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嘴山市
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石嘴山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寧夏北部。市境南臨銀川市,西、北、東三面分別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海市、鄂爾多斯市相鄰。地處銀川平原北部,西依賀蘭山,東臨鄂爾多斯高原,中部為黃河沖積平原,黃河縱貫市境東部。石嘴山是一座新興的煤炭工業城市,煤藏豐富,以產「太西煤」而聞名,號稱「塞上煤城」,是寧夏能源重化工和原材料工業基地。市人民政府駐大武口區。
![]() | 此條目含有過多、重複或不必要的內部連結。 (2020年8月26日) |
Remove ads
歷史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北擊匈奴,取「河南地」,今石嘴山屬北地郡富平縣。西漢,石嘴山河東部分屬北地郡富平縣、河西部分置廉縣(治今平羅縣崇崗鎮暖泉村)。[1]
北周時,今石嘴山屬靈州,河西部分為懷遠郡懷遠縣地,河東置歷城郡建安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廣潤縣;仁壽元年601年,改名靈武縣)。先天二年(713年),置定遠城(在今平羅縣姚伏鎮),屬靈州,後升為定遠縣。景福二年(893年)升為警州。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將警州降為威肅軍。西夏大慶元年(1036年),被改為定州(俗稱田州),並設定遠縣。元代,今石嘴山屬甘肅行中書省寧夏府路,仍置定州。
明代,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寧夏衛。永樂初年(1405年前後),築城(今平羅縣城關鎮),置軍馬哨備。弘治六年(1493年)擴築新城,名平虜城。弘治年間(1500年前後)今平羅縣河東部分因地處長城外(稱為邊外地),為蒙古鄂爾多斯部牧地。嘉靖三十年(1551年),置平虜守御千戶所,屬陝西都司。嘉靖二十年(1541年)筑北長城後,河西北長城以北地區亦為蒙古部落所據。[2]
清順治元年(1644年),平虜所改稱「平羅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蒙古鄂爾多斯部自河西移駐河東。雍正二年(1724年),升平羅所為平羅縣。建縣後第三年開鑿了惠農、昌潤兩渠,招民墾種。雍正五年(1727年),析平羅縣東南黃河灘地置新渠縣(駐今姚伏鎮附近)。雍正七年(1729年),析平羅縣東北黃河灘地置寶豐縣(駐今寶豐鎮)。乾隆四年(1739年)發生大地震,新渠、寶豐二縣城被震毀,朝廷詔令撤銷兩縣,併入平羅縣。將平羅縣南部各堡劃歸寧夏縣(今賀蘭縣)。今陶樂縣境為蒙古鄂爾多斯部牧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黃河向西改流,將平羅縣東永惠堡東部南北長18里、東西寬4里狹長地帶的土地和居民甩到河東(稱「五堆子地」),從而發生地界爭端。乾隆五十年(1785年),經陝甘總督奏請,清廷派員前往勘定,將「五堆子地」仍歸平羅縣,並立碑為界。此後,河西農民陸續前往墾荒,逐漸形成沿河東岸的墾殖區。嘉慶十一年(1806年),蒙古阿拉善王爺將吉蘭泰鹽池獻交官辦,就近劃歸平羅縣管轄。
Remove ads
民初,平羅縣屬甘肅省寧夏道。1929年,寧夏建省;從平羅縣劃出磴口縣,治「舊磴口」(今阿拉善左旗巴彥木仁蘇木);平羅縣屬黃河東岸的五堆子狹長地帶設陶樂設治局,治高仁鎮,轄境南起橫城、北至王元地,長150公里,寬20公里。1941年4月析平羅縣北部寶豐、黃渠橋、石嘴山、高莊、惠北、靈沙等8個鄉置惠農縣(治寶豐城)。1941年7月,河東的陶樂設治局改建陶樂縣。1945年3月,在惠農縣黃渠橋設「寧夏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平羅、惠農、陶樂、磴口4縣。1945年5月,改名銀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增領賀蘭縣。不久撤銷,各縣仍由寧夏省直轄。1949年,磴口縣遷治三盛公(今磴口縣巴彥高勒鎮南糧台)。[3]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羅、惠農、陶樂3縣由寧夏省直轄。1951年,石嘴山被劃為惠農縣的「城市地區」之一。1954年,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省,平羅、惠農、陶樂3縣屬甘肅省銀川專區。
1955年底,煤炭工業部決定開發石嘴山礦區(賀蘭山—桌子山煤田的15個礦區),建成賀蘭山煤炭基地。國家把石嘴山礦區列為一五期間全國10個新建重點礦區之一。1960年3月,石嘴山市正式成立。[4]
1976年底,石嘴山市設立郊區(縣級)(駐馬家灣子),轄尾閘、燕子墩、廟台、下營子、禮和、西永固6個公社。石嘴山市轄4區3縣。
1987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嘴山市郊區,以原郊區大部恢復設立惠農縣,駐馬家灣。[5]原郊區所轄大武口鄉劃歸大武口區,園藝鄉的沿環村劃歸石嘴山區管轄。[6]石嘴山市轄3區3縣。
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石炭井區的行政區域劃歸大武口區管轄,將平羅縣的隆湖吊莊鄉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行政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大武口區面積由66平方公里擴大至1007.5平方公里。[7]市轄2區3縣。
