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筑摩號重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筑摩號重巡洋艦(日語:筑摩,平假名:ちくま),為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利根型重巡洋艦的二號艦[2]。「筑摩」一名來源於筑摩川(又名千曲川,為信濃川的上游)[3]。艦內神社為松本市的筑摩神社。
筑摩作為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建造的最新式重巡,參加了襲擊珍珠港以及中途島海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最終在雷伊泰灣海戰(又譯雷伊泰灣海戰)中被擊沉[4]。
Remove ads
艦名
筑摩號重巡是日本海軍歷史上第2艘使用「筑摩」一名的軍艦,名字繼承於筑摩級防護巡洋艦首艦筑摩號(名字也同樣是來源於筑摩川)[5]。在戰後,「筑摩」一名為海上自衛隊的阿武隈級5號艦筑摩號護衛艦所再次繼承。
筑摩和同級姊妹艦利根一樣,都是重巡洋艦,按原本的命名規則應該使用山嶽命名,但日本海軍故意使用輕巡洋艦的命名方式而用河川為其命名,在艦艇類別等級表中也被標註為二等巡洋艦(即輕巡)[6]。
艦歷
利根級兩艘重巡都是在三菱重工的長崎造船所建造的[7][8]。在筑摩下定的1932年,日本依然受到《華盛頓海軍條約》以及《倫敦海軍條約》的約束,因此利根級兩艘與最上級一樣,都是以輕巡的名義建造,預定搭載155毫米三聯裝火炮[8]。在日本退出《倫敦海軍條約》,不再受到條約限制後,筑摩立即換回了原本設計的203毫米雙聯裝火炮,不過筑摩和利根一樣,都依然稱作二等巡洋艦或輕巡[6][9]。日本海軍航母艦載機沒有偵察機隊,完全只作為攻擊性力量而存在,偵察的任務便交由巡洋艦搭載的水上飛機來完成。筑摩的4座主炮都集中在前甲板,這是利根級的重要特徵;後甲板改為機庫,讓筑摩作為航空巡洋艦使用[10]。
利根級作為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最新型的重巡,直到損失為止都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改裝。但是在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吸取了經驗教訓而增設對空雷達以及高射機槍:
- 1943年,在修理損傷時,在後部的後備指揮室兩側各增設一座雙聯裝25毫米高射機槍,以及前桅增設21號電探;
- 同年12月至次年2月,將4座雙聯裝25毫米機槍改換為3聯裝25毫米機槍;
- 1944年6月之後,在吸收了菲律賓海海戰的經驗後大幅度增設機槍,加裝了4座雙聯裝25毫米機槍、以及23挺單裝25毫米機槍,另外在前桅安裝22號電探兩座、後桅安裝13號電探1座。
因此,推定筑摩在雷伊泰灣海戰時的最終裝備為:
- 防空機槍:25毫米機槍三聯裝8座、雙聯裝4座、單裝23挺,共計55挺;
- 雷達:21號電探1座、22號電探兩座、13號電探1座。
筑摩在1935年(昭和10年)9月28日命名[2][11]。命名後不久,筑摩便在10月1日開工[12]。
