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社區
臺灣臺中市的市轄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社區,舊稱「新番社」[1]:65、「新社仔」[2]:58,前身「新社鄉」[3],位於臺灣臺中市中部偏東[4]:3,大甲溪西南岸,居臺中市區、豐原、東勢等地交通要衝位置[4]:9。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0月21日) |
新社區在經濟發展上,長年以農業為主,早年有稻米、雜糧、甘蔗、甘藷、芭蕉等農產品,至1970年代以後則逐漸轉為生產水果、蔬菜、香菇與花卉等,並在21世紀後開始發展休閒農業[5]。因當地盛產花卉,亦素有「臺中後花園」之美譽。特產有椪柑、葡萄、楊桃、高接梨、枇杷、香菇、盆景等種植。
Remove ads
歷史
新社區在漢人未入墾之前,為平埔原住民聚居之地,屬噶哈巫族「樸仔籬」社群居住地。據記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有粵人杜行修者,率領五十壯男經大墩、三櫃城、大坑(皆臺中市境內),到達新社一帶,為漢人到達新社之始,由於當時遷移以粵人居多,目前新社區為臺中市第二大客家聚落,僅次東勢區。而原住民於嘉慶年間,內遷到新社轄區各地後,不久即有漢人進入與他們做買賣,並稱該地原住民聚落為「新番社」(臺灣客家語大埔腔:sin+ fan+ sha+;臺灣話:Sin-huan-siā;簡稱「新社」),此為新社地名的起源。
清道光末年,彰化地區戴萬生等人因官府鎮壓天地會(又名八卦會)而爆發民變,在臺發動革命,全臺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沿海居民則紛紛入山避難,大舉遷入新社地區墾殖,與原住民劃地而居,新社因而逐漸發展。
民變平息之後,彰化縣府派兵到東勢角設治,新社為栜東上堡新社區,為新社治理之始。日本治臺後,新社改為臺中廳東勢角支署新社區;大正9年(1920年)臺灣地方制度改變,改為臺中州東勢郡新社庄。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日本臺灣總督府轄區之初,臺中縣東勢區「新社鄉」。2010年12月25日,配合臺中縣市合併改制,新社鄉改制為「新社區」[3]。
Remove ads
地理
新社區位於臺中市偏東,輪廓略呈扭曲之西北-東南走向長條形。東北部隔大甲溪與東勢區相望,東與和平區為鄰,南與臺灣省南投縣國姓鄉為界,西南與太平區、北屯區連接,西為豐原區,北為石岡區。全區之中心點位於東經120.4度,北緯24.2度處,面積68.89平方公里。在全市區當中,面積排名第五位[6]。
新社區境內佔多數地形是屬於河階台地面,為古代大甲溪受到蓬萊運動影響,造成河道數次更動,因此形成數階的台地面,共有十三座河階,是為「新社河階群」。大南、水底寮、下水底寮、七分、十分及永居湖等河階位於新社區轄內,水井子、南眉及仙塘坪等河階則與鄰區相交界,其餘的河階已不在新社區轄內。
Remove ads
根據臺中市政府民政局統計,2024年底新社區戶數計有8,145戶,人口計有22,849人[8]。在人口分布上,區內平原地區人口較為稠密,山區丘陵地則較為稀疏。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新社里與中和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3,814人與590人[9]:117[8];人口密度最高與最低的里分別是新社里與福興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5,959人與52人[4]:5-7[8]。族群結構方面,新社區主要為客家人,分布於新社、中正、月湖、東興、慶西、中和、福興、協成、復盛等9里;次多為閩南人,分布於崑山、永源、大南等3里以及因陽明山計畫而自他地遷入的新村等地。中興里則多為退役軍人[9]:118。各個聚落的最大姓氏,分別為東興里的彭姓,慶西里下水底寮聚落、大南里(不含水頭仔)的劉姓,大南里的廖姓,新社街區的詹姓,崑山里的陳姓,其他尚有馬力埔、食水嵙與中正里的張姓,崑山里的吳姓等人數較多的姓氏[1]:73-74。
1946年,新社區人口總數為11,318人,嗣後人口成長主要為自然增加,其中1949年、1955年分別受到政府播遷來臺與陽明山計畫的影響,人口二度大量增加。1982年,新社區的人口達到28,006人,其後人口開始負成長[9]:111。由於該區經濟產業主要為農業,工商業則較不發達,使年輕人口逐漸外移[9]:113。現今新社區與臺中市山線其他行政區相同,人口持續衰退[10],2019年底時新社區尚有24,289人,至2024年底時已下滑至22,849人[8]。新社區的老年人口比例已於2021年1月突破20%,是臺中市繼東勢區以後第二個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行政區,至2024年底止,新社區的幼年人口佔比約為8.78%,壯年人口佔比約為68.18%,老年人口佔比約為23.04%,老化指數約為262.59%,是臺中市人口老化較為嚴重的地區[8]。
Remove ads
政治
- 鄉長時期
- 區長時期
新社區公所是臺中市政府在新社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中市政府。區長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4課4室等8個內部單位[11]。
