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萬世巨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是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和作詞人蒂姆·賴斯繼《孤海浮燈》(The Like of Us)和《約瑟的神奇彩衣》之後一起合作的第三部音樂劇,也是他們攜手獲得空前成功的第一部音樂劇。

快速預覽 萬世巨星, 音樂 ...

全作品以搖滾音樂劇的方式呈現。本劇從十二門徒中的猶大視角出發,以現代的觀點來增添描寫猶大對耶穌的憂慮以及失望,以音樂及歌曲來刻畫耶穌與猶大間的愛恨情仇。

歷史背景

《萬世巨星》講述的內容是主耶穌在世上最後七天的事。一般稱為基督受難史,以受難史為內容創作的聲樂作品稱為受難曲。受難曲的演唱在歐洲早已始於文藝復興時期,而巴洛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兩部受難曲《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萬世巨星》之前,更有另一部由史蒂芬·施沃茨以相近內容創作的音樂劇《福音》。

劇情概要

第一幕

十二使徒之一的加略人猶大認為耶穌正漸漸變得無法掌控他的追隨者,擔憂他們可能被羅馬帝國視為威脅而遭到嚴厲鎮壓。(《Heaven On Their Minds》)

其他使徒在晚餐時不斷向耶穌詢問進入耶路撒冷的計劃,但耶穌告訴他們不必擔心。與此同時,抹大拉的馬利亞試圖幫助耶穌放鬆。猶大警告耶穌要遠離馬利亞,因為這與他的教義不一致,別人也可能抓住這一把柄來對付他。然而耶穌斥責猶大,稱除非自己沒有罪,否則不應當評判別人。然後耶穌責備使徒,抱怨沒有一個人真正關心他。(《What's the Buzz/Strange Thing Mystifying》)

馬利亞在給耶穌塗抹聖油的時候安慰他。猶大對此非常生氣,認為他們花在聖油上的錢都應該用來幫助窮人。而耶穌認為他們沒有能力去終結貧困,應該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安寧。(《Everything's Alright》)

與此同時,以色列的大祭司該亞法召集了法利賽人和其他祭司。和猶大一樣,他們也擔心羅馬會將耶穌的追隨者們視為威脅而嚴厲鎮壓他們,這樣一來許多無辜的猶太人可能會受牽連。因此,該亞法得出結論,為了更大的利益,耶穌必須被處決。(《This Jesus Must Die》) 當耶穌和他的追隨者們興高采烈地抵達耶路撒冷時,他們遇到了該亞法,後者要求驅散信眾;相反,耶穌則向信眾們問好。(《Hosanna》) 奮銳黨的西門提議耶穌應當帶領他的狂熱信徒與羅馬作戰,並奪取權力。(《Simon Zealotes》) 耶穌拒絕了這一點,指責他的追隨者都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力量」。(《Poor Jerusalem》)

猶太總督本丟·彼拉多做了一個夢,夢中他遇到了一個加利利人,並因為此人死於暴徒之手而受到指責。(《Pilate's Dream》) 同時,耶穌到達了聖殿,卻發現這裡已經成為了市場。耶穌感到氣憤,並把所有人都趕了出去英語Cleansing of the Temple。這時,一群麻風病人走了出來,請求耶穌醫治他們。麻風病人的人數不斷增加,把耶穌層層包圍。而耶穌最終拒絕了他們。(《The Temple》) 抹大拉的馬利亞唱著歌,使驚恐的耶穌入睡。(《Everything's Alright (Reprise)》) 當他睡覺時,馬利亞承認自己愛上了耶穌,這讓她感到害怕。(《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

猶大的內心矛盾重重。他找到法利賽人,提議幫助他們逮捕耶穌,因為他相信耶穌已經無法掌控這一切,而且認為耶穌本人也會贊成他的行動。為了換取猶大的幫助,法利賽人給了猶大三十枚銀幣。猶大堅決拒絕,但隨後接受了該亞法用這筆錢去幫助窮人的提議。(《Damned for All Time/Blood Money》)

第二幕

耶穌和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門徒們喝的酩酊大醉,幾乎沒有關注耶穌的神色。耶穌說,他們喝的酒可能是他的血液,他們吃的麵包可能是他的身體。耶穌要求門徒們能夠記住他,並預言彼得那天晚上會三次否認他,而門徒中的另一個人會背叛他。猶大馬上承認自己就會那個會背叛耶穌的人,並說他不明白耶穌為什麼對此毫無計劃,最後離開了。(《The Last Supper》)