1938年3月19日,筑摩順利下水[13]。筑摩下水後,原本用來建造筑摩的船台在3月29日開始建造大和級戰艦2號艦武藏[14]。5月18日,龍崎留吉海軍大佐受任命為利根、筑摩兩艦的舾裝長[15]。11月1日,龍崎轉任修理艦(原敷島級戰艦2號艦)朝日特務艦長,時任妙高級4號艦羽黑艦長友成佐市郎海軍大佐兼任筑摩舾裝長[16]。12月10日,友成卸任筑摩舾裝長兼務,後任為西尾秀彥海軍大佐[17]。
與筑摩竣工同一時期,最上級的4艘「輕巡」也都陸續將原有的155毫米三聯裝火炮更換為203毫米雙聯裝火炮。因此海軍方面將原來由最上級各艦編成的第七戰隊撤銷;原第七戰隊司令清水光美海軍少將於是也在5月20日(即筑摩竣工日)成為新編成的第六戰隊司令[20]。清水上任後將旗艦指定為利根[21]。7月下旬,第六戰隊(利根、筑摩)首次抵達母港舞鶴港;筑摩抵港時預定搭載的水上飛機還正在栗田水上飛機基地[22]。10月20日,西尾轉調至吳鎮守府,時任利根艦長原鼎三海軍大佐兼任筑摩艦長一職[23]。
11月15日,清水將第六戰隊司令一職轉交給田結穣海軍少將,第六戰隊也重新進行編組,改為由青葉、古鷹組成[24]。原本由輕巡組成的第八戰隊解散[25];而利根級兩艦則整編入新編成的第八戰隊中,新任司令為後藤英次海軍少將[24],旗艦依然為利根[26]。同日原鼎三受任命為扶桑級2號艦山城的艦長,原旅順要港部參謀長橋本信太郎海軍大佐敘任筑摩艦長一職[24]。12月1日,利根級兩艘重巡移籍舞鶴鎮守府[18]。
1940年3月下旬開始,利根級兩艦在中國大陸沿海參加了戰鬥[18]。11月1日,橋本出任伊勢級2號艦日向艦長,原河內級2號艦攝津特務艦長小暮軍治海軍大佐為後任筑摩艦長[27]。10月11日,當時日本海軍最新式的5艘重巡(3艘最上級熊野、鈴谷、最上,以及兩艘利根級利根、筑摩)參加了紀元二千六百年特別觀艦式[28]。11月29日,後藤調到橫須賀鎮守府任職,原海軍省人事局長伊藤整一海軍少將出任第八戰隊司令[29]。
1941年4月10日,伊藤接替南雲忠一出任聯合艦隊參謀長(兼任第一艦隊參謀長)[30][31]。原軍令部第一部長宇垣纏海軍少將敘任第八戰隊司令[30]。8月1日宇垣轉任聯合艦隊參謀長[32],阿部弘毅海軍少將接手第八艦隊司令一職[32]。
8月11日,小暮轉任長門級2號艦陸奧艦長,原海軍省教育局第二課長古村啟藏為後任筑摩艦長[33]。筑摩就在古村帶領下,踏入了太平洋戰爭。
筑摩原設計為可以搭載6架水上飛機,而在實驗時筑摩曾經嘗試過搭載三座機型和雙座機型各4架共8架[34]。不過因為飛行員和飛機數量都不足,筑摩實際上只搭載了三座型和雙座型各兩架,共計4架[35]。
Remove ads
第八戰隊(利根、筑摩)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隸屬於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的第一航空艦隊(通常被稱為「南雲機動部隊」)。1941年(昭和16年)12月8日,第八戰隊兩艘重巡參加了日本海軍對珍珠港的襲擊[36]。筑摩上的零式水上偵察機(岡政治飛行兵曹長駕駛)在第一次攻擊機隊出動之前就先行起飛,對瓦胡島周邊進行偵察,03:08發回報告:「敵艦隊在珍珠港,港內雲高1700米,雲量7,03:08」、「珍珠港內停泊戰艦10、重巡1、輕巡1」、「珍珠港上空風向80度、風速14米」[37]。
