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檸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薴烯,又稱檸烯(英語:Limonene;俗稱檸檬油精)是一種環狀單萜烯,室溫下容易揮發,廣泛存在於各種柑橘屬果皮及香精油,特別是檸檬油、檸蒿油、橙子油、佛手柑油、蒔蘿油中。檸烯分子中含有一個手性中心,有左旋檸烯、右旋檸烯光學異構體與一種外消旋體。常溫下這兩種異構體都為無色有強烈宜人香味的易燃液體,左旋檸烯聞起來有檸檬/松節油味道,而右旋檸烯則有檸檬/橘子味道。
Remove ads
生物合成
性狀
左旋檸烯:即L-檸烯、(S)-(−)-檸烯。CAS號5989-54-8,EINECS號227-815-6,相對密度0.8407(21/4℃),沸點175.5-176.5℃(101.72kPa),折射率1.474,比旋光度 ,警示性質標準詞有:R10, R38, R43, R50, R53,安全性質標準詞有:S24, S37, S60, S61。存在於薄荷油、松針油中。
右旋檸烯:即D-檸烯、(R)-(+)-檸烯。CAS號5989-27-5,EINECS號227-813-5,相對密度0.8402(21/4℃),沸點175.5-176℃(101.72kPa),凝固點−95.5℃,折射率1.4743 (21℃),比旋光度 ,警示性質標準詞有:R22。存在於檸檬油、蜜柑油、樟腦白油、香橙油等植物精油中。
外消旋體:即左旋檸烯和右旋檸烯的混合物,也稱二聚異戊二烯、二聚戊烯、雙戊烯、二戊烯(dipentene)。[2]相對密度0.8404,沸點178.64℃,凝固點−95.3℃,折射率1.4744,無旋光性。不溶於水,與乙醇互溶。存在於樟腦白油、杉油、松節油、橙花油、香茅油中。
Remove ads
製取
用酸性試劑硫酸氫鉀處理松油醇時,可以得到檸烯,同時也會產生少量檸烯的非手性異構體異松油烯。檸烯在工業上主要由天然精油經過分餾或萃取,或者由松節油為原料,取α-蒎烯餾分,將它異構化得到。
化學性質
檸烯的化學性質相對比較穩定,可以蒸餾而不分解。(R)-檸烯加熱到300℃時發生外消旋化。如果溫度更高,則檸烯分解為異戊二烯。[3]
潮濕空氣中易被氧化為香芹醇和香芹酮。[4]與硫磺作用失水生成對撒花烴,也會產生硫化氫和一些硫醚。
與無機酸共熱時,異構化為有共軛雙烯結構的α-松油烯,後者又很容易被氧化,生成有芳香性的對撒花烴。檸烯與順丁烯二酸酐共熱時,可以得到順酐與α-松油烯發生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生成的加合物。
檸烯可以發生烯烴的一般反應,其中兩個雙鍵可以都發生反應,也可以控制條件只讓其中一個雙鍵反應。用無水氯化氫/溴化氫處理時,二取代的烯烴先與鹵化氫發生加成;但用mCPBA作環氧化時,三取代的烯烴先被環氧化,生成檸烯氧化物。如果mCPBA過量,則兩個雙鍵都被環氧化,得到檸烯二氧化物。
D-檸烯的非環雙鍵可以與三氟乙酸在甲苯中發生反馬氏規則加成,反應後用氫氧化鈉將三氟乙酸酯水解,便可以得到(S)-(−)-α-萜品醇(松油醇)。[5]

檸烯也可以在無機酸的存在下與水加成,生成α-松油醇和水合萜二醇。
用亞硝醯氯處理檸烯時,檸烯的環內雙鍵與 NO−Cl 加成生成1-氯-2-亞硝基化合物,經互變異構得到α-氯代肟,然後用鹼將氯化氫脫去得到不飽和的香芹酮肟,最後將肟用稀硫酸水解,便得到相應的酮——香芹酮。[6]這是工業上製取香芹酮的主要方法。
Remove ads
用途
D-檸烯主要被用作製取香芹酮的前體,[6]此外也用作溶劑、清洗劑、除膠劑、調香劑、生物燃料[7]和殺蟲劑[8]等。
可溶解發泡聚苯乙烯(保麗龍)。
初步科學臨床實驗數據顯示: D-檸檬烯補充劑或有助於正常的免疫功能及預防癌症等支持作用.
危險性
檸烯和其氧化產物(如被空氣氧化生成的1,2-檸烯氧化物)對皮膚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檸烯會在大鼠中引起腎細胞癌,但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對人類有致癌性和基因毒性。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分類中,D-檸烯被列為第3類物質——尚不清楚其對人體致癌作用。[9]而且某些研究者認為檸烯有潛在的抗癌功能,可以被用作功能性添加劑。[10][11]
注釋
「薴烯」和「檸烯」都是常用的寫法。簡體的「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