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草堂寺
中国古寺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草堂寺,別名棲禪寺、清涼建福院、聖恩寺。是一座佛教寺廟,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草堂街道圭峰山腳下。寺院始建於後秦弘始三年(401年),由文桓帝姚興為印度高僧鳩摩羅什所建。鳩摩羅什曾在此講學譯經,使草堂寺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的國立譯經道場,並在宗派傳承上被奉為三論宗祖庭。此後,寺院歷經北魏、隋朝、唐朝等多次興廢與修葺,雖然名稱屢有更改,但在歷代詩文碑刻及民間習稱中始終以「草堂寺」相傳。
草堂寺現占地約120畝,整體格局基本沿襲伽藍七堂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法堂和藏經閣。院落內保存有鳩摩羅什舍利塔(又稱八寶玉石塔)、「煙霧井」、唐代碑刻,以及日本日蓮宗捐建的紀念堂等重要遺存。1956年,草堂寺被列為陝西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1年,其寺院內部的鳩摩羅什舍利塔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文桓帝姚興為印度高僧鳩摩羅什修建此寺[1]:173。因鳩摩羅什曾在此譯經,並建立了中國佛教史上的首個國立譯經道場。其所譯的眾多經典對中國乃至世界佛教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深遠影響,草堂寺因此被奉為三論宗的祖庭[2]:19。草堂寺最初名為「大寺」,因當時有大量僧人聚集聆聽鳩摩羅什講經,姚興在寺內建造講堂,並以草苫覆蓋屋頂,因而得名「草堂寺」[1]:173。北魏時期,太武帝下令滅佛,長安的寺廟大多被毀,草堂寺亦在其中。直到孝武帝時期重修草堂寺,並派人查訪鳩摩羅什的後嗣,寺院狀況有所改善[3]:38。西魏末年至北周初,草堂寺被分為四個部分,其中一部分繼續稱為草堂寺,其餘部分分別改名為常住寺、京兆王寺(後改為安定國寺)和大乘寺[1]:173。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再次下令滅佛,草堂寺再度遭到破壞。隋朝建立後,由於統治者推崇佛教,草堂寺才得以恢復[3]:38。
自唐代起,草堂寺多次更名和修葺,但歷代詩文、碑刻及民間仍習慣稱其為「草堂寺」。唐代時,僧人圭峰宗密主持修葺,並將其更名為「棲禪寺」,但「草堂寺」之名仍在沿用[1]:175。盛唐時期,淨土宗僧人飛錫、華嚴宗四祖澄觀等高僧都曾在此地入住並且弘法,使草堂寺迎來中興[3]:38。其後,在元和年間,草堂寺奉唐憲宗敕令重修[1]:175,但不久後因唐武宗發動「會昌滅佛」運動導致寺院再度遭到破壞[3]:38。北宋初年,草堂寺再次修葺,並一度改稱「清涼建福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鳩摩羅什弟子僧肇被封為「大智圓正聖僧」,草堂寺更名為「聖恩寺」。清同治年間寺院毀於山火,至光緒七年(1881年)又遭山洪沖毀[1]:175。
民國時期,草堂寺依舊多舛,數次遭遇火災而重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擬陪同其參觀草堂寺,寺院因此得以修繕。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草堂寺又遭紅衛兵破壞,一度殘破不堪。直到1993年釋諦性出任草堂寺方丈,該寺廟的面貌才發生了重大轉變[3]:38。
Remove ads
寺院布局
草堂寺總占地約120畝(包括綠地景觀),南北長約248米,東西寬約324米。建築群坐北朝南,大致依照「伽藍七堂式」布局,沿主軸線依次排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法堂和藏經閣。鐘樓、鼓樓、三聖殿、地藏殿及僧客舍沿主軸線兩側對稱分布。寺內東側、西側和北側原為耕地,其間點綴著眾多園林建築與景觀[4]:76。其中,最知名的景觀包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寶玉石塔、關中八景之一的煙霧井、唐太宗題寫的「贊鳩摩羅什詩碑」、日本佛教宗派日蓮宗捐建的「鳩摩羅什法師紀念堂」等[1]:175。
草堂寺共包含五重院落,每一重院落建有不同的殿堂和附屬建築,建築結構與殿堂功能基本對應[1]:176。
第一重院落包括山門,橫匾是由趙朴初題寫的「草堂寺」。內部的天王殿額題由書法家茹桂書寫「覺行俱圓」,殿內供奉彌勒菩薩,殿前東西兩側分別供四大天王:東側為南方增長天王和東方持國天王,西側為北方多聞天王和西方廣目天王。在彌勒菩薩造像北側,則供奉二十諸天中地位最顯赫的守護神——韋馱尊天菩薩[1]:176。
