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民主礁
南中國海島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民主礁(中國大陸、香港作黃岩島,英語:Scarborough Shoal,直譯:「斯卡伯勒礁」;西班牙語:Bajo de Masinloc,直譯:「馬辛洛克淺灘」;菲律賓語:Buhanginan ng Panatag,直譯:「班拿獨淺灘」),是南海中沙群島的一個環礁。該礁距離菲律賓蘇比克灣100海里、中沙大環礁160海里、西沙群島340海里、海南島500海里。為海盆中的海山上覆珊瑚礁而成,是中沙群島漲潮時唯一露出水面的島礁,鄰近馬尼拉海溝。
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中華民國都宣稱對民主礁擁有主權,目前民主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行政屬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區管轄,為中沙群島鎮政府所在地,目前由中國海警駐守執法。而當地除了民主礁主權爭議,還有對中國破壞生態的指責、盜採國際保育貝類的控告[2]。
2024年11月8日,菲律賓總統小費迪南德·馬科斯簽署《菲律賓海事區法》和《菲律賓群島航道法》兩項立法,定義菲律賓海洋領域的全部範圍,並明確海域的法律權力和建立海上和空中航線以加強其領土主權[3]。1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宣布民主礁的領海基線[4]。
Remove ads
名稱
民主礁的英語名稱爲「斯卡伯勒礁」(英語:Scarborough Shoal),又譯作「斯卡伯勒淺灘」[5]。其名稱源於1748年9月12日一艘英國商船斯卡伯勒號在當地觸礁,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將該礁命名為斯卡伯勒礁。[6][7]
在1734年的《維拉德地圖》上被標為「Panacot」,他加祿語意為「威脅」[8]。西班牙政府1792年的馬拉斯比那遠征確認了斯卡伯勒礁的經緯度後,1794年出版的海圖將斯卡伯勒礁與Panacot畫成兩個島。在1808年西班牙政府出版的《菲律賓總海圖》,以呂宋島西海岸港口馬辛洛克命名,西班牙語稱「馬辛洛克淺灘」(西班牙語:Bajo de Masinloc),標註又名斯卡伯勒礁[9][10][11][12][13]。
1935年中華民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公布《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名對照表》,其中Scarborough Reef被音譯為「斯卡巴洛礁」、主礁礁石South Rock則譯為「南石」。[10][14]1947年10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布《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斯卡巴洛礁更名為「民主礁」,以紀念施行憲法[15][16][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83年正式定名為「黃岩島」[18]。退潮時,潟湖內有上百塊礁石露出水面,它們多以土黃顏色為主,偶有黑色,這可能是「黃岩島」名稱的來歷[19]。
菲律賓稱爲「班拿獨淺灘」[20](他加祿語:Buhanginan ng Panatag),又譯作「帕納塔格礁」[21],「Panatag」意為「寧靜」[22]。三描禮士的漁民則常稱「加務洛」(他加祿語:Karburo)。[23][24]
Remove ads
地理
民主礁位於北緯15°07′,東經117°51′,距中沙大環礁約160海里,東距菲律賓蘇比克灣約126海里,民主礁與菲律賓之間是深達5400公尺的馬尼拉海溝[25]。與西沙、南沙島礁密集不同,民主礁是周邊數十萬平方公里海域內唯一露出水面的礁盤,位於國際重要水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26]。
