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泉州府文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泉州府文庙
Remove ads

泉州府文廟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海濱街道塗門街,始建於唐代,北宋太平興國年間遷至今址,南宋紹興七年(1137)重建,歷代多次重修[1]。2021年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22個遺產點之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快速預覽 泉州府文廟, 基本資訊 ...

泉州府文廟在該系列遺產中的價值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多元的社會群體是推動宋元泉州世界海洋貿易中心繁榮的核心力量,文廟和南外宗正司遺址是其中包括政府官員和高級知識分子在內的社會精英群體的象徵;另一方面,文廟與同在泉州城北部的開元寺、南外宗正司遺址等代表著固有的行政性城區,與宋元時期在泉州城南部隨貿易拓展的商業性城區相對應,這一城市發展進程體現出海洋貿易對海港城市形態的直接塑造[2]

Remove ads

歷史

泉州府文廟始建於唐代,最初為位於衙城西(今泉州市第六中學一帶)的魯司寇廟,傳有張九齡題額,五代時為宣聖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泉州通判喬維岳遷其址至子城南門崇陽門外東南的三教鋪(羅城南門鎮南門內東北),即今址,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即廟建學,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遷育材坊,至大觀三年(1109年)還復舊地,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重建,形成左學右廟的布局。南宋咸淳年間(1265年-1274年)重建大成殿,今大成殿大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仍保留宋代結構特點,明倫堂則重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3]

建築

Thumb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泉州府志》府學圖
Thumb
泉州府文廟平面圖

泉州府文廟主體建築分為孔廟和府學,西路孔廟依次為照牆(已不存)、廟門三間(已不存)、石橋(今已改建)、櫺星門三間(毀於20世紀30年代,現存遺址)、大成門三間(東有金聲門,西有玉振門,各五間,門前東西有兩座柵門(已不存),外題禮門、義路,內題賢關、聖域)、泮池泮橋和大成殿七間(前有月台和東西廡各十九間)[4]。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上覆以黃色琉璃瓦,檐柱用六根蟠龍石柱,金柱用兩根蟠龍石柱,鋪作採用真,室內梁架通飾彩繪,屋脊飾以剪瓷雕,殿前月台須彌座束腰處存有宋代青石浮雕花卉卷草紋飾[5]

東路府學依次為照牆(已不存)、學門三間(已不存)、洙泗橋(石橋,今已改建)、海濱鄒魯亭(已不存)、育英門三間(東西有附屬建築各三間)、學池學橋和明倫堂七間(前有東西書齋各五間)[4]。明倫堂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上覆以黃色琉璃瓦[5]

明倫堂西為崇聖祠,有前後兩進各三間,東為名宦鄉賢祠(已不存),再東為尊經閣(俗稱魁星樓,20世紀50年代拆除,頂層移建為今百源川池上的八角亭,原址今為華僑大廈[6]),教授署和訓導署分別位於明倫堂北和尊經閣北(均已不存)。另在西側南街(今中山中路)上建有泮宮門(2013年重建[7])。

根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泉州府志》府學圖,文廟周邊繪有十五座明清鄉賢專祠,今僅存蔡文莊祠、李文節祠和莊羹若祠三座,各專祠的情況如下表[8]

更多資訊 名稱, 建設年代 ...
Remove ads

展陳

Thumb
約南宋紹興八年(1138)《泉州重建州學記》碑拓片,題額者趙奇職銜為「左朝請郎提舉福建路茶事常平等公事兼市舶」,表明此時福建市舶司的職務由提舉茶鹽司兼領。

泉州府文廟現設有三個常態化專題陳列,其中東廡內為「刺桐風物——泉州市情展」,展示泉州市情概況與歷史文化特色;西廡內為「斯文聖境——泉州府文廟歷史文化展」,展示泉州府文廟的建築特徵、文化內涵、歷史地位以及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9];明倫堂內為「四海人文第一邦——泉州教育史話展」,展示泉州教育發展的歷程[10]

交通

公交站

公共自行車

  • Youbike 百源路站
  • Youbike 新門街頭站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