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澳門地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門地理
Remove ads

澳門是一座太平洋南中國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地處珠江口西岸,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地區。北部與廣東珠海拱北的相連接,西部隔西江支流、內港夾馬口水道灣仔橫琴,隔伶仃洋東望即是香港大嶼山,南面與萬山群島相望。

Thumb
本條目為澳門地理系列之一

地形及地質
水文
水域
自然生態
氣候
行政區劃
填海造地
行政區域界線

其他澳門主題
Thumb
澳門半島衛星圖

澳門的組成部份,包括了北部的澳門半島以及南部的離島區域。澳門的離島區域是指由氹仔路環路氹城所組成的大島,暫未有正式的名稱。該島原為氹仔島和路環島,但路氹連貫公路工程展開之後,填海和西江水流帶來大量泥沙,兩島間海床越來越淺,公路旁亦越來越多地。當局有見及此,就開始有規劃填海,而所得出來的土地就是路氹城。

另外,由2013年7月20日起在珠海市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正式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管轄,實行澳門法律。

Remove ads

地形及地質

古澳門地形基本上是丘陵地形,花崗岩地的質丘陵台地廣佈,構成了澳門地形的主體。澳門天然平地少,主要有半島中部、路環東南部及西南部的海積層;氹仔大小潭山之間連島沙洲;以及古時把澳門島與大陸相連而造成一半島的蓮花莖

地質史

澳門幾乎全部是以燕山期花崗岩為主的岩漿岩,僅在氹仔島北部有少許年青的沉積岩。一億七千萬年至一億年前的燕山運動影響範圍廣,活動強烈,大幅度的斷裂運動和多次花崗岩入侵,造成了萬山隆起帶。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體穿透了中生代以前的地層,後來被第四系沉積物直接覆蓋,出現了地質學上的不整合覆蓋。

澳門的岩石和第四系沉積物按類型和形成時間可以分為五組:沙灘、海積層及填海地、沙丘、粘土——砂質固結岩(沉積岩)、岩漿岩,前三組是現代沉積形成;第四組屬上新統和更新統,形成於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初期;第五組在燕山運動噴出,即形成於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

第四系海積層按成因劃分包括海積層及沖積海積層,按組成物質劃分則有淤泥質和砂礫質兩種。澳門地區的海積層主要分佈在半島和氹仔,基本上是兩個花崗岩體相連的地區。例如,把澳門半島與拱北相連在一起的砂堤、連接氹仔島大潭山與小潭山的淤積地段、連接澳門半島中部與南部的淤積地段(即今新馬路中段附近)等。在望廈、蓮峰山、松山、大炮台、白鴿巢間的一大片則是沖積——海積層。由於澳門土地狹小,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百多年來不斷填海拓地形成了大片填海區,這是第四系的人工堆積層。

始於1863年的填海工程是澳門平地地段的主要來源。填海工程大幅改觀澳門輪廓,現今海岸線比數百年前平直工整。

Remove ads

地勢

以下為澳門現存各山丘的海拔高度[2]

地理極點

嘉模堂區氹仔沙崗市政墳場內(22°09′48.30″N 113°33′48.48″E

板塊

澳門位處歐亞板塊,離環太平洋地震帶頗遠,強烈地震少。澳門境內震動主要受西江三角洲和澳門東南的珠海市擔杆列島就是較為活躍的地震地區所影響,但震級不大。1905年8月12日,澳門西南約15公里的磨刀門海域曾發生芮氏5.5級地震,部分房屋倒塌,被名為「澳門地震」。

水文

海域

澳門位於珠江口西岸鹹淡水交界,週邊水域沉積大量來自西江的泥沙,周圍淺灘分佈廣泛,水甚淺。整體而言,如果以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三地的東端聯線為界,澳門東面水域較深,由3公尺向東深到5-6公尺以下;西面水道除了內港航道和夾馬口水道以外則較淺,除澳門內港航道及氹仔、路環與大、小橫琴之間的水道超過3公尺以外,絕大部份水域只深1-3公尺。

由於澳門半島周圍淤積嚴重,淺灘廣佈,海水很淺,極之不利航行。為了維持正常航運,方便船舶順利出入外港內港,由澳門半島東南約2公里,等深線約5公尺的地方開始,人工濬深了兩條航道供船隻使用。外港航道向西北呈一直線直抵外港碼頭,長約2公里,深6.2公尺。內港航道穿過澳氹大橋後繞過半島南端進入內港,直抵筷子基、青洲,長約5公里,深5.3公尺。船舶出入港需嚴格遵照航標指示,如果偏離航線就會擱淺,特別是內港航道,彎曲狹窄,必須小心駕駛;而且航道還要經常疏濬才能保持水深,否則泥沙又會很快淤滿航道。 氹仔、路環與大、小橫琴之間的狹窄水道較深,北段深過3公尺,南端路環與大橫琴之間的水道出入口處更可深過6公尺。 路環以南水域海水較深,由西南3公尺向東深至6公尺下。路環東端的大擔角近岸深達5-6公尺,低潮也有4公尺左右,是全澳最深之處,所以澳門現時主要的現代客貨運碼頭都改設於東面。

