員8名。[22]:475-476
聖約瑟夫大教堂是撫州天主教徒唯一的活動場所,歷時十年建成,占地面積385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9.5平方米,鐘樓高28.4米。文革時期被工廠與學校占用,直到1982年歸還。1984年被列為全省重點教堂。1985年4月開展修復工作,1987年12月正式復堂。[22]:475-476
清同治年間,撫州開始有基督教新教活動,有美以美會和內地會兩個支派,兩派在1958年合併,成立撫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但文革開始後停止活動,直到1983年5月恢復。會址設在州學嶺24號的基督教禮拜堂(原衛理公會禮拜堂,今臨川三小西門斜對面)。[22]:476-477
中共占領臨川前夕,兩派共計教徒120餘名,1965年6月僅剩50餘名,1987年僅存教徒48名。[22]:477
抗日戰爭期間,回族人金厚昌從南昌遷來撫州,並在撫州傳播伊斯蘭教。截至1987年,撫州市有伊斯蘭教徒51名,但無宗教活動場所。[22]:477
1987年,撫州市全境共有61所幼兒園、60所小學、17所中學、8所中等專科學校、3所高等院校。[23]:392,395,401,408-410
其中高等院校有華東地質學院(今東華理工大學)、撫州師範專科學校(今東華理工大學撫州師範學院);江西醫學院撫州分院(今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23]:409-410
全市在1980-1995年間共有以下文化設施:撫州市文化館(今臨川區第一文化館)、撫州市圖書館、玉茗堂影劇院、藝術劇院、贛東電影院、青雲電影院、人民電影院、文化禮堂、撫州市工人文化宮、撫州市廣播站。[13]
1954年,由於撫州鎮改為縣級鎮,故新建新的撫州鎮圖書館,為該館前身。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開始,鎮圖書館停辦,直到1971年才恢復借閱業務,1974年在大公路中段興建新樓,1979年正式恢復建制,名為撫州市圖書館。1995年縣市合併後更名為臨川第一圖書館。2000年撫州地區撤地設市,該館收歸市管,為今撫州市圖書館的前身。[23][13]
1987年,撫州市全境有2個標準田徑運動場、11個小型田徑運動場、2個露天游泳池、1個旱冰場、4處舉重房、59個籃球場、50個排球場、2個門球場。[17]
1986年,撫州市境內有地屬醫院2所、市屬醫院3所。
行政區劃沿革
清朝以前,關於撫州城的行政區劃無從考究,但基本是以撫河為界,河西為城內,河東為城外的格局。清同治九年,撫州城內分為東、南、西、北四隅,撫州城外則分為外東、外南、外西、外北和港東一共五個廂。[14]
民國初年,臨川縣縣級以下政區依舊沿用清制,十九年(1930年)縣以下設區,撫州城歸臨川縣第一區管轄,二十一年(1933年)開始實行保甲制度,撫州城設兩個保聯。二十六年(1937年),將撫州城的兩個保聯改為鎮,城內為羊城鎮、城外為東外鎮。三十二年(1943年),羊城鎮與東外鎮各劃出部分區域用來增設荊公鎮與瓦窯鎮,撫州城共設四鎮。三十四年(1945年),撤銷荊公鎮與瓦窯鎮,重新併入原來的羊城鎮與東外鎮。[14]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五月,中共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控制下的撫州城新設臨川市,下轄羊城區與東外區。同年七月,將羊城區與東外區撤銷並重新劃分為一、二、三、四區。[14]