在日軍攻擊珍珠港、返回日本的途中,第八戰隊隨同山口多聞的第二航空戰隊、以及第17驅逐隊第1小隊與南雲所部分離,轉歸南洋部隊指揮官、第四艦隊司令長官井上成美(旗艦鹿島)麾下,參加了對威克島的第二次進攻[38]。在作戰中筑摩的艦載機參加了敵情偵察和反潛警戒,其中一架飛機受損嚴重[39]。12月29日,筑摩返回日本本土[18]。
1942年1月10日,第八戰隊隨同第二航空戰隊出發,15日抵達特魯克泊地[18]。同月24日,參與安汶空襲;2月19日,又在達爾文空襲中進行支援[40]。3月1日,在聖誕島附近遭遇美軍驅逐艦驅逐艦埃茲爾號,於是與金剛級的兩艘比叡、霧島聯手將其擊沉[41]。在戰鬥中利根、比叡將埃茲爾號錯認為輕巡馬布爾黑德號,不過筑摩、霧島正確辨認出那是一艘驅逐艦,並採取了迴避行動,美艦的攻擊落空[42]。雖然4艘日艦已經足夠擊沉一艘驅逐艦,但赤城、蒼龍兩艘航空母艦依然派出了17架九九艦爆參與了攻擊,命中多發直擊彈和近失彈[41]。此外在同一日,日軍還在爪哇島西南偏南200海里處遭遇一艘荷蘭貨船[43]。第27驅逐隊的兩艘驅逐艦當即上前進行炮擊,但未能擊沉敵船,其後又有數艘驅逐艦上前圍攻[44][45]。此時位置在赤城左舷後方的筑摩突然擅自進行炮擊,203毫米炮彈遂在赤城上方呼嘯而過[46]。南雲立即下令停止射擊,但筑摩接到命令時已經進行了數輪齊射,將這艘貨船擊沉[46]。
3月4日,在爪哇島南岸芝拉扎附近,筑摩與第17驅逐隊的浦風一同擊沉了一艘1萬5000噸的荷蘭商船[47]。筑摩本來想用主炮擊沉這艘貨船,但主炮所用的穿甲彈只是在船身上留下了幾個大洞,於是又改為使用魚雷,但沒有命中[48]。在戰鬥中筑摩發射了主炮炮彈31發,高射炮炮彈181發,魚雷1枚(一旁的浦風則發射了主炮炮彈8發)[49]。
其後筑摩也一直作為航母編隊的成員之一轉戰各地。4月筑摩隨艦對進入印度洋,參加了同月5-9日的印度洋空襲。23日筑摩回到舞鶴港[50],在舞鶴海軍工廠內進行修理[51][52][53]。5月16日,筑摩從舞鶴出港,移駐柱島泊地[54]。
Remove ads
1942年5月27日,第八戰隊從柱島泊地起航。在第一艦隊司令長官南雲的指揮下,南雲機動部隊(第一航空戰隊赤城、加賀,第二航空戰隊飛龍、蒼龍)、第三戰隊(榛名、霧島)、第八戰隊(利根、筑摩)、第十戰隊、第17驅逐隊、第4驅逐隊組成了龐大的艦隊,殺向中途島[55]。
6月5日,日軍出動了總計7架飛機進行偵察(筑摩、利根各2架水上偵察機,榛名1架水上偵察機,赤城、加賀各1架艦攻)[56]。筑摩1號機01:35起飛,緊接著4號機01:38起飛,前往日軍航母編隊東北偏北方向偵察。期間1號機在美軍航母部隊上空經過,但因為雲層遮蔽沒有發現敵艦[57]。日軍沒能第一時間發現美軍航母,這成為了中途島日軍的一大敗因。05:30利根的4號機報告發現美軍航母,06:38筑摩5號機起飛接替利根4號機[58]。日軍三艘航母(赤城、加賀、蒼龍)遭到美軍俯衝轟炸機突襲受重創起火,僅剩下飛龍尚保有戰鬥力。飛龍遂放出攻擊機隊,在筑摩5號機的引導下奔襲美軍航母約克城號[58]。筑摩5號機雖然為日軍擊沉約克城號作出了貢獻,但自機失聯,未能返回[59]。另一邊,筑摩艦長古村目睹了蒼龍中彈起火,他因與蒼龍艦長柳本柳作海軍大佐有深交(柳本為古村的後任駐英武官)[60],而擔心柳本的安危,立即派出筑摩的汽艇幫助驅逐艦濱風、磯風對蒼龍乘員的救援[61]。救援結束後,筑摩派出的汽艇因無法回收而丟棄,8名艇員由磯風一併收容[62]。
