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贛榆歷代沿革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歷代沿革總表
更多資訊 朝代, 年代 ...
| 朝代 | 年代 | 隸屬 | 縣名 | 備註 | 
|---|---|---|---|---|
| 夏 | 前22-前17世紀 | 東夷 | ||
| 商 | 前17世紀-前1046年 | 東夷 | ||
| 西周 | 前1046-前771年 | 莒、祝其 | ||
| 東周 | 前770-前469年 | 莒、郯 | ||
| 前468-前431年 | 越 | 都琅琊 | ||
| 前431-前?年 | 楚 | 楚滅莒,有其地 | ||
| 前414-前379年 | 越 | 越滅郯,越徙都吳 | ||
| 前379-前286年 | 齊、楚 | 唯強者所有 | ||
| 前286-前256年 | 齊 | 淮北皆歸齊 | ||
| 前255-前238年 | 楚 | |||
| 前238-前224年 | 齊 | 淮北皆歸齊 | ||
| 前224-前221年 | 齊 | |||
| 薛郡 | ||||
| 秦 | 前221-前212年 | 琅琊郡 | 贛榆 | 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琅琊郡 | 
| 薛郡 | ||||
| 前212-前207年 | 琅琊郡 | 贛榆 | ||
| 東海郡 | 秦始皇三十五年,分薛郡東部為東海郡 | |||
| 西漢 | 前203-前201年 | 齊國、楚國--琅琊郡 | 贛揄 | 前202年,齊國改稱楚國 | 
| 齊國、楚國--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前201-前181年 | 齊國--琅琊郡 | 贛揄 | ||
| 楚國--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前181-前179年 | 琅琊國 | 贛揄 | ||
| 楚國--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前178-前155年 | 琅琊郡 | 贛揄 | ||
| 楚國--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前154-前107年 | 琅琊郡 | 贛揄 | ||
| 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前106-前1年 | 徐州刺史部--琅琊郡 | 贛揄 | ||
|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公元1-8年 | 徐州刺史部--琅琊郡 | 贛揄 | 贛揄縣移治郁洲 | |
| 扶德侯國 | ||||
|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新莽 | 9-24年 | 琅琊(填夷)郡 | 贛揄 | 馬宮死,扶德侯國除,地還於贛揄縣 | 
| 扶德侯國 | ||||
| 東海(沂平)郡 | 祝其(猶亭) | 25-26年為張步、董憲所據。 | ||
| 利城(流泉) | ||||
| 東漢 | 27-29年 | 齊國--琅琊郡 | 贛揄 | |
| 海西國--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29-30年 | 琅琊郡 | 贛揄 | ||
| 海西國--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30-39年 | 琅琊郡 | 贛揄 | ||
| 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39-58年 | 琅琊國 | 贛揄 | ||
| 東海國 | 祝其 | |||
| 利城 | ||||
| 58-80年 | 琅琊國 | 贛揄 | ||
|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80-198年 |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 贛揄 | ||
| 祝其 | ||||
| 利城 | ||||
| 198-220年 | 徐州刺史部--利城郡 | 祝其 | 贛揄縣省 | |
| 利城 | ||||
| 三國魏 | 220-225年 | 徐州刺史部--利城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225-265年 |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西晉 | 265-280年 |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280-317年 |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 贛榆 | 280年,復贛榆縣,治艾不城,尋移治郁洲 | |
| 祝其 | ||||
| 利城 | ||||
| 東晉 | 317-323年 | 徐州刺史部--東海郡 | 贛榆 | |
| 祝其 | ||||
| 利城 | ||||
| 323-412年 | 南徐州--南東海郡 | 祝其 | 2縣先僑於曲阿,晉穆帝永和間移治京口 | |
