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梅納罕·比金
以色列政客和前總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梅納罕·比金(希伯來語:מְנַחֵם בֵּגִין,羅馬化:Menaḥem Begin,發音:[menaˈχem ˈbeɡin] ⓘ;1913年8月16日—1992年3月9日),以色列政治人物、波蘭猶太人,以色列聯合黨的創始人,第6任以色列總理。比金出生於布列斯特,青年時投身猶太復國運動,1942年前往巴勒斯坦託管地,1943年起擔任猶太復國主義準軍事組織伊爾貢的領導人,曾領導伊爾貢與英國政府和阿拉伯人進行武裝鬥爭。1948年成立右翼政黨赫魯特,並成為以色列右翼的代表人物和反對派領袖。1973年,比金成立了右翼聯盟以色列聯合黨並擔任領導人。1977年以色列聯合黨在大選中獲勝,比金擔任總理。1978年,比金由於和埃及總統沙達特簽訂了大衛營協議,當年與後者一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81年,以色列聯合黨再次在大選中獲勝,比金連任總理。1983年,比金因為妻子去世、經濟危機、黎巴嫩戰事以及健康等原因宣布辭職,從此告別政治舞台。1992年3月9日,比金在特拉維夫去世,享年78歲。
Remove ads
生平

梅納罕·比金於1913年8月16日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的布列斯特(今屬白俄羅斯)的一個波蘭猶太人家庭,他是家中三個孩子裡最小的一個,比金出生時的助產護士是日後另一位以色列總理艾里爾·夏隆的祖母。[1][2]比金的母親來自當地一個著名的拉比家族,他的父親是一名木材商,是當地的社區領袖和錫安主義的狂熱支持者,也是狄奧多·赫茨爾的崇拜者。
比金在他的童年時期接受傳統猶太教的學習,他和當地的大多數猶太少年一樣都是錫安主義童軍的成員。比金於16歲加入了宣揚錫安主義的青年團體貝塔爾,[3]同時隨著蘇波戰爭後布列斯特歸屬於波蘭,比金進入了波蘭政府的學校學習古典文學[4]。
比金在成年後進入華沙大學學習法律,比金通過學習法律掌握了演講和辯論的技巧,這些能力是他日後在政壇活躍時重要的個人標誌。[5]比金在大學求學期間非常活躍,組織成立了猶太人學生自衛組織對抗校園中的反猶主義活動。[6]比金於1935年從華沙大學畢業,比金在求學期間結識了修正錫安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澤維·賈鮑京斯基,比金視雅博廷斯基為他的導師。因此比金在畢業後沒有從事法律工作,而是繼續投身雅博廷斯基創立的貝塔爾青年組織。[7]比金在貝塔爾組織內部晉升很快,他22歲時在克拉科夫組織了貝塔爾世界大會並在會上發言。1937年,比金成為了貝塔爾組織波蘭分部的負責人,同時還兼任了捷克斯洛伐克分部負責人。在他負責波蘭分部的期間,他走遍全國積極發展猶太青年加入貝塔爾青年運動。為了省錢,比金拒絕住在旅館,只在貝塔爾成員的家中借宿。在一次尋訪過程中,比金結識了房東的女兒、也是他未來的妻子阿莉扎·阿諾德。兩人於1939年5月29日結婚,兩人共育有三個兒女。[8][9]
比金在波蘭期間除了積極發展貝塔爾的成員以外,還不斷組織波蘭猶太人遷居巴勒斯坦地區。1939年8月底,比金試圖組織1500名波蘭猶太人偷渡前往羅馬尼亞,但是未能成功。待比金返回華沙後,德國已經開始入侵波蘭,比金於戰爭爆發三天後和一些猶太社團領袖逃往波蘭東北部維爾諾以躲避戰禍。然而不久蘇聯亦入侵波蘭東部,維爾諾於1939年10月28日被蘇軍占領。

1940年9月20日,比金被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逮捕並被關進監獄,隨後蘇方以「英帝國主義間諜」的罪名判處其八年有期徒刑,於1941年1月1日送往俄羅斯北部的伯朝拉勞改營。
1941年7月,蘇德戰爭爆發,根據蘇聯政府和波蘭流亡政府簽訂的協議,蘇聯逐步釋放了被關押的波蘭戰俘和平民。比金於1942年被釋放,他以下士的軍階加入了由安德斯將軍組建的安德斯軍。隨後比金派赴英國治下的巴勒斯坦託管地,1942年5月比金通過伊朗抵達巴勒斯坦地區。[10]
抵達巴勒斯坦後,比金和其他波蘭猶太人一樣面臨兩個選擇:繼續跟隨波蘭軍隊和納粹德國作戰,還是留在巴勒斯坦地區為建立猶太人國家而戰。雖然比金最初傾向於留在波蘭軍隊,但最終還是在猶太準軍事組織伊爾貢的成員勸說下改變了主意。安德斯軍團的副指揮托卡澤維斯基將軍默許了比金的決定。1942年12月,比金正式脫離波蘭軍隊加入伊爾貢。[11]
Remove ads