6月24日,第八戰隊返回日本大湊,然後前往支援北方作戰[18]。
7月14日,原第八戰隊司令阿部轉任第11戰隊司令[63]。因第五航空戰隊已經解散,原五航戰司令原忠一海軍中將出任第八戰隊司令[64]。此外,筑摩搭載的水上飛機也同一成三座機型[65]。
北方作戰支援結束後,第八戰隊途經桂島泊地,7月16日返回舞鶴[66],在舞鶴海軍工廠進行整修[51][67][68]。8月6日,第八戰隊[69]。迎來新司令的第八戰隊參加了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東所羅門海戰(1942年8月)、聖克魯斯群島戰役(1942年10月)[70]。
東所羅門海戰中,筑摩等艦組成前衛艦隊,行駛在航母前方,擔負著偵察、以及吸收敵機攻擊的職責。12:25左右,筑摩的一架水上偵察機發現了美軍航母,但隨後失聯。除此之外,筑摩在這場航母之間的戰鬥中並無太多表現。

10月22日,筑摩與秋月級2號艦照月一同離開航母編隊,前往南方索敵,但沒有發現目標[71]。23日深夜,筑摩受到美軍飛機的魚雷攻擊,但沒有命中[72]。隨後兩艦與大隊會合[73]。在聖克魯斯群島戰役中,筑摩再次作為前衛艦隊的一員,行駛在航母編隊前方約200海里處[74]。
10月26日早上06:30,第11戰隊司令阿部指揮下的航母編隊前衛艦隊正在航行,利根級兩艦也在其中。同隊的3艘重巡(筑摩、利根、鈴谷)以筑摩為首排成單列縱隊[75],方向90度,航速30節,各艦相隔1萬3000米,向東前進[76]。
07:00美軍偵察機出現,此後艦隊不斷遭到空襲,07:26左右,企業號的SBD機隊發動了俯衝轟炸,筑摩的艦橋左舷、主炮指揮所、艦橋右舷受到炸彈命中[77],副艦長廣瀨貞年海軍中佐、炮術長北山勝男海軍少佐、水雷長山口榮治海軍大尉、飛行長齋藤仁海軍大尉等多名軍官陣亡,艦長古村、航海長沖原秀也海軍中佐等負傷[78];其後右舷鍋爐室受到近失彈襲擊而進水,右舷傾斜,速度隨之下降到23節[79]。當時僚艦利根正好在暴雨區內,因此沒有受到美軍艦載機的空襲,身負重傷的古村事後回憶到,「真想讓這些炸彈分配得稍微公平一點啊」[80]。
07:47古村下令將艦上的魚雷拋進海里。3分鐘後,魚雷發射管附近就受到了直擊彈命中[81]。筑摩雖然僥倖避免了魚雷的殉爆,逃過了一場致命的災難,但是爆炸依然導致大火,全艦陷入無法作戰的境地[82][83]。08:35,第八戰隊司令原忠一下令第17戰隊的兩艘驅逐艦谷風、浦風掩護筑摩撤往特魯克,09:20三艦(筑摩、谷風、浦風)與前衛艦隊分離後撤[84]。筑摩的戰鬥配餐是粗鹽醃的牛肉,但因為到處都是戰死者的殘肢碎塊,因此並沒有拿出來分食[85]。
正午時筑摩又受到了美軍B-17轟炸機的轟炸,但美軍高估了筑摩的速度,因此沒有命中[86]。29日上午,筑摩返回特魯克泊地[87]。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視察了筑摩,慰勞了艦上乘員們[88]。這次戰鬥中,全艦937人有162人陣亡[89](此處數字多處文獻不一,有資料指出192人戰死、95人負傷[90];也有認為全艦883人,其中151人陣亡[91])。
