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黑鳳蝶
凤蝶科凤蝶属昆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黑鳳蝶(學名:Papilio protenor),又名無尾黑鳳蝶或是黑揚羽蝶,為鳳蝶科鳳蝶屬下的一個種。
Remove ads
形態特徵

正面:天鵝絨般的靛藍黑色,前翅比後翅略為暗淡。前翅具淡色脈間區條紋,於翅緣擴展並延伸至翅室。後翅:具有一條寬廣的淡黃白色次肋脈條紋;第4至第6脈間散布藍色鱗片;臀角處有紅色斑點。
底面:前翅暗黑色;脈間條紋明顯為灰色,且比翅背面更寬。後翅底色與背面相同,臀角具一不規則大斑延伸至第2脈間,亞末端第2、第6與第7脈間有淡粉紅色新月形斑,翅室亦略灑藍色鱗片;臀斑中含有一枚黑色、邊緣帶藍的圓形中央斑,第4與第5脈間亞末端有藍鱗灑布。觸角黑色;頭、胸與腹為深棕黑色。

與雄蝶相似。
正面:底色為深棕黑色;前翅脈間條紋呈黃色;後翅外側藍色鱗片更密集;無白色次肋脈條紋;臀角紅斑較大,中央有橢圓黑斑;第2脈間亞末端亦有一枚相似黑斑,後緣帶新月形紅斑。
底面:與雄蝶相似,差異在於前翅脈間條紋更寬且更淡;後翅臀紅斑更大更淡,向前與外側延伸至第2脈間,並與一枚中央黑點的寬大亞末端紅色眼狀斑融合;第5脈間藍鱗灑布下方有一小紅色新月形斑。觸角、頭、胸與腹部皆如雄蝶。[1]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基斯坦北部、查謨與克什米爾、加爾瓦爾喜馬拉雅(Govind野生動物保護區)、錫金、阿薩姆、孟加拉、緬甸、中國南方(含海南島)、越南、寮國北部、台灣、北韓、南韓與日本。亦見於尼泊爾。
棲地
許多蝴蝶僅棲息於特定的寄主植物,牠們會利用植物的化學物質來判斷是否適合產卵。大多數鳳蝶屬(Papilio)蝶專食芸香科植物,而黑鳳蝶亦為其中之一。主要寄主為柑橘類,研究指出雌蝶對溫州蜜柑(Citrus unshiu)偏好性高。[3] 已發現多種誘發產卵的化學物,包括糖酸、胺基酸、生物鹼與類黃酮。[4] 柚皮苷與橙皮苷等類黃酮苷皆能有效誘引雌蝶產卵。[5][6]
雌蝶不會在關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上產卵,推測是因為該植物含有大量黃柏苷所致。[7]
此外,研究也發現雌蝶與幼蟲對寄主植物的適應性有所差異,例如雌蝶能在寬瓣金蓮花(Trollius asiaticus)產卵,但幼蟲無法生長;相反地,雖雌蝶不在關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上產卵,但幼蟲卻能在其上存活。[8][9]
黑鳳蝶雄蝶的地點忠誠度通常高於雌蝶。[10]
保育狀態
常見,未受威脅。[11]
生活史
「綠色,頸部具黃色環帶,體表有褐色地衣狀斑紋。以花椒屬(竹葉花椒)為食。」(引自Mackinnon,在Bingham著作中引用)
針對不同齡期幼蟲進行的實驗顯示,第五齡期與之前幾個齡期的臭角分泌物成分差異顯著:第五齡以脂肪酸及其酯為主,而先前則以單萜與倍半萜類為主。科學家推測這種差異與第四次蛻皮後的體色變化有關。[12]
「有些蛹外觀如粗糙樹皮,有些則為均勻綠色。」(引自Mackinnon,在Bingham著作中引用)
鳳蝶屬蝶的蛹有綠與棕兩種顏色,長於綠枝者為綠色,附著於枯枝者則為棕色,光照狀況似乎無影響。綠色素為「昆蟲綠素」,由黃色與藍色色素蛋白混合構成。從綠蛹中分離出β-胡蘿蔔素與葉黃素等成分,而棕蛹則無發現這些物質,僅發現藍色素蛋白中的膽色素,但含量少於綠蛹。
鳳蝶屬蝶之蛹色通常由環境決定,包含蛹寬度、表面構造等物理因素,亦有濕度與食物等外在條件。研究指出色澤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而是多重環境刺激的平衡結果所致。[13]
文化參考
圖片
-
雌性標本
-
雄性標本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