比金在巴勒斯坦期間以激進的態度投身猶太復國運動,他反對以色列地工人黨與英國政府的合作關係。比金強烈抨擊英國政府在歐洲猶太人面臨滅頂之災之時還在限制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他認為驅逐英國託管當局並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才是拯救歐洲猶太同胞的唯一方法。
1943年,比金成為了伊爾貢的領導人,他決定率領伊爾貢以武力打擊英國託管當局,逼迫英國離開巴勒斯坦。而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官方組織猶太代辦處、猶太民族會議及下屬的武裝組織哈加納均主張避免和英方發生直接衝突,他們均認為英國在戰爭勝利後肯定會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但是比金認為英國政府早已違背了1917年貝爾福宣言里關於支持猶太人建國的承諾,因為英方已經於1939年出台了限制猶太人移民的白皮書以獲得阿拉伯人的支持。為此貝與猶太代辦處決裂,轉而與更加激進的錫安主義武裝組織萊希進行合作。
比金詳細研究了愛爾蘭獨立戰爭和印度獨立運動的過程,他認為展開廣泛的游擊戰有助於打擊英國當局的聲望,使英方在當地更加不得人心,以此可以獲得依舒夫的支持。
同時比金也倚重於國際媒體的關注,他表示要讓巴勒斯坦變成一個全世界都矚目的「玻璃屋」以吸引國際關注,創造國際輿論和影響對英國當局施壓,以逼迫英國不得不在加強鎮壓力度和最終撤軍之間做出選擇,比金確信英國最終會不堪重負而撤軍。此外比金又將武裝攻擊的目標限定在英國當局的政府和警察機構,他認為過分攻擊英國的軍事目標會干擾英國的對德國的作戰。[12]
1944年2月1日,伊爾貢宣布起事。12天後,伊爾貢成員炸毀了位於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和海法三個城市的英國當局移民機構辦事處,同時避免了人員傷亡。隨後伊爾貢又攻擊了上述三個城市的英國稅務機關和警察局,造成2名伊爾貢成員和6名警察喪生。與此同時,萊希也展開了對英國警察的襲擊。[12]整個1944年,伊爾貢和萊希的暴力活動愈演愈烈。[13]


1944年11月6日,兩名萊希組織成員在開羅殺死了英國中東事務大臣莫因勳爵,此舉不僅激怒了英國當局,也震驚了猶太代辦處。英國政府強令哈加納與巴勒斯坦託管當局合作剷除伊爾貢和萊希等猶太人地下組織。隨後哈加納發動了狩獵季行動,配合英國當局對伊爾貢和萊希開展了維持數月的清繳行動,逮捕了數批猶太地下組織成員。為了避免在巴勒斯坦發生猶太人內戰,比金下令伊爾貢停止暴力活動以度過危機。比金判斷猶太代辦處最終還是會和他達成一致,因為英國已經無意履行貝爾福宣言的承諾,猶太人的建國最終還是要依靠武力完成。隨著時間推移,哈加納對於清剿行動也不再熱心,伊爾貢則在依舒夫里贏得了廣泛的認同與同情。[12]
1945年夏天,歐洲大陸的戰事已經結束,而英國對於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仍持消極態度,此外還不斷阻撓猶太人倖存者移民巴勒斯坦,猶太公眾對英國政府的敵意不斷加深。在這種情況下,猶太代辦處開始與伊爾貢和萊希接觸商討合作事宜。哈加納、伊爾貢和萊希經過談判聯合成立了希伯來抵抗運動,以合作對抗英國託管當局,但伊爾貢和萊希仍保持獨立地位。1945年至1946年間,哈加納、伊爾貢和萊希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英國政府機構、軍事目標和當地基礎設施展開了一系列武裝襲擊。1946年6月29日,英國政府調集重兵開展阿加莎行動,在巴勒斯坦地區大規模搜捕猶太武裝人員,同時還查抄了猶太代辦處總部並逮捕了依舒夫領導人。作為報復,比金指揮伊爾貢炸毀了英國在巴勒斯坦的軍政機構所在地大衛王酒店,造成91人死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大衛王酒店爆炸案。
然而希伯來抵抗運動內部各派的合作關係在爆炸案後產生了產生了裂痕。哈加納在爆炸案後減少了對英國軍事目標的攻擊,將主要精力投入了幫助歐洲的猶太難民偷渡進入巴勒斯坦的行動中,同時也徹底斷絕了與英國當局的合作。伊爾貢和萊希在幫助猶太難民偷渡的同時,依然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對英國當局的武裝襲擊上,意圖通過大量武裝襲擊迫使英國不堪重負最終撤出巴勒斯坦。1946年12月,英國當局判處兩名被逮捕的伊爾貢成員18年有期徒刑,同時還附加了鞭刑。作為回應比金下令伊爾貢綁架了四名英國軍人而後對四人實施了鞭刑。1947年5月4日,伊爾貢和萊希合作攻入了位於阿卡的監獄,救出被關押的200多名被關押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劫獄過程中有15人喪生,3名伊爾貢成員被俘。