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北農業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北农业大学
Remove ads

38°50′47.76″N 115°28′33.63″E

快速預覽 河北農業大學, 老校名 ...

河北農業大學英語: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HEBAU / AUH),簡稱:河北農大,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保定市的一所省部共建的以林業及其工程與生命科學為優勢和特色的公立綜合性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創建於公元1902年(大清光緒二十八年),是中國建校最早並最早實施高等農業教育的農業高等院校[2][3][4][5][6]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7]河北省重點大學。學校為河北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9][10]國家林業和草原局[11][12][13]共建制(省部共建制)高校,並逐步計劃備案申報「華北農業大學」。學校現為河北省「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14][15][1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

該院校前身是近代中國歷史建立最早的農業高等院校直隸農務學堂,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近現代農業科技人才,是中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院校之一,也是中國大學自近代以來建校史最為悠久的大學之一。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八國聯軍入侵清朝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談,接受八國聯軍提出的《辛丑和約》,此舉對中國打擊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動進行變法,史稱「清末新政」。其中,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一個重要內容即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廣學堂辦法,並於同年8月15日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在此背景下,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深感中國農業人才之缺失,即上書奏為揀員調補同知要缺恭折(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於慈禧太后,於1902年創建直隸農務學堂,後曾更名為直隸高等農務學堂、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稱為河北省立農學院,1975年至文化大革命運動結束之際,該校名稱曾短暫稱為「華北農業大學[17][18]

Remove ads

學校基本概況

  • 英文名: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 建立:公元1902年(大清光緒二十八年)
  • 校訓:崇德 務實 求是
  • 辦學性質:公立普通高等綜合型院校
  • 學校代碼:1310086
  • 組織機構代碼:40170702-3
  • 法人代碼:10086
  • 學位層次:具有學士,碩士(學術型及專業型),博士多層次學位授予權
  • 本科批次:第一批次
  • 校址:
更多資訊 校區, 地址 ...
  • 教職員工及設施建設:在校教師3000餘名,教授及相應職稱人員426人,副教授及相應職稱人員635人,博士生導師147人,碩士生導師595人。其中10名教師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7名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院長。2013年,該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9];2014年,該校入選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21][22]。校園占地3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27萬平方米;紙質型圖書與文獻200餘萬冊,中外文報刊6000 余種,擁有各種類型的資料庫24個,電子圖書84.5萬冊;儀器設備值14.86億元人民幣;附屬實驗農場330餘公頃、林場2700餘公頃。該校在河北省內有關縣(市)設立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基地46個;
  • 學生:截至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29,263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2250人;另有各類在職申請碩士學位人員30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3000餘人。該校是中國農林院校中辦學規模最大的院校;
  • 圖書期刊:該校現珍藏有《四庫全書》、《中華再造善本》等多部珍貴文獻,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藏書點,省級科技查新單位;
  • 國家委託學校研究機構:國家北方山區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設有2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基地、試驗站)。該校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790餘項,鑑定科技成果500餘項,到位科研經費6.3億餘元,年創社會效益百億元。科學技術獲獎等級和數量連續十年居於河北省高校之首,連續多年進入中國內地高校百強;
  • 國際機構組織委託學校常設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1994年至2008年)(現已遷至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Remove ads

國際及地區間校企合作

河北農業大學與國(境)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有著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該校與以下院校確立開展交流與校際合作,並已簽訂交流與合作協議:

該校與以下院校確立開展合作辦學項目

該校2001年起開始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和進修生並已有以下國家學生留學該校:

該校發展並承擔多項國際/地區間農業及其他業務人員的培養與教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公布的援外培訓項目名單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提供的相關資料,河北農業大學已培訓開發中國家學員251名。截至2012年,該校已承辦了3期援外培訓官員班和4期援外培訓技術班,培訓了來自亞洲、非洲、大洋洲和歐洲40多個開發中國家的178名學員,並對以下國家學院開展相關農業技術培訓:

該校與以下機構組織或企業確立了合作關係:
校企合作 2008年該校與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確立校企合作關係,並以機電工程學院為智力科研依託,組建長城汽車學院
思科 該校是中國內地/大陸地區首批與Cisco公司簽署辦學協議的100所高校之一
人才培養計劃 中國國際交流中心「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高校(河北省1所)
Remove ads

組織與管理機構

院系部門

該校設有27個學院,6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85個本科專業;具備全部類別的學生培養體系。有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部級重點學科,4個河北省強勢特色學科,13個省級重點學科,涵蓋了「農、工、管、理、經、文、法、藝術」八個學科門類。

研究生

全日制本科生

Remove ads

國際(留學)教育

繼續(再)教育(成人教育)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科研機構及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基地)

