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磨蝕
逐漸失去母語嘅過程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語言磨蝕,又或者叫語言耗失[註 1],係一種語言現象,講緊一個人使用某隻語言嘅能力隨時間流失。無論母語定係第二語言,都有可能出現磨蝕現象:簡化講,想像有個以粵語為母語嘅人,佢生於粵港澳地區後嚟移民過去英國,移民後日日淨係用英文唔用粵語,過咗幾年就因為生疏而開始講粵語講得唔流暢;又想像有個以粵語為母語嘅人學德文,上咗一排之後就冇再學,跟住幾年一路冇咩點用過德文,佢好可能就會唔記得學過嘅德文知識[1]。

語言磨蝕可以喺唔同層面發生:母語磨蝕嘅人可以係有詞彙方面嘅磨蝕,有陣時有啲詞語一時之間諗唔到自己母語個版本,但係就諗到第二語言入便要點講,即係例如一個粵語人太習慣講英文,想講蘋果一詞嗰陣把口講唔出 ping4 gwo2 嘅音,淨係諗到英文 apple 一詞個音。此外,第二語言亦有可能會影響句法同音系,包括係左右一個人講母語嗰時啲句子結構,又或者係佢發音準唔準[2]。
喺廿一世紀初,磨蝕現象吸引咗語言學界關注,同語言重振工作亦關係密切。因此有唔少語言學家都致力研究磨蝕嘅成因:最簡單嗰種睇法係主張人移民或者穿州過省搬去第度住,去咗唔係以自己母語做主流嘅地區,冇乜機會講母語,久而久之就開始唔記得點講。不過根據二〇一〇年代嘅研究,語言磨蝕嘅成因遠遠唔只係「講得唔夠」咁簡單[2]。
Remove ads
基本概念
睇埋:跨語言影響
語言磨蝕呢個概念始於一九八〇年[3]。
最基本上,語言磨蝕可以分兩大種:母語嘅磨蝕,以及係第二語言磨蝕。母語係指一個人細個由照顧者度學識講嘅語言,而第二語言就係指母語以外嘅語言。例如一個人,佢細個嗰陣照顧佢嘅人(父母以至幫手湊孫嘅祖父母)冚唪唥都係講粵語嘅,佢牙牙學語講嘢講嘅就係粵語。而後嚟佢大個啲就學英文同日文,喺呢個情況下,粵語係佢嘅母語,而英文同日文就係佢嘅第二同第三語言。語言磨蝕研究,就係始於有語言學家發覺啲人成日學完第二語言之後唔用,過咗一段時間後就唔記得學過嘅嘢。及後嘅研究仲指出,就算係母語都有可能出現磨蝕。
語言磨蝕有陣時難以同跨語言影響(CLI [註 2])清楚分開[4]。事實表明,一個人學第二語言,好多時就會自然噉將第二語言嘅嘢用落去第一語言嗰度。例如廿一世紀初嘅香港人,普遍以粵語做母語,但係多數都或多或少識啲英文,講粵語嗰陣會將英文詞用落去跟粵語句法嘅句子度,好似係
- 「呢件事真係好 complicated,我搞唔掂。」
- 「我哋聽日去 shopping,一齊買嘢啦!」
- 「你個 email address 係乜嘢呀?」
但係就算一個香港人講出噉嘅句子,都唔表示佢真係出現咗磨蝕,唔識得用粵語講中文複雜、購物同電郵地址等嘅詞彙。亦可以睇吓有關外來詞嘅概念爭議。
Remove ads
體現形式
睇埋:中介語
語言磨蝕研究同心理語言學有幾大交集。實際落手做研究嗰時,研究者會量度以下呢啲變數,用嚟評估受試者嘅「磨蝕程度」[5]:
等等。
詞彙磨蝕
睇埋:借詞
一般認為,一個人語言出現磨蝕,最顯而易見嘅係詞彙磨蝕[6][7]:1.2。一個人學多過一隻語言,佢嘅詞彙傾向會出現以下呢啲轉變。當中啲例子假設咗個人母語係粵語,學緊嘅外語係英文:
- 借詞:佢好可能會將第二語言嘅詞借入去母語度用,講出一啲句子,句法上係跟足母語,但就帶有一啲嚟自第二語言嘅詞。有部份人士認為,噉係令到佢講母語嗰陣「講得唔純正」。例子:
- 「聽講有新嘅 smartphone 出咗,真係好吸引!」(帶有英文詞,句法上依然似粵語)
- 重構:佢用第二語言嘅構詞同句法方式重新分析點用母語嘅詞。例子可以睇吓歐化中文相關嘅概念。
- 合流:兩隻語言嘅概念結合埋一齊。例如色名就被指有噉嘅情況。
- 「真正」嘅磨蝕:個人記唔起某啲母語詞要點講,或者焗住要將母語嘅某啲構造簡化。用母語嗰陣啲結構嘅複雜度下跌。例如有海外粵語群體報稱,啲細路用起粵語上嚟好多時唔多識用量詞——熟悉粵語嘅人能夠正確運用個、隻、件等咁多唔同量詞,但呢啲細路可能係喪失咗量詞知識,令到佢哋嘅量詞使用簡化咗,好多時淨係識用個,會講出一個貓(正常係一隻貓)同埋一個語言(正常係一種語言或者一隻語言)噉嘅短語。
語言學家想觀察詞彙磨蝕,可以採用好似心理實驗噉嘅做法:佢哋可以叫受試者入實驗室,然後畀一個類別佢哋(例如動物、傢俬呀噉)叫佢哋回想母語入便屬於嗰個類別嘅詞,再將答案寫低或者打落電腦度;除此之外,佢哋又可以騷啲圖片畀受試者睇,叫佢哋講出母語入便指圖中物體嘅詞[8]。
有語言學家採用好似神經網絡或者語義網絡噉嘅方式嚟思考詞彙磨蝕[9]:佢哋建立模型,將一個人腦入便嘅詞彙想像成一個網絡,每個網絡節點都係一個詞,每次個人用佢或者佢周圍嘅詞嗰陣,隻詞都會「啟動」,而如果隻詞擺喺度好耐都唔用,佢就會慢慢「變弱」,弱到咁上下個人就會唔再記得隻詞[註 4]。
語法磨蝕
語言磨蝕亦可以影響一個人喺語法方面嘅表現,當中包括構詞同句法。
事實表明,學第二語言可以導致母語出現句法磨蝕。出現句法磨蝕嘅人用母語,會不自覺夾雜第二語言先會有嘅句法。用返粵語同英文做例子,粵語同英文喺句子語序上有明顯差異,英文喺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只容許主語行先、接著動詞、賓語擺尾噉嘅結構,想講我收埋本筆記簿嗰陣,只可以有一種句子結構:
I hide the notebook . 主 動 賓 我 收埋 / 隱藏 指定冠詞 筆記簿
