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柔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柔然(中古漢語擬音:ɲuw ɲian),中國史書中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皇芮[3],公元5世紀由原始蒙古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汗國,使用屬蒙古語系的柔然語。
柔然先祖為東胡,中世紀原是附屬於鮮卑拓跋部的一個民族。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主要是蒙古系的柔然和突厥系的敕勒活動於蒙古高原和中國西北廣大地區,與中國歷史上的十六國、南北朝對峙時期相始終。柔然脫離代國後北上征服敕勒諸部,建立游牧帝國,與漢化的鮮卑諸王朝對峙。
柔然曾在致南齊的國書中,稱南齊為「吳」,自稱為「漠」,以求和南齊結盟對抗北魏[a]。公元555年柔然因舊屬突厥汗國興起而滅國,餘部分裂為許多分支,其中一支融入室韋,因此柔然也是蒙古人祖先之一,一些史學家認為有可能在最後民族相殺中,柔然的一支部落在公元568年進入了東歐建立了阿瓦爾汗國,成為歐洲人所說的阿瓦爾人,並多次侵擾東羅馬帝國。七、八世紀先後被東羅馬帝國和卡洛林帝國打敗而逐漸衰亡,其地被波希米亞人與保加爾人繼承。
阿瓦爾人在西方出現一直被解讀為一個為躲避突厥西征而形成的遊牧民族,但由於缺乏明確的資料和年代順序,其具體意義仍有爭議。中亞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認為阿瓦爾人與嚈噠帝國的滅亡有關,而非柔然汗國的滅亡[5];而丹尼斯·塞諾則認為,柔然-阿瓦爾人之分「在各篇文章、各本書中反覆出現,卻毫無證據支持」。[6]
Remove ads
名稱
柔然,《魏書》作蠕蠕;《宋書》、《南齊書》、《梁書》作芮芮;《北齊書》、《周書》、《隋書》作茹茹;《晉書》作蝚蠕;《宋書》又稱其為大檀,檀檀(大檀可汗之名)。錢大昕認為這些不同稱呼是因為音譯用字不同[7]。
柔然始祖木骨閭之子車鹿會會有部眾,自號「柔然」,成為其部族名稱。對於柔然之名的來歷,有不同爭議。有學者認為「柔然」近於蒙古語中的「сэцэн」(Tsetsen或Ssetsen,有聰明、賢明之意)[8],也有人認為是蒙古語「цааз」(ju'sun的對音,意思是禮義、法則)[9]。還有人認為是來自阿爾泰語,為「異國人」或「艾草」的意思[10]。
中國學者馮家升則認為大檀和檀檀是人名,他根據雲岡石窟《茹茹造像題記》中的「大茹茹國」字樣,認為茹茹才是國名,而且《北齊書》之後的史書都作「茹茹」,也說明茹茹是北魏之後茹茹人自己選擇的名稱[11]。而周偉洲則認為是北魏後期柔然為了避免使用具有侮辱性的蠕蠕稱號,而改用同音的「茹茹」作為自己的稱呼[12]。
周建奇則認為「柔然」可能與燕然山(今蒙古的杭愛山)有關。他認為杭愛山在蒙古語中作Хангай Нуруу(Н),其中的Нуруу(Н)(山脈之意)其對音就是「柔然」。在中古蒙古語中Нуруу(Н)作niri'un~niru'un,發音都與「柔然」、「蠕蠕」或「蝚蠕」相近。燕然是匈奴人起的名字,而柔然則是柔然人自己取的名字,而用山名作為族名,也有「取義嘉好」之意[13]。
Remove ads
歷史
![]() | |||
---|---|---|---|
匈奴 | 東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鮮卑 | |
鮮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車 | ||
突厥汗國 | 鐵勒 |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 |||
後突厥汗國 | |||
回鶻汗國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遼朝 | 克烈 | 乃蠻 | |
蒙兀 | |||
蒙古帝國(諸汗國) | |||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 |||
北元與後蒙古帝國時期 | |||
韃靼(東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爾喀 | (四衛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 |||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 |||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國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 |||
蒙古國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義 | |||
柔然源於東胡,4世紀中葉附屬於拓跋部。根據對歐洲阿瓦爾貴族墓地的考古發掘和對遺骸的基因檢測,[14]學界認為柔然與歐洲歷史文獻中所說的阿瓦爾人(Avares)有關,把柔然稱作真阿瓦爾人,而把高加索地區的阿瓦爾人稱作假阿瓦爾人(由突厥語系悅般、蒙古語系烏羅渾組成)。[15]突厥滅柔然之後,突厥使者曾向東羅馬帝國索要逃居其地的阿瓦爾人也能佐證兩者之間的關聯。[16]台灣學者潘國鍵認為柔然乃東胡裔鮮卑雜胡,也混有突厥語部落。[17]
鮮卑拓跋部的主體南遷中原後,留下的鮮卑雜部進居陰山一帶。其中包括柔然的始祖木骨閭,他最初是拓跋部奴隸。402年,首領社崘自號「丘豆伐可汗」,建庭於鹿渾(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合併附近的部落組成聯盟。開始建立軍法,以千人為軍,置將一人;以百人為幢,置帥一人。作戰先登有賞,懦弱退卻者以石擊首殺之。柔然汗國建立後,擊潰主要游牧在鄂爾渾河與土拉河流域的高車,占據其地。[18]
柔然最盛時,在土拉河一帶打敗鐵勒。其勢遍及戈壁沙漠南北,北達貝加爾湖畔與色楞格河,南抵陰山北麓,東北到大興安嶺,與地豆于(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和通遼市一帶)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及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諸國如烏孫服屬。
柔然原信薩滿教,以後傳入佛教,北魏的隴西僧人法愛作過柔然的國師[19]。柔然汗國曾經與東方的北燕和西方的後秦和親,贈送馬匹,還經過吐谷渾和益州,與南朝的宋、齊、梁通好。其目的都是為了牽制北魏,以便向南進攻。柔然夏季分散部眾畜牧,秋季馬畜肥壯,就背寒向暖,進入北魏境內,奪取所需糧食和物資。
鮮卑人拓跋部創立的北魏政權曾多次與柔然互相征伐,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燾、獻文帝拓跋弘都曾御駕親征柔然,北魏在擊敗柔然牟汗紇升蓋可汗,肅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勢力後,拓跋燾認為柔然人智力低下有如蠕蟲,下令改稱柔然為蠕蠕(其族名abarga本來就有蛇的意思)[18]。
Remove ads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汗國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柔然王室由鄧叔子率領,西支柔然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師宇文泰不敢收留,將此部三千餘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數斬殺於長安青門外,未成年男丁發配與王公貴族[20]。東支逃入北齊。
還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與阿穆爾河附近的靺鞨(mukri)部落之中,當時聚居區在今俄國布里亞特和外貝加爾一帶,混入當地大室韋民族。大室韋(也就是以尼倫和迭列斤兩大部族組成的蒙兀國—黃金家族)是蒙古黃金家族的祖先。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君主列表
Remove ads
分子人類學研究
現代分子人類學學者通過研究古代樣本得出柔然人群的父系基因主要傳承自東胡-鮮卑一脈的單倍群C-M217>L1373>F3830,該部分基因隨著時間流逝進一步傳播至現代蒙古語族群和通古斯民族人群[23]。
注釋
參考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