更多資訊 主管部門, 實驗室(工程中心)名稱 ...
Remove ads

司法鑑定機關

學術期刊

教學機構及相關業務部門

學科設置及建設

綜合實力排名

(樣本採集時間:2012年,樣本採集地域範圍:中國內地/大陸地區)

更多資訊 排名對象, 2012年名次 ...
  • 數據來源[25]

學校概念及文化

學校歷史及沿革

建校110年來,河北農業大學先後經歷了直隸農務學堂、直隸高等農業學堂、河北省立農學院、河北農業大學等歷史時期。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河北農業大學為中國農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並產生積極的深遠影響。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院校調整中,森林專業整建制調整到北京,參與組建了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整建制調整到內蒙古,參與組建了內蒙古農牧學院(現內蒙古農業大學);水利專業整建制調整到武漢,參與組建了武漢水利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的前身,現已併入武漢大學)。

Thumb
河北農業大學歷史沿革簡圖(公元1902年至2000年)[簡體中文版]

清朝 清朝初創時期(1902年至1911年)

Thumb
1902年,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上奏給慈禧太后關於建立直隸農務學堂的奏摺《奏為揀員調補同知要缺恭折》再片 之「省城設立農務局片」,慈禧太后硃批「知道了」,隨之建立直隸農務學堂。該奏摺現藏於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深感「直隸地瘠民貧,非講求地利,振興農務不足資生計。」認識到「外洋雖以工商立國,而尤注意於農務,專部以統之,學堂以教之,故近年歐美農學精益求精。」經奏請清政府批准,建立了中國最早的高等農業院校——直隸農務學堂。學堂大門原位於保定市西下關一畝泉河北側,坐北朝南,青磚灰瓦,三楹,大紅門,是座莊重、威嚴的宮廷式校門(原畿輔大學堂址),校址初建在霍家大院(現河北省保定市南市區建華大街一道橋北),占地100畝。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指派黃璟為學堂總辦,李兆蘭為提調。同年十一月,招收學生60名,除在本省各州縣考選錄取之外,還有山東省選拔咨送和京旗選送的學生。學堂分速成、預備兩科,速成學習一年畢業,預備科學習五年畢業。兩科均開設農業、蠶桑專業課,任課教員多是到日本留學回國的知識分子,並聘請一批日本國學者,學堂的總教員就是日本農業專家楠原正三。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速成第一班學生畢業。

  • 1902年直隸農務學堂創建(其建校原始文本檔案現由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保存);
  • 1904年直隸農務學堂更名直隸高等農務學堂,由直隸清政府學部管理 ;
  • 1911年直隸高等農務學堂更名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Thumb
直隸農務學堂大門(1902年)
Thumb
建校初期直隸農務學堂教室
Thumb
河北省立農學院於1931年的學校校門,現河北農業大學的校徽採用此門樣式作為校徽圖案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1911年至1949年)

Thumb
胡鄂公(1884—1951)(照片刊登於《民國之精華》),1909年考入直隸農業高等學堂

這段時期,河北農業大學知名學者有:中國著名學者、早期革命家、教育家劉仙洲,著名農學家孫醒東,中國早期玉米育種專家楊允奎,中國較早留美攻讀膠體化學的薛培元,植物分類學、生理、病理學專家,較早研究食用菌的學者劉汝強等。期間,河北農業大學共招生1600人,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近現代農業科技人才。如早期雜交玉米育種專家張連桂有機化學和農產品分析專家余蘭園,分析化學知名學者王子方,海洋湖沼和動物學家張璽,北平研究院院長的李書華等。林科學生,中國近代革命家、政治家胡鄂公等於1909年成立「共和會」,發起成立保定學生「斷髮會」。「共和會」後併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成為辛亥革命北方的主要組織者。

Thumb
建校初期辦公樓有秋樓
Thumb
1934年農學系全體學生合影

1931年的原河北大學解散後,省立農學院仍獨立辦學,在原校園北(現學府胡同),另建學院大門,座南向北。校門分內外兩道。外門為青磚方形歐式門垛,上部出兩重檐,門垛頂部呈圓形葫蘆狀尖頂。門垛從上到下有四組相對稱的凹形幾何圖案,兩個門垛由弧形鐵藝門額相連接,門額上從右至左弧形排列「河北省立農學院」七個大字。外門兩側為中式八字影壁。內門為歐式建築風格,拱形門洞,門兩側各有一附於牆體,而高出屋頂的半圓抱牆石柱作為裝飾,門額的橫條石上也刻有「河北省立農學院」。現在學府胡同兩旁的古柏,即校門兩側的小柏樹長成。當時的教師多是去日本、歐美留過學的知識分子,引進了 外國文化,因此大門採用了歐式為主、中西合壁的風格。這座大門是學校的標誌性經典建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現在河北農業大學的校徽仍然採用此門圖案。

