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載灃

清朝宗室及攝政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载沣
Remove ads

ㄈㄥ[註 1]滿語ᡯᠠᡳ
ᡶᡝᠩ
穆麟德轉寫Dzai Feng;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1]:217—218),愛新覺羅氏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以載靜雲為名;清朝末期政治人物。他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和碩醇親王奕譞第五子,咸豐帝侄子,同治帝堂弟,光緒帝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生父。宣統年間(1909—1911),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輔佐幼帝,與隆裕太后同為清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快速預覽 載灃, 主君 ...
Remove ads

生平

清朝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初五日,載灃出生於順天府太平湖醇親王府南府內,為醇賢親王奕譞第五子,生母為側福晉劉佳氏。此前,二兄載湉過繼伯父咸豐帝為嗣,繼承同治帝遺下的皇位,是為光緒帝。除光緒帝外,嫡母那拉氏所生的兒子均早夭,所以載灃為奕譞實際上的長子。

光緒年間

光緒十四年(1889年),因原來的府邸成為潛龍邸,全家移居什剎海後海北河沿醇親王府(北府)。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廿一日,載灃襲封醇親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指婚福楙之女烏齊格里氏。七月,庚子事變,烏齊格里氏與寡母一同自殺殉難[2]

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授閱兵大臣。五月,授頭等專使,赴德國為庚子德國駐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向德國皇帝道歉。十一月二十六日,載灃駐蹕保定府清苑縣期間,慈禧太后將大學士榮祿之女瓜爾佳氏指配予載灃。此前,其母側福晉劉佳氏已為他定下一門婚事,只好退婚。退婚之舉導致女方自盡,引發爭議。次年八月二十九日(1902年9月30日),親迎完婚[2]

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任軍機大臣

監國攝政王時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哥哥光緒帝駕崩且無嗣。二十二日,慈禧太后逝世。由於逝世突然,德宗生前未及安排權力交接。在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共下達六道懿旨,安排未來的皇權結構。六道懿旨指定載灃長子溥儀入嗣大統,是為宣統帝。授載灃為攝政王。以載灃為監國。遇有「重大事件」,載灃隨時請皇太后懿旨施行[3]:126—127

御史胡思敬曾記述這一系列政治安排的過程。當時世續張之洞共同上奏「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徑立載灃。」被慈禧太后拒絕。張之洞又建議給予他攝政王的封號。[4]當代研究者認為,慈禧太后雖予載灃監國、攝政王之名,但未授予載灃「君主全權[3]:128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1908年12月2日),兒子溥儀在太和殿即位。同月二十日(12月13日),內閣等衙門會奏《監國攝政王禮節總目》,詔宣布之[5]。《攝政王禮節總目》共十六條,依第十五條,在中南海西北角建監國攝政王府。另於東華門內三所,為載灃隨時起居休息之所[6]。載灃自稱為「本攝政王」[3]:129。當代研究者據清廷對攝政禮節的權力安排,認為載灃確實獲得政務、軍事、外交等實權[3]:137

張之洞被認為當時清廷中「唯一能夠斡旋皇室各派的股肱漢臣」。他在宣統元年(1909年)逝世後,隆裕太后權力擴大,載灃主政的攝政體制被逐漸破壞[3]:138。宣統二年(1910年),革命黨人汪精衛陳璧君等人密謀暗殺載灃未成,汪精衛被捕,史稱「銀錠橋案[註 2]。同年大清銀行發行的兌換券上,印製載灃肖像。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九月二十六日,袁世凱組成責任內閣。發布諭旨時,名義上維持攝政王鈐章、軍機大臣署名的制度,但載灃已失大權[3]:134,138。十月戊戌,伍廷芳張謇唐文治溫宗堯勸告載灃,贊同共和政體。庚子,以憲法信條十九事誓告太廟,載灃代皇帝行祀事[5]袁世凱進言隆裕太后,太后命載灃辭去攝政王職位[8]。十月十六日,載灃「繳監國攝政王章,退歸藩邸[5]。未完工的監國攝政王府交由內務府奉宸苑繼續修建。

Thumb
大清銀行兌換券拾元券

退居醇親王府時期

載灃本人對失去權力和攝政王之位平靜接受。他從清宮離開後,對妻子瓜爾佳氏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瓜爾佳氏被氣得痛哭一場,後來告誡兒子溥傑:「長大了萬不可學阿瑪(滿語父親)那樣!」[註 3]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隆裕太后頒布《宣統退位詔》,清朝滅亡。有一張婉容兄弟潤良潤麒之合影,常常被誤認為載灃與溥儀在退位時所攝。[10]

1932年3月,日本東北正式建立滿洲國。其子溥儀為執政。1934年,載灃和幼子溥任赴滿洲國,月餘後返回北平。溥任之子金毓嵐回憶,因溥儀受制於日本人、為傀儡的現實,載灃曾對溥任說:「我當時不讓他去,他跟我大吵大鬧,現在落到這樣一個局面,連石敬瑭都不如。」在滿洲國的二兒子溥傑與他關係親密,父子分居兩地,日常通過電報聯繫[11]。1938年,移居天津日本租界。因1939年天津水災回到北京什剎海後海醇親王府[1]:218

