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摩天大樓
超高層建築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摩天大樓是指具有多層樓層、高度較高的大型高聳建築,也稱摩天樓[1]、高樓、高層大樓、超高層建築[1]等。根據現代的定義,摩天大樓的高度通常至少為100公尺(330英尺)[1][2]或150公尺以上(490英尺)[3]。從歷史上看,這個術語最初是用來指稱在1880年代開始興建的10至20層的建築物[4]。摩天大樓可以用於辦公室、酒店、住宅空間和零售空間。
![]() |






摩天大樓的一個常見特點是採用鋼結構來支撐幕牆。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歐仁·維奧萊-勒-杜克在他的建築論文中提出[5]。幕牆可以依靠下方的框架承載,也可以從上方的框架懸掛,而非依靠傳統結構中的承重牆。早期一些摩天大樓採用鋼結構,使得承重牆的高度可以超過採用鋼筋混凝土牆的高度。
現代摩天大樓的牆體不具備承重功能,大多數摩天大樓以鋼結構和幕牆為特點,使得建築中可設有大面積的窗戶。然而,摩天大樓的幕牆也可以模擬傳統牆體,此外現代摩天大樓的結構通常採用管狀結構,並被設計成類似於空心圓柱,以抵禦風力、地震和其他橫向載荷的考驗。為了顯得建築修長、減少風力暴露、並將更多的日光傳遞到地面,至今許多摩天大樓採用階梯狀的設計。
截至2022年2月,全球有數十個城市擁有超過100座高度在150公尺(492英尺)或以上的摩天大樓:美國紐約有300座; 香港有553座 ;阿聯杜拜有237座;印度孟買有208座;日本東京有165座;馬來西亞吉隆坡有148座;美國芝加哥各有135座摩天大樓;泰國曼谷和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各有108座摩天大樓。[6]
Remove ads
定義
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認為[7],14層或以上的建築物 - 或超過50公尺(165英尺)高——通常可用作「高層建築(Tall)」的門檻;「超高層(Supertall)」是指300公尺(984英尺)或更高的高層建築;「巨型高樓(Megatall)」是指600公尺(1,968英尺)或更高的高層建築。截至目前,全球已建成173座超高層建築,而建成的巨型高層建築僅4座。
隨著高層建築在各地不同的發展,各地對摩天大樓的定義也略微不同。在日本,法規定義超過60公尺就屬於超高層建築;在美國,則普遍認為500英尺(152公尺)以上的建築為摩天大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50352—2005則規定:建築高度超過100公尺時,不論住宅及公共建築均為超高層建築。
歷史
直到19世紀,超過6層樓的建築物仍相當罕見。人們不願爬太多的階梯,而水壓式垂直電梯僅能提昇約15公尺的高度。發達的鋼鐵技術、鋼筋混凝土與抽水泵讓建築極高的大樓成為可能,那些極高的建築物中有些超過300公尺高。實際上摩天大樓的發展,主要的因素源於電梯的發明。
摩天大樓首次興起於19世紀末美國紐約市與芝加哥地價昂貴用地不足的區域。為了城市商業發展,增加更多營業面積而興建摩天大樓。
1871年10月8日美國芝加哥發生大火,災後重建時為了節約市中心用地,高層建築應運而生。城市的重建計劃廣泛地採用新的建築技術與新的建材,包含電梯的使用。隨之誕生的密斯·凡德羅模式探討了新技術在高層建築上的應用,也探討了高層建築的造型問題。
威廉·勒巴隆·詹尼設計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被世界公認為第一幢摩天建築。這座10層樓的大樓建造於1884年至1885年,毀於1931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重心從歐洲移轉至美國,至1929年經濟大恐慌是美國建築的繁榮期,摩天大樓也隨著美國經濟而快速發展。1931年,102層的帝國大廈於紐約落成,此後長達40年的時間帝國大廈雄踞世界第一高樓的地位,帝國大廈成為摩天大樓甚至是紐約的象徵。