| 利城 | ||||
| 412-420年 | 徐州--南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北徐州--東海郡 | 贛榆 | |||
| 劉宋 | 421-?年 | 徐州--東海郡 | 贛榆 | |
| 南徐州--南東海郡 | 祝其 | |||
| 利城 | ||||
| ?-?年 | 徐州--東海郡 | 贛榆 | ?年,省祝其 | |
| 南徐州--南東海郡 | 利城 | |||
| ?-467年11月 | 徐州--東海郡 | 贛榆 | ||
| 467年11月-470年 | 東徐州--東海郡 | 贛榆 | ||
| 470-481年 | 青冀2州(僑)--東海郡 | 贛榆 | 3郡皆贛榆(郁洲)分置 | |
| 東海 | ||||
| 蕭齊 | 青冀2州(僑)--海西郡 | 郁縣 | ||
| 青冀2州(僑)--齊郡 | - | |||
| 482-502年 | 青州(僑)--北海郡(劉宋齊郡改) | 贛榆 | ||
| 都昌 | 劉宋郁縣 | |||
| 廣饒 | 劉宋東海 | |||
| 膠東 | 僑置 | |||
| 劇縣 | ||||
| 下密 | ||||
| 平壽 | ||||
| 蕭梁 | 502-530年 | 青冀2州(僑)--北海郡 | 贛榆 | |
| 都昌 | ||||
| 廣饒 | ||||
| 膠東 | ||||
| 劇縣 | ||||
| 下密 | ||||
| 平壽 | ||||
| 南北2青州(僑)--齊郡 | - | |||
| 南北2青州(僑)--? | 高密 | |||
| 530-549年 | 青冀2州(僑)--北海郡 | 贛榆 | ||
| 都昌 | ||||
| 廣饒 | ||||
| 膠東 | ||||
| 劇縣 | ||||
| 下密 | ||||
| 平壽 | ||||
| 南北2青州(僑)--齊郡 | - | |||
| 南北2青州(僑)--? | 高密 | |||
| 懷仁 | ||||
| 東魏 | 549-553年 | 南青州--義塘郡(治義塘縣) | 義塘 | |
| 歸義 | ||||
| 懷仁 | ||||
| 海州--東海郡(蕭梁北海郡改稱,治贛榆,後移治臨海鎮) | 贛榆 | |||
| 安流 | 蕭梁都昌 | |||
| 北齊 | 廣饒 | |||
| 下密 | 蕭梁齊郡 | |||
| 海州--武陵郡(治上鮮縣) | 上鮮 | 蕭梁高密 | ||
| 洛要 | ||||
| 553-573年 | 南青州--義塘郡 | 歸義 | 義塘郡與懷仁縣移治古辟陽城 | |
| 懷仁 | ||||
| 海州--東海郡(治臨海鎮) | 贛榆 | |||
| 安流 | ||||
| 廣饒 | ||||
| 下密 | ||||
| 海州--武陵郡(治洛要縣) | 上鮮 | |||
| 洛要 | ||||
| 陳 | 573-577年 | 青冀2州(僑)--北海郡 | 贛榆 | 因蕭梁舊制 | 
| 都昌 | ||||
| 廣饒 | ||||
| 膠東 | ||||
| 劇縣 | ||||
| 下密 | ||||
| 平壽 | ||||
| 南北2青州(僑)--齊郡 | - | |||
| 南北2青州(僑)--? | 高密 | |||
| 懷仁 | ||||
| 北齊 | 577年 | 南青州--義塘郡 | 歸義 | |
| 懷仁 | ||||
| 海州--東海郡(治臨海鎮) | 贛榆 | |||
| 安流 | ||||
| 廣饒 | ||||
| 下密 | ||||
| 海州--武陵郡(治洛要縣) | 上鮮 | |||
| 洛要 | ||||
| 北齊 | 577-583年 | 徐州總管府--海州--東海郡(治廣饒) | 廣饒 | |
| 東海 | ||||
| 徐州總管府--海州--武陵郡(治洛要) | 上鮮 | |||
| 洛要 | ||||
| 隋 | 青州總管府--莒州--義塘郡(治古辟陽城) | 義塘 | ||
| 歸義 | ||||
| 懷仁 | 懷仁縣移治黃郭戍 | |||
| 583-604年 | 徐州總管府--海州 | 廣饒 | 601年改廣饒為東海 | |
| 懷仁 | ||||
| 605-617年 | 東海郡 | 東海 | ||
| 懷仁 | ||||
| 唐 | 617-621年 | 海州 | 東海 | 為臧君相等所據 | 
| 懷仁 | ||||
| 621-625年 | 海州總管府--海州 | 懷仁 | 623年省新樂入祝其。625年省祝其、利城入懷仁;廢環州,以青山、石城、贛榆入東海,隸於海州 | |
| 祝其 | ||||
| 利城 | ||||
| 新樂 | ||||
| 海州總管府--環州 | 東海 | |||
| 青山 | ||||
| 石城 | ||||
| 贛榆 | ||||
| 625-627年 | 海州 | 懷仁 | ||
| 627-742年 | 河南道--海州 | |||
| 742-758年 | 河南道--東海郡 | |||
| 758-759年 | 河南節度使--海州 | |||
| 759-761年 | 青密(原北海)節度使--海州 | |||
| 762-819年 | 淄青平盧節度使--海州 | |||
| 819-820年 | 沂海兗密都團練觀察使--海州 | 兗海沂密都團練觀察使後升節度使,876年賜號泰寧軍 | ||
| 820-899年 | 兗海沂密都團練觀察使--海州 | |||
| 899-919年 | 淮南節度使--海州 | |||
| 楊吳 | 919-937年 | 海州 | ||
| 南唐 | 937-958年 | |||
| 後周 | 958-960年 | |||
| 北宋 | 960-976年 | 淮南節度使 | ||
