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讀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訓讀(粵音:fan3 duk6;日本話:訓読み,日羅轉寫係 kun'yomi)係日本話對漢字嘅一種讀法,簡單講即係日本人用佢哋啲本土字詞嘅音嚟讀相應意思嘅漢字。
古時日本嘅人係講上古日語(現代日本話嘅遠古祖先)嘅。喺日本未輸入漢字之前,上古日語係一種得口語讀音而無文字嘅語言系統,即係話上古日語有大量字詞係有音而無字可寫嘅。好似係指草嘅字詞噉,現代日本話有隻口語字詞 kusa(想像似粵拼:ku6 saa1)指草,呢隻字詞喺上古日語入便嘅對應就冇文字可寫。雖然上古日本人喺溝通方面問題唔大,但缺乏文字表示佢哋要保存本地嘅歷史同文化嗰陣就出現咗好大問題。於是古日本人就用咗一種「混合式」嘅語文應用方法,解決呢個問題,即係保留咗語音代表嘅意思,同時採用漢字嚟記錄意思。呢個方法就係訓讀。
Remove ads
概論
睇埋:漢字
喺現代日本話入便,訓讀係叫做 kun'yomi(漢字加假名寫:訓読み)嘅[1][2]。
一個粵人如果學過現代日本話,就會留意到日本話用嗰啲漢字,往往係一隻漢字有幾個唔同嘅可能讀音,其中有一兩個音好接近眾漢語嘅讀音,同時又另外有一個音係完全唔似漢語嘅,例子:
由上便呢啲例子可見,漢音傾向同粵音有幾分相似,但訓讀音就同粵音完全唔同[3][4]。
喺廿一世紀初,日本人名啲漢字通常都係用訓讀音嚟讀嘅。例如鳥山明個鳥山,會讀做 tori yama 而非 chō san 噉嘅音。
Remove ads
歷史
日文訓讀呢種現象,查實有段古:首先,日本話並唔屬漢語,而係屬日本-琉球語系[註 2],同粵語等嘅漢語唔同源[5];喺 5 世紀之前,現代日本話嘅遠古祖先獨立噉喺日本列島發展,本身已經有一定量嘅本土字詞,呢啲字詞同漢語入便嘅好唔同;由大約 5 至 6 世紀起(唐朝就始於 7 世紀),日本開始勁喺度同古代唐人進行文化交流,大受漢語(尤其係唐朝嘅中古漢語)影響,亦都全面引入咗漢字;噉日本人就自然開始想用漢字嚟書寫日本話。
不過,漢字好多時都淨係表達意思,尤其係啲象形字—金同水等漢字嘅字形,並冇提供任何有關「呢隻字要點讀」嘅資訊,於是就出現咗一種情況,日本人見到一隻漢字嗰時,可能會跟中古漢語嗰種讀法嚟讀[註 3],但係又有可能會讀做同嗰隻漢字一樣意思嘅本土口語字詞,即係例如水噉,想像
Remove ads
睇睇
註釋
參攷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