1949年9月,載灃將醇親王府售於高工學校,十一月移居東四北魏家胡同。1950年6月,將住宅售與政務院,7月移居東城利溥營[1]:218。1951年初,載灃因多年老病,受感風寒。2月3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七日[1]:218)病故,享壽68歲。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Remove ads

評價

Thumb
載灃(坐者)和兒女合影
後排:韞媖、載灃、溥傑
前排:韞馨、韞穎、溥任、韞娛、韞歡、韞龢、韞嫺
  • 載濤:載灃是我的胞兄,他的秉性為人,我知道的比較清楚。他遇事優柔寡斷。他日常生活很有規律,內廷當差謹慎小心,這是他的長處。他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
  • 周恩來:慈禧太后出於「垂簾聽政」的需要,選定一個3歲的孩子溥儀承繼光緒皇帝,並連帶把無心從政的27歲的載灃推上監國攝政王的高位,這段史實當然不應由載灃負責。載灃執政期間,忠於清朝,盡了最大的努力,而未能阻止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結束,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並非某位個人的過錯。載灃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是好的,其間他辭去了監國攝政王的職務,並不主張以武力對抗革命,也不反對宣統皇帝「遜位」,這些表現順應時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願,客觀上有利於革命。[12]
  • 載灃結束攝政的不久,其子溥儀退位,清朝統治結束。民國時有「清以攝政王始,以攝政王終」的評論[3]:139
Remove ads

家庭

Thumb
載灃和兒子溥儀(右)和溥傑的合影
更多資訊 載灃家族 ...
  • 嫡福晉瓜爾佳氏(1884年-1921年),或說小名「八妞兒」、閨名「幼蘭」[1]:219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榮祿之女。因受到端康太妃訓斥,而服毒自盡。
    • 長子溥儀(1906年-1967年),乳名「午格」[註 4],字「曜之」,號「浩然」,改名「溥浩然」。宣統帝,娶5名妻子,無子女。
    • 次子溥傑(1907年-1994年),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註 5],改名「溥俊之」。娶嵯峨浩,生兩女。
    • 長女韞瑛(1909年-1925年),乳名「毓格」,字「蕊欣」,號「秉瑛」。嫁潤良,死於急性闌尾炎,無子女。
    • 次女韞龢(1911年-2002年),乳名「碩格」,字「蕊菡」,號「秉熹」,改名「金欣如」[註 6]。嫁鄭廣元,生一子三女。
    • 第三女韞穎(1913年-1992年),乳名「佩格」,字「蕊秀」,號「秉顥」,改名「金蕊秀」。嫁潤麒,生兩子一女。
  • 媵妾鄧佳氏(1896年-1942年)[1]:218,18歲[1]:218和載灃結婚。溥傑稱鄧佳氏為父親的「次妻」,評價這位庶母「平日很老實」。故溥傑生母瓜爾佳氏「雖非出情願但又玉成其事」[1]:220
    • 第四女韞嫻(1914年-2003年),乳名「來格」,字「蕊珠」,改名「金韞嫻」。嫁趙琪璠,生一對子女。
    • 第三子溥倛(1916年-1918年),民國五年(1916年)10月14日(舊曆九月十八日)出生,生母是媵妾鄧佳氏。民國七年(1918年)9月25日(舊曆八月廿一日)不滿兩歲夭折[13]。在他去世前1個月的1918年8月17日,他的同母弟溥任出生。
    • 第五女韞馨(1917年-1998年),乳名「悅格」,字「蕊潔」,改名「金蕊潔」。嫁萬嘉熙,生三子一女。
    • 第四子溥任(1918年-2015年),乳名「聯格」,字「友之」,改名「金友之」。娶金瑜庭,生三子兩女。
    • 第六女韞娛(1919年-1982年),乳名「星格」,字「蕊樂」[註 7],改名「溥韞娛」。嫁愛蘭,生一子四女。
    • 第七女韞歡(1921年-2004年),小名「姞格」,字「蕊莟」[註 8],號「璧月」,改名「金志堅」。嫁喬宏志,生兩子一女。
  • 兄弟:載灃有兄弟七人,老大載瀚早夭、老二為光緒帝、老三及老四載洸均早夭、老五係載灃本人、老六載洵(字「仲泉」、號「癡雲」)為清末海軍大臣、老七載濤(字「叔源」、號「野雲」)乃清末軍諮府大臣。載洵、載濤均為清末皇族內閣成員。
Remove ads

邸宅

  • 出生地醇親王府南府
  • 邸宅醇親王府,西側庭園(明珠花園)後改為宋慶齡公邸,現在以「宋慶齡故居」名義一般公開。東側邸宅部分先後為國家宗教事務局、廄舍、馬場、北京市第二聾啞學校等所用。2010年,學校遷出,現為保護用地。
  • 監國攝政王府未完工,載灃既失攝政王頭銜。

藝術形象

注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