| 977年 | 海州 | 自977年,各州直隸京師,節度使無州郡 | ||
| 978-984年 | 淮海國,淮南節度使--海州 | |||
| 985-993年 | 海州 | |||
| 993-1072年 | 淮南道--海州 | |||
| 1072-1130年 | 淮南東路--海州 | |||
| 偽齊 | 1130-1137年 | 海州 | 自1130年,淮北為南北交兵處。1167年,金改懷仁為贛榆 | |
| 金 | 1137-1167年 | 山東東路--海州 | ||
| 1167-1234年 | 贛榆 | |||
| 南宋 | 1140-1258年 | 淮南東路--海州 | 懷仁 | |
| 蒙古 | 1231-1262年 | 益都行省--海州 | 贛榆 | |
| 南宋 | 1262-1275年 | 淮南東路--西海州--東海軍 | ||
| 元 | 1275年 | 淮東元帥府--西海州 | ||
| 1276年 | 淮東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 |||
| 1276-1278年 | 江淮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 |||
| 1278-1282年 | 江淮行省--淮東道宣慰司--海州總管府 | |||
| 1283年 | 江淮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 |||
| 1284年 | 江淮行省--淮東道--淮安路--海寧州 | |||
| 1285-1286年 | 江浙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 |||
| 1287-1291年 | 江淮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 |||
| 1291年 | 山東宣慰司--海寧州 | |||
| 1292-1330年 | 河南江北行省--淮東道--淮安路--海寧州 | |||
| 1331-?年 | 武寧國、郯國--海寧州 | |||
| 1352-1364年 | 淮南江北行省--淮安路--海寧州 | |||
| 1364-1367年 | 淮南江北義兵都元帥王宣父子 | |||
| 明 | 1367-1368年 | 江南行中書省--淮安府--海州 | ||
| 1368-1403年 | 直隸--淮安府--海州 | |||
| 1403-1645年 | 南直隸--淮安府--海州 | |||
| 清 | 1645-1660年 | 江南布政使司--淮安府--海州 | ||
| 1660-1665年 | 江南左布政使司--淮徐道、淮海道--淮安府--海州 | 1663年,淮徐道改為淮海道 | ||
| 1665-1667年 | 江南省江寧巡撫--淮海道--淮安府--海州 | |||
| 1667-1724年 | 江蘇省布政使司--淮海道、淮揚道--淮安府--海州 | 1670年,淮海道改為淮揚道 | ||
| 1724-1760年 | 江蘇省布政使司--淮揚道、淮徐道--海州直隸州 | 1743年,淮揚道改為淮徐海防道 | ||
| 1760-1903年 | 江寧布政使司--淮徐道、淮徐揚海道--海州直隸州 | 1765年,淮徐海防道改為淮徐道。1860年,改為淮徐揚海兵備道 | ||
| 1903-1905年 | 江淮巡撫--淮徐揚海兵備道--海州直隸州 | |||
| 1905-1911年 | 江北提督--淮徐揚海兵備道--海州直隸州 | |||
| 民國 | 1912-1933年 | 江蘇省 | ||
| 1934-1948年 | 江蘇省東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 |||
| 1939-1945年 | 偽淮海特別區(後改為淮海省) | 日偽政權 | ||
| 1940年11月-1941年8月 | 山東省--莒日臨贛四縣聯合辦事處 | 抗日民主政權 | ||
| 1941年8月-1944年6月 | 山東省--濱海專署 | |||
| 1944年6月-1945年1月 | 山東省--濱海專署--第三行署 | |||
| 1945年1月-1945年4月 | 山東省--濱海專署--第三行署 | 蘆山 | ||
| 1945年4月-1945年9月 | 山東省--濱海專署--第三專署 | 贛榆 | ||
| 蘆山 | ||||
| 1945年9月-1945年11月 | 山東省--濱海專署--第三專署 | 贛榆 | ||
| 1945年11月-1946年5月 | 竹庭 | |||
| 1946年5月-1946年7月 | 山東省--濱海專署--第二專署 | |||
| 1946年7月-1949年1月 | 山東省--濱海專署 | |||
| 1949年1月-1949年7月 | 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第六專署 | |||
| 1949年7月-1950年10月 | 山東省--濱海專署 | |||
| 共和國 | 1950年10月-1952年12月 | 山東省--臨沂專署 | 贛榆 | |
| 1953年1月-1983年2月 | 江蘇省--徐州專區 | |||
| 1983年3月- | 江蘇省--連雲港市 | 
關閉
| 先秦時期 | |
| 秦漢時期 | |
| 魏晉南北朝時期 | |
| 隋唐五代時期 | |
| 宋元明清時期 | |
| 民國以後時期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