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翁牛特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翁牛特部蒙古語ᠣᠩᠨᠢᠭᠤᠳ鮑培轉寫Onnigud),又譯翁里郭特,是明代蒙古「往流」諸部之一,翁牛特意為「王所領有」,入後將其編為翁牛特左、右翼兩旗。

需要注意的是成吉思汗諸弟的部落被泛稱「往流」(Ongliγud),在元代「東道諸王日語東道諸王」出現後已成了一個專名,又稱「阿巴噶」(意為叔父)或「阿魯蒙古」。各部統治者一直到15世紀末還保留其祖先的王號:齊王(西王)、廣寧王(黃苓王)、濟南王(進王、鄭王)、遼王(劉王)。後來逐漸保留為其中一個部落的名字,一般譯為「翁牛特」(Ongniγud),而往流的範圍大於後來的翁牛特。因二者發音相似,有不少人把《蒙古源流》記載的往流諸部當成《王公表傳》所記翁牛特部。

該部為成吉思汗弟哈赤溫後裔(《王公表傳》等清朝史籍誤記為鐵木哥斡赤斤後裔)。1388年北元滅亡後,鐵木哥斡赤斤後人遼王阿札失里降明,哈赤溫後裔朵兒只被俘。大興安嶺以東綽爾河流域至朵顏山一帶地區,被明朝設為兀良哈三衛。其中朵顏衛的土地和屬民是原哈赤溫後王管轄的地盤。此後部落游牧在大興安嶺以西,察罕達魯花時期向明朝朝貢,部落也被稱為「察罕萬戶」。其長子巴彥岱洪果爾諾顏時,所部始稱「翁牛特」。博迪被擁立為大汗後,根據明朝文獻《皇明北虜考》記載,汗廷有五大營游牧於大汗營帳周邊,負責保衛大汗的安危,博迪大帳營地居中屯牧,東北邊有「罔留」(即翁牛特)部。此時根據蒙古傳統,分封察罕萬戶領地,形成了罔留內的翁牛特、喀喇車裡克、伊蘇特三個鄂托克。後南遷至錦州義州邊外。16世紀中葉後,受到察哈爾內喀爾喀侵擾。清太宗天聰六年(1632年),巴彥岱洪果爾曾孫遜杜棱和叔父棟岱青歸附後金,編為翁牛特左右翼二扎薩克旗,屬於昭烏達盟。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

Remove ads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519》,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