7月29日,英國當局隨後將3名被俘伊爾貢成員處以絞刑,比金為了報復同樣下令將伊爾貢逮捕的兩名英國中士處以絞刑,並將他們的屍體掛在了內坦亞的一片樹林裡。由於巴勒斯坦的局勢持續動盪,英國當局不堪重負。1947年9月,英國內閣投票決定英國託管當局撤出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問題交由聯合國解決。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了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確定了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的分治方案,同時英國駐巴勒斯坦軍政機構開始逐步撤離巴勒斯坦。[14][15]
在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通過後,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隨即爆發了激烈衝突。比金領導的伊爾貢與哈加納、萊希一同開始了對阿拉伯人的戰鬥,伊爾貢參與了攻打雅法和耶路撒冷舊城的解圍戰。
最有爭議的行動出現在1948年4月9日,伊爾貢和萊希的120餘名武裝人員闖入耶路撒冷西部的代爾亞辛村,屠殺了100餘名當地阿拉伯村民,這就是著名的代爾亞辛村大屠殺,包括哈加納在內的各方均強烈譴責屠殺事件,而伊爾貢和萊希則堅決否認屠殺指控,比金還威脅如果猶太代辦處不接受他的說法那他將脫離統一指揮。[12]
比金在指揮對英國當局和阿拉伯人的攻擊的同時還不得隱藏自己,因為他一直遭到英國政府的通緝,比金當時是英國當局的在巴勒斯坦的頭號通緝犯,軍情五局對於他的擊斃或抓捕的懸賞達到了一萬英鎊。比金在此期間不得不帶著妻子和孩子東躲西藏,他當時被迫續起鬍鬚、使用伊斯雷爾·薩索夫(Yisrael Sassover)的假名偽裝成一個拉比,此外還使用各種迷惑手段誤導英國情報機關。在大衛王酒店爆炸案後,英軍一度接近抓獲了比金,但他躲藏在一個隔間裡而免於被捕。[12]1947年,比金搬到了特拉維夫市中心,使用一個被遺棄護照上的姓名「約拿·柯尼格紹夫」(Dr. Yonah Koenigshoffer)作為自己的假名。比金一直保持隱姓埋名直到1948年4月英國當局結束巴勒斯坦託管統治結束。
在以色列建國後的許多年裡,比金及其領導的伊爾貢在建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一直面臨廣泛爭論。[16]而比金對於他被描繪成一個好戰的異議者而感到不滿。[17]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第一次以阿戰爭隨即爆發,伊爾貢與哈加納、萊希一起合作保衛新建立的以色列。5月15日,比金通過廣播宣布自己停止躲藏開始公開活動。6月1日,比金與臨時政府總理本-古里昂簽訂協議,伊爾貢組織正式編入新成立的以色列國防軍,同時伊爾貢獲準保留有一個臨時指揮部和一支位於耶路撒冷地區的獨立戰鬥營,這使得伊爾貢實質上仍然接受比金的指揮。 [18]1948年6月,在聯合國規定的停火期間,伊爾貢組織了一艘裝有大批武器彈藥和800多名志願者的貨船阿爾塔列納號(Altalena)從法國出發前往以色列。事先得知情報的以色列臨時政府總理本-古里昂和比金隨後就此事進行了談判。比金提議將大多數武器交予以軍,伊爾貢僅保留五分之一併將其配發給位於耶路撒冷的伊爾貢戰鬥營。本-古里昂同意了提議,但比金隨後又提出伊爾貢拒絕臨時政府的監督獨立卸貨。本-古里昂不願再忍受比金這種自行其是的行徑,更不願承認伊爾貢成為國防軍內部的「軍中之軍」,因此他決定收回成命。
6月20日,阿爾塔列納號貨船抵近特拉維夫北部的維特金村(Kfar Vitkin)海岸,比金率領伊爾貢成員們在海岸迎接,並且開始卸貨。與此同時,臨時政府在特拉維夫召開會議,本-古里昂決心強令比金徹底繳械投降,他在會上表示:
我們必須決定是將權力移交給比金還是強令他解散組織,如果他不願順從,我們就開火!否則我們就得解散自己的軍隊了。
臨時政府決議授權軍隊在必要時使用武力解除伊爾貢的武裝並收繳船隻及武器。以軍的亞歷山德羅尼旅奉命包圍了事發區域,此時阿爾塔列納號上的武器仍在卸載過程中,亞歷山德羅尼旅旅長給比金下達了最後通牒:
致:比金
根據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部的命令,我獲授權以以色列政府的名義收繳抵達我所管轄海岸區域的軍用物資,現要求你交出所保管的武器,同時要求你立即與最高層聯繫。要求你立即執行這項命令,如果你拒絕執行命令,我將使用一切手段迫使你執行命令並將徵用武器以轉交於以色列政府。我們希望告知你周邊區域均已被全副武裝的部隊和裝甲車所包圍,所有道路已封鎖。你將對拒絕命令的後果承擔全部責任。船上的所載人員在解除武裝後可以按照你的安排前往營地,你有十分鐘時間作出答覆。
