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波羅環形山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波罗环形山
Remove ads

阿波羅環形山(Apollo)是位於月球背面南半球的一座巨大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2],直徑524.23多公里,位於直徑2400公里的南極-艾托肯盆地東北邊緣,其中心月面坐標35.69°S 151.48°W / -35.69; -151.48 (Apollo)[3]。它得名自阿波羅太空計劃,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次採納[3]

快速預覽 阿波羅環形山, 坐標 ...
Thumb
根據克萊門汀號探測器雷射高度計繪製的高程圖(藍色標示區為平原、紅色是高地),廣袤的平原位於左下方南極-艾托肯盆地盆地中。
Thumb
阿波羅環形山坑底北部的同心隕石坑

阿波羅環形山沒有衛星坑,西側與200公里的奧本海默環形山相接壤,北面與67公里的巴林傑環形山相重疊;東北坐落了56公里的科雷米諾夫環形山,而安德斯隕石坑則位於它的東南方[4]

2024年6月2日,中國嫦娥六號探測器於06時23分,著陸於此區的阿波羅環形山,進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任務[5]

Remove ads

描述

阿波羅環形山是一座雙環撞擊盆地,外環壁保存完整,直徑約有500公里(估計其範圍為490公里-540公里)[6][7][8],內環壁不連續(只能看到西側和東北壁),直徑約為外環的一半,坑壁較地表高出3公里[8]。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該盆地還有一圈直徑約720公里的第三道環[9]

就像月球上其它的撞擊盆地一樣,阿波羅環形山非常古老,沒有射紋系統和坡壁階地[6],部分地表已被熔岩掩沒,留下了一個較周邊反照率更低的斑塊表面,上面布滿眾多較小的撞擊坑和四座被熔岩填塞的月海,其中二座最大的月海分別位於中間和南部,另外二座較小的則位於西部和東南。在阿波羅環形山上空重力加速度降低了0.039(厘米/秒²)[9]

在阿波羅環形山北部的內外環之間坐落著一座直徑12公里的同心環隕石坑,西部月海區有一座直徑10公里的醒目火山月丘[10]

Remove ads

地質年齡

行星和衛星表面地點的年齡事實上是由所累積的撞擊坑數決定的。就阿波羅環形山來說,根據不同估計,其直徑20公里以上的撞擊坑密度為 119±16座/萬公里2(1987年根據照片估測)[11][12][9]或151±23座/萬公里2(2012年通過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發回的測高數據估測)[12],這相當於前酒海紀[7][9][8]或可能是月球地質史中的酒海紀[12](40億年前[13])。重疊的隕石坑和其他隕石坑的濺射物都顯示出阿波羅環形山比科羅廖夫環形山赫茨普龍環形山還要古老[12]

環形山中的月海區則出現較晚,據估計,其年齡屬於晚雨海世(36-37億年前)[14][8],而另一些估計則為愛拉托遜紀(甚至是10億年內)[15]。依此,第二種估計可年輕。對南部月海區的撞擊坑數計算,其年齡為24億年;北部顯示的撞擊坑尺寸與數量關係較為異常,這種情況可解釋為形成於35億年前的撞擊坑,在25億年前被熔岩再次覆蓋。這次的熔岩層厚度不超過數十米,凡坑壁較高的撞擊坑(隕坑直徑超過數百米)仍保持完整,但較小的撞擊坑則被夷為平地[15]

Remove ads

內部隕石坑

阿波羅環形山內有幾座以已故美國航空航天局成員名字命名的隕石坑。

為紀念在人類太空探索事業中付出了生命的美國太空人,阿波羅環形山內及附近的幾座隕石坑被以他們的名字命名[16]。主要有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和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中遇難的全體成員,以及1967年阿波羅1號地面測試中死於火災事故的三名太空人[4]

1970年命名了懷特隕石坑查菲環形山格里索姆環形山,它們是阿波羅1號全體成員愛德華·懷特羅傑·查菲維吉爾·格里森的名字[4]

1988年命名了賈維斯隕石坑麥克內爾隕石坑麥考利夫隕石坑鬼冢承次隕石坑蕾斯尼克隕石坑斯科比隕石坑史密斯隕石坑,他們是在挑戰者號太空梭最後一次飛行中全體罹難航天員的名字:格里高利·賈維斯羅納德·麥克內爾、克里斯塔·麥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鬼塚承次朱迪斯·蕾斯尼克迪克·斯科比麥可·約翰·史密斯[17]

2006年命名的隕石坑有:邁·安德森隕石坑大衛·布朗隕石坑勞·克拉克隕石坑麥庫爾隕石坑拉蒙隕石坑赫斯本德隕石坑喬娜隕石坑。他們是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中蒙難的全體成員名字:麥可·安德森大衛·布朗勞雷爾·克拉克威廉·麥庫爾伊蘭·拉蒙里克·赫斯本德卡爾帕娜·喬拉。其中「安德森」、「布朗」和「克拉克」三座隕坑的名字前添加了該太空人姓氏的首字母,以便與月球上已存在的同名隕坑相區別[18][4]

Thumb
勞·克拉克(LC)、喬娜(C)、大衛·布朗(DB)、邁·安德森(MA)、麥庫爾(M)、拉蒙(R)和赫斯本德(H),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圖像。

另外,在阿波羅環形山內還有三座隕石坑是以在世的阿波羅8號飛船成員:吉姆·洛弗爾威廉·安德斯弗蘭克·博爾曼的名字命名。他們是首批完成繞月飛行的太空人。到1970年美國和蘇聯已各有6名太空人的名字被永久地鐫刻在月球地圖上[19]。在那裡,還有一座不同命名來源的隕石坑,依據以科學家來命名撞擊坑的標準做法,用美國航空航天局代理署長、航空科學家休·拉蒂默·德萊頓(Hugh Latimer Dryden)之名命名了德賴登隕石坑[4]

德賴登隕石坑緊靠內環外沿的西北偏西處;相同大小的查菲環形山橫跨在內環西南段;外環西南部是博爾曼環形山

內環裡面有蕾斯尼克隕石坑麥考利夫隕石坑鬼冢承次隕石坑和相重疊的賈維斯-麥克內爾隕石坑;史密斯隕石坑則在坐落在內環北麓上。

一些隕石坑的名字也轉予另一些靠近的更小撞擊坑(衛星坑等),例如:安德斯隕石坑旁的「安德斯 D」、「安德斯 G」和「安德斯 X」;博爾曼環形山旁的「博爾曼 V」;懷特隕石坑旁的「懷特 W」;格里索姆環形山旁的「格里索姆 K」和「格里索姆 M」;德賴登隕石坑旁的「德賴登 S」、「德賴登 T」和「德賴登 W」;洛弗爾隕石坑旁的「洛弗爾 F」和「洛弗爾 R」;查菲環形山旁的「查菲 F」、「查菲 S」和「查菲 W」;部分伴坑後來被更名,如博爾曼環形山的6座伴坑,有5座已改為離世太空人的名字[4]

更多資訊 拉丁名, 中文名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