第二重院落為大雄寶殿,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兩側侍立摩訶迦葉和阿難二尊者,同時供奉三世佛:中間為釋迦牟尼佛,西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側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三佛背後壁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像,東西兩側供十八羅漢像。院東為鐘樓,上下兩層均有鐵鐘:下層為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鑄造,上層小鍾為1998年鑄造;西為鼓樓。院內設有《唐故圭峰定慧禪師傳法並序碑》碑亭,此碑亭刻於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寫,柳公權篆書額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刻立《敕封大智園正聖僧禪師僧肇碑》亭。大殿前東西立有《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碑》和《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碑》[1]:176。
第三重院落為大悲殿,又稱觀音殿,殿內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東廡為齋堂和客堂,西廡為遊客中心和佛協辦公基地。殿外右側設有石碑一通[1]:176。
第四重院落為法堂,門楣懸掛「千佛含笑」匾。堂內供奉樟木雕金身毗盧遮那佛像,下方佛座環繞千餘尊小佛,稱「千佛繞毗盧」,蓮花座上置釋迦牟尼佛像。右側為觀音菩薩殿及三聖殿。法堂前設寬大的月台,中央安置雙層萬年寶鼎[1]:176。
第五重院落為藏經樓(妙法殿),為草堂寺現存最大建築,也是西安寺院中規格最高、形制最完整的殿堂。建築採用明清三重檐歇山式風格,樓內供奉五尊銅胎鎏金佛像,並收藏數千冊典籍。該建築於2005年動工,2015年9月10日落成[1]:176。
Remove ads
寺內部分知名文物

草堂寺的煙霧井位於寺院西北角,周圍環繞八角亭和茂密樹林。亭子正南的匾額題有趙朴初書寫的「煙霧井」三字。井台高出地面約80厘米,井口常年湧出霧氣,形成關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煙霧。相傳井下有一巨石,石上臥有一條蛟龍,其早晚呼氣形成井口霧氣,環繞西安西南角;另有說法認為,草堂寺自古佛事興盛,香火煙氣與山氣聚合形成霧氣。隨著科學發展,這些傳說更多被人們視為神話。實際上,煙霧的形成源於終南山一帶豐富的地熱資源,地熱沿地殼岩縫冒出地面形成霧氣。後因地熱改道而不再自然出霧。近年,草堂寺通過在井內埋設暗管並通入乾冰,恢復了煙霧景觀[5]:59-60。
鳩摩羅什舍利塔
鳩摩羅什舍利塔的護塔亭
鳩摩羅什舍利塔的文保碑
鳩摩羅什舍利塔矗立在草堂寺煙霧井南側的一座六角形護塔亭內,該亭由紅磚花牆圍成。相傳鳩摩羅什圓寂後,其遺體被火化,弟子收集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示紀念。該塔採用佛教「帝釋天宮」形制,由灰、白、磚青、墨黑、乳黃、淡黃、淺藍、赭紫八種顏色的大理石和玉石分段雕刻及拼接而成,因此又稱「八寶玉石塔」。該塔通高2.47米,共十二層。塔底為正方形基座,基座下設空室,推測可能用於安置鳩摩羅什的舍利或法物。基座上方為乳黃色圓台,高15厘米,直徑135厘米,象徵土、風、水、火四輪。圓台豎面平整,上下各設邊棱,棱間雕刻14組翔龍騰雲圖案;台上外沿圓雕鐵圍山,上突16座峰巒,峰巒間安置4尊佛像及5組獅虎像。鐵圍山內為香水海,中央湧出水柱,水柱托起三層雲台,下、中兩層高各15厘米,直徑分別為70厘米和80厘米,上層高18厘米,直徑98厘米。三層雲台外側均向外翻卷出12朵祥雲,上層雲台頂部即為「帝釋天宮」[5]:62。
鳩摩羅什舍利塔的護塔亭牆體高54厘米,單邊長26.5厘米。塔的正北側刻有「雙排塔銘」,內容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正東側則刻有南宋參知政事權邦彥題寫的偈詞[5]:62。2001年6月25日,該塔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9。
Remove ads
文物保護

草堂寺於1956年8月6日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7]。
參見
參考來源
進一步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