D.E.,旅長
比金拒絕了最後通牒,所以調停的努力均告失敗。以軍開始強攻,經過短暫交火後,位於海灘上的伊爾貢成員被迫投降,並將已經卸在海灘上的武器交給了以軍。
比金在交火發生時登上了阿爾塔列納號貨船,隨後指揮貨船駛向伊爾貢支持者眾多的特拉維夫。6月22日,貨船抵達特拉維夫海岸,許多已經加入了國防軍的前伊爾貢成員紛紛脫離部隊前往海灘接應,一場以色列內戰幾乎迫在眉睫。本-古里昂命令總參謀長伊加爾·亞丁在海灘集結重兵並部署了重武器,準備以武力解決。當天下午4點,本古里昂下令炮擊阿爾塔列納號貨船,貨船很快起火燃燒。 [19] 美國籍船長門羅·費恩(Monroe Fein)打出白旗並下令船員棄船,船上人員紛紛跳入水中逃生,比金在甲板上堅持到最後時刻方才撤離。阿爾塔列納事件總共有16名伊爾貢成員被打死,其中有10人在炮擊中喪生,6人在維特金海灘的交火中被打死,以色列國防軍方面有3人死亡。[20][21][22]此外伊爾貢方面有包括多位領導層在內的200餘人被捕,他們在數月內被陸續釋放。比金僥倖逃脫,最終於1948年8月27日同意徹底解散伊爾貢的武裝組織,伊爾貢成員分散編入以色列國防軍,比金因而也獲得了赦免。阿爾塔列納號貨船在被炮擊後擱淺,於1年後被拖往公海沉沒。[23]
政治生涯

在比金宣布解散伊爾貢後轉入政壇,1948年8月,比金與一些前伊爾貢領導層成員創建了右翼政黨赫魯特(意為自由)。[24]但在創立初期由比金的導師雅博廷斯基創立的修正錫安主義聯盟並不認可比金的政黨,他們認為比金盜用雅博廷斯基的名義與他們分庭抗禮。
1948年11月,比金前往美國訪問,在此期間愛因斯坦、胡克、阿倫特等知名美國猶太人以及數個美國猶太社團聯名發表公開信,強烈抨擊比金是恐怖分子,赫魯特是「巴勒斯坦的右翼沙文主義組織」,[25]指出他們在組織框架、行事風格和宣揚種族優越的政治理念都很像納粹黨,還指責伊爾貢在猶太人社區散布恐怖。[26][27]
在1949年舉行的以色列第一屆議會選舉中,赫魯特獲得了11.5%的選票,贏得了14個議會席位,為議會第四大黨派。而修正錫安主義聯盟沒能進入議會,在隨後選擇了併入赫魯特,這讓比金已經是公認的修正錫安主義領導人。1950年,比金試圖訪問英國時被拒絕入境,英國政府指責他是「臭名昭著的伊爾貢恐怖組織領導人」。[28]
在此之後十幾年裡,比金不斷整合各派右翼組織,還在黨章中加入恢復大以色列的激進章程,這使得赫魯特日趨壯大,發展成了長期執政的工黨聯盟的主要反對黨。[29]比金與時任以色列總理本-古里昂關係惡劣,兩人作為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左翼和右翼領袖人物早有宿怨,而阿爾塔列納事件又激化了兩人的緊張關係。比金指責以色列地工人黨是腐敗的布爾什維克政黨,本-古里昂則多次重申堅決不與赫魯特及以色列共產黨合作,甚至在議會會議時拒絕提比金的名字。
比金與本-古里昂最大的分歧是關於是否接受德國賠款的問題,因為以色列在建國初期經濟困難,1951年底本-古里昂政府開始和聯邦德國政府開始接觸商討德國對猶太人的賠償問題。比金強烈反對向德國索要賠款,稱此舉就等於輕易原諒了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犯下的罪行。[30]1952年1月,以色列議會召開會議商討是否接受德國賠款,當天比金率領一萬五千餘人在耶路撒冷進行遊行示威,比金在現場發表極具煽動性的演講抨擊本-古里昂,還揚言要以暴力推翻政府,他還提到了阿爾塔列納事件:「當時向我開炮時,我下令不要還擊,而今天給你們下令,還擊吧!」[31]人群在比金的煽動下涌往位於喬治王街以色列議會大樓,並向大樓的窗戶投擲石塊,很快演化成騷亂。隨後警察用催淚瓦斯和水炮強行驅散了示威者,數百人被捕,200餘名騷亂者、140餘名警察和幾位議員受傷。比金因為被控煽動暴力被禁止參加議會6個月,公眾輿論普遍指責比金應為事態激化負責。比金以其慷慨激昂的演講詞深刻描繪了大屠殺的慘烈和悲壯,這為他贏得了大量支持者,但同時作為一個煽動者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右翼分子沒有停止阻撓德以和解的進程,1952年三月,以色列右翼分子試圖用郵件炸彈行刺聯邦德國總理艾德諾,炸彈在拆解過程中爆炸,導致一名德國工兵死亡,兩人受傷。隨後五名以色列人在巴黎被捕,經查全部是前伊爾貢成員。此舉也使得艾德諾開始與以色列反對派進行接觸,避免出現更大的阻力。五名密謀者被法國政府遣送至德國,德國政府又將他們遣返以色列。40年後,當年參與此事的埃塞爾·蘇蒂特(Elieser Sudit)回憶稱比金參與策劃了暗殺行動。[32][33][34][35]
Remove ads