從1950年4月撤銷臨川市到1954年4月撫州鎮升格為縣級鎮之間,撫州城內的行政區劃並沒有太大變化,從城關區改為撫州市時,萬壽鄉、孝橋鄉、學嶺鄉被劃入撫州市,但在從市改為鎮的時候再次劃回去了。在撫州鎮升格為縣級鎮後,設置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辦事處和水上區,並且臨川縣的萬壽鄉、孝橋鄉、學嶺鄉再度劃入撫州鎮管轄。1955年6月,由於2月撫州從鎮改為市,將原來的五個辦事處分別更名為承春閣、穆堂路、荊公路、橋東與河東灣辦事處。1956年1月將水上區改為辦事處,6月把穆堂路辦事處併入荊公路、河東灣併入橋東、承春閣更名大公路。[14]
由於人民公社運動,1958年10月,荊公路、大公路、橋東辦事處改為城市人民公社,12月臨川縣長嶺鄉的勝利、共進、永豐、孔雀、前進、 南關、青雲、伍塘、瑤坪和城西鄉的東岸、西岸、英雄及孝橋鄉的中洲劃入撫州市,並設長嶺人民公社。1959年4月,水上辦事處被撤銷。1960年荊公路與大公路公社合併為東風公社,但又在1961年1月撤銷,分設若士路與勝利路1961年將長嶺的部分區域劃出設城西人民公社。1962年7月長嶺人民公社重新劃給了臨川縣管轄,並增設水上公社。1966年7月,臨川縣金坪公社的臨江大隊、金坪大隊、上源大隊、下源大隊的廠下村、亭子下村、湯家村、 莊家村、路口嶺村、上源村、下源村劃入撫州鎮,增設北站人民公社。1968年,橋東、城西、荊公路、若士路、北站公社在3月4月前後分別更名為東風、紅旗、紅衛、東方紅、四新公社,10月紅衛和東風公社合併為衛東公社並撤銷水上公社。1969年3月,從臨川縣劃入紅雨橋和鍾嶺並設人民公社,10月鍾嶺人民公社更名太陽升人民公社。[14]
1979年5月,撤銷衛東和東方紅城市人民公社,設橋東、六水橋、西大街、荊公路、南站街道辦事處。1980年12月,紅旗、紅雨橋、太陽升、四新公社分別更名為城西、孝橋、長嶺、北站,並增設洋洲人民公社。1984年5月,農村進行體制改革,北站人民公社改為撫北鎮,洋洲、城西、長嶺、孝橋公社分別被改為洋洲、城西、長嶺、孝橋鄉,8月長嶺鄉更名為鍾嶺鄉。[14]
政治
後續

維基文庫中與此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 撫州地區撤地設市: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同意撫州地區撤地設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設立撫州市,管轄原撫州地區行政區域。
- 臨川市撤市設區: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同意撫州地區撤地設市,臨川市轉設為臨川區,屬撫州市管轄。
- 2001年臨川區區級以下行政區劃調整:[5]
- 撫州市金巢經濟開發區擴大:2006年12月,在新一輪的職責劃分中,崇崗鎮、鍾嶺街道、城西街道被劃分進撫州市金巢經濟開發區管轄。[5]
- 撫州市政府、市委搬遷:2007年2月1日,撫州市黨政機關整體從西大街街道與荊公路街道搬遷至位於鍾嶺街道新建成的撫州市行政中心。[28]
- 臨川區黨政機關合署辦公:1995年縣市合併時,新組成的臨川市政府置原撫州市青雲街道,新組成的中共臨川市委置原臨川縣上頓渡鎮,兩地相距近10公里,辦公很不方便,便設立了文昌橋轄區與上頓渡轄區並讓原官員在各自轄區辦公。2009年2月3日,文昌橋轄區與上頓渡轄區的黨政機關從各自的轄區整體搬遷至位於上頓渡鎮新建成的臨川區行政中心合署辦公。[29]
- 廢除文昌橋轄區與上頓渡轄區:隨著臨川區黨政機關合署辦公,4套班子分居2地辦公的歷史得以結束,故撤銷。[29]
昌福鐵路於2013年9月26日啟用,橫穿市中心城區和上頓渡城區之間,在臨川區內設大崗站、撫州北站、撫州站、騰橋站。
向樂線與2013年5月6日停運,在臨川區內受影響的車站有大崗站、撫州北站、臨川站。該線停運還導致了崇仁、樂安失去了通過鐵路與對外交流的方式。
- 部分新設立機構命名衝突問題:隨著撫州市與臨川縣的合併,所有原屬於撫州市的學校、醫院等機構全部改名臨川市,但隨著2000年的撤地設市,原撫州地區轉設為地級撫州市,便造成了新舊機構可能存在重名問題。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