  • 1918年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舉辦了十六周年校慶,並辦成「准全國農業科技博覽會」1918年,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舉辦了16周年校慶。校慶會展展出了民國初年京、津、冀、皖、豫、閩一帶30餘縣公署、農會、商會、農事試驗場、農業學校之新農具和農產品,特別展示了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安徽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福建省立甲種農業學校等六七所農業學校科學研究成果,以及河南省羅山縣農事試驗場的成果等。
    • 展覽廣泛採用了陳列參觀、報告講演等方式。展會分為徵集品陳列室(含實業廳出品和學業成績室)、標本陳列室(含動、昆蟲、畜、植、礦等)、顯微鏡陳列室(顯微鏡、蟲眼鏡、解剖器等,均可動手自測)、育蠶陳列室(蠶種、保護工具、消毒用具、育蠶用具、製絲制棉用具、檢驗用具)、化學陳列室(有普通化學、農藝化學)、物理儀器陳列室、農具陳列室、森林器具陳列室、演說報告會場等。沿途布置先農壇、耕牛模型,以花木為籬等,每處均有講解接待。展室共有34處,展品330多件。僅從1918年11月1日至3日,就接待參觀者42977人。成為首屆「准全國農業科技博覽會」。
    • 《農學月刊》第三期為校慶和展覽會出版專輯,通過「校慶+會展+期刊專號」的特別形式傳播科教興國的思想,是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的一個創造。
    • 校長郝元溥總結了這種模式的幾大優勢:一為察覺經過之是非,規定未來之計劃;二為鼓勵各班學者振刷全校之精神,已在本校畢業諸君亦可藉此來校,與現在修業各生聯成一體,互相討論,有所發明;三將本校學生全年實習所得成績品陳列各室,又徵求各處農產物送校陳列,籍資比較,增長知識;趁此時機,邀集近保農民來校參觀,互相研究,又附設農事講演會,宣講農學之新理,與農民聯絡感情。
  • 1921年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併入河北大學。1921年9月,駐保直系軍閥直魯豫巡閱使曹錕奉北洋政府教育部令,將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醫務學堂,還有法律、法政、高等師範等學堂合併,組成河北省第一所綜合性的大學——河北大學。首任校長由曹錕之弟直隸省長曹銳兼任。當時的河北大學以農科為主,專業設置為林學、農學、園藝三個系,學制四年。
  • 1930年河北大學(農科)改建河北省立農學院。
  • 1946年通縣農業專科學校、河北省立黃村初級農業職業學校合併為河北省立黃村高級農業職業學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至今)

Thumb
原河北黃村林業學校校址現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管理幹部學院,在大興亦有林校路街道等遺留地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政後於1952年在中國內地/大陸地區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河北農業大學積極支持新建院校,森林、牧醫兩系分別併入新建的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和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現內蒙古農業大學),1955年,水利系併入武漢水利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的前身,現已併入國立武漢大學)。1958年重新籌建了牧醫、水利等系,使河北農業大學成為具有6個系、9個專業、1個基礎部的綜合性農林類院校,於當年6 月改名為河北農業大學。1995年與河北林學院合併組建為新的河北農業大學。2000年,原河北水產學院、河北畜牧科技學院併入河北農業大學。學科設置涵蓋「農、工、管、理、經、文、法」七大門類,實現了學科交叉、文理滲透,具備了培養博士、碩士及各種不同層次人才的條件和能力。期間著名的專家學者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育種專家董毓琛教授,土木桁架設計專家夏亨熹教授,農業智能自動化專家鄺朴生教授,林學專家關君蔚教授,長江學者、化學專家郭子健教授等。

保定地區由中共控制後,河北農學院原校址被中共冀中區黨校占用。河北農學院先是暫駐在南關天主教淑慎女中,後政府撥出省立農事試驗場做為建院的校基(原曹錕花園),同時建兩個校門。兩個簡潔大門,同一樣式,一座設在校園府河北岸、另一座設在校園東部。北門由一跨府河木橋連接。大門牆壁均為磚、水泥結構,四個磚垛,木柵門。當時興建校門是以經濟實用為原則。

  • 1949年河北省立黃村高級農業職業學校更名河北省黃村高級學校
  • 1949年河北省立農學院更名為河北農學院
  • 1952年平原農學院(部分)併入河北農學院
  • 1952年河北省黃村高級農業學校更名為河北黃村林業學校
  • 1958年河北農學院更名為河北農業大學
  • 1958年河北黃村林業學校升格為河北林業專科學校
  • 1959年河北林業專科學校併入河北農業大學,改稱河北農大園林化分校
  • 1964年承德林業勞動大學創建
  • 1969年,河北農大園林化分校由北京黃村遷往河北省易縣
  • 1970年河北農業大學(園林分校)分建河北林業專科學校
  • 1971年承德林業勞動大學併入河北林業專科河北農業大學
  • 1985年河北林業專科學校升格為河北林學院
  •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中國內地/大陸地區高等院校經歷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資體制以及招生和就業體制改革從初步嘗試到全面深化的階段,在此期間,河北農業大學由於相關原因,並未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最終劃歸河北省屬地管轄,為此失去了申報中國內地/大陸地區「211工程」高校的有利條件與時機。
  • 1995年河北林學院併入河北農業大學
  • 2000年河北水產學院、河北畜牧科技學校併入河北農業大學
  • 2002年河北農業大學建校一百周年
  • 2011年河北農業大學由(河北)省屬高校改建為河北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共建高校(省部共建制)
  • 2012年河北農業大學建校一百一十周年