Remove ads

河流

河流方面,澳門現在無天然河流。以往的新橋區有條小溪蓮溪,是澳門半島內僅有的自然河流,現在已填平為渡船街;鴨涌河古時不存在,但1970年代後期,珠海市不斷填海,形成狹窄的人工河道,即是今日的鴨涌河。

淡水水源

水域

澳門的控制區域呈南北走向,周邊的水域陸地都屬於珠海市,如果澳門要填海,就會收窄珠海水域;然而,一旦制定了水域範圍又會限制澳門發展空間,因此澳門從來都沒有強調水域範圍,尤其是東面的水域。

由於澳門人口一直增長,自開發以來,政府一直都按習慣法填海造地;而在近代,由於珠海不斷在澳門西北水域填海,使澳門在該水域已沒有填海的空間,同時為了保護路環南岸的水質和自然生態免受填海而污染,因此傾向澳門以東的水域,即珠江口填海發展土地。回歸之前,澳門多次在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水域填海,通常都不須請示中國大陸,出現了澳門國際機場等東延的土地。然而隨著澳門回歸中國中央政府加強管制澳門填海,如澳門要填海造地,必須獲得中國大陸批准。

1999年,澳門特區籌委會在審查關於「規範澳門水域公產制度」的第6/86/M號法律時,曾經指出「水域關係到國家的領海權問題,由於歷史的原因,澳門是沒有水域的,基本法的序言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決定》中也沒有關於澳門水域的規定,因此該項關於澳門水域制度的立法沒有法律依據」,國務院在1999年12月20日發佈的第275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的文字表述部分將其表述為「維持原有的習慣水域管理範圍不變」[4][5]

2015年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草案)》,劃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管轄範圍,12月20日實施,把澳門東南85平方公里海域劃給澳門[6],澳門擁有該海域的管理權,能按需要填海,惟不能用於賭博。

以下為澳門海岸線長度(單位為公里)[2]

更多資訊 年份, 澳門半島 ...
Remove ads

自然生態

直至2003年,澳門總綠化面積5,799,407平方公尺,澳門半島有1,004,577平方公尺,佔17.3%,離島有4,794,830平方公尺,佔82.7%。[7]

全澳有30個市政公園、4個郊野公園、10條步行徑、2條自行車道、一小片紅樹林土地,其中郊野公園以及步行徑全部位於離島。至2006年底,全澳路旁樹木共1,220,000株,較1990年增加0.01%,其中澳門半島路旁樹木總數較2005年大幅增加34.1%,達8,880株。

氣候

快速預覽 澳門, 氣候圖表 ...

澳門屬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每年以10月中旬至12月天氣最佳至最穩定,天氣和暖並且陽光充沛、濕度不高,最為舒適。澳門春季約在3-4月期間,天氣潮濕多霧。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受西南季風影響、炎熱潮濕,時有低壓槽帶來的長時間暴雨;7-8月多受東南季風影響,氣溫進一部上升而持續暴雨減少,並時有熱帶氣旋吹襲。10月秋季來臨,11月底天氣轉涼,而北方的冷空氣於12月後活躍並形成冷鋒南侵,冷鋒來臨前後數小時氣溫可急降達攝氏10度之多。每年1-2月清晨時份經常錄得最低溫度。

更多資訊 澳門氣象數據(平均數據自1991年統計至2020年,極端數據自1901年統計至今), 月份 ...

行政區劃

Thumb
澳門特別行政區之行政劃分 (衛星圖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澳門以天主教會堂區」作為行政區劃單位,每個堂區以有代表性的天主教會教堂命名,但「堂區」沒有法人地位,不具法律地位,並非正式的行政機構建置。

全澳門現有7堂區,5區位於澳門半島、2區位於離島,但氹仔路環間的填海地(路氹城)不屬任何堂區。[10][11]

更多資訊 澳門半島, 氹仔 ...

填海造地

填海造地是澳門擴展土地的主要方法。由於山多平地少,除了歷史上先後把城市範圍擴至關閘,佔領青洲氹仔路環,又向清政府索要橫琴島對面山澳葡政府亦在1863年展開首次填海工程。1840年澳門半島面積只有2.78平方公里,由1866年開始澳門不斷填海,而達到今日的規模。根據統計暨普查局統計,2019年澳門面積為32.9平方公里[13],但此數字並未計1.0926平方公里的澳門大學新校區以及正在填海的澳門新城區

行政區域界線

陸地

陸地部分由關閘澳門邊檢大樓段和鴨涌河段兩段組成。

更多資訊 段數, 地點 ...

海上

海上部分由內港段、路氹航道段、澳門南部海域段、澳門東部海域段、人工島段和澳門北部海域段六段組成。

更多資訊 段數, 地點 ...
  • 註:上述座標值採用WGS84座標系。[3]

注釋

參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