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納粹德國行政區劃

歷史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纳粹德国行政区划
Remove ads

納粹德國行政區劃,指納粹德國對其本土及軍事占領區,吞併領土等所設立的行政區劃。

Thumb
1944年納粹德國的行政區劃圖
Thumb
威瑪德國的構成邦,在納粹德國時期被虛化
Thumb
1944年納粹行政區劃(忽略戰線變化)
Thumb
德國大區變遷

大區(德語:Gaue)為1934年至1945年期間,納粹德國事實上所採用的主要行政區劃單位。大區系統在1926年曾作為納粹黨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領土變更所設計的理想轄區[1]。1934年,大區系統正式成為納粹黨政策「一體化」的一部分,並受到德國政府的正式啟用,以代替先前《德國1933年授權法》後所使用的組成州系統及普魯士省份制度並減少德國的一級行政區劃數量。每個大區均由大區長官領導,通常該職位由納粹黨內較高排位的官員擔任,大區長官的職能可類比聯邦德國聯邦州長職位。

1934年,德國被劃分為32個大區,德國在1938年至1939年期間通過德奧合併慕尼黑協定和對立陶宛的外交威脅獲得了部分新地區,使得大區數量發生增長(包含奧地利地區蘇台德地區梅梅爾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通過閃擊波蘭法蘭西戰役,獲得了但澤阿爾薩斯洛林等地區(收復了因凡爾賽條約所割讓的領土)並這些新領土併入已存在的大區或將其改組歸於帝國大區(一種特殊的大區系統)下進行管理。德國的大區規劃參考了德意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地區規劃,在獲得新領土後重新為地區更換與德意志文化相關的地名並通過德意志化政策對非德裔族群進行再定居或彈壓。從1934年至1945年期間,大區的數量最高抵至42個,1945年5月8日,隨著納粹德國投降,大區系統隨之瓦解。

Remove ads

詞源

大區(德語: Gau),最早為古德語中用於指涉國家中的一個地區,通常指形式或實際上的省份,州或邦國,中世紀時期曾被翻譯為英格蘭郡制的同義詞。大區一詞在1920年代,基於威瑪共和國行政區劃的基礎上,被納粹黨用作各個地區黨組織劃界的代名詞。

大區,帝國大區和組成州

在納粹德國時期,大區系統、州、組成州及普魯士省份制度實際上處於同級存在的情況。形式上而言,威瑪共和國行政區劃被保留了下來,對於組成州系統保留,是因為希特勒為安撫各個地區黨員並鞏固權力而縮小了帝國改革的範圍;出於同樣的原因,這段時間內大區的邊界也並未發生改變。大區系統在1938年德國攫取新領土後才開始發生變更[2],此時組成州因法理上不被重視所以並未適用於新領土,導致地方層級的權力開始由大區長官管理,而非各州的主席或州長。大區長官直接由希特勒本人任命並僅對其本人負責,實際情況上,中央政府對地區事務的干預非常有限,而大區長官的權力基本是絕對的(統轄地區的行政,立法與司法權力)[3]

大區

更多資訊 中文名, 德語名 ...
Remove ads

帝國大區

新的帝國大區系統在德奧合併和合併蘇台德地區後被建立起來。根據《慕尼黑協定》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南方地區也被讓與德國,但由於該地區並非蘇台德地區的一部分,因而被劃入奧地利北方的帝國大區。 1939年,納粹德國在獲得了從波蘭兼併的領土以及但澤自由市後,瓦爾特蘭但澤-西普魯士兩個帝國大區在前波蘭東部領土與但澤走廊上被建立起來,餘下的部分被兼併領土則被劃入大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兩個帝國大區。

更多資訊 中文名, 德語名 ...
Remove ads

行動區

1943年7月,盟軍入侵義大利,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25日被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罷免並隨即被捕,義大利在9月3日與同盟國停戰。1943年9月8日停戰協議公佈,為了應對盟軍,納粹德國執行軸心方案,占領北義大利地區並將義大利軍隊繳械,同月德國傘兵黨衛軍發動橡樹行動,營救墨索里尼前往義大利北部,並扶持他成為由德國在北義大利建立的傀儡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的領袖。德國在義大利王國停戰後佔領了北義大利地區,義大利北部鄰近瑞士亞德里亞海的地區在9月10日被重新構建為行動區(德語: Operationszonen),行動區直接由鄰近的帝國大區的帝國總督管理,大部分領土大多曾屬於義大利統一奧地利帝國所掌握的地區,或神聖羅馬帝國所統治過的地區。

當時所成立的兩個行動區:

更多資訊 中文名, 德語名 ...
Remove ads

波蘭總督府

Thumb
1941年八月波蘭總督府所管轄的地域

1939年波蘭淪陷後,在波蘭南部,部分地區並未如西部領土或但澤一樣被直接兼併入德意志帝國。希特勒在10月12日簽署法令,法令在26日生效[4],他成立了獨立的波蘭總督府以管轄該地區,儘管理論上波蘭總督轄區在德國國界之外,但納粹政府仍然認為波蘭總督府屬於德國本土(或大德意志)中的一個「自治區」,即並不直接接受柏林政府的管轄但仍屬於德國的一部分)[5]

波蘭總督府被劃分為5個地區(德語: Distrikten):

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

Thumb
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的行政區劃

慕尼黑會議後,作為德國承諾和平的條件,蘇台德地區及一部分可觀的捷克斯洛伐克領土被讓與德國。1939年3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的捷克部分被德國占領,斯洛伐克成立衛星國,而希特勒則在3月16日宣布捷克併入德國[8],成為德國自治領[9]並被構建為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然而該國作為德國的一部分。[8]