河北農業大學特殊時期事件

學術界知名校友

  • 黃立猷(1881-1929):日本盛崗高等農業學校畢業,1907年應清廷考試得農科舉人學銜。1908-1914年,歷任學校教務長、校長。
  • 諶克終(1899-1989):日本京都大學畢業,1934-1937年任河北省立農學院教授、園藝系主任。與吳耕民和章君瑜並稱為我國果樹蔬菜和花卉學三大宗師。1945年赴台參與接收台北帝國大學。
  • 祖德明(1905-1984):1929年畢業於河北大學農科,中國農科院作物所、中國科學院遺傳所奠基人,我國較早從事植物遠源雜交遺傳育種研究的科學家。
  • 張璽(1897-1967):1920年畢業於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是我國海洋動物學的奠基人,我國貝類學的開創者,曾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
  • 楊堃(1901-1997):1921年畢業於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留學法國里昂的中法大學。1931年回校任教,後到雲南大學、中國社科院工作,著名民族學家、民俗學家。
  • 趙雲夢(1902-2002):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畢業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知名土壤肥料專家。
  • 周發岐(1901-1990):1920年畢業於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北京理工學院副院長,軍事化工專家。
  • 徐廷瑚(1890-1965):1909年畢業於北洋高等農業學堂畢業生,赴法國留學。1919年回國,任國立北平大學教授、農學院副院長。1922年任河北大學預科主任兼農科學長。
  • 楊允奎(1902-1970):1932年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農學院。1933年,在河北省立農學院任教並從事玉米雜交育種工作,首推利用玉米雄性不育特性培育雜交種。我國農作物數量遺傳學科的創始人。
  • 孫醒東(1897-1969):1934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農學博士學位。1934年至1936年任河北省立農學院農學系教授、系主任,1950至1969年河北農業大學任教。中國大豆、牧草及綠肥作物研究的先驅者。
  • 曲澤洲(1914-1988):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園藝系。1949年後歷任河北農學院園藝系主任、教務長、副校長、中國棗研究中心主任。果樹學家、園藝教育家。
  • 齊雅堂(1900-1973):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畢業生,河北省立農學院教授,植物學家。
  • 關君尉(1916-2007):1949—1952年任教於河北農業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土保持學專家。

  • 董玉琛(1926-2011):1950年畢業河北省立農學院農藝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物種植資源學家。
  • 夏亨熹(1937-):著名結構工程、空間結構專家,教授;河北農業大學前校長;提出網格結構的兩種計算方法、三種新的結構形式;在非線性動力和穩定分析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主持和指導了數十個網架網殼結構的設計和施工;是中國第一本《網架規定》的編制人之一;第一屆國際輕型結構會議列為著名專家,並列入劍橋國際名人錄;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鄺朴生(1938-):河北農業大學學術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副導師,中國著名農業智能機械自動化專家;中國科學技術論文評審專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診斷委員會副主任;農業工程學報編委;民盟成員;原河北省政協常委、保定市政協副主席;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劉旭(1953-):1979年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農學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種質資源學家。
  • 趙治海(1958-):1981年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農學系;河北省「巨人計劃」領軍人才,穀子雜交育種專家—人稱「張雜谷」。
  • 張洪斌(1958-):1981年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農學系;美國Texas A&M 大學基因組學研究資源中心主任,現代植物基因組學早期創始人之一。
  • 邸洪傑(1961-):1983年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農學系;紐西蘭華人科學家,國際著名的土壤和環境科學專家,紐西蘭功績勳章獲得者。
  • 劉春吉: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小麥育種首席科學家。
  • 李保國(1958-2016):河北省武邑人。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知名經濟林專家,山區治理專家。國家時代楷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振華扶貧獎獲得者。其畢生奉獻於全國扶貧一線,被譽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其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
  • 李英賢(1971-):1993年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農學院;現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醫學基礎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力生理學效應機理與防護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航天員系統失重生理效應機理與防護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中國航天失重生理效應機理與對抗防護研究方向學科帶頭人。

歷任校(院)務首長

更多資訊 職務(位), 姓名 ...

大事紀略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