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滁州市
中國安徽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滁州市,慣稱「皖東」、「滁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東部。市境西北臨蚌埠市,西毗淮南市,西南接合肥市,南抵馬鞍山市,東南鄰江蘇省南京市,東北達江蘇省揚州市、淮安市、宿遷市。地處皖東丘陵區,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分為丘陵、崗地、平原。市境橫跨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北部有淮河及其支流池河、濠河,南部有滁河,納襄河、清流河、來安河等,往東南流經南京市入長江。
滁州市轄兩區兩市四縣,全市總面積13,516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4萬人,常住人口39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2.9%。市人民政府駐南譙區龍蟠大道99號。
滁州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隔江與南京主城遙望,市區距離南京市中心僅50公里,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是南京都市圈與合肥經濟圈[2]核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長三角城市群城市之一。
Remove ads
歷史
滁州是建置於中國隋朝至清朝的一個州,州城治新昌縣(即清流縣),轄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區、南譙區、來安縣、全椒縣全境、明光市部分區域及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六合區部分區域。
先秦時,滁州市境內建鍾離國、棠邑、卑梁邑等諸侯國與封地。春秋時,東部天長市(卑梁)屬吳國,今天滁州市其他大部分地方屬於楚國。
秦始皇帝一統中原,設郡縣制。滁州市境內屬九江郡,建棠邑縣、陰陵縣、東城縣、廣陵縣、東陽縣等縣。漢設州刺史制,滁州市境內屬揚州刺史部,建棠邑侯國、建陽縣、全椒縣(侯國)、陰陵縣、東城縣、曲陽縣、鍾離縣(侯國)、高郵縣、廣陵縣、江都縣等縣(侯國)。
漢末天下大亂,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三個國家。滁州市境內分屬魏國揚州淮南郡(滁州大部分縣)與吳國揚州(天長大部)。縣置基本沿襲漢制。晉朝重新一統天下,滁州市境內屬揚州淮南郡。
晉末天下再度混亂,以淮河為界劃分若干國家。滁州市境內在南北朝前期屬於南朝,後期南朝黯弱,喪失大片江北土地,滁州市境內諸縣遂入北朝。
隋承北周,復大一統。首建州縣制,棄州郡縣制。滁州市境內設豪州(轄鍾離縣、定遠縣等縣)、滁州(轄新昌縣、全椒縣)、揚州(轄石梁縣、盱眙縣等縣),隋末建郡縣制,滁州市境內三州更名為「鍾離郡」、「永陽郡」、「江都郡」。唐立道州縣制,滁州市境內三州全屬淮南道,州、縣沿襲隋置。唐天寶年間,天長由高郵,江都,六合等縣化地而立。唐末藩鎮割據,滁州市境內所有州縣先後為吳國、南唐轄地,南唐丟失江北土地後,滁州市全境入後周。
北宋承襲後周,立路州縣制。滁州市境內屬淮南路,後淮南路分東西路,滁州市境內各州自東向西分屬淮南東路(轄滁州、揚州、泗州)及淮南西路(轄濠州)。南宋沿襲北宋建置外,另設盱眙軍、天長軍、招信軍。
元立行省制,下設路、州、縣。滁州市境內屬河南江北行省,下設揚州路(轄滁州)、淮安路(轄泗州)、安豐路(轄濠州)。
明立承宣布政使司制,下設府(州)、散州(縣)。鳳陽縣成為明帝國都城,稱「中都」。不久後中都營造中止,滁州市境內直屬京師(南京)管轄,設滁州(轄州城、來安縣、全椒縣)、鳳陽府(轄鳳陽縣、臨淮縣、定遠縣、盱眙縣、天長縣)。
清立省制,下設襲明置。滁州市全境初屬江南省,後江南省拆為安徽、江蘇兩省。滁州(轄州城、來安縣、全椒縣)、鳳陽府(轄鳳陽縣、定遠縣)、泗州(轄盱眙縣、天長縣)均屬安徽省。
Remove ads
民國初年,全國廢府州廳改縣,立省縣制。滁州改為滁縣,初期屬安徽省淮泗道,1932年到1936年滁縣、來安、鳳陽等隸屬於第四區,天長縣等屬第七區。1936年再次改制為第五區,專署初駐滁縣,民國27年(1938年)2月改駐含山縣,轄滁縣、天長、來安、全椒、和縣、含山等6縣。民國21年(1932年)11月增領嘉山縣。今滁州市定遠縣、鳳陽縣屬於第四區。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喪失對該區域部分地區的控制力,該區域先後為汪精衛政權、共產黨蘇皖邊區政府控制,形成與國民政府並存的局面。抗日戰爭結束後,該區域部分地區重歸國民政府管轄。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滁縣作為民國首都南京的江北屏障被解放軍攻克。1949年1月,解放軍占領滁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建立了滁縣專區(曾短暫的併入蚌埠專區)、滁縣地區,80年代後,推廣地級市區劃制,滁縣地區於90年代設置滁州市。代管的天長縣和嘉山縣也相繼設立天長市和明光市。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05.0萬人,[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1%。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3,987,054人[5]。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37,86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9,186人,增長1.25%,年平均增長率為0.12%。其中,男性人口為2,052,337人,占總人口的51.48%;女性人口為1,934,717人,占總人口的48.5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6.08。0-14歲的人口為648,179人,占總人口的16.26%;15-59歲的人口為2,547,294人,占總人口的63.89%;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791,581人,占總人口的19.85%,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36,867人,占總人口的15.97%。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465,704人,占總人口的61.8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21,350人,占總人口的38.16%。
Remove ads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949,058人,占99.0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7,996人,占0.95%。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50,220人,增長1.29%,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1,034人,下降2.65%,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04個百分點。
滁州內部方言大致上屬於江淮官話的不同口音。歷史上早期方言為吳語,東晉後逐漸與中原口音差距變小,至南宋時候已經完全演化為江淮話。滁州內除了全椒、來安外,天長等地與滁州在歷史上均無隸屬關係,聯繫較少,口音差距也較大。
地理
政治
|
|
除正式行政區劃外,滁州市還設立以下經濟功能區:蘇滁現代產業園區(與蘇州工業園區合作)、滁州市產城融合示範區(與南京江北新區合作)、國家級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滁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0](位於天長市)、滁州高教科創城、琅琊新區、南譙新區。2019年,又增加了浦口-南譙跨界一體化示範區(與浦口區合作)以及頂山-汊河跨區域一體化示範區(與頂山街道合作)。[11]
教育

滁州中學、滁州第二中學、來安中學、全椒中學、定遠中學、定遠第三中學、鳳陽中學、鳳陽鍾離中學、天長中學、天長炳輝中學、明光中學
- 滁州廣播電視大學
- 滁州老年大學
- 滁州第一職業高中
- 滁州旅遊商貿學校(滁州第二職業高中)
- 滁州電子工程學校
- 滁州輕紡技工學校
- 滁州交通技工學校
- 滁州新銳學校
- 滁州青華中校
- 滁州新英中學
- 滁州博世雙語學校
- 滁州市第十一中學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 半塔保衛戰舊址
-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
- 池河太平橋
- 琅琊寺無梁殿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 醉翁亭
- 豐樂亭
旅遊

交通

206省道、
311省道、
312省道、
206省道、
226省道、
331省道、
101省道、
307省道、
309省道

2022年2月28日,為積極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滁州軌道交通建設,滁州市軌道交通LOGO設計方案徵集公告發布。[16]2023年6月28日,開通運營。[17]
依託滁河(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航道,主要港口有滁州港、鳳陽港。
特產
名人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