相比之下,粵語就有彈性好多[註 5]:粵語固然可以用主動賓句子(我收埋本筆記簿),但係又可以用將噉型嘅句子,主語行先、緊接賓語、然後動詞跟尾,即係我將本筆記簿收埋噉。而有二〇一八年做嘅研究,攞一班响海外大嘅粵籍華人同香港人對比,發現前者似乎受到英文影響,變到唔多識得用將型句子,反而好似英文噉,講嘅句子冚唪唥都係跟主動賓結構嘅[10]。
好似噉嘅現象,亦可見於其他語言嘅使用者身上,例如研究發現,意大利文同希臘文[11]嘅母語使用者都有可能句法上受英文影響。
Remove ads
影響因素
睇埋:遺忘
以下呢啲因素都可以影響語言磨蝕:
- 遺忘論:最簡單嗰種諗法係主張語言知識同其他記憶入便嘅嘢一樣,會隨時間而「衰變」,唔用慢慢就會唔記得,根據呢種見解,語言磨蝕嘅成因係用隻語言用得唔夠,所以要防止語言磨蝕(無論係母語定係第二語言)就要多用隻語言[12],例如想移咗民想防止母語粵語受到磨蝕,常見方法係時常去同海外嘅粵語群體交流。不過,呢種見解都唔係完全受證據支撐嘅[13]。
- 動機論:學一隻語言可以係為咗利益(例如英文對於做生意嚟講好有用),又可以係為咗保育文化[14]。
- 語言威望:一隻語言威望過低,以佢為母語嘅人可能就缺乏動力,唔想用佢同保育佢[15]。
等等。
亦有學者提倡所謂嘅門檻假說[16]:廿世紀嘅實證研究有唔少彼此矛盾之處,有好多份研究都發現學第二語言會損害母語能力,但係同時又有好多份研究話學多種語言對認知能力有各種益處,甚至會提升母語水平;有見及此,有學者就提出咗一個假說,主張一個細路一定要母語能力超越咗某條門檻,學第二語言先至會有幫助得嚟又不損母語能力,否則學第二語言就會導致佢母語有磨蝕[17]。
睇埋
文獻
一般文獻:
- Bylund, Emanuel (2009).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and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Language Learning. 59 (3): 687-715,呢篇文提到細路比較容易出現母語磨蝕,亦可以睇睇所謂嘅關鍵時期假說。
- Hyltenstam, K., Bylund, E., Abrahamsson, N., & Park, H. S. (2009). Dominant-language replacement: The case of international adoptees.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2(2), 121-140,呢篇文研究母語係韓國話嘅細路畀人領養去到瑞典(母語係韓國話,第二語言係瑞典話),發現年紀能夠預測母語磨蝕嘅程度。除此之外,佢哋又發現母語磨蝕並唔會提升第二語言能力。
- Jaspaert, Koen; Kroon, S. (January 1989). "Social Determinants of Language Loss". IT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83-84: 75-98.
- Pallier, C. (2007). Critical period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attrition. Language attri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33, 155-168.
- Yamamoto, M. (2001) Language Use in Interlingual Families: A Japanese English Socio linguistic Study.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有講到屋企有講日本話又有講英文嘅家庭,啲小朋友嘅母語磨蝕情況。
- Yeh, C. H., & Lin, Y. H. (2015). Tonal change induced by language attrition and phonetic similarity in Hai-lu Hakka. Prosody and language in contact: L2 acquisition, attrition and languages in multilingual situations, 189-220,呢篇文研究海陸腔客家話嘅母語使用者,發現唔日日講母語嘅人,比較大機率喺聲調上犯錯。
講腦部研究嘅:
- Mickan, A., McQueen, J. M., Valentini, B., Piai, V., & Lemhöfer, K. (2021).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cross-language interference in foreign-language attrition. Neuropsychologia, 155, 107795.
講防止方法嘅:
- Bardovi-Harlig, K., & Stringer, D. (2010).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2(1), 1-45.
Remove ads
引咗
鏈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