2003年7月,自治區批准,將惠農縣園藝鎮(面積1.3平方公里,人口4707人)劃歸石嘴山區。2003年11月,自治區批准,將隆湖經濟開發區(面積108平方公里,人口26860人)移交石嘴山市管理。2003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合併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撤銷陶樂縣,原陶樂縣月牙湖以北部分(馬太溝鎮、紅崖子鄉、高仁鄉1鎮2鄉)劃歸平羅縣,以南部分(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石嘴山市轄2區1縣。
地理
石嘴山市位於黃河西岸,東、南臨銀川市,北、西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石嘴山市東臨鄂爾多斯台地,西踞銀川平原北部。海拔在1090米~3475.9米之間。境內賀蘭山最高峰海拔3475.9米,面積1605.7平方千米,占石嘴山市土地總面積的30.24%。地表水係由黃河幹流,都思兔河、水洞溝、賀蘭山山地溝谷,黃河引水排水渠系、平原低地集水湖沼組成。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為黃河水滲人和山地降雨貯備,富集於山前洪積扇及平原地帶;賀蘭山風化淺山地帶貯存少量風化裂隙水;鄂爾多斯台地地下水貯存極少。沙湖位於平羅縣,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面積5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約10平方公里,沙漠20平方公里,集合了水鄉與大漠風光為一體,也是鳥類重要的棲息地。
石嘴山市屬於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冬冷夏熱,降水較少,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
Remove ads
政治
|
|
|
|
Remove ads
此外,石嘴山市還設立以下經濟管理區:國家級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隆湖扶貧經濟開發區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石嘴山市常住人口75.18萬人[16],比上年末減少0.1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9.92萬人,鄉村人口15.26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79.7%;男性人口38.32萬人,占比為51%;女性人口36.86萬人,占比為49%;人口出生率為7.31‰,死亡率為8.77‰,自然增長率為-1.46‰。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751,389人[17]。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725,48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5,907人,增長3.57%,年平均增長率為0.35%。其中,男性人口為384,491人,占總人口的51.17%;女性人口為366,898人,占總人口的48.8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8。0-14歲的人口為115,843人,占總人口的15.42%;15-59歲的人口為508,393人,占總人口的67.66%;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27,153人,占總人口的16.92%,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91,081人,占總人口的12.1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585,502人,占總人口的77.9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65,887人,占總人口的22.08%。
石嘴山市有漢、回、蒙、滿等24個民族。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68,238人,占75.6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83,151人,占24.37%,其中回族人口為176,176人,占23.45%。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0,134人,下降1.75%,占總人口比例下降4.1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36,041人,增長24.5%,占總人口比例增加4.1個百分點。其中,回族人口增加35,036人,增長24.8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3.99個百分點。
Remove ads
交通
石嘴山市距銀川河東機場100公里,60多公里的包蘭鐵路,74公里的 京藏高速,70公里的
109國道和90公里的
110國道縱貫南北;大平、平陶、紅禮、姚汝等公路幹線橫穿東西;平汝線和廠礦專用鐵路線,以及79條公路支線組成四通八達公(鐵)路網;通車里程約1200公里,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框架。黃河航運擁有渡船39艘,浮橋2座,渡口11個,航線144公里;陶樂黃河大橋已經建設完成,成為溝通石嘴山市和銀川市的又一交通要道;另有石嘴山黃河大橋溝通寧蒙兩區的跨區交通要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育
- 寧夏理工學院
- 石嘴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友好城市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