在隨後的十年裡,比金領導的赫魯特沒能在議會選舉中更進一步,1961年赫魯特只獲得17個議會席位。1965年,赫魯特與以色列自由黨組成了中右翼的加哈爾集團,但在當年的選舉中也總共只獲得26個議會席位。在1966年赫魯特黨代表大會上,年輕的奧爾默特開始挑戰比金的權威,比金一度宣布將從領導崗位上退休,但隨後又在人們的挽留下收回成命。1967年6月,第三次以阿戰爭爆發,加哈爾集團加入了由總理列維·艾希科爾的內閣,與以色列地工人黨、拉菲黨一同組成民族聯合政府。比金在內閣擔任不管部部長,拉菲黨的摩西·達揚擔任國防部長。1970年8月,加哈爾集團決定退出聯合政府,因為比金不滿梅厄同意了美國提出羅傑斯計劃,該計劃主張蘇伊士運河停火以色列和埃及應結束在運河的軍事對峙,以色列應撤出1967年所占領的土地。[36]比金認為同意羅傑斯計劃即意味著以色列同意了1967年的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里關於「以色列軍撤出在最近戰爭中占領的領土」的要求。8月5日,比金在議會發表講話,指出他本人堅決反對以色列撤出約旦河西岸地區,因此他本人和數名加哈爾集團內閣成員集體退出政府。[37]
Remove ads

1973年,比金接受了自由黨主席夏隆的提議,將加哈爾集團、自由中心和其他幾個小黨派整合,建立了以色列聯合黨,比金本人擔任主席。在贖罪日戰爭結束後,以色列進行議會選舉,以色列聯合黨一舉獲得39個議會席位,但仍是反對黨。
贖罪日戰爭後,以色列國內的公眾輿論對於工黨的不滿不斷上升。政府在戰爭初期應對不利,導致以色列承受了嚴重損失,以色列國內輿論紛紛要求問責。作為以色列國內反對工黨社會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比金及其以色列聯合黨的支持度不斷上升。比金還適時開始迎合米茲拉希猶太人的支持,來自中東地區的米茲拉希猶太人數量增長較快但社會地位長期被邊緣化,比金主張的尊重猶太教傳統和反社會主義等政策對米茲拉希猶太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而1974年至1977年執政的拉賓和佩雷斯的工黨政府飽受腐敗指控、內訌和經濟停滯的影響,長期與工黨合作的國家宗教黨也開始右轉,這些都成了比金走向以色列政治中心的重要基礎。
Remove ads
以色列總理

在1977年5月17日舉行的以色列議會選舉中,比金領導的以色列聯合黨拿下43個議會席位,一舉成為了議會最大黨派。這次選舉在以色列國內稱為「劇變」(Mahapakh),因為這是在以色列建國近三十年來持續執政的工黨聯盟第一次被右翼的以色列聯合黨所取代,實現了以色列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政黨輪替。以色列聯合黨的勝利也意味著以色列社會開始了一次根本性重組,以色列建國初期一直占有主導地位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及其所倡導的左翼思潮逐步被此前一直處於社會邊緣的米茲拉希猶太人及其宗教主義所取代,社會保守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的思潮逐漸成為主流。
以色列聯合黨在選戰中一路領先,比金的個人形象起到了很大作用。由於比金過去的所作所為,他經常被工黨描繪成一個極權主義者和極端分子。比金在選舉過程中也適時改變了自己過去的激進形象,他以一個謙遜而虔誠的領導人形象出現,引起了對工黨執政不滿的選民的共鳴。以色列聯合黨贏得了以勞工階層為主體的米茲拉希猶太人選民的大部分選票,而伊加爾·雅丁新成立的戴希黨吸引了許多對工黨聯盟不滿的中上階層選民。戴希黨在選舉中獲得15個議會席位,大大分流了工黨聯盟獲得的選票,使得佩雷斯的工黨聯盟只獲得32席,以色列聯合黨成為了議會最大政黨。比金在以色列聯合黨總部在勝選演講中引用了葛底斯堡演講和妥拉中的語句,稱這次勝選是「猶太人歷史的轉折點」。
獲得了43個席位的以色列聯合黨仍需要與其他政黨聯合才能達到議會絕對多數席位以組建多數政府,因此比金開始了與宗教黨派和中間黨派合作。此外比金出人意料的提名工黨的摩西·達揚擔任外交部長,比金通過這次任命獲得更大的支持度。1977年6月20日,比金向議會提交了政府名單,組閣獲得通過。1977年10月,亞丁的戴希黨也加入了聯合政府,亞丁本人擔任副總理。
