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泗州

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泗州是一個存在於北周清朝之間的,轄地在北周隋唐時在今江蘇省北部宿遷市淮安市連雲港市一帶,州治宿豫縣唐朝開元到北宋前,泗州在淮河以北洪澤湖周邊,在今天的泗縣泗洪縣五河縣盱眙縣西北一帶,州治泗州城。北宋時泗州轄地首次跨越淮河,包括了原屬楚州盱眙縣南宋與金在淮河一線對峙時,泗州屬於金南京路,與南宋盱眙軍南北對峙,黃河在此時期奪淮入海元朝時,泗州屬於淮安路,轄地再次南擴,包含了原屬揚州天長縣明朝時,泗州屬於鳳陽府,清朝為直隸州,包括今泗縣五河縣天長盱眙明光泗洪一帶,最後州府在現在的泗縣城。

歷史

古泗州在夏、商、周時均為徐國春秋時,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屬吳國。春秋屬中國歷史上的吳國善稻地,戰國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該地為東海郡下的盱台,因縣治曾設在山上,取「張目為盱,直視為眙」之意,故縣名曰「盱眙」,又因境內山上盛產都梁香草。秦末,楚國義軍曾立楚懷王孫心建都於此。西漢徐州刺史部臨淮郡盱眙督尉,三國時為魏國徐州下邳郡盱眙縣西晉時為徐州臨淮國盱眙。

南陳安州。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設置泗州,治所在宿豫縣(今江蘇省宿遷市)。

通濟渠(唐宋稱汴渠)自板渚向東,至開封轉東南經商丘、宿縣、泗洪,至盱眙縣北入淮河。隋煬帝曾在山上建都梁行宮,故又稱「都梁」(當時寫做:盱台),隸屬於江都郡。

唐代時為河南採訪道下,曾名為臨淮郡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為了加強對汴渠漕運管理,徙泗州由宿預縣至汴口臨淮縣,遂改臨淮縣為泗州城。 泗州城南臨淮水,西靠汴河,唐宋兩代是漕運中心,有「水陸都會」之稱,據《帝年紀略》和《泗州志》記述,這裡是「北枕清口,南帶濠梁,東達維揚,西通宿壽,江淮險扼,徐邳要衝,東南之戶樞,中原之要會」,「天下無事,則為南北行商之所必歷,天下有事,則為南北兵家之所必爭。土貢:錦、貲布。戶三萬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萬五千九百五十九。轄縣多達七個,少至三縣。如臨淮縣、漣水縣盱眙縣徐城縣[1]。「泗州直屬疆域,東至清河界洪澤九十里,西至五河縣潼河口一百二十里,南至盱眙縣淮河二里,北至宿遷界梅花道口一百五十里。轄七鄉五十三里,計有鎮集二十二個,是洪澤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我國歷史上交通發達,經濟繁榮,人口密集的港口歷史名城。

唐朝淮東節度使。五代時為江都府泗州;北宋為淮南東路泗州,州治泗州城。天長縣揚州劃入泗州曾為州治(單立天長軍時除外)。金時淮河以北設置南京路泗州,與南宋淮南東路盱眙軍對峙。元朝時,屬淮安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降為下州。舊領五縣:臨淮縣、淮平縣虹縣靈璧縣睢寧縣。至元十六年(1279年),割睢寧縣屬邳州。至元十七年(1280年),割靈璧縣入宿州,以五河縣來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並淮平縣入臨淮縣。二十七年(1290年),廢臨淮府,以盱眙縣和天長縣隸焉。領五縣:臨淮縣、虹縣、五河縣、盱眙縣、天長縣。

明朝設有鳳陽府泗州直隸州管轄,明朝政府官方認定此地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朱元璋出生於在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附近。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泗州城北門外十三里處楊家墩,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明代第一陵——「三祖陵寢」。《鳳陽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明代和清初期,廬、鳳、淮、揚、滁、徐的欽差以及監察御使,鳳泗兵備道,江北提刑按察使等官署都曾駐設在泗州。

Thumb
泗州在安徽省的位置(1820年)

明清時州城屢遭洪水淹沒,康熙時(1680年)陷入洪澤湖,乃寄治盱眙縣。由於淮河流域的洪澇災害和地陷,泗州城消失。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泗州徙治舊虹縣縣城,同時撤廢虹縣(後發展成今泗縣)。1912年(民國元年),撤廢泗州直隸州北洋軍閥時曾在鳳陽設有淮泗道,之後泗州分屬安徽,江蘇兩省,只見於一些縣名中。

更多資訊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區劃 ...
更多資訊 唐朝泗州轄縣 ...
Remove ads

刺史

唐朝泗州刺史
  • 夏侯雄(621年)
  • 薛萬述(貞觀年間)
  • 薛大鼎(貞觀年間)
  • 崔公禮(貞觀年間)
  • 魏倫(648年)
  • 鄭言思(唐高宗時)
  • 元乾直(唐高宗時)
  • 鄭某
  • 李茂復
  • 趙本質(690年—691年)
  • 許樞(695年—697年)
  • 李遜(698年—700年)
  • 竇懷讓(武周時)
  • 康德言(武周時)
  • 張繼本(唐中宗時)
  • 杜惟孝(710年)
  • 裴撝(景雲年間)
  • 楊元禕(先天年間)
  • 張安期(開元初年)
  • 郭某(715年—716年)
  • 蘇晉(716年—718年)
  • 王同人(728年)
  • 李孟犨(728年—731年)
  • 馮某(開元年間)
  • 盧暕(開元年間)
  • 王弼(738年)
  • 韋繩(開元年間)
  • 李裕(開元年間)
  • 魏晃(開元年間)
  • 于光嗣(開元年間)
  • 郭敬之(開元末年)
  • 臨淮郡太守
  • 李某(乾元年間)
  • 張崇暉(760年)
  • 李晃(760年)
  • 韋幼章(上元年間—寶應年間)
  • 李秀璋(唐代宗時)
  • 劉好順(769年之前)
  • 張萬福(784年)
  • 張伾(792年—805年)
  • 薛謇(810年—813年)
  • 田景度(813年—814年)
  • 令狐通(814年)
  • 劉某(元和年間)
  • 李進賢(820年)
  • 蘇遇(821年)
  • 李諒(821年,未任)
  • 薛公幹(821年)
  • 李宜臣(823年)
  • 崔珙(大和初年)
  • 韋正貫(開成、會昌年間)
  • 鄭助(大中初年)
  • 郭圓(大中年間)
  • 徐鄑(大中末年)
  • 穆棲梧(咸通前期)
  • 杜慆(868年—870年)
  • 辛讜(咸通末年—乾符初年)
  • 韋岫(875年—876年)
  • 劉讓(884年)
  • 鄭廉(中和年間)
  • 于濤(光啟年間)
  • 張諫(891年—894年)
  • 臺濛(894年—895年)
Remove ads

相關詞條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