此戰過後,負傷的兩艘航母(翔鶴、瑞鳳)、兩艘重巡(筑摩、熊野)在8艘驅逐艦的護衛下返回日本,11月6-7日陸續抵達各自的港口[92]。
11月10日,古村在橫須賀鎮守府退艦[93]。此外在埃斯佩蘭斯海角海戰中青葉受到重創,其艦長久宗米次郎海軍大佐改任為長門艦長,在同一場海戰中沉沒了的古鷹的艦長荒木傳海軍大佐於是兼任筑摩與青葉兩艦的艦長[93]。
12月31日,田原吉興海軍大佐補任青葉艦長,荒木遂不再兼任,而是專任筑摩艦長一職[94]。
Remove ads
1943年1月20日,荒木調任至佐世保海軍港務部長[95],重永主計海軍大佐為後任筑摩艦長[96]。
同年2月底,筑摩的修理完畢,在此期間,日軍率先在筑摩上試驗安裝了雷達,以及封鎖下甲板舷窗,以增強抗沉性[97]。在同一時間姊妹艦利根也回到吳港進行整修[18]。3月15日,原忠一將第八戰隊司令一職轉交至岸福治海軍少將[98]。3月22日,重新整編的二航戰在角田覺治的指揮下,以兩艘航母(隼鷹、飛鷹)、第八戰隊兩艘重巡以及4艘驅逐艦(夕暮、陽炎、初月、涼月)的兵力離開日本,3月27日抵達特魯克[99]。
同年4月18日,盟軍發起復仇行動,伏擊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及隨員的座機,山本戰死,隨行的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重傷[100]。繼任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古賀峰一海軍大將以大和級2號艦武藏運送山本的骨灰[101]。5月17日,3艘戰艦(武藏、金剛、榛名)、1艘航母(飛鷹)、兩艘重巡(利根、筑摩)、5艘驅逐艦(海風、有明、時雨、初月、涼月)從特魯克泊地出發[102][103],5月22日抵達橫須賀(武藏單獨停泊在木更津海灣)[104][105]。
6月30日,美軍開始登陸新喬治亞群島的倫多瓦島以及新喬治亞島,新喬治亞戰役爆發。7月8日,第三艦隊司令長官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指揮著4艘航母(瑞鶴、翔鶴、瑞鳳、沖鷹)、1艘水上飛機母艦(日進)、3艘重巡(利根、筑摩、最上)、兩艘輕巡(大淀、阿賀野)、驅逐艦隊(嵐、萩風、磯風、涼月、初月、玉波)從日本出發[106][107]。7月15日,抵達特魯克泊地[18]。其後在岸福治指揮下巡洋艦部隊(利根、筑摩、最上、大淀)以及第十戰隊(阿賀野、磯風、嵐、萩風、初月、涼月)抵達拉包爾,為日軍各島嶼運送補充兵力和汽車、彈藥等[108]。利根對嵐、筑摩對萩風、大淀對磯風進行接舷補給[109]。準備完成後,第10戰隊司令大杉守一海軍少將以萩風為旗艦,率領日進、萩風、嵐、磯風出發前往布干維爾島的布因(後來日進在即將抵達布因時遭到美軍70餘架飛機空襲沉沒),完成補給任務後萩風、嵐留在索羅門群島,而其餘艦艇從拉包爾返回特魯克[110]。此後筑摩主要在中太平洋區域活動。
10月16日,利根引擎出現故障,只能用三軸運轉,必須返回日本進行大幅度的維修。筑摩隨之成為第八戰隊旗艦[18]。