比金在就任總理後開始了對國內的一系列改革。比金政府將以色列的免費義務教育擴展至十年級。[38]同時建立了長期社會保障制度和國家補助體系[39][40]比金還廢止了工黨政府頒布的彩色電視信號禁令,將駕照最低年齡降至17歲。[41]此外政府還啟動了一項代號為「重生」的工程,由政府、猶太代辦處和猶太人社團共同募集資金,由總理辦公室牽頭,旨在改善塞法迪猶太人和米茲拉希猶太人所居貧民窟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該項目在貧民窟和貧困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鋪設公路、改善用水設施、照明系統、住房條件,同時擴建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教育及醫療設施等。至1983年,這項工程惠及了來自80多個城鎮社區的超過45萬居民。在比金離職後,這項政策依舊延續至今,用於改善弱勢群體及貧困社區的生活條件。[42]
比金在經濟方面主要以放寬經濟管制為主要政策,以改變以色列建國以來秉持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比金任命西姆哈·埃爾里奇擔任財政部長,埃爾里奇提出了經濟轉型計劃。計劃包括取消了政府的匯率管制並改由市場主導,取消消費品補貼,放寬外匯管制,同時增加增值稅,降低車船稅,降低關稅以鼓勵進口。轉型計劃取得了一定成果,大量高品質的廉價商品進入國內,企業利潤得到了大幅提升,股市情況也得以好轉。然而計劃並沒有像預想的那樣改善普通民眾的生活,由於增值稅的提高和消費品補貼的取消,加之美元匯率上升,很快引發了通貨膨脹和物價高漲。 1978年7月17日,以色列內閣召開會議討論通貨膨脹,比金在會上否決了關於政府干預通貨膨脹的提議。最終政府決定不對通貨膨脹採取任何措施,任其發展。但比金和一些內閣閣員也不是完全贊同埃爾里奇的自由放任政策,比金因為公眾的恐慌否決了埃爾里奇提出的縮減政府開支及將公共服務部門私有化的方案,只批准將18個國有企業進行私有化改制。[41][43]1983年,以色列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以色列四家最大的銀行估價崩盤,比金政府果斷對四家銀行實施了國有化。比金在任期間通貨膨脹持續上升,一直到1985年政府提出經濟穩定計劃以縮減開支後方才得以控制。持續數年的通脹大大削以色列總工會和基布茲的實力,這在客觀上有助於以色列徹底轉型為市場經濟,使得以色列從以政府管制和平均主義的計劃型經濟轉型為追求消費文化、高品質生活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41]
不過根據調查,比金在任期間以色列的貧富差距並沒有得到改善,尤其是貧困家庭的數量在比金在任期間猛增。[44]根據官方統計,以色列的貧困率在比金執政期間翻了一倍。[45]
Remove ads

1977年,比金在就任以色列總理不久就通過美國向埃及總統沙達特傳達了進行和平談判的意願。1977年9月16日,以色列外交部長摩西·達揚和埃及副總理哈桑·圖哈米在摩洛哥進行了秘密會談。1977年11月19日,沙達特乘專機訪問以色列,比金率領以色列各黨派政要親自前往機場迎接,這是阿拉伯國家元首第一次到訪以色列。1978年,比金在摩西·達揚和埃澤爾·魏茨曼的協助下,前往美國開始和平會談。在談判前比金還曾徵求了猶太教最有影響力的拉比施尼爾森的意見。[46]最終埃以雙方在美國總統卡特的斡旋下在戴維營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大衛營協議。根據協議,以色列將從西奈半島撤軍並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隨後在1979年3月26日,比金與沙達特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了埃以和平條約。這一系列協議的簽署成就了中東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阿拉伯國家承認了以色列的合法性,這也是以色列第一次實質上接受了「土地換和平」的政治理念。而這次承認是由阿拉伯國家中最有影響力的埃及做出的,因此大衛營協議具有深遠的戰略和地緣政治意義。
幾乎在一夜之間,比金的公眾形象就從過去不負責任的民族主義者變成了為和平而努力的政治家。1978年底,比金和沙達特一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然而,比金在推進埃以和平進程的同時卻在以色列聯合黨內部受到了諸多批評,許多比金的支持者都驚詫於他的轉變,他們認為比金放棄西奈半島其實就是背叛了修正錫安主義和大以色列的理念。以色列聯合黨內部以沙米爾為代表的強硬派堅決反對和平條約,但條約仍然得到了議會內多數支持並獲得批准。而以色列聯合黨內部強硬派於1979年10月退出以色列聯合黨,建立了泰西亞黨,以強硬的手段反對從西奈半島撤離軍隊和定居點。但以色列還是於1982年完成了從西奈半島的撤出,完全將西奈半島交還埃及。

