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列效應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隊列效應係社會科學入便嘅重要概念:隊列(英文:cohort,近似粵拼:kou6 hot1)通常係指某一班喺同一個年代出世,或者一齊經歷過某啲事件嘅人,譬如二戰後出世嘅嬰兒潮嗰代就可以算係一個隊列;隊列效應講緊嘅係,屬於同一個隊列嘅人,佢哋喺特定時期一同經歷過某啲社會、經濟或者文化方面嘅大事,所以屬同一隊列嘅人,會有某啲共同嘅特徵或者行為模式,而呢啲特徵或行為模式係嗰個隊列外嘅人冇嘅。呢個概念,諸如經濟學(以至第啲社科)同流行病學等嘅領域都會講到[1][2]。

原則上,隊列嘅官方定義可以係「具有某啲共同特徵嘅人」[3],當中特徵唔一定係喺同一個世代成長或者喺同一個年代出世,但喺實際嘅社科研究上,啲人講親隊列通常都係講緊「同一個世代成長、同一個年代出世」嘅人群。
Remove ads
基本概念
研究背景
内文:隊列 (統計學)
好似社會學等嘅社科,不時會想研究 cohort 對某啲應變數嘅影響。例如有社會學家諗出一條研究問題,想知 Z 世代有啲乜嘢心理同行為特徵,而佢哋喺呢啲特徵上同例如嬰兒潮嗰代有咩唔同。假想佢哋喺二〇二〇年至二〇二一年間攞數據,佢哋得到嘅數據集,望落會近似以下噉嘅樣:
當中時期係指嗰件數據係喺咩時候紀錄低嘅,而年齡嘅計算以時期作準,出生年份就當係 cohort 嘅代表。心理特徵... 包括咗若干個打戙嘅欄,紀錄咗一啲心理行為特徵,用嚟做應變數,上表冇列出嚟。
年齡、時期同 cohort 係完全共線(英文:collinear)嘅,假設 cohort 用出生年份嚟代表:[4]
- Cohort = 時期 − 年齡 [註 1]
是但搵個個案嚟睇,假如知道咗佢喺三者之中其中兩者嘅數值,就可以完全準確噉得知淨低嗰個未知數值係乜。亦可以睇睇多重共線性嘅問題。
效應釐清
睇埋:多重共線性
Cohort、時期同年齡關係密不可分,但喺實際嘅社科上,研究者好多時都希望分清楚三者各自嘅影響:想像依家做性格心理學研究,研究神經質(簡單講可以當係一個人有幾易出現焦慮等嘅情緒);佢哋發現年紀愈大嘅人,神經質程度就愈低,年紀越大越係冇咁易感受到焦慮等嘅情緒;呢種情況可以反映咗最少三個可能性-
- 年齡效應(A):睇同一個人,佢由 20 至 40 歲間嘅變化;可能隨住年齡增長,平均嚟講人調控情緒嘅能力會改善。
- 時期效應(P):睇同一個人,佢喺 2010 年至 2020 年間嘅變化;可能人遇到某啲大型社會事件,情緒特性可能會隨之變化。
- Cohort 效應(C):攞 A 君 20 歲嗰陣嘅數據同 B 君 20 歲嗰陣嘅數據對比;唔同世代成長環境唔同,呢啲差異可能引致情緒特性上嘅差異。
Remove ads
數學模型
喺統計上,呢個問題可以用等級 APC 模型[註 3]嚟處理。呢種統計模型屬於多層模型,基層模型用年齡以及年齡嘅二次方嚟預測應變數,而高層模型則以每個時期嘅殘差項同埋每個 cohort 嘅殘差項嚟預測基層模型個截距項,即係話[5]:
代返啲式就會出(結合模型):
呢啲式之中嘅符號係:Nin 係指年齡,個體 i 喺 cohort j1 同埋時期 j2 嗰度嘅觀察值(結合模型最左邊嗰嚿),由以下呢啲部份組成:固定截距 β0、年齡一階效應 β1、年齡二階效應 β2,加上兩個隨機效應(大致可以想像成雜音)— cohort 嘅殘差項 u1j1 以及係時期嘅殘差項 u2j2,最後再加埋個殘差項 ei(j1j2) 組成。噉嘅模型喺概念上可以噉理解:年齡係個人特徵,而時期同 cohort 就當係「情境」,時期同 cohort 係外部嘢,而年齡係個人嘅內部歷程。
Remove ads
睇埋
- 社會學
- 社會化
- (香港繁體)「愛+人」隊列追蹤研究網頁,香港大學
註釋
引咗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