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昔陽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昔陽縣面積1954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樂平鎮育新巷10號。
昔陽縣東與河北省贊皇縣、內丘縣、井陘縣、邢臺市接壤,西與壽陽縣為鄰,北接陽泉市平定縣,南連和順縣。
昔陽縣地方特產有昔陽小米、杏鮑菇。有大寨、龍巖大峽谷等風景名勝。
昔陽縣最有名的村莊是大寨村,現代史上因為毛澤東1964年發布的指示「農業學大寨」而出名。
2023年,昔陽縣地區生產總值163.0億元,比2022年增長5.1%。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昔陽縣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開拓耕耘。
夏朝時期,屬河西。
商朝時期,屬微。
秦朝時期,西部設沾縣[2],屬上黨郡;東部屬太原郡平艾縣。[3]
唐武德三年(620年),境內重置遼州,領樂平、和順、遼山(今左權縣)、義興(和順縣析置)4縣。武德八年(625年),樂平改屬受州。貞觀八年(634年),廢受州,樂平縣重屬并州。先天元年(712年),更箕州名為儀州,劃樂平縣歸屬。天寶元年(742年),儀州改稱樂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儀州。中和元年 (881年),再稱遼州。
五代,境內均置樂平縣,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北漢,隸屬太原府。
宋建隆四年(963年),升縣為平晉軍。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於廣陽置平定軍,遂廢平晉軍,復樂平縣隸屬之。平定軍屬鎮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縣)。
金大定二年(1162年),設平定州,樂平為屬縣。興定四年(1220年)正月,升樂平縣為皋州。
元朝初期,廢皋州,恢復樂平縣。至元二年(1265年),樂平降縣為鄉,直隸於平定州。至元七年(1270年),恢復樂平縣。
明朝時期,始終以樂平縣稱謂,隸屬於太原府平定州。清嘉慶元年(1796年),樂平再次降縣為鄉,由平定州直隸。
民國元年(1912年),恢復樂平縣,歸中路道。民國三年(1914年)4月,因與江西省樂平縣重名,更名為昔陽縣。同年5月,中路道改稱冀寧道,昔陽仍屬之。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縣歸省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昔陽縣屬第三行政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以平遼公路為界,昔陽分為東西兩部分,路東成立昔東縣抗日民主政府,路西稱昔陽路西抗日辦事處。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月,路西正式成立昔西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太行區分設專區、辦事處,昔東歸冀西專區,昔西屬第一辦事處。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昔東改屬第一專區,昔西屬第二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昔陽縣城被中共解放。同年9月,昔東、昔西重新合併為昔陽縣,屬太行區第二專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太行區調整區劃,昔陽縣改歸左權專區轄。同年8月,太行區撤銷,左權專區並歸榆次專區,遂為榆次專區轄。
1958年11月,榆次專區改為晉中專區,昔陽縣歸屬未變。
1958年12月,昔陽縣劃歸陽泉市,改稱昔陽縣人民公社聯社。
1959年3月,又改稱昔陽協作區。7月,從陽泉市分出,恢復縣制,歸晉中專區。
1968年,晉中專區改設晉中地區,昔陽縣仍屬之。
1993年,撤銷晉中地區,改設晉中市,仍轄昔陽縣。
Remove ads
人口
2020年末,昔陽縣常住人口19.0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89萬人,佔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1.34%,比2019年提高0.21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23.85%,比2019年提高0.14個百分點。[4]
2022年末,昔陽縣常住人口186614人,比上年末減少131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1965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3.92%,比上年末提高1.55個百分點。出生人口1033人,人口出生率5.52‰;死亡人口1925人,死亡率10.28‰;自然增長率-4.76‰。[5]
2023年末,昔陽縣常住人口為18.51萬人。[6]
地理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3攝氏度,年降水量500-550毫米,無霜期較長,是本縣重要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穀子、玉米、豆類等。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追求高產,玉米成了昔陽特產,種植面積擴大到總播面積的半數以上。
行政區劃
樂平鎮、皋落鎮、冶頭鎮、沾尚鎮、大寨鎮、李家莊鄉、界都鄉、三都鄉、趙壁鄉和孔氏鄉,以及城區。
城區的管理機關為昔陽縣城區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亦為其全稱。
昔陽縣共計轄有231個行政村、19個社區。[2]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樂平縣劃4鄉10都。康熙十一年(1672)改為4鄉6都。
民國初年,全縣分1鎮3鄉,系501個自然村。
民國七年(1918)全縣改一鎮三鄉為四個區:城關一區,東冶頭二區,皋落為三區,沾尚為四區。1950年2月,更為七區。
1953年7月,為七區80鄉。1956年4月,取消區級建制,全縣重劃為46鄉。
1958年8月,實行人民公社制,全縣劃分為7社。1962年改為20個人民公社,轄415個生產大隊。
1984年政社分離,改20個人民公社為鄉、鎮。4月,城關公社率先改為城關鎮,8月,皋落、東冶頭、沾尚3社改為鎮,其它16社改為鄉。2000年改20鄉(鎮)為現在12鄉(鎮)即5鎮7鄉。2021年,撤銷西寨鄉,整建制併入沾尚鎮。撤銷閆莊鄉,分別併入東冶頭鎮、趙壁鄉。將原閆莊鄉的台上、民安、河上、河下、鴉掌5個村委會劃歸東冶頭鎮管轄,將閆莊、陳村、趙莊、張家莊、峰窪、東莊6個村委會劃歸趙壁鄉管轄;將趙壁鄉的黃岩底社區居委會和黃岩、寨上、徐峪、鳳居4個村委會以及界都鄉的南界都村委會劃歸大寨鎮管轄。[8]
Remove ads
文化教育
昔陽縣從唐至清共考取舉人、進士137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昔陽縣成為全國文化先進縣,湧現出了「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朵小金花」等一批文藝人才,全國農民作曲家史掌元創作的歌曲《唱得幸福落滿坡》在大江南北引發熱潮。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寨人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被稱為「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土地上上樹起了當時全中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即聞名中外的「農業學大寨」。著名帝王作家二月河祖籍也在昔陽。
交通
名勝古蹟
方言
昔陽縣的方言一般來說屬晉語大包片,也有說法屬晉語并州片平遼小片或晉陽小片。
昔陽方言共有25個聲母,36個韻母,5個單字調。有部分連續變調現象、特殊讀音和文白異讀現象,兒化也與普通話有一定差異。[9][10]
名人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