11月1日,美軍登陸布干維爾島的托羅基納海角,布干維爾島戰役爆發。11月3日早上07:45,日本海軍方面,第二艦隊司令長官栗田健男海軍中將指揮的游擊部隊從特魯克出發,筑摩也編列在其中[111]。11月4日10:00前後,栗田艦隊與美軍飛機遭遇,受到空襲[112]。夜間再次受到攻擊,但沒有受到損傷[113]。11月5日早上06:00,栗田艦隊停泊在拉包爾,09:00後大批美軍飛機抵達進行空襲,09:31筑摩右舷水上飛機彈射器附近受到近失彈襲擊,1號魚雷管損壞,多處進水,3名乘員輕傷[114],比起其他各艦來說損失輕微(如愛宕艦長戰死、摩耶輪機艙失火失去動力等)。東南方面部隊遂命令游擊部隊撤退,11月7日,筑摩等回到特魯克[115]。
Remove ads
1944年1月1日,第八戰隊解散,利根級兩艘編入第七戰隊(已有熊野、鈴谷、最上3艘重巡)[118]。1月10日,重永卸任,則滿宰次海軍大佐接替出任筑摩艦長一職[119]。2月6日,翔鶴級兩艘(翔鶴、瑞鶴)在兩艘巡洋艦(筑摩、矢矧)、5艘驅逐艦(初月、若月、秋雲、風雲、朝雲)護送下從日本出發[120],2月13日抵達新加坡[121]。
3月上旬到5月期間,利根級兩艦歸西南方面艦隊下的第16戰隊指揮,3艘重巡(青葉、利根、筑摩)在印度洋從事交通破襲作戰任務[122]。3月18日發生擊沉商船後並虐殺俘虜的比哈爾號事件。
1944年6月,筑摩隨第七戰隊參加了菲律賓海海戰。本次海戰中筑摩等列入栗田指揮的前衛部隊,再次充當航母的前衛。在戰鬥中,前衛艦隊各艦曾經誤擊友軍戰機,但筑摩艦長則滿沒有下令,因此筑摩沒有開火[123]。本次作戰後,筑摩曾返回日本,7月9日再次出港,往新加坡前進[124]。
Remove ads


10月下旬,第七戰隊(熊野、鈴谷、利根、筑摩)配屬於栗田指揮的第一游擊艦隊,參加雷伊泰灣海戰[125]。據利根號艦長黛治夫所言,則滿在戰前就已經預感將會要失敗,對他說,「大概這次要沉了」[126]。筑摩搭載了5架水上飛機偵察機,投入到索敵任務中去[127]。在空襲前,1號機和2號機已經起飛前去偵察[128]。
10月25日,雷伊泰灣海戰進行到第二天,栗田艦隊突入美軍登陸點,薩馬島海戰爆發。07:10,美軍飛機開始空襲。海戰伊始,第七戰隊旗艦、在第七戰隊的隊列中位於最前方的熊野即遭到美軍驅逐艦約翰斯頓號突擊,命中一枚魚雷,艦艏受創,航速降到14節以下,被迫脫離隊列[129]。此時在隊列最前方的是鈴谷,但不久鈴谷承受了敵機的數發近失彈,左舷的一根推進軸損壞,速度降到23節,導致鈴谷也隨之脫隊[129]。第七戰隊司令白石萬隆海軍中將沒有注意到鈴谷的傷勢,下令讓鈴谷靠近過來轉換旗艦,同時讓則滿暫代戰隊指揮。等到白石了解鈴谷的傷勢後,筑摩、利根已經遠去,無法讓其回頭了。白石只好換乘至鈴谷[130][131],然後在末尾追趕前面的筑摩、利根。(鈴谷後來在海戰中因為氧氣魚雷被引爆而沉沒[132]。)
07:59,金剛在右方12度發現美軍航母甘比亞灣號,08:02發起炮擊[133]。08:05,在金剛前方的第七戰隊的筑摩、利根配合金剛進行炮擊。
根據甘比亞灣號艦長的說法,甘比亞灣號最初在08:20左右中彈,08:50左右他決定棄艦,09:10前後甘比亞灣號沉沒。而據甘比亞灣號上的老兵所稱,該艦一直在反覆受到日軍戰艦和重巡的炮擊,09:07左右沉沒。甘比亞灣號承受了戰艦和重巡的炮擊,前部輪機艙進水,一台引擎失效,最終因日軍6艘重巡在2000碼的距離(約1800米)上用203毫米炮轟擊20餘發而沉沒[134]。