民主礁發育在3,500公尺深的海盆上,是深海平原上的一座巨大的海底山峰露出水面的部分。民主礁所在海域的基底岩層屬大洋型地殼的玄武岩類物質,其上覆以火山噴發物及沉積岩(包括珊瑚礁)和頂部鬆散沉積層[27]。民主礁環礁的形成與洋殼垂直升降運動以及板塊水平運動有關。第三紀後期,南海東部南北向的海嶺形成,其頂部火山峰高出海面;後來火山作用停息,火山峰遭受海蝕夷平,並呈略低於海面的平頂山;平頂山以0.02一0.04公釐/年的速率下沉,待下沉到一定程度後即不再下沉。在下沉過程中,由於處在熱帶海洋的環境下,造礁珊瑚在平頂山頂部固著繁殖,並以接近于洋殼下沉的增長速率不斷向上生長,最後形成黃岩環礁[27]。
民主礁是珊瑚環礁發育而成的島,四周為距水面0.5~3公尺之間的環形礁盤,礁盤周緣長55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礁盤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內部形成一個面積為130平方公里、水深為10~20公尺的潟湖。潟湖內以北、南兩端的礁塊最為密集,北端者稱為北岩,退潮時露出水面積約1平方公尺,被淺灘包圍;南端者稱為南岩,兩者相距約10海里[28]。南岩(15°08'N,117°48'E)是漲潮時在礁盤上露出海面的巨大的礁石之一,上部面積約3平方公尺,海拔1.8公尺。[29]民主礁潟湖東南端有一個寬400公尺的通道與外海相連,這條水道水深9~11公尺,寬360~400公尺,中型漁船和小型艦艇可由此進入,從事漁業活動或者避風。
自然形態是環礁四周有星羅棋布的礁塊露出,礁塊表面大小一般為1~4平方公尺。
Remove ads
歷史及主權爭議
民主礁目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但同時菲律賓亦聲稱擁有該島主權,因而引發一系列的衝突和主權問題。
1997年5月,中國與菲律賓在民主礁海域對峙[30],中國海監船在對峙三天後主動撤離,菲律賓獲得民主礁的控制權。1999年11月3日,菲律賓507艦在民主礁東南入口處北側坐灘成功,後應中國政府要求於11月29日將507號艦拖帶脫淺並撤離。2009年3月10日,菲律賓總統亞羅育正式簽署「領海基線法」,將南海中的南沙群島、太平島、民主礁劃歸菲律賓國土範圍[30]。2012年之前,菲律賓實質上控制民主礁[31]。2012年4月中菲再次發生民主礁對峙事件。「中國海監75號」和「中國海監84號」編隊趕赴民主礁海域,制止菲律賓軍艦抓扣中方漁船和漁民。6月18日,因颱風天氣影響,菲律賓船隻全部撤離民主礁,而中國船隻並未撤離[32]。
2013年1月21日,菲律賓外交部長承認中國已「實質上控制」民主礁,菲船不能進駐[33]。1月22日,菲律賓通知中國仲裁意向並向中國發出訴求陳述,被中國拒絕[34]。
2016年7月12日,菲律賓訴中國案結果宣布中國主張之「九段線」無效。中國多次宣佈不承認裁決,並在仲裁案發布前後,在南海舉行空前規模大型軍演,轟六K發射了空射反艦大型飛彈鷹擊-12[35]。同時中國海警船驅逐菲律賓漁船[36]。7月16日,菲律賓漁界認為可以憑仲裁回到民主礁捕魚並有記者隨行,但被4艘大型中國海警船強力驅逐。後菲船欲在較遠處下網,亦被海警放下的多艘小艇驅逐,央視隨後證實[37]。10月19日,菲律賓新任總統羅德里戈·杜特蒂首訪中國,並爭取菲律賓漁民在民主礁的捕魚權。
在2017年3月的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三沙市市長肖傑透露,正在開展民主礁等島嶼環境監測站建設的前期工作[38]。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蒂表示無法阻止中國在民主礁開展建設工程。3月22日,中國外交部否認在民主礁建環境監測站的消息[39]。
2024年11月8日,菲律賓政府簽署《菲律賓海事區法》和《菲律賓群島航道法》兩項立法,定義菲律賓全部海洋領域範圍和法律權力[3]。1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民主礁的領海基線[4]。之後也加強了周邊區域的巡邏行動。12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向聯合國交存領海基線的聲明和相關海圖。[40]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