現今新社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20年,日本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設新社庄屬臺中州東勢郡[12]:167。新社庄轄新社、永居湖、鳥銃頭、水底寮、大南、馬力埔、七分等7個大字[13]:42。1945年12月25日,改為「新社鄉」,屬臺中縣東勢區[12]:167。1950年,裁撤區署,新社鄉改直隸於臺中縣[13]:9。2010年12月25日,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新社鄉改制為市轄區「新社區」,隸屬臺中市[3]。
新社區共轄13個里,其行政區域分布情形為[6]:
Remove ads
經濟產業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2021年4月5日) |
教育
清領時期,臺灣教育的地方最高學府是府縣儒學,純由官方建置,其職掌有文廟的管理與學生的指導監督及管課,當時全臺共有13個府縣儒學,包括1727年在臺灣中部成立的彰化縣儒學。早期新社區的移民入墾初時,不易赴縣城求學,當時東勢地區僅有丘逢甲、劉章識兩人赴縣、省城求學,一般利用地方義學、社學、民學等機構求學[14]:311。其中民學是當時鄰近新社區一帶僅有的機構,即私人設立的私塾(或稱書房),設於東勢公館及土牛劉厝伙房,在重男輕女的時期僅有少數男性求學。至於一般民間在各地所組社的軒、園等戲樂園或子弟班,均以庄內子弟為主要成員,凡遇地方上逢祭典即上演,皆以演忠孝節義或歷史典故為多數[14]:311-312。
日本治臺後,致力於一般正規初等教育工作,先於街庄普遍設立公學校,後著手進行職業教育[14]:312。1899年,設立新社公學校,傳習日本語文[14]:271。之後又陸續成立尋常小學校、公學校與農業學校,分別是1920年大南尋常小學校(1919年原為東勢尋常小學校大南分教場,1920年改制)、1929年臺中州立實踐農業學校(1925年原為新社公學校附設新社農業補習學校,1929年改制,之後經歷過東勢農林國民學校、東勢農林國民學校,1941年再改為新社實踐農業學校大地館)、1941年水底寮公學校(1926年原為新社公學校水底寮分教場,1941年改制)[14]:271-272。1941年4月1日,實施六年國民義務教育,公學校更名為國民學校,並於新社國民學校增設高等科[14]:272。1945年4月1日,水底寮國民學校成立麻竹坑分教場[15]。此外,1934年今中和里地區由於盛產樟腦油、香蕉等高經濟作物,人口漸聚而成部落,當地居民遂而集資成立私立抽藤坑國語講習所(今中和國小)[14]:285。
1945年戰後,學制改革,國民政府除重視正規教育之外,一般民間積極設立有關民間社會教育類之民間補習班[14]:314。原有新社實踐農業學校大地館,則改制為臺中縣立新社初級農業職業學校[14]:305。期間進行數次更名、調整與增設各級學校,包括1946年大南國民學校(日籍僑生返日後,由原大南尋常小學校改制)[14]:282、東興國民學校(原為水底寮國民學校,1946年改名)[14]:300、1950年大林國民學校(1945年原為水底寮國民學校麻竹坑分教場,1950年改制)[14]:286、1956年中和國民學校(原為私立抽藤坑國語講習所,1946年改制為分班並隸屬水底寮國民學校,1950年改隸大林國民學校並更名為中和分班,1956年獨立改制)[14]:286-287、300、1957年崑山國民學校(1952年原為新社國民學校崑山分班,1957年改制)[14]:296、1961年新社農業學校(原為新社初級農業職業學校,1961年改名)[14]:305、1964年新社初級中學[14]:305等。1968年8月1日,國民政府廢除初中聯考,實施九年國民教育[14]:287,初級中學改為國民中學[14]:305,國民學校改為國民小學。此後另行調整改制的學校尚有1975年福民國民小學(1951年原為和平國校白毛分班,1955年改制為分校,1975年獨立改制)[16]、1983年協成國民小學(1973年原為東興國小協成分班,1979年改制為分校,1983年獨立改制)[14]:290、2000年新社高級中學(1979年將新綜國中併入新社國中[14]:305,1998年改制為完全中學,2000年實施綜合高中學制並改制高級中學[17])等。
新社區現有高級中學為臺中市立新社高級中學一校,並附設國中部,其他公立教育機構計有臺中市新社區新社國民小學、臺中市新社區大林國民小學、臺中市新社區大南國民小學、臺中市新社區中和國民小學、臺中市新社區東興國民小學、臺中市新社區協成國民小學、臺中市新社區崑山國民小學、臺中市新社區福民國民小學等8所國民小學[18]。
交通
- 臺中市市區公車
- 本表更新時間為2024年3月2日
- 小黃公車
臺中市小黃公車是由臺中市政府交通局推動的公車系統之一,於2017年4月1日啟用,路線皆採固定時間發車且免費搭乘,乘車需於前一天預約,預約人數較多時則安排多輛計程車以提供載客服務,當中僅無臺中市市區公車行駛、停靠之路段可隨招隨停,以擴大公共運輸服務範圍至年長者、行動不便、偏遠地區、攜帶大型行李的民眾[19]。行經新社區的小黃公車路線有黃3路(中興嶺至茄苳寮)[20]、黃9路(和平衛生所至福民國小)[21]、黃16路(福民國小至長福橋)[22]、黃17路(中興嶺至石岡區公所)[23]等4條,提供中興、協成、福興、永源、崑山等5個里[註 1]的居民搭乘[24]。
臺中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iBike)是臺中市政府推動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2013年6月開始規劃建置[25],2014年7月18日開始營運,2017年5月16日使用次數突破一千萬人次[26],新社區則於2018年6月20日正式引進YouBike1.0系統[27],並於2021年7月28日引進YouBike2.0系統[28],2022年8月5日新社區全面停用YouBike1.0系統並改為YouBike2.0系統。資料截至2024年12月31日,YouBike2.0系統已於新社區設有5個站點[29],並可甲地租車、乙地還車,提供民眾租借使用[30]。
旅遊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