當耶穌去到客西馬尼花園祈禱時,剩下的門徒都已熟睡。他向上帝表達了對使命是否會成功的懷疑,並憤怒地要求知道他為何應該繼續等待並遭受他可怕的死亡。耶穌並未得到任何回應,他意識到自己無法違抗上帝的旨意,於是向上帝投降。(《Gethsemane (I Only Want to Say)》) 隨後,猶大帶著羅馬士兵來到了這裡,並通過親吻向士兵們指認了耶穌。在將耶穌帶到猶太公會審判前,該亞法和祭司們先把他送到了彼拉多那裡。(《The Arrest》) 與此同時,彼得遇到了三個事件的目擊者,並向每個人否認了自己認識耶穌。馬利亞指出耶穌早已預言了這一點。(《Peter's Denial》)

彼拉多逼問耶穌他是否是猶太人的王,後者回答稱「這是你所說的」(That's what you say)。由於耶穌來自加利利,彼拉多說這不屬於他的管轄範圍,並把他送到了希律王那裡。(《Pilate and Christ》) 浮誇的希律王向耶穌施壓,要求他行神跡來證明自己的神性,但耶穌不予理睬。隨後希律王憤怒地將他送回了彼拉多那裡。(《King Herod's Song》) 抹大拉的馬利亞、彼得和使徒們回憶起他們第一次追隨耶穌的時候,並希望他們能回到那充滿希望與安寧的時候。(《Could We Start Again, Please?》)

猶大對耶穌遭遇的殘酷對待感到震驚。他向法利賽人表達了後悔,並擔心自己將永遠被視為叛徒。該亞法和亞那向猶大保證他做了正確的事。猶大把他們給他的三十枚銀幣扔到地板上,然後怒氣沖沖地走了出去。他咒罵上帝操縱他犯下了罪過,然後上吊自殺。(《Judas' Death》)

在耶穌受審時,彼拉多試圖審問耶穌,但被一群嗜血的暴徒攔住,他們要求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彼拉多不安地告訴暴徒們耶穌沒有犯罪,並不該死,但為了滿足暴徒的要求,他將鞭打耶穌。彼拉多懇求耶穌寬恕自己,但後者有氣無力地說這一切都是上帝決定的。三十九鞭後,暴徒們仍然要求處死耶穌。最終,彼拉多勉強同意了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Trial Before Pilate (including The 39 Lashes)》)

在耶穌等待被釘上十字架之時,猶大的靈魂回來了,他質疑耶穌選擇的方式和他降臨人世的時間,以及這是否都是上帝的計劃。(《Superstar》) 耶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呻吟著死去了。(《The Crucifixion》) 最後,人們從十字架上取下了耶穌的屍體,並埋葬了他。(《John 19:41》)

Remove ads

本劇特點

當少年蒂姆·賴斯只有15歲,正在一家以信仰為中心的學校求學時,對《聖經》中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加略人猶大的故事已十分感興趣。同時也有了將耶穌的生平從加略人猶大的角度寫出來的構思。

1965年,兩位作者安德魯·洛伊·韋伯和蒂姆·賴斯認識了對方。蒂姆·賴斯和深受其教會音樂家父親(威廉·勞埃德·韋伯)影響的安德魯·洛伊·韋伯很快就明白到他們可以共同創作一些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劇目。第一個被考慮的人物是大衛王。但很快韋伯就接受了蒂姆·賴斯的提議,以加略人猶大的角度來描寫耶穌基督最後7天的事跡。

創作過程

1969年,兩位作者初步計畫了這部音樂劇。正要向經紀人推薦時,卻吃盡了閉門羹:「聖經故事?別想!」 因此,作者不得不暫時放棄原來舞臺表演的想法,而改在1969年推出該劇的單曲(Superstar)錄音唱片。由於銷路十分理想,作者於次年(1970年)推出了全劇的雙唱片錄音。

終於,在1971年,《萬世巨星》第一次登上了百老匯的大舞臺。

版本變遷

更多資訊 時間, 形式 ...
Remove ads

主要角色

更多資訊 角色, 音域 ...
Remove ads

重要版本及主要演員

更多資訊 年份, 版本 ...

樂團

2 長笛, 1 單簧管, 2 低音管, 2 薩克斯管 (含1高音), 6 圓號, 4 小號, 2 長號, 1 架子鼓, 1 打擊樂器組, 6 吉他 (1 木吉他, 2 電吉他, 3 貝司), 5 鋼琴, 1 電子琴, 3 風琴, 1 弦樂組, 1 合唱團, 1 童聲合唱團

曲目


Remove ads

獲獎與提名

劇院版本

更多資訊 年份, 版本 ...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