保護國內建立兩個相互獨立的行政管理結構[10]。保護國境內被納粹政府劃分為兩個地區: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兩個地區則各自建立的更小一級的行政區劃系統。而納粹黨則採用劃分保護國為四個黨支部管轄區的形式,通過將這些黨支部安排在周邊大區與帝國大區(蘇台德蘭帝國大區,拜羅伊特大區,上多瑙帝國大區和下多瑙帝國大區[11])黨支部作為次級黨支部的形式對保護國進行政治管理。這套黨國分離的行政區劃的行政框架一直存在直至保護國覆滅[12]

Remove ads

計劃設立的行政區

納粹政府公開推行和實施激進的擴張主義,計劃進一步擴大已經大大增加的德國領土範圍[13]。在對長期內可能發生的大規模領土擴張,納粹思想家、政府官員以及國土計劃部門對這部分潛在領土進行了提前規劃和設計。納粹德國計劃針對東歐地區與吞併日耳曼人國家兩種不同的情況實行這些規劃和設計。

將領土拓展至東歐地區

為了擴大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間,針對通過巴巴羅薩計劃所獲得的東歐地區,納粹政府計劃將斯拉夫人口滅絕,驅逐,飢餓與奴役的組合手段來實現該地區的斯拉夫人口清除和去斯拉夫化,並最終令該片地區的德意志化進程在長期可以有效的執行[14]。納粹種族事務部門計劃通過德意志人殖民與再定居的形式征服東歐地區;該計劃集中實施在被稱為「定居進軍行動」(德語: Siedlungsmarken)或帝國英格利亞領(即聖彼得堡周邊的東北歐地區,德語: Reichsmarken of Ingermannland)地區,梅梅爾-納雷夫地區以及烏克蘭南部與克里米亞半島[15];克里米亞地區的目的在於重新規劃克里米亞哥特人大區[16]波羅的海地區的楚德湖則被擬定劃歸愛沙尼亞道加瓦河地區則被劃歸拉脫維亞(即瓜分俄羅斯部分北方領土並給予波羅的海國家[17]

在一次舉行於1941年7月16日,討論未來重新組織蘇聯被征服領土的會議上,希特勒表示,他不僅打算對上述區域進行重新規劃,同時希望將整個波羅的海三國地區(即東方總督轄區),計劃中的伏爾加河德意志殖民地以及未來占領的巴庫地區納入德意志帝國未來的領土(德語: Reichsgebieten)[18]。同年11月3日,希特勒還闡述了他對東部領土在地名上進行德意志化的看法。

在對於波蘭總督府所管轄的中部及上維斯瓦河地區的討論上,納粹黨內以各種方式討論的其未來的規劃方式,包括將其建設為一個獨立的汪達爾人大區(德語: Vandalengau或將其設立為3至5個帝國大區[19];在1939年時更早提出的提案中,計劃的貝斯基德山帝國大區也意圖將其領土範圍從克拉科夫以東一直推進到桑河西岸。[20]在軸心國占領下的南斯拉夫多瑙河斯瓦比亞人英語Danube Swabians巴爾幹及南斯拉夫境內的德語人口)的納粹專員塞普·揚科英語Sepp Janko則力推建立巴納特帝國大區或歐根親王大區,這兩個方案將把南斯拉夫地區下的巴奇卡,巴納特及部分特蘭西瓦尼亞巴蘭尼亞納入德國版圖[21]

吞併日耳曼人國家

納粹政府在對於族裔群體的種族認知上,判定北歐人,尤其是在民族血緣上更為接近德國人的(德意志民族和德意志人自身在該種族認知上被判定為單一民族,而瑞士人與奧地利人僅被認為是帶有次級地區身份的德意志人)族裔,如荷蘭人佛拉芒人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英格蘭人被視作上等雅利安-北歐優等民族[22][23](德語: Herrenrasse)。德奧合併以及大德意志國成立後,希特勒認為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和政策在未來所有他認為具有足夠美德與民族資質的國家實施,並認定這些國家理應屬於帝國。這意味著,低地國家,至少包括瑞士德語區列支敦斯登[24]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國家會最終被德國吞併以建立一個大日耳曼帝國。而帝國境內的行政區劃將通過拆分較小的國家以及其黨支部並重組進入新的大區系統以進行管理,如計劃中將丹麥劃入北部大區(德語: Gau Nordmark)[25]和將尼德蘭劃入西部大區英語Westland (Nazi propaganda)(德語: Gau Westland)[26]

在此兼併完成之後,任何這些國家意圖獨立或在帝國體制內分割管理的概念都將被永遠禁止[27]。計劃的目標被定義為以新時期快速強制實施一體化從而完成各個日耳曼國家的兼併,最終結果將導致除去地方語言之外,這些國家將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的完美複製品,從政治到社會的任何層面都將與德國統一。

此外,德國意圖恢復其西部邊界上,法國部分曾屬於中世紀晚期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從法國東部的索姆河萊芒湖(亦在當時被稱為德占法國軍事管轄區限制區英語Zone interdite)地域被計劃以勃艮第帝國大區的名義兼併入德意志帝國,並以南希作為該帝國大區的首府[28]

Remove ads

參見

來源提供

  • Der große Atlas der Weltgeschichte (in German), Historical map book, published: 1990, publisher: Orbis Verlag, Munich,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