在從西奈半島撤軍的同時,比金政府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並沒有完全履行大衛營協議。比金政府制定了繼續擴建猶太人定居點的阿隆計劃,參照聖經中所記載的具有歷史意義地區擴展定居點。[47]比金還任命夏隆為農業部長,由其主持在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大量擴建猶太人定居點,以儘可能的製造既成事實避免未來在領土問題上讓步。 此外比金在耶路撒冷問題態度強硬,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了耶路撒冷法,立法規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48]但大多數國家拒絕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
Remove ads
比金在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上台後即將其視為以色列的重大威脅,他非常關注伊拉克與法國、義大利合作的奧斯拉克核反應爐項目,認為該項目有助於伊拉克掌握核武器。比金下令在以色列國內建造了一個與奧斯拉克核反應爐一模一樣的模型以供以色列空軍進行轟炸練習。[49]此外以色列政府還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與法國、義大利協商,希望兩國停止對伊拉克提供核技術。在所有外交談判失敗後,比金決定對奧斯拉克核反應爐進行空襲。
空襲計劃在比金政府內部引起了巨大爭論。1980年10月,摩薩德向比金報告伊拉克的核反應爐將於1981年6月投入運行,最終內閣決定批准空襲行動。1981年6月,比金下達了空襲指令。[50][51]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派出8架F-16戰機和6架F-15戰機,成功摧毀了奧斯拉克核反應爐。[52]隨後比金在新聞發布會上解釋了空襲原因,比金表示「我們決不能允許以色列的敵人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威脅以色列人民」,他表示此次空襲絕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給未來每一屆以色列政府開的一個先例」。 [53] 空襲行動後,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均譴責以色列的空襲行動,6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478號決議譴責以色列。 [54]以色列國內的反對黨也批評了政府的這次行動,但主要是指責比金企圖用空襲影響即將進行的以色列議會選舉,隨後以色列聯合黨也得以順利在大選中獲勝繼續執政。大選獲勝後,以色列於1981年12月通過了戈蘭高地法,正式吞併了戈蘭高地,同時還宣布了國家航空公司在安息日的禁飛令。[55]
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趁機壯大並依託黎巴嫩南部對以色列進行襲擊。1978年,以色列藉口法塔赫武裝攻擊以色列平民,於3月15日占領了黎巴嫩南部。1978年年底,以色列在簽訂停火協議後撤軍,但仍然和黎巴嫩長槍黨武裝一起在黎以邊境設立安全區。之後巴解組織在黎巴嫩的活動有增無減[56],以色列在之後數年又曾多次空襲位於黎巴嫩的巴解組織目標。
1982年6月6日,比金政府藉口英國駐以色列大使遇刺受傷,實施了入侵黎巴嫩的加利利和平行動。比金原本希望通過一次短期的有限軍事行動解除巴解組織的威脅,同時協助當地的基督教馬龍派長槍黨武裝控制黎巴嫩南部,以保障黎以邊境的安全。但隨後馬龍派武裝和巴解組織很快陷入混戰,敘利亞也隨即介入,戰事隨即擴大。6月9日,以色列在貝卡谷地空戰中大敗敘利亞空軍,同時以軍地面部隊抵達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附近,遠遠超過了以色列政府事先授權的40公里推進線。以軍在貝魯特展開了長達數月的圍困戰,迫使巴解組織宣布撤出黎巴嫩,隨後以色列逐步撤軍。比金在解釋入侵黎巴嫩時稱這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採取的行動,並把阿拉法特比作為希特勒。