1974年芝加哥西爾斯大廈竣工,取代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世界最高大樓的地位,也讓世界第一的光榮重回芝加哥——這座被稱為摩天大樓發源地的城市。近年來,亞洲新興國家的經濟實力逐漸抬頭,超高摩天大樓的排行榜,也從原來的美洲獨霸,轉移到亞美爭鋒。香港在首棟摩天大樓(中環怡和大廈)在1973年落成後,隨著經濟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高速發展,在中環、金鐘及灣仔等商業區內陸續興建了大量摩天大樓,使香港成爲現時世界上擁有最大摩天大樓的城市[8]。1998年完工的吉隆坡雙峰塔將原來世界第一高樓的頭銜美洲大陸轉移到亞洲。2004年底,臺灣台北101大樓取代雙峰塔成為2004年~2010年之世界最高樓。位於杜拜、2010年啟用的哈利法塔,超越台北101大樓,成為目前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Remove ads
摩天大樓建築技術
在摩天大樓中使用了鋼骨結構或巨型鋼混結構,並配合混凝土作樓板和加強耐度之用,把電梯槽放在摩天大樓中間。由於電梯槽需要一定厚度的混凝土牆作耐火度的保護,這樣500mm左右厚的混凝土牆亦同樣作為結構的主要部份,而柱便放在四周來支撐樓板。這一個模式在1948年發明之後,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密斯·凡德羅所設計的商業大樓主要都在芝加哥,因此芝加哥便亦因此成為摩天大樓發源地。不少摩天大樓,如香港的環球貿易廣場及國際金融中心都應用這一模式。
調諧質塊阻尼器主要是安放在建築物的較高層位置,是鐘擺形式運作。阻尼器本身是一個大約數百公噸重的鋼球,四邊用彈簧連接。當建築物受到外力作用,建築物的擺動會將能量傳到阻尼,令阻尼同時擺動。經過計算的阻尼會產生相反的擺動,而抵銷或減緩建築物本身的擺動。不少摩天大樓,如台北101、高雄85大樓都應用這系統。
高樓對週遭環境的衝擊
相較高層商業建築在美國大都會蓬勃的發展,擁有悠久歷史的歐洲城市較為重視維持城市傳統面貌,許多歐洲城市保存著從中世紀以來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築作品。新建的高層建築必須與附近的建築景觀互相協調,想要在古城中鶴立雞群的建築計畫往往在動工興建之前就會被阻止。
超高層建築會影響鄰近的居民,大樓引起的旋風會破壞附近樓房,綠色植物也缺乏日照。法令規範達到一定高度的建築必須內縮,以減少對鄰近居民日照的損害。許多商業高層建築使用玻璃帷幕,玻璃帷幕節省日間照明,在中高緯度地區也可因為玻璃反射日照,提高室外溫度;但在低緯度的城市建造玻璃帷幕大樓,則會加劇熱島效應所帶來的影響。
除此之外,建造摩天大樓也需要評估所帶來的交通問題、建築搖晃、地盤位移或地層下陷、電波障礙等等。
1970年代環境保護主義意識興起,至1990年代,強調降低環境衝擊、與自然調和、節能、永續發展與居住品質的綠建築逐漸成為國際潮流,超高層大樓的興建備受批評。而在2001年的911事件之後,高樓災難、火災安全也成為摩天大樓探討的議題。
Remove ads
世界最高摩天大樓概覽
世界前20高的摩天大樓[9](標示粗體者為當時或現在最高摩天大樓,完整排名及詳細資料請參閱摩天大樓列表)
Remove ads
世界歷代最高摩天大樓
Remove ads
世界歷年建成最高摩天大樓
Remove ads
各地代表作
-
中銀大廈 367.4公尺, 70層
-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 530公尺,97層
-
Victoria Dockside (維港文化匯) 284公尺, 70層
-
天璽 269.9公尺, 68層
-
長江集團中心 283 公尺, 67層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伸延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