然而在追擊戰當中,08:53時筑摩受到美軍艦載機的攻擊,艦艉命中一枚魚雷起火[135]。根據當時在筑摩後方的利根的記錄,美軍大約有俯衝轟炸機30架、魚雷機若干對日軍重巡隊伍發起空襲;其時筑摩兩舷各有兩架魚雷機進行超低空飛行發起攻擊,此外筑摩上方還有數架戰鬥機。而筑摩則防空火力全開,(利根目視距離5000米外)筑摩右舷一架魚雷機、以及一架戰鬥機共計兩架被擊落。(從利根目視)筑摩最初右舷有兩架魚雷機來襲,筑摩遂轉向正對著美軍飛機移動以進行迴避,此時左舷又有兩架魚雷機超低空掠過,不久艦艉受到魚雷命中,能看到火焰,騰起大約有全船長度那麼高的水柱,並能確認後甲板的單裝機槍等損壞,後甲板後半部嚴重損毀。筑摩航速稍為降低,但在繼續奮戰,同時升起「我舵故障」的信號旗,開始轉圈。從外形上看,除了中後部外,沒有看到別的地方有中彈[136]。日方有研究者認為,對筑摩發起魚雷攻擊的正是甘比亞灣號上起飛的TBF[137]。
筑摩因為艉舵故障,以及航速降低,被迫脫隊[138],進行應急修理。此時利根跟隨在羽黑後方[139]。
10:20美軍飛機再度來襲,11:20驅逐艦野分奉命前往救助警戒[140]。根據事後生還者的證言,筑摩上已經彈藥耗盡,連訓練彈都要拿了出來應戰。04:00艦舯部曾受到多枚炸彈命中,左舷傾斜,艦長發布命令全員棄艦[141]。隨後負責警戒的野分發射魚雷擊沉了筑摩[142][143],又將漂浮在海上的120多名筑摩船員救起來,然後追趕栗田艦隊[144]。此外筑摩的艦載機中,兩架沒有返航,兩架迫降後損毀,只有一架還能使用[145]。
25日深夜,火速回援的美軍航母特混艦隊的快速艦艇部隊追上了野分。野分受到多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猛烈射擊而嚴重受損,最後遭到驅逐艦的魚雷攻擊而沉沒[146]。野分艦長以下全員戰死,而搭載在野分上的筑摩艦員們也落得了同樣的命運[147]。
短期現役士官、筑摩4號炮塔炮手林義章錯過了野分的救援。他在海上漂浮了3天後,由美軍打撈了上來,戰爭結束後返回日本。林因此陰差陽錯地成為筑摩和野分僅有的一名生還者。[148]
11月21日,第七戰隊解散[149]。殘存的兩艘重巡熊野、利根編入第五戰隊(妙高、羽黑)之中[150]。筑摩所屬的舞鶴鎮守府(舞鶴海軍工廠)的人們看到只有利根孤零零地回來,就猜到了筑摩的結局[151]。
1945年4月20日,日本海軍將筑摩從軍艦中除籍[152]。
歷任艦長
- 西尾秀彥 海軍大佐:1939年5月20日[19] - 1939年10月20日[23]
- (兼)原鼎三 海軍大佐:1939年10月20日[23] - 1939年11月15日[24]
- 橋本信太郎 海軍大佐:1939年11月15日[24] - 1940年11月1日[27]
- 小暮軍治 海軍大佐:1940年11月1日[27] - 1941年8月11日[33]
- 古村啟蔵 海軍大佐:1941年8月11日[33] - 1942年11月10日[93]
- 荒木傳 海軍大佐:1942年11月10日[93] - 1943年1月20日[95]
- 重永主計 海軍大佐:1943年1月20日[95] - 1944年1月7日[119]
- 則滿宰次 海軍大佐:1944年1月7日[119] - 10月25日戰死(同日追晉海軍少將)[153]
同級艦
注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