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天師
道教天师道传人称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天師,道教正一道(天師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

元朝官方從元世祖開始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及民間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朝中後期結合各種符籙系道教流派,形成正一道。洪武元年,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入賀即位,明太祖說:「天有師乎?」乃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賜銀印,秩視二品。
天師承襲
道教由東漢張道陵創始,後世乃稱張陵為「天師」或「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被尊為「三師」。
道教五大派門中,只有張道陵一脈是堅守把職位傳授給親族的作法,也就是「傳男不傳女、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傳子不傳弟、傳弟不傳侄、傳侄不傳叔、傳叔不傳族人,傳族人不傳外族人」,以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為主,若上代天師無子嗣,則過繼血緣最近的侄輩承襲。如無侄子可過繼,則傳弟弟或叔輩,如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傳繼給堂叔張時修;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長子張宗漢好賦詩、飲酒,不樂應酬,遂禪位予弟張宗演。除此之外,張天師的傳承還需要一定的要件,鑑定天師世代的信物。
歷代傳人
Remove ads
第六十五代襲位之爭
六十五代天師的襲位問題早在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生前就已發生。中國大陸的張金濤宣佈欲襲職六十五代天師後,張源先公開表示:「我都還活著,怎麼會有第六十五代張天師?太離譜了!」並指出張金濤是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女兒張稻香與魯姓夫婿之子,應從父姓為魯姓,故應稱「魯金濤」,而非張姓。且依照歷代正一天師的傳承規矩,只傳父系,外孫是沒有襲職資格的,並對此紊亂祖制之舉,感到不悅。
而張金濤選擇改變姓氏,以及掌管江西龍虎山天師府,一切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政治任命。[來源請求]所以張金濤目前的身分,是中國道教協會的副會長、人大代表,以及江西省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的主持。[1]
當年張恩溥天師跟從蔣介石遷居台灣後曾表示,有意讓堂姪張欣政繼承。但在天師羽化後,由於張欣政的夫人是天主教徒,遭到百般阻攔後,由遷台的中華民國江西省代表出面協調,最終一致認為由曾在六十三代天師身邊學道,時任陸軍中尉的張恩溥的姪兒張源先襲天師之職,擔任第六十四代張天師。但六十三代張恩溥天師的繼妻(二嫁)陳月娟女士,不遵從規矩,不肯拿出張恩溥天師所留下之法印,所以六十四代張源先天師在職期間,並沒有執掌古印。而古印目前由張恩溥養子胡美良所持有。而在2009年,胡美良以張恩溥養子身份,向戶政機關單位申請變更姓氏,正式改姓張氏。
在2008年10月,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羽化於臺灣的南投,其後臺灣海峽兩岸有多人出面爭奪天師襲位,包括臺灣的張意將[2]、張美良、張道禎、張懿鳳和張捷翔等五人。張意將稱其祖父張新君是六十二代張元旭天師的兒子之一[3],張道禎視張源先為署理,並非正式天師,表示自己將襲職六十四代天師[4],其餘諸人則多宣稱襲位六十五代天師[5][6]。
2009年6月10日(農曆5月18日,為張天師道陵祖師爺壽誕日),張意將[2]在臺北市士林區劍南路鄭成功廟舉行天師陞座大典中宣稱襲職六十五代天師[3] 。張意將曾代表道教,赴韓國參加世界宗教領袖會議。
由於長期以來張天師皆由政府冊封,而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仙逝之後,中華民國政府並未冊封新任天師,因此至今也並無公認的六十五代天師。
評論
毛澤東:「張道陵,其流風余裔經千餘年轉化為江西龍虎山為地主階級服務的極端反人民的張天師道」。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