1982年8月,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長槍黨領袖巴希爾·傑馬耶勒當選為黎巴嫩總統,比金寄希望他就任後能與以色列簽訂和平協議。1982年9月14日,還未上任的傑馬耶勒被暗殺身亡,以色列和黎巴嫩長槍黨聲稱是隱藏在貝魯特的巴勒斯坦難民營的巴解組織成員製造了暗殺。9月15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夏隆率軍再次進入貝魯特西部,包圍了薩布拉和夏蒂拉的難民營。黎巴嫩長槍黨武裝於次日攻入難民營,在以色列國防軍的默許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
貝魯特大屠殺不僅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在以色列國內也引起了軒然大波。9月25日,40萬以色列人在特拉維夫舉行了以色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示威遊行,譴責比金政府的戰爭行為,要求政府對屠殺事件作出調查。比金政府迫於壓力宣布對屠殺事件進行調查,1983年2月7日調查結果公布,指出比金政府對於大屠殺負有間接責任,夏隆則負有個人責任。同時調查結果建議免去夏隆國防部長的職務,並禁止他今後擔任公職。夏隆本人拒絕辭職,比金也不願解除夏隆的職位。1983年2月10日,以色列社會活動家埃米爾·格倫茨威在參加「現在就和平」的集會中被以色列極右翼分子用手榴彈炸死,10人受傷。以色列國內的不滿情緒繼續高漲,夏隆被迫宣布辭職,改任不管部部長。而公眾對於要求比金辭職的聲浪也不斷高漲。[57]
比金在談到大屠殺辯稱自己受到了誤導。接近十年後,以色列國土報曾發表一系列文章,指責夏隆在戰爭過程中一直誤導和欺騙比金,導致戰事規模不斷擴大。1991年夏隆對國土報及作者進行起訴,開始了長達11年的訴訟。比金的兒子本尼·比金曾作為被告方證人在法庭作證,2002年法庭判決夏隆敗訴。[58]

比金的妻子阿莉扎於1982年11月去世,而她臨終時比金正在訪問美國首都華盛頓,妻子的去世對於比金來說是個極大的打擊。因為巴希爾·傑馬耶勒的遇刺身亡,比金所期待的黎以和平協議也遙遙無期。隨著駐黎巴嫩以軍的傷亡持續增加,以色列國內的抗議者在他的辦公地外持續示威。此外比金的健康狀況也不斷惡化,最終1983年8月,比金向赫佐格總統提交了辭呈,他對辭職的解釋只有一句話「我沒法再幹下去了」。接替比金的是與他合作了數十年的前萊希領導人伊扎克·沙米爾。
退休後的比金完全停止了公開活動,他隱居在耶路撒冷森林的一處公寓裡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階段。比金除了時常去妻子的墓地祈禱外幾乎很少離開自己的住處,比金的生活由子女和私人秘書照料,他除了親友和家人外幾乎不接待訪客,也拒絕記者採訪。根據他的私人秘書回憶,比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和看電影,幾乎每天能看一本書。比金仍然在關注外部世界,並且堅持著長期養成的每天早晨收聽BBC廣播的習慣,並訂閱了很多報紙,此外比金還在以色列聯合黨內部保留了一些影響力。[59][60][61]
1992年3月3日,比金在自己的公寓中突發心臟病,隨後被立即送往特拉維夫的艾希洛夫醫院的重症監護室,此時比金的左側身體已經失去知覺。之後6天裡比金的情況沒能得到好轉,3月9日凌晨3點15分許,比金的情況急劇惡化,他的子女也前來探望,一個半小時後比金去世,早上6點,拉比為他做了最後的禱告。[62][63]
比金的葬禮於3月9日下午進行,他的棺木從殯儀館出發經過4公里的路程抵達橄欖山,路程中成千上萬的人前來為他送行。[64]根據比金的遺囑,他的葬禮遵照猶太教傳統從簡。比金沒有下葬於諸多已故以色列領導人墓地所在的赫茨爾山,而是選擇了他的妻子墓地所在地橄欖山,因為他希望與妻子及許多地下活動時犧牲的戰友在一起。[65] 約有七萬五千人參加了比金的葬禮,包括總理沙米爾、總統赫佐格、以色列內閣全體成員、最高法官、各黨派議員和各國駐以色列大使。前伊爾貢成員在葬禮中為比金扶靈。[66]
比金曾在第15部丁丁歷險記的黑金之國的初版中出現,[67]但在再版中被刪除。[68]此外他也曾在以色列動畫電影和和巴什爾跳華爾茲、驚險小說第五名騎手和科幻小說驚人的平衡中出現。
1977年的美國電影奇襲恩德培中,由美國演員大衛·奧帕圖歇飾演,而在1983年描寫埃及總統沙達特的短劇沙達特中,由美國演員巴里·莫爾斯飾演比金。
X戰警系列漫畫的作者之一克里斯·克萊蒙特曾表示比金與漫畫中的萬磁王有相似之處。[69]
關於比金的舞台劇《比金先生》於2013年7月在耶路撒冷的比金遺產中心上演。
出版書籍
- The Revolt (ISBN 0-8402-1370-0)
- White Nights: The Story of a Prisoner in